当然,前文说了这么多春秋时期的时期,起主要目的还是一个,那就是想要告诉大家,在这一时期,其实那时的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也就是许多学者所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的确,怎么说呢,首先,大家要明白一点,那就是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社会崩溃和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华夏大地经历着划时代的社会大变革,这次变革纷繁复杂,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因此,我们读历史的话需要注意这一点,要多角度的去把握。
这场变革,首先,它是经济上变革,可以说经济变革是这一次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像是生产力的转变,因为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私田增多,所以生产力大大增加。
而生产力发生了转变,自然,会导致生产关系发生转变。
所以春秋时期赋税制度改革促使公田转化为私田,到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耕作方式也由集体农耕转变为个体小农经济。
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由此建立。
还有经济政策变革: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推行。
其次它也是政治上的重大变革。
就像前文说的,在政治制度上,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日益衰微,通过分封制形成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此后战国时,这种局面进一步发展,由支配变成了兼并。
通过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以军功制取代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世袭制,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建立起来。
还有国家的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顺应了时代由分封走向统一。
以及民族关系上,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包括它更是思想文化上的重大变革。
大家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也就是百家争鸣。
是当时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封建制度代替奴隶制度等因素在思想领域的反应,各家从各自立场出发阐述自己的主张,所以我们才说这是一场政治、经济、思想上的重大变革,深深影响了我们华夏大地的历史进程。
当然,纵观历史的话,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历史上这样的重大变革还有许多,像是除了刚才说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还有我们比较熟悉一点的唐宋大变革。
这也是一场华夏历史上的重大变革,像是内藤湖南1910年发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一文提出“唐宋变革论”,认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其间包含了唐末至五代一段过渡期。
“唐宋变革论”是以对比六朝隋唐贵族政治和宋代君主独裁政治两种政治体制为核心而展开的,然后推广于经济、学术、文学、艺术、音乐等层面的变化。
不必多说,这首先便是政治方面的重大变革。
我们可以政治制度演变上看,唐代中后期的政治体制,在中枢体制上不再是三省制的“步骤精密”,而是中书门下体制,其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宰相的职权进一步朝着掌管具体政务的方向发展,宰相政务官化。
经过安史之乱以后的调整,就朝着宋代那种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分掌行政、军政和财政的体制过渡。
其次是选官用官上看,科举制比以往任何选官方式都更强调考试的作用,考试朝着排除其他因素干扰的方向发展。
选官原则从看重门第到只问才学的转变,带来了隋唐之际由贵族社会向官僚社会的过渡。
“君主在中世虽然居于代表贵族的位置,但到了近世贵族没落,君主再不是贵族团体的私有物,他直接面对臣民,是他们的公有物”。
紧接着就是经济方面了,最开始是经济形态的变化,因为唐宋之交为实物经济之终结,货币经济之开始。
如地租的形式也是劳役地租逐步减少,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成为主要形态。
还有不的不提的是经济中心开始发生转移,要知道在中国的历史上,由古代至中世是内陆地区中心的时代,而由宋以后至近世变为运河地带中心的时代,再降至晚晴开始,则是海岸中心的时代。
因此这也导致商业以及商业监管的变迁,因为宋代商品经济较之唐代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到了这时(宋代),都市内官设的市场已经失去意义,都市几乎全区商业化。
这个变化,始于唐末,经过五代,到宋初完成。
还包括阶层的变化,最早汉武帝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作为一种重要社会力量的工商业阶层不复存在了,社会经济运行中,国家与农民成为最重要的两极。
而宋以来,商品经济和相关经济政策变化,使得市民阶层出现且壮大。
这就产生了土地兼并导致土地政策和人身依附关系发生变化。
唐朝中期,土地兼并的发展,均田制逐步瓦,土地私有制占据主导地位,官田也逐步以各种方式私有化,私有制不但得到国家的承认,而且由唐入宋不断增强。
宋代国家针对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在这样的变化下,中古庄园经济下的生产关系是人身依附极强的宗主部曲关系,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租佃制成为最基本的生产关系。
佃户变成了独立的自由民,佃户在完成地租契约义务后有转移的自由,就不受地主的人格束缚。
最后是文化方面,要知道宋代以来,随着市民阶层的壮大,宋词这一种相对自由的文学形式出现和发展,文学由以前的贵族文化转向平民文化,文学更加世俗化,平民化和大众化。
“文学由注重形式的四六体演变为自由表现的散文体,诗、词、曲等亦都由注重形式转为自己发挥,总而言之,贵族式的文学一变而为庶民式的文学,音乐、艺术等亦莫不如此。
当然,历史上除了唐宋时期的社会变革外,最最重要的,就是后面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了。
可以说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封建社会由盛转衰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
它的总体特征的话,就是让我国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具体而言的话,首先是政治领域的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
其次是经济领域商品经济非常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传统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以及民族关系领域,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
还有对外关系出现新现象,这一方面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中国开始了反殖民侵略的斗争;另一方面,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
外加思想文化领域呈现的特征——承古萌新。“承古”的具体表现:一方面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
另一方面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类书——《永乐大典》、《占今图书集成》;丛书——《四库全书》)。
“萌新”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人中国。
至于中外联系的话,这一时期,欧美国家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
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不断成长;尼德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继成功,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开始确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兴起,人文主义不断传播;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开始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活动。此时的中国已明显落后于西方。
我们可以从以下主要从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为例加以分析与说明。
就像上面说的,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期。
其显著特点是:第一,政治上,在辽宋夏金并立和元统一的基础上,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又有进一步的发展。
这种发展,表现之一是通过反对外来侵略的胜利和平定叛乱,管辖辽阔疆域的有效措施,维护了国家主权,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表现之二是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进一步强化,而这种专制制度的发展,正是封建制度趋向没落的反映。
第二,封建经济逐渐发展,它不仅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而且从明朝中后期开始,一种新制度的萌芽——资本主义的萌芽在封建社会内部产生并逐步增长,日益瓦解自然经济,这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物质因素。
第三,在长期而较稳固的统一局面中,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也在继续发展着。
这种融合又通过共同的维护统一,反对分裂,抗击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等为近代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四,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一方面在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方面,依然走在世界的前列,出现了一系列科学巨匠和带总结性的科技著作。
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则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导致了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和优秀小说。
首先是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但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中西方差距拉大。
其次是儒家思想活跃,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
以及八股取士与文字狱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
和文学艺术繁荣,并深刻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
明清中期至鸦片战争前,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概括其主要特征为:
(1)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2)思想: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至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在经济,因为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任然占据统治地位,加上官府的盘剥,导致农民购买力及其低下。
其次是政治上,腐朽的专制统治的阻碍,统治阶级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也少不了思想上统治者愚昧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厉行文化专制,鄙视科学技术。从根本上讲,是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当然,明清时期是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这主要表现:
(1)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人口增长,耕地面积扩大,农业、手工业与商品经济均得到长足发展;
(2)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4)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儒学焕发新活力;
(5)出现总结性的科技著作。
因此我们从横向看,西方国家在思想革命、科技革命、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开始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未能与时俱进,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而趋向“衰落”。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另一面,经过明代百年的建设发展,终于赶上了宋代的水平,这个成果整个元朝是没有做到的。
然而明代末年,中国比之西方却是落后的,但并不是全面落后,面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可喜的是,明末的中国人敞开胸襟积极向西方学习。
像是徐光启和利玛窦就是好朋友,利玛窦穿着儒服,而徐光启挂着十字架,甚至中国有了全面西化的思潮,在思想领域,皇帝甚至要把佛像都请出皇宫,而准备信仰基督教。
这可以参见《改变中国》一书,包括最近百家讲坛讲的三字经篇章都讲到,南明面对满清的铁骑,明军都举起十字旗,皇后竟写信给罗马教廷求援,可见基督教在明末皇室的影响还是十分巨大的。
当然,作者菌这里并不是说基督教多好,因为凡事都有两面性,但它和西方文化的确密切联系着,这是我们需要看到的。
……
……
……
的确,怎么说呢,首先,大家要明白一点,那就是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社会崩溃和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华夏大地经历着划时代的社会大变革,这次变革纷繁复杂,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因此,我们读历史的话需要注意这一点,要多角度的去把握。
这场变革,首先,它是经济上变革,可以说经济变革是这一次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像是生产力的转变,因为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私田增多,所以生产力大大增加。
而生产力发生了转变,自然,会导致生产关系发生转变。
所以春秋时期赋税制度改革促使公田转化为私田,到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耕作方式也由集体农耕转变为个体小农经济。
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由此建立。
还有经济政策变革: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推行。
其次它也是政治上的重大变革。
就像前文说的,在政治制度上,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日益衰微,通过分封制形成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此后战国时,这种局面进一步发展,由支配变成了兼并。
通过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以军功制取代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世袭制,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建立起来。
还有国家的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顺应了时代由分封走向统一。
以及民族关系上,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包括它更是思想文化上的重大变革。
大家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也就是百家争鸣。
是当时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封建制度代替奴隶制度等因素在思想领域的反应,各家从各自立场出发阐述自己的主张,所以我们才说这是一场政治、经济、思想上的重大变革,深深影响了我们华夏大地的历史进程。
当然,纵观历史的话,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历史上这样的重大变革还有许多,像是除了刚才说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还有我们比较熟悉一点的唐宋大变革。
这也是一场华夏历史上的重大变革,像是内藤湖南1910年发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一文提出“唐宋变革论”,认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其间包含了唐末至五代一段过渡期。
“唐宋变革论”是以对比六朝隋唐贵族政治和宋代君主独裁政治两种政治体制为核心而展开的,然后推广于经济、学术、文学、艺术、音乐等层面的变化。
不必多说,这首先便是政治方面的重大变革。
我们可以政治制度演变上看,唐代中后期的政治体制,在中枢体制上不再是三省制的“步骤精密”,而是中书门下体制,其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宰相的职权进一步朝着掌管具体政务的方向发展,宰相政务官化。
经过安史之乱以后的调整,就朝着宋代那种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分掌行政、军政和财政的体制过渡。
其次是选官用官上看,科举制比以往任何选官方式都更强调考试的作用,考试朝着排除其他因素干扰的方向发展。
选官原则从看重门第到只问才学的转变,带来了隋唐之际由贵族社会向官僚社会的过渡。
“君主在中世虽然居于代表贵族的位置,但到了近世贵族没落,君主再不是贵族团体的私有物,他直接面对臣民,是他们的公有物”。
紧接着就是经济方面了,最开始是经济形态的变化,因为唐宋之交为实物经济之终结,货币经济之开始。
如地租的形式也是劳役地租逐步减少,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成为主要形态。
还有不的不提的是经济中心开始发生转移,要知道在中国的历史上,由古代至中世是内陆地区中心的时代,而由宋以后至近世变为运河地带中心的时代,再降至晚晴开始,则是海岸中心的时代。
因此这也导致商业以及商业监管的变迁,因为宋代商品经济较之唐代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到了这时(宋代),都市内官设的市场已经失去意义,都市几乎全区商业化。
这个变化,始于唐末,经过五代,到宋初完成。
还包括阶层的变化,最早汉武帝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作为一种重要社会力量的工商业阶层不复存在了,社会经济运行中,国家与农民成为最重要的两极。
而宋以来,商品经济和相关经济政策变化,使得市民阶层出现且壮大。
这就产生了土地兼并导致土地政策和人身依附关系发生变化。
唐朝中期,土地兼并的发展,均田制逐步瓦,土地私有制占据主导地位,官田也逐步以各种方式私有化,私有制不但得到国家的承认,而且由唐入宋不断增强。
宋代国家针对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在这样的变化下,中古庄园经济下的生产关系是人身依附极强的宗主部曲关系,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租佃制成为最基本的生产关系。
佃户变成了独立的自由民,佃户在完成地租契约义务后有转移的自由,就不受地主的人格束缚。
最后是文化方面,要知道宋代以来,随着市民阶层的壮大,宋词这一种相对自由的文学形式出现和发展,文学由以前的贵族文化转向平民文化,文学更加世俗化,平民化和大众化。
“文学由注重形式的四六体演变为自由表现的散文体,诗、词、曲等亦都由注重形式转为自己发挥,总而言之,贵族式的文学一变而为庶民式的文学,音乐、艺术等亦莫不如此。
当然,历史上除了唐宋时期的社会变革外,最最重要的,就是后面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了。
可以说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封建社会由盛转衰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
它的总体特征的话,就是让我国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具体而言的话,首先是政治领域的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
其次是经济领域商品经济非常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传统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以及民族关系领域,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
还有对外关系出现新现象,这一方面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中国开始了反殖民侵略的斗争;另一方面,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
外加思想文化领域呈现的特征——承古萌新。“承古”的具体表现:一方面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
另一方面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类书——《永乐大典》、《占今图书集成》;丛书——《四库全书》)。
“萌新”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人中国。
至于中外联系的话,这一时期,欧美国家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
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不断成长;尼德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继成功,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开始确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兴起,人文主义不断传播;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开始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活动。此时的中国已明显落后于西方。
我们可以从以下主要从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为例加以分析与说明。
就像上面说的,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期。
其显著特点是:第一,政治上,在辽宋夏金并立和元统一的基础上,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又有进一步的发展。
这种发展,表现之一是通过反对外来侵略的胜利和平定叛乱,管辖辽阔疆域的有效措施,维护了国家主权,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表现之二是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进一步强化,而这种专制制度的发展,正是封建制度趋向没落的反映。
第二,封建经济逐渐发展,它不仅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而且从明朝中后期开始,一种新制度的萌芽——资本主义的萌芽在封建社会内部产生并逐步增长,日益瓦解自然经济,这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物质因素。
第三,在长期而较稳固的统一局面中,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也在继续发展着。
这种融合又通过共同的维护统一,反对分裂,抗击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等为近代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四,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一方面在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方面,依然走在世界的前列,出现了一系列科学巨匠和带总结性的科技著作。
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则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导致了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和优秀小说。
首先是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但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中西方差距拉大。
其次是儒家思想活跃,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
以及八股取士与文字狱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
和文学艺术繁荣,并深刻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
明清中期至鸦片战争前,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概括其主要特征为:
(1)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2)思想: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至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在经济,因为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任然占据统治地位,加上官府的盘剥,导致农民购买力及其低下。
其次是政治上,腐朽的专制统治的阻碍,统治阶级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也少不了思想上统治者愚昧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厉行文化专制,鄙视科学技术。从根本上讲,是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当然,明清时期是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这主要表现:
(1)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人口增长,耕地面积扩大,农业、手工业与商品经济均得到长足发展;
(2)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4)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儒学焕发新活力;
(5)出现总结性的科技著作。
因此我们从横向看,西方国家在思想革命、科技革命、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开始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未能与时俱进,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而趋向“衰落”。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另一面,经过明代百年的建设发展,终于赶上了宋代的水平,这个成果整个元朝是没有做到的。
然而明代末年,中国比之西方却是落后的,但并不是全面落后,面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可喜的是,明末的中国人敞开胸襟积极向西方学习。
像是徐光启和利玛窦就是好朋友,利玛窦穿着儒服,而徐光启挂着十字架,甚至中国有了全面西化的思潮,在思想领域,皇帝甚至要把佛像都请出皇宫,而准备信仰基督教。
这可以参见《改变中国》一书,包括最近百家讲坛讲的三字经篇章都讲到,南明面对满清的铁骑,明军都举起十字旗,皇后竟写信给罗马教廷求援,可见基督教在明末皇室的影响还是十分巨大的。
当然,作者菌这里并不是说基督教多好,因为凡事都有两面性,但它和西方文化的确密切联系着,这是我们需要看到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