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着一百斤如意天宝丸的洪大守走什么路回铁山最方便呢?
参考朝鲜八道多山多丘陵的自然环境,以及八道被黄海、日本海所包围,似乎从汉阳回铁山最好的办法是坐船走汉水,进入黄海,直抵边关重镇义州。
然后在义州下船,往南走上几十里路就能回到铁山,全程几乎不用步行,只要在中途出了汉水换一趟船就好了。
而此时朝鲜的绝大多数道路都是所谓的夯土路,连接着八道的驿路虽然存在,可那个路况。唉,实在是无法恭维。
和洪大守以前的认知完全一样,即使是汉阳左近的官道,也和乡间的泥巴路毫无区别。如今又落了雪,走的人还多。雪根本没存多少就被踩踏,化在污泥里。
普通的草鞋走在这种路上,噗呲下去一脚,直接淹到你的脚脖子。还没几步,脚上的草鞋就糟烂的无法继续穿着了。即使是厚木底的靴子,在这种路上也难以行路。
那么洪大守应该去坐船吗?不考虑连人带货可能超过一两的川资,只说方便前进和路途顺畅呢?
洪大守绝对选择走陆路!
第一,如今是冬季,自西伯利亚高原吹来的滚滚北风严重影响了自汉阳向北行驶的船只的航行。甚至绝大多数船家是不会在这个季节往北开的,风太大,怕翻了一船人都死在黄海里。
第二,路况奇好。这就有人问了,之前还说朝鲜八道的驿路极烂无比,甚至都不能称之为路了,如今怎么又说路况奇好?
原因很简单嘛,路也分好路坏路的嘛。全朝鲜唯一一条“高速路”就正好是从汉阳到义州的,和洪大守回家的路线完全一致。
这条路就是朝鲜使团从汉阳出发去往中国的朝贡大道,也是中国爸爸前来册封朝鲜时,中国使团需要通行的道路。
之所以称之为“高速路”,不是没有原因的。根据《燕行录》的记载,全员超过三百人,拖着贡品财物的驮马二百匹的庞大使节团,最巅峰的时候一天能走一百三十里,普通也能走七十里。【注1】
匀速三十五公里每天,高速六十五公里每天,在不借助任何现代交通工具的情况下,人马数百的臃肿使节团能走这么快,已经够好的了。
自然,能走这么快,也是因为这几乎算是朝鲜唯一一条认真维护,用心经营的道路。
洪大守根本不怕迷路,因为只有这一条好路,顺着走就能到铁山。而且由于朝鲜往中国去的使节团实在太多,沿途由此还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集镇,极为方便住宿旅行。
有句调侃的话,十八十九世纪一个合格的朝鲜外交官,不是在中国,就是在去中国的路上。
反正这条路上,一年最少要走四拨使节团(正旦、皇帝生辰、皇后生辰、太后生辰),多的时候可能要走七八拨人,清明端午中秋三节,皇帝大婚,等等,都是遣使的日子。
所以朝鲜一直被称作“中国带孝子”呢,实在是像他这样不是在朝贡,就是在朝贡路上的国家真的只有他一个而已。其他的国家也不能说千山万水,可就是没有他跑的勤快。
不凑巧,洪大守无幸目睹使节团的盛景,因为今年的贺正旦使早就出发了,下一波使节团还在筹备,正好是两拨儿之间的空档。
但是道路上还是拥挤的,毕竟就这一条通天大道,路的左右两侧都是背着包裹或者牵着牛马的行人。行色匆匆,人多归人多,但没有人阻塞道路,也没有人抢道啥的。
洪大守的老毛病又犯了,既然路上的商旅看不出什么东西。洪大守就开始自己观察沿途的村庄集镇,以及农田水利的状况。
初时汉阳城周围尚且人烟稠密,士庶踵集。可走了不过小半日,除了极个别集镇,大部分的村庄就都开始呈现出破败肮脏的模样。
由于正宗大王末年连续的干旱,朝鲜北部的境况很是不好。即使是处于一国之君所在的汉阳府,京畿道,也是同样在天灾下苦苦挣扎。
不是说农民不愿意修建水利设施,洪大守沿途能看到不少沟渠,也看到好几架水车。但是除了靠近河流,取水相对方便的地方还有耕种的样子,很多地方明显是抛荒的。
街道边的村镇里也有不少的乞丐和流民,卖儿卖女者倒是不多。大部分在本地就能消化,乡班们十分乐意扩充自己的奴婢队伍。
洪大守没有沿途兜售天宝丸,因为散碎的铜钱太过于沉重。一枚普通的常平通宝就有四克多,要不了多少就能让洪大守背不动。
还不如回了老家直接处理来的好,拿到铁山郡城里直接打包卖给汉方药店也能挣上两三倍的钱,相对而言很是轻松。
正想着,路前方有一群人围着一个圈,在那里叽叽喳喳的说着什么。
洪大守以前不是个爱凑热闹的人,碰上什么婆媳吵架,完全不会看的津津有味。除非是人脑子打出狗脑子的阵仗,那时候洪大守甚至可能悄悄在心里给双方加油鼓劲。
从人群中的缝隙,撇了一眼,洪大守有些莫名的恶心以及其他情绪。居然是一句面皮青紫色,瘦的皮包骨头,嘴角眼角全部破开,腹部凹陷,瞪大着眼睛的尸体。
围观的人指指点点,大意都是说秋天几乎绝收,这才三个月,路上已经开始出现饿殍,日子过不下去云云。
【注1】:朝鲜向中国朝贡的道路是在不断变化的,明朝光有记载的的路线就超过五条。这里不去概述,因为珠玉在前,有大佬已经整理过了。
清朝的朝贡路线很稀奇,朝鲜国内的记载非常详细。甚至于每个站点的馆阁名,用的酒,吃的菜,都有记载。而中国境内,也就是从义州到北京这一段的站点居然说不清!
中国方面也说不清,朝鲜方面也说不清,从义州到北京到底有多少站也存在十二站,十三站,十六站等说法,莫衷一是。
除了公认的山海关这种大站没有疑义之外,以后的内容中的站点只代表写手本人的观点,不具备任何史料价值。
参考朝鲜八道多山多丘陵的自然环境,以及八道被黄海、日本海所包围,似乎从汉阳回铁山最好的办法是坐船走汉水,进入黄海,直抵边关重镇义州。
然后在义州下船,往南走上几十里路就能回到铁山,全程几乎不用步行,只要在中途出了汉水换一趟船就好了。
而此时朝鲜的绝大多数道路都是所谓的夯土路,连接着八道的驿路虽然存在,可那个路况。唉,实在是无法恭维。
和洪大守以前的认知完全一样,即使是汉阳左近的官道,也和乡间的泥巴路毫无区别。如今又落了雪,走的人还多。雪根本没存多少就被踩踏,化在污泥里。
普通的草鞋走在这种路上,噗呲下去一脚,直接淹到你的脚脖子。还没几步,脚上的草鞋就糟烂的无法继续穿着了。即使是厚木底的靴子,在这种路上也难以行路。
那么洪大守应该去坐船吗?不考虑连人带货可能超过一两的川资,只说方便前进和路途顺畅呢?
洪大守绝对选择走陆路!
第一,如今是冬季,自西伯利亚高原吹来的滚滚北风严重影响了自汉阳向北行驶的船只的航行。甚至绝大多数船家是不会在这个季节往北开的,风太大,怕翻了一船人都死在黄海里。
第二,路况奇好。这就有人问了,之前还说朝鲜八道的驿路极烂无比,甚至都不能称之为路了,如今怎么又说路况奇好?
原因很简单嘛,路也分好路坏路的嘛。全朝鲜唯一一条“高速路”就正好是从汉阳到义州的,和洪大守回家的路线完全一致。
这条路就是朝鲜使团从汉阳出发去往中国的朝贡大道,也是中国爸爸前来册封朝鲜时,中国使团需要通行的道路。
之所以称之为“高速路”,不是没有原因的。根据《燕行录》的记载,全员超过三百人,拖着贡品财物的驮马二百匹的庞大使节团,最巅峰的时候一天能走一百三十里,普通也能走七十里。【注1】
匀速三十五公里每天,高速六十五公里每天,在不借助任何现代交通工具的情况下,人马数百的臃肿使节团能走这么快,已经够好的了。
自然,能走这么快,也是因为这几乎算是朝鲜唯一一条认真维护,用心经营的道路。
洪大守根本不怕迷路,因为只有这一条好路,顺着走就能到铁山。而且由于朝鲜往中国去的使节团实在太多,沿途由此还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集镇,极为方便住宿旅行。
有句调侃的话,十八十九世纪一个合格的朝鲜外交官,不是在中国,就是在去中国的路上。
反正这条路上,一年最少要走四拨使节团(正旦、皇帝生辰、皇后生辰、太后生辰),多的时候可能要走七八拨人,清明端午中秋三节,皇帝大婚,等等,都是遣使的日子。
所以朝鲜一直被称作“中国带孝子”呢,实在是像他这样不是在朝贡,就是在朝贡路上的国家真的只有他一个而已。其他的国家也不能说千山万水,可就是没有他跑的勤快。
不凑巧,洪大守无幸目睹使节团的盛景,因为今年的贺正旦使早就出发了,下一波使节团还在筹备,正好是两拨儿之间的空档。
但是道路上还是拥挤的,毕竟就这一条通天大道,路的左右两侧都是背着包裹或者牵着牛马的行人。行色匆匆,人多归人多,但没有人阻塞道路,也没有人抢道啥的。
洪大守的老毛病又犯了,既然路上的商旅看不出什么东西。洪大守就开始自己观察沿途的村庄集镇,以及农田水利的状况。
初时汉阳城周围尚且人烟稠密,士庶踵集。可走了不过小半日,除了极个别集镇,大部分的村庄就都开始呈现出破败肮脏的模样。
由于正宗大王末年连续的干旱,朝鲜北部的境况很是不好。即使是处于一国之君所在的汉阳府,京畿道,也是同样在天灾下苦苦挣扎。
不是说农民不愿意修建水利设施,洪大守沿途能看到不少沟渠,也看到好几架水车。但是除了靠近河流,取水相对方便的地方还有耕种的样子,很多地方明显是抛荒的。
街道边的村镇里也有不少的乞丐和流民,卖儿卖女者倒是不多。大部分在本地就能消化,乡班们十分乐意扩充自己的奴婢队伍。
洪大守没有沿途兜售天宝丸,因为散碎的铜钱太过于沉重。一枚普通的常平通宝就有四克多,要不了多少就能让洪大守背不动。
还不如回了老家直接处理来的好,拿到铁山郡城里直接打包卖给汉方药店也能挣上两三倍的钱,相对而言很是轻松。
正想着,路前方有一群人围着一个圈,在那里叽叽喳喳的说着什么。
洪大守以前不是个爱凑热闹的人,碰上什么婆媳吵架,完全不会看的津津有味。除非是人脑子打出狗脑子的阵仗,那时候洪大守甚至可能悄悄在心里给双方加油鼓劲。
从人群中的缝隙,撇了一眼,洪大守有些莫名的恶心以及其他情绪。居然是一句面皮青紫色,瘦的皮包骨头,嘴角眼角全部破开,腹部凹陷,瞪大着眼睛的尸体。
围观的人指指点点,大意都是说秋天几乎绝收,这才三个月,路上已经开始出现饿殍,日子过不下去云云。
【注1】:朝鲜向中国朝贡的道路是在不断变化的,明朝光有记载的的路线就超过五条。这里不去概述,因为珠玉在前,有大佬已经整理过了。
清朝的朝贡路线很稀奇,朝鲜国内的记载非常详细。甚至于每个站点的馆阁名,用的酒,吃的菜,都有记载。而中国境内,也就是从义州到北京这一段的站点居然说不清!
中国方面也说不清,朝鲜方面也说不清,从义州到北京到底有多少站也存在十二站,十三站,十六站等说法,莫衷一是。
除了公认的山海关这种大站没有疑义之外,以后的内容中的站点只代表写手本人的观点,不具备任何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