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军主帅达民,很是忧虑。
自三月下旬,自己接到君王后的诏令,被任命为齐都临淄的主帅后。
达民来到临淄东北方秦周城,开始召集军马,加固城池。
这个时代,突然间召集大军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孙子曾曰:“……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齐国此时的精锐之师,不在临淄。
田单十余年前,率领着十万增援赵国的大军,才是齐国的精锐之师。
但现在这十万精锐之师,自田单去赵国之后,被齐国朝堂分解。
分别驻守在北都高唐,以及南长城附近。
但不管如何,在近四月中旬的时候,达民所率的十五万大军总算是到齐了。
达民知道军情紧急,在大军到齐之后,马上下令召开了军事会议。
看着厅内的齐军将领,已经五十多岁的达民缓缓说道:
“各位将军,此番燕国大举兴兵,犯我齐国。此战,事关我齐国的生死。本将军在此言明,不管尔等出身而处,在此国难之际,如果谁违反军纪,本将必军法从事。”
听着主将达民,杀气腾腾的话。
厅下许多出身王室贵勋与朝堂众臣的齐国将领,大气都不敢吭。
身上乃至头上都冒出汗来。
前段时间,这些将领的家人乃至亲戚,都前来向主将达民求情,希望达民能网开一面,让他们这些将领能够不上前线。
没想到主将达民,根本不卖这些将领家人与亲戚的面子。
反而对这些前来求情的人道:“国家养士百余年,正是尔等子弟为国效力之际。谁再敢前来求情,本将就安排其子弟,第一个到前阵与燕军厮杀。”
达民看了看厅内众将的表情,内心暗暗叹气:
“这些将领的精气神,离二三十年前齐国的众多将领,可差的太多了呀!”
但此刻,不是想这些问题的时候。
达民又道:“诸位将军,我军要击退燕军对我齐都临淄的进犯。最为关键之处,就是必须要守住济水河,迟滞燕军的进攻。”
“故此,本将命令,我军明日即可北上,兵发济河。尔等下去,要整理军备,安置好士卒,鼓舞士气,不得有误。”
齐国的众将领,一起躬身道:“诺。”
四月十一日,齐军兵出秦周城。
目的很明确,就是想利用临淄北部的济水河,阻挡燕国的南路大军。
在达民率军刚出秦周城,在城外的丘陵之处,一个打扮为农夫模样的大汉,对身旁的两人说道:“齐军已经出动,马上把此讯息上报给王石将军。”
“诺。”
这个大汉,就是燕国情报局的局长黄勇。
不一会,几只鸽子在丘陵之处,腾空而起,飞往了北方。
在乐间率领东路大军,攻打即墨城的时候。
王石率领着南路大军,已与胡归良的第三军在千乘汇合。
千乘城外的燕军军营,燕军各部整装准备,燕军将领齐聚主将王石的中军大帐。
帐外,士兵拥拥攘攘;帐内,气氛严肃紧张。
在中军大帐的左侧,挂着一幅齐国的地图。
燕军主将王石,站在这幅地图旁,目光注视着南部的济水河,久久未动。
此时,燕军已经知道,齐国十五万大军已经从秦周出发的消息。
如果齐军率先到达济水南部河畔,以此来阻挡燕军,后果不堪设想。
济水河在这个时代,可不是姬康前世中那条时断时续的小溪流。
而是被称为天下四大河之一。
济水河地位,在这个时代非常煊赫。
天子祭祀名山大川,即指五岳和四渎。
相传,在远古时代,黄帝与蚩尤曾在济水河畔作战,因蚩尤能十里吐雾,黄帝打了败仗,退到太乙池王屋山的主峰天坛山上。
黄帝“清斋三日,登山至顶,于琼林台祷上帝破蚩尤。帝遂敕王母降于天坛”“王母乃召东海青童君,召九天玄女,授破蚩尤之策。黄帝依命杀蚩尤于冀,天下乃无不克,海内安然”。
从此,每年八月十五黄帝都到天坛上设坛祭天,故名曰天坛山。这也是姬康前世,八月十五中秋节的真正来历。
可以这么说,济水在华夏历史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也成为炎黄子孙的象征地。
《尔雅》中提到的四渎,分别为:江、河、淮、济。
“渎”就是大江大河的意思,而“济”指的就是济水河。
《尚书·夏书·禹贡》中这样记载:“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邱(定陶)北,又东至于菏(菏泽),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
济河绵延千里,河水滔滔,宽度最窄之处也有六七十米。
正好从陶邑的北部开始,绕了一个半圈,把临淄地区护在其中。
平时河面之上,齐国的舟船往来不息。
济河,可以说是齐都临淄的一道天然屏障。
二十多年前,乐毅伐齐,兵临济水河畔。
齐国主帅触子,刚开始就准备在济水河南岸布防,阻挡燕军。
燕军主帅乐毅,当时就非常发愁,强攻济水河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没想到的是,齐愍王反而让触子率领齐军北渡济河,从而被燕军大败。
要知道,在任何时代,大军渡海、渡江、渡河都是极其容易遭到敌军的攻击的。
《孙子兵法》中,就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叫做“半渡而击之”。
意思是说,要趁着敌方渡河到一半的时候,发动攻击。
此时敌方首尾不接,行列混乱,援军又被大河阻隔,所以很容易将其歼灭在岸边。而如果这个时候不出击,等敌方全部渡河站稳脚跟,要取胜就没那么容易了。
王石看了半天地图,转过身来,对燕军的众将领道:
“我军必须要在齐军主力到达济水河畔之前,渡过济河。如果齐军抢先到达济河的南岸,我军再想强渡济河,可就麻烦了。齐军可不是宋襄公,是不会有“宋襄之仁”的。”
听完主将王石的话后,副将武阳靖等燕军将领都面色严肃起来。
王石口中所说的“宋襄之仁”这个典故,来自与宋楚两国的“泓水之战”。
当时的宋国非常强大,与南方楚国争夺中原霸权。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六百三十八年)。
宋楚两国,交战于泓水(故道约在今河南省柘城县西北)河畔。
楚军开始渡泓水河,向宋军冲杀过来。
大臣目夷对宋襄公道:“楚兵多,我军少,趁他们渡河之机消灭他们,楚军必败。”
宋襄公却道:“我们号称仁义之师,怎么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
楚军过了河,开始在岸边布阵。
目夷道:“我军可以进攻了。”
宋襄公又道:“我军是仁义之军,等他们列好阵地再战。”
等楚军布好军阵,楚兵一冲而上,大败宋军。
宋襄公本人屁股上也挨了一箭,流血过多,重伤而亡。
王石扭头看向了胡归良与左宗二人,下令道:
“事不宜迟,我大军必须尽速前往济河,征集舟船,搭建浮桥。左将军、胡将军,你二人马上率领第二军、第三军,率领各军的工兵团,即可前往济河。”
胡归良与左宗二人,一起躬身领命:“遵令。”
现在在燕国各军,均有工兵团的配置。编制如下:一军配备一个工兵团,一师配备一个工兵营,一旅配备一个工兵连。
而燕军主帅王石,这是把各军的工兵部队都集中起来,交给了第二军与第三军。
毕竟这两个军,是燕国最为强大的快速打击军团。
在齐军主帅达民率军北上的同一天,燕军的第二军、第三军就携带着众多的工兵部队,也从千乘南城出发,朝济河而来。
在济水河的南北两端。
燕、齐两国的大军形成的两条长长的洪流,即将在济水河畔汇聚、碰撞。
王石与达民这两位主帅都明白,谁先到达济水河,谁就掌握了此战的主动权。
争夺济水河的控制权,事关两军的生死!也事关燕、齐两国的前途国运!
自三月下旬,自己接到君王后的诏令,被任命为齐都临淄的主帅后。
达民来到临淄东北方秦周城,开始召集军马,加固城池。
这个时代,突然间召集大军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孙子曾曰:“……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齐国此时的精锐之师,不在临淄。
田单十余年前,率领着十万增援赵国的大军,才是齐国的精锐之师。
但现在这十万精锐之师,自田单去赵国之后,被齐国朝堂分解。
分别驻守在北都高唐,以及南长城附近。
但不管如何,在近四月中旬的时候,达民所率的十五万大军总算是到齐了。
达民知道军情紧急,在大军到齐之后,马上下令召开了军事会议。
看着厅内的齐军将领,已经五十多岁的达民缓缓说道:
“各位将军,此番燕国大举兴兵,犯我齐国。此战,事关我齐国的生死。本将军在此言明,不管尔等出身而处,在此国难之际,如果谁违反军纪,本将必军法从事。”
听着主将达民,杀气腾腾的话。
厅下许多出身王室贵勋与朝堂众臣的齐国将领,大气都不敢吭。
身上乃至头上都冒出汗来。
前段时间,这些将领的家人乃至亲戚,都前来向主将达民求情,希望达民能网开一面,让他们这些将领能够不上前线。
没想到主将达民,根本不卖这些将领家人与亲戚的面子。
反而对这些前来求情的人道:“国家养士百余年,正是尔等子弟为国效力之际。谁再敢前来求情,本将就安排其子弟,第一个到前阵与燕军厮杀。”
达民看了看厅内众将的表情,内心暗暗叹气:
“这些将领的精气神,离二三十年前齐国的众多将领,可差的太多了呀!”
但此刻,不是想这些问题的时候。
达民又道:“诸位将军,我军要击退燕军对我齐都临淄的进犯。最为关键之处,就是必须要守住济水河,迟滞燕军的进攻。”
“故此,本将命令,我军明日即可北上,兵发济河。尔等下去,要整理军备,安置好士卒,鼓舞士气,不得有误。”
齐国的众将领,一起躬身道:“诺。”
四月十一日,齐军兵出秦周城。
目的很明确,就是想利用临淄北部的济水河,阻挡燕国的南路大军。
在达民率军刚出秦周城,在城外的丘陵之处,一个打扮为农夫模样的大汉,对身旁的两人说道:“齐军已经出动,马上把此讯息上报给王石将军。”
“诺。”
这个大汉,就是燕国情报局的局长黄勇。
不一会,几只鸽子在丘陵之处,腾空而起,飞往了北方。
在乐间率领东路大军,攻打即墨城的时候。
王石率领着南路大军,已与胡归良的第三军在千乘汇合。
千乘城外的燕军军营,燕军各部整装准备,燕军将领齐聚主将王石的中军大帐。
帐外,士兵拥拥攘攘;帐内,气氛严肃紧张。
在中军大帐的左侧,挂着一幅齐国的地图。
燕军主将王石,站在这幅地图旁,目光注视着南部的济水河,久久未动。
此时,燕军已经知道,齐国十五万大军已经从秦周出发的消息。
如果齐军率先到达济水南部河畔,以此来阻挡燕军,后果不堪设想。
济水河在这个时代,可不是姬康前世中那条时断时续的小溪流。
而是被称为天下四大河之一。
济水河地位,在这个时代非常煊赫。
天子祭祀名山大川,即指五岳和四渎。
相传,在远古时代,黄帝与蚩尤曾在济水河畔作战,因蚩尤能十里吐雾,黄帝打了败仗,退到太乙池王屋山的主峰天坛山上。
黄帝“清斋三日,登山至顶,于琼林台祷上帝破蚩尤。帝遂敕王母降于天坛”“王母乃召东海青童君,召九天玄女,授破蚩尤之策。黄帝依命杀蚩尤于冀,天下乃无不克,海内安然”。
从此,每年八月十五黄帝都到天坛上设坛祭天,故名曰天坛山。这也是姬康前世,八月十五中秋节的真正来历。
可以这么说,济水在华夏历史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也成为炎黄子孙的象征地。
《尔雅》中提到的四渎,分别为:江、河、淮、济。
“渎”就是大江大河的意思,而“济”指的就是济水河。
《尚书·夏书·禹贡》中这样记载:“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邱(定陶)北,又东至于菏(菏泽),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
济河绵延千里,河水滔滔,宽度最窄之处也有六七十米。
正好从陶邑的北部开始,绕了一个半圈,把临淄地区护在其中。
平时河面之上,齐国的舟船往来不息。
济河,可以说是齐都临淄的一道天然屏障。
二十多年前,乐毅伐齐,兵临济水河畔。
齐国主帅触子,刚开始就准备在济水河南岸布防,阻挡燕军。
燕军主帅乐毅,当时就非常发愁,强攻济水河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没想到的是,齐愍王反而让触子率领齐军北渡济河,从而被燕军大败。
要知道,在任何时代,大军渡海、渡江、渡河都是极其容易遭到敌军的攻击的。
《孙子兵法》中,就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叫做“半渡而击之”。
意思是说,要趁着敌方渡河到一半的时候,发动攻击。
此时敌方首尾不接,行列混乱,援军又被大河阻隔,所以很容易将其歼灭在岸边。而如果这个时候不出击,等敌方全部渡河站稳脚跟,要取胜就没那么容易了。
王石看了半天地图,转过身来,对燕军的众将领道:
“我军必须要在齐军主力到达济水河畔之前,渡过济河。如果齐军抢先到达济河的南岸,我军再想强渡济河,可就麻烦了。齐军可不是宋襄公,是不会有“宋襄之仁”的。”
听完主将王石的话后,副将武阳靖等燕军将领都面色严肃起来。
王石口中所说的“宋襄之仁”这个典故,来自与宋楚两国的“泓水之战”。
当时的宋国非常强大,与南方楚国争夺中原霸权。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六百三十八年)。
宋楚两国,交战于泓水(故道约在今河南省柘城县西北)河畔。
楚军开始渡泓水河,向宋军冲杀过来。
大臣目夷对宋襄公道:“楚兵多,我军少,趁他们渡河之机消灭他们,楚军必败。”
宋襄公却道:“我们号称仁义之师,怎么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
楚军过了河,开始在岸边布阵。
目夷道:“我军可以进攻了。”
宋襄公又道:“我军是仁义之军,等他们列好阵地再战。”
等楚军布好军阵,楚兵一冲而上,大败宋军。
宋襄公本人屁股上也挨了一箭,流血过多,重伤而亡。
王石扭头看向了胡归良与左宗二人,下令道:
“事不宜迟,我大军必须尽速前往济河,征集舟船,搭建浮桥。左将军、胡将军,你二人马上率领第二军、第三军,率领各军的工兵团,即可前往济河。”
胡归良与左宗二人,一起躬身领命:“遵令。”
现在在燕国各军,均有工兵团的配置。编制如下:一军配备一个工兵团,一师配备一个工兵营,一旅配备一个工兵连。
而燕军主帅王石,这是把各军的工兵部队都集中起来,交给了第二军与第三军。
毕竟这两个军,是燕国最为强大的快速打击军团。
在齐军主帅达民率军北上的同一天,燕军的第二军、第三军就携带着众多的工兵部队,也从千乘南城出发,朝济河而来。
在济水河的南北两端。
燕、齐两国的大军形成的两条长长的洪流,即将在济水河畔汇聚、碰撞。
王石与达民这两位主帅都明白,谁先到达济水河,谁就掌握了此战的主动权。
争夺济水河的控制权,事关两军的生死!也事关燕、齐两国的前途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