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廷栋被抓,皇帝也不上朝了,朝堂上是疾风骤雨。
    平日里与梁廷栋有来往的官员,别说帮他说话了,避嫌还来不及。
    而都察院的人这几日全部出去了,户科给事中,还有户部的人,也全部出去了。
    另外,崇祯还派了厂卫出去,一个县城一个县城的查。
    五天之后,一封又一封奏疏,如同雪花片一般落到崇祯的御案上。
    二十三个县,没有一个县是正常赈灾的!
    一场倒春寒来袭,外面下起了暴雪。
    乾清宫内传来愤怒的声音:“砍了!全砍了!”
    “还有梁廷栋!斩首示众!”
    二月底的赈灾案,震动京师,二十三个知县,全部被押送到北京城,在菜市口一刀人头落地。
    顺天府尹梁廷栋的脑袋被挂在城门上示众。
    皇帝一口气杀了这么多知县,会引起人员恐慌吗?
    不会!
    政治场上讲的是利益,如果你是个政治老手,现在不是恐慌,而是兴奋。
    为什么?
    顺天府的知县,可不是地方上的知县,那都是天子脚下的,一个个手里的差事肥得流油。
    现在一下子空了23个出来了。
    怎么办呢?
    当然是各方势力挤破脑袋向吏部推荐人。
    吏部尚书王永光的门槛都快被踏破,各个派系都想往顺天府的各个县塞人。
    大明朝有个规矩,四品以下的官员,吏部可以直接拍板,四品以上的官员,吏部必须提报内阁审批,最后由皇帝圣裁。
    就像后世的大公司,高级总监可能会由董事长亲自批准,普通总监,或者经理,副总裁签字就可以进来了。
    一个道理,皇帝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一个知县还要皇帝亲自来做决定。
    王永光蛋疼起来,这事比较棘手。
    东林党一个个像喷子战斗机,天天各种清流挂在嘴边,拿着这场贪污案说事,表示不用他们东林党,以后这顺天府那肯定会彻底烂掉。
    要是顺天府烂了,你这个吏部尚书责任不当,就等着瞧吧。
    反正就是各种正义凛然的态度来威胁。
    这事可不就是刀口上的事么?
    一口气砍二十三个知县,还把顺天府的府尹给砍了,脑子稍微正常一点的人都知道皇帝有多愤怒。
    这个时候,万一新上的人又特么作死呢?
    你是不是觉得皇帝还有耐心只砍知县?
    所以啊,王永光干脆大门一闭:今日天气陡变,本官偶感风寒,所有事由吏部左侍郎成基命暂代。
    成基命是个什么人?
    那是根正苗红的东林人士。
    好,这下好了,王永光撂担子在家里养病,事情都递给成基命。
    这下就有人炸毛了!
    谁呢?
    内阁首辅周延儒!
    这事他本来管不着的,毕竟知县的任命,吏部来就可以了。
    但是这明显是损害他的利益的事啊。
    他一个内阁首辅,现在屁股刚刚坐正,正想着在朝堂上安插几个自己的心腹,顺便在下面也扔几个知县。
    为什么要扔知县呢?
    知县重不重要?
    告诉你,知县这官位不大,但非常重要。
    原因在于夏税和秋税,都是知县来收。
    知县派人去收的时候都有惯例。
    什么惯例?
    玩耗羡的小把戏,还有踢斛。
    什么是踢斛?
    就是用斛(古代的一种容器)装好粮食后,一个差役会踢一脚,落下来的粮食要么是耗羡,要么是加派的部分。
    这些差役的脚法,搁在后世,那是分分钟可以血洗欧洲豪门带领国足走向全世界的。
    从这一点看,大明朝的收税缺乏一些标准化,所以是有非常大的灰色收入的,这些灰色收入的第一支配权是在知县手里。
    为了升官,知县多报耗羡是非常正常的,收上来的一部分是要孝敬给上面的人的。
    这样等某个地方的知府有了空缺,就可以轮到他。
    京官是不参与收税的,但是他们从来都可以不动声色,拿到收税孝敬上来的钱。
    这是大明朝不成文的官场潜规则。
    所以,顺天府的知县一被杀空,所有人当然就激动起来了。
    甚至沸腾了好不好!
    最沸腾的当然就是咱们的内阁首辅周延儒了,这货本身就看不惯那帮东林伪君子。
    还有另一个看不惯东林伪君子的阴险狡诈之人。
    谁?
    温体仁。
    可温体仁最近刚刚离开京师去洛阳去找福王的小辫子了。
    周延儒这相当于是孤军奋战啊,这朝堂上,放眼望去,东林党还真不少。
    不行不行,得把王永光揪回来,好不容易一个不是东林党的大佬,现在怎么能装病!
    于是周延儒屁颠屁颠就跑到王永光府上,内阁首辅来了,王永光这个吏部尚书再牛逼,面子也得给一点吧。
    于是就见了一面。
    周延儒一看王永光这红光满面的,按照这状态,吃点药,一夜睡三个都没有问题,哪里像感了风寒一样!
    这分明就是躲起来避风头。
    周延儒道:“王大人,您不在,这朝堂可是要乱套的。”
    “周阁老言重了,某这身体实在不争气。”
    “王大人,您这样,恐怕天子会有想法。”
    “哦,周阁老还请明示。”
    周延儒心中不悦,王永光这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而王永光心中也清楚得很,皇帝没那么多心思去管小小的知县是谁来上位,周延儒这是在故意威吓自己,让自己出去当东林党的口水。
    不去!坚决不去!
    周延儒又道:“王大人,您想一想,若是这顺天府的知县,都由成基命来任命了,政绩好,以东林人士的脾气,那自然是要吹嘘一番,若是龙颜大悦,是不是以后其他官员的任命也都可以让成基命来了呢?”
    你不得不说,能跑来做京官的,而且能混到枢府的,一个个都是人才。
    说话分分钟能说到人的痛点上。
    王永光的痛点是下面没人孝敬自己么?
    当然不是!
    吏部尚书,可是六部实际的老大,大明朝实际上的百官之首。
    很多吏部尚书是不愿意入阁的。
    你想想,四品以下的官员,吏部可以直接任命,四品以上的,吏部提交,内阁审批,皇帝拍板。
    而且每年对百官的考评,也是吏部来支持。
    王永光的痛点就在于担心丢了官职,好不容易熬到吏部尚书。
    但他实在太狡猾,不想和东林党正面起大冲突。
    可现在周延儒这么一说,他似乎又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章节目录

我在大明割韭菜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唐晓非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唐晓非并收藏我在大明割韭菜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