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社的实力是很强的。
    在崇祯年间,复社下面有三千多人,而且大多数是读书人。
    这些人在地方上颇有名望。
    也不是说读书人不行。
    太平的时候,国家肯定是需要读书人来治理的。
    但问题就在于,明朝末年,读书人的意识形态有大问题。
    准确的来说,是整个大环境的意识形态有大问题。
    例如后人吹嘘的明朝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这些。
    这些其实没有什么好吹嘘的。
    可能很多人是反感鞑清的无能,所以才吹。
    但吹得有点过头了。
    国家政治层面,不是一句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就能解释的。
    中国古代的上层意识形态,到了明末,已经进入到一个僵硬的死局。
    汉唐这样的强盛王朝都有和亲。
    和亲是政治手段,是为了让国家更加平稳,赢取时间。
    所谓的骨气,在政治层面毫无意义,并且还会坏事。
    例如崇祯年间好几次皇太极想议和,朝堂上的人却碍于天朝面子,或者说服自己让自己表现得有骨气,打死不承认大明朝不是建奴的对手。
    这种事情,换做汉唐,就乖乖承认现在不是对手了,好好议和吧,猥琐发育吧。
    这种情绪化的意识形态对抗非朝堂独有,民间的读书人也非常常见。
    例如此时此刻,复社的这帮人都觉得自己铁骨铮铮,敢于对抗暴政。
    实际上呢?
    他们连朝廷的新政都没有去了解过,听风就是雨。
    你要问他们为什么当今朝廷是暴政,他们会告诉你,朝廷杀了这么多人,难道不是暴政吗?
    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往道德高地上爬,因为他们脑子里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唯有一句:我很善良啊,我是个好人!
    只要说了这句话,他们仿佛所有贤者附体,瞬间充满力量。
    当天夜里,一群热血的读书人走上了街头。
    讽刺的是,这件事复社的两位老大还不知道。
    张溥和张采二人刚刚在郑三俊府上谈完,了解到了目前的情况。
    本来张溥是这么跟这才说的:“局势复杂,吾等暂且不要轻举妄动,还待探明实情,方才我观郑大人说话之时,有难言之隐,怕是实情多有曲折。”
    张采也赞成他的话:“今日之事,吾等改日一起赴京请求面圣。”
    等到他们到复社的时候,发现复社已经人山人海。
    不仅人山人海,许多人已经从里面出来,三五成群到了大街上。
    到大街上干什么?
    游行!
    游行?
    明朝有游行?
    明朝还真有游行。
    明朝的皇权的确加强了,但明朝中后期已经属于小政府,小政府意味着对全国各地的地方管控是很弱的。
    这就造成了许多地方的权力真空。
    地方不受控,掌握了思想、金钱和权力的人就容易放飞自我。
    大明朝的读书人已经习惯了不受管制。
    所以养成了许多自我为中心的习惯。
    你要说这是人文主义的觉醒也不对,毕竟大家还是信奉儒学圣道的,并且儒学已经儒教化。
    张溥一看,顿时脸色苍白。
    这下坏了。
    他和张采连忙组织剩下的人。
    “诸位不要冲动,今日之事尚且有诸多疑点,诸位请听吾一言。”
    “张兄,汝为复社之首,习圣人之道,今日朝堂鹰犬爪牙涂炭社稷,残害忠良,汝莫不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张兄,吾等敬重你正气浩然,这朗朗乾坤,昭昭日月,正义必要是要得到伸张的,朝廷无道,吾等当推行圣道!”
    那个年轻人叫胡焕猷,他是南京国子监的监生。
    南京国子监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地方。
    崇祯元年二月,山阴监生胡焕猷弹劾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等,身居揆席,漫无主持。
    意思就是这个叫胡焕猷的山阴人,认为崇祯元年内阁不作为,得过且过。
    这就得罪了权势。
    不过,不但没有怎么样,反而在南京国子监威望大涨,多了很多粉丝。
    这下就戳中许多人的敏感点了。
    弹劾权贵,是可以涨声望的。
    那现在,反抗朝廷暴政,也是可以涨声望的。
    今晚谁的声音大,以后谁的人气就高咯?
    张溥一时间竟然无言以对,他脑子突然乱做一团。
    众人见他不做声,也没有耐心继续听他说什么,竟然跟着胡焕猷冲了出去,
    张溥和张采想阻止显然已经来不及了。
    当天晚上,李岩等人刚刚酒过三巡,下面的人来报:“大人,外面有一些人自称是国子监的监生,在街上大喊要铲除朝廷奸臣,引起了民乱!”
    “什么!”
    李岩霍然而起,洪承畴等人也站了起来。
    “坏了!”洪承畴和李岩他们太了解那些年轻读书人了。
    洪承畴进士出身,李岩举人出身。
    读书人要是认定了一件事,脑子很难转过弯来的,而且脾气非常倔强。
    “洪军门,当速速带人出去劝退他们,若是此时闹大,必然不可收拾,你我都无法向陛下交代。”
    洪承畴当然知道,他立刻开始召集人手,往街头赶。
    李岩也跟着出去了。
    当他们出去后不久一看,更是心凉了一大截。
    大街上早已被那些读书人堵满了。
    一个晚上,那些读书人仿佛都从地上冒出来了一样。
    也对,这里是南京城,最不缺的还真就是读书人。
    那些个读书人见到军队来了,不但不害怕,还更加嚣张,更加激动。
    他们扯着嗓子,涨红着脸大声吼道:“铲除奸臣,废除暴政!”
    这样的声音,在大街上扩散开,秦淮河畔也到处都是。
    被软禁起来的魏国公他们都听到了。
    魏国公大笑道:“看来复社还是出面了!”
    保国公也跟着大喜:“还是魏国公英明,知道他们能办大事,早早的和他们接触了。”
    诚意伯也有些激动,其他官员也眼睛亮起来。
    这事闹得越大越好,闹得越大,朝廷越不好处分。
    最后甚至会废除掉新政,罢免孙承宗、周延儒等人。
    此时,洪承畴的人列队街头,火枪平举。
    洪承畴说道:“汝等既为大明的读书人,便要忠于朝廷,忠于陛下,为何在此滋事?”
    “朝廷无道,奸臣祸国,暴政害民,吾等既为圣人门徒,自不能眼睁睁看着社稷崩溃,黎民涂炭!”
    “朝廷无道,奸臣祸国!”
    突然,数道闪电照亮夜幕。
    随后,竟然落下了倾盆大雨。
    但是众人却丝毫不退。
    洪承畴别无办法,只能守在这里,挡住他们,不让他们继续往前。
    这一夜,南京城彻底乱了。
    而此时,曹文诏已经渡过长江。
    闪电映照在他的脸上,映出冰冷的棱角。
    曹变蛟赶过来说道:“曹帅,要下雨了。”
    “赶路!两个时辰之后,必须到南京!”

章节目录

我在大明割韭菜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唐晓非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唐晓非并收藏我在大明割韭菜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