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徵确实有些意外。
    皇帝的问题,他不敢不答。
    王徵毕竟精通一些物理,他说道:“陛下,臣以为,有一股无形的力,推动了这颗空心球,使它上下不停转动。”
    “这股力是从何处来的呢?”
    王徵仔细看了看这翻转不停的汽转球,说道:“这股力来自于从两个孔中喷吐出来的白汽,这边是此物的高明之处,两个孔的方向相反,喷吐出来的白汽一个朝上,一个朝下,让空心球恰到好处的旋转,若是两个孔的方向一样,便是相互冲突了。”
    王徵顺便还拍了个马屁,讨皇帝欢心。
    “那这两股白汽又是从何而来?”
    “下面的水开后,会有热气上腾,便是从下面上来。”
    “你的意思是,水开后产生了热气,热气从两个孔喷出来,产生了两股力,推动了圆球的转动?”
    “是的,陛下。”
    “有道理。”
    “王承恩,你记一下。”
    “一、水加热,产生热气。”
    “二、热气会上涌。”
    “三、热气上涌,喷口孔道,产生推力。”
    “四、两股推力推动圆球旋转。”
    这四点其实显而易见,对于古代人来说,要理解也没有什么难度。
    最重要的是,这四点原理将来都会用在蒸汽机制作中。
    你不能先直接告诉古人蒸汽机。
    你直接说蒸汽机的那一套,他们未必能完全消化,所以得一步步来。
    作为21世纪的人,学过了人类科技革命后的多种理科知识。
    那些理科知识,每一项公式,可能都是前人花了大量时间才想出来的。
    就说蒸汽机这玩意儿,在英国也是迭代了好几版,前后跨度好几十年。
    最后瓦特同学找了好几个天使投资人,将这几个天使投资人都搞破产后,在濒临绝望的时候,才完成了蒸汽机的改良,并取得专利投入量产。
    所以,这不是聪明不聪明的问题。
    心理学上有一种概念叫做知识的诅咒。
    什么是知识的诅咒?
    意思就是,一个人如果非常熟悉一些知识或者事务的原理,他就会认为这些东西非常简单。
    别人未必觉得简单,甚至别人会认为他说的每一个概念都很陌生。
    但他却无法理解别人的那种陌生感。
    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数学老师经常说一句话:这题是送分题!
    但大多数学生却很懵逼。
    现实中能够克服“知识诅咒”心理的人,大多数都是极其能洞察人心的人,而大多数人之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觉得自己理解的那一领域很简单,理所当然别人就应该也知道。
    张晨见王徵理解的不错,他对王徵的表现已经很满意了。
    甚至他做好了王徵一头雾水的准备了,王徵能打出来是出乎他的意料的。
    看来古人对机械的许多观察还是很不错的,只是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知识。
    “王爱卿,你先下去吧,朕有空再找你。”
    王徵一头雾水,说道:“臣告退。”
    王徵走后,崇祯说道:“毕爱卿,有什么话就说吧。”
    “是。”
    毕自严递上来一份奏表,这份奏表就是应天府抄家的奏表。
    张晨一看,明显愣了一下。
    抄出来的钱……
    还真他娘的不少啊!
    1亿两!
    这是什么概念?
    明末全天下的白银最多也就4亿两。
    而且大多数是隆庆开关后大量流入的。
    隆庆开关大概流入了3.3亿量白银,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
    当然,葡萄牙人从澳门也流进来了不少。
    西班牙人占据吕宋岛,吕宋和福建做生意也流入了不少。
    虽说明朝朝廷禁海,隆庆开关也只是开了福建一个很小的港口。
    但明朝朝廷是高度集权的小政府,对地方的管控是很薄弱的,这就导致明末沿海的商人活跃度是非常高的。
    自中后期的隆庆开关以后,大量白银从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手里流入后,大明朝实现了银本位。
    甚至有“白银帝国”的称号。
    这也是张居正改革的基础条件。
    当然,这事有两面性。
    从宏观经济角度来说,大量白银空前流入,但分布却极其不均匀。
    大部分集中在东南。
    这也是为什么后世许多人在网上动不动提“东南财阀”这个概念的原因。
    当然,这事夸大其词了。
    皇权社会里,只要还是统一大王朝,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大财阀”。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如此富裕,没有“大财阀”,为何朝廷还如此穷?
    为何农民军还闹起义?
    还是那句话,明朝朝廷中后期的行政体系崩坏,朝廷从朱元璋、朱棣时代的大政府,变成了高度集权的小政府。
    而且由于两百多年的发展,民间经济结构有了多元化发展。
    而明朝的制度还是朱元璋时代的制度。
    当年朱元璋鼓励农业,搞军户,都是那个时代必须的,毕竟打天下和天下刚刚安定,需要种田和准备大规模的预备役。
    但后期呢?
    商业和手工业空前发展,朝廷却没有设置出对应的商业部门,甚至商业税衙门也还停留在比较窄的一些领域。
    总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严重脱节的。
    以至于大明朝给人一种自由贸易主义的幻觉。
    有人甚至认为哈耶克主义(绝对自由贸易主义)在大明朝大行其道。
    其中手工业和漕运体系最发达的南直隶就是典型中的典型。
    而这一次,抄的就是南直隶最富裕的中心地带金陵城。
    应该说是大明朝最富裕的地带。
    1亿两,接近全天下白银总量的四分之一。
    当然,1亿不是整个南京城的,并且抄出来的白银真实数量不是这么多,有几百万两黄金。
    最后统一兑换成白银是数目是这么多。
    但这也很扭曲了。
    少部分人掌握了空前的财富,这些财富和权力结合在一起,在华夏大地上肆意掠夺生产资源,让无数人沦为农奴,一辈子无法跨越阶层。
    甚至他们贪婪地掠夺,让无数人无家可归。
    历史上,软弱的朝廷不敢动这些利益集团,却从平民手中收刮“三饷”,以至于各地爆发起义。
    这一次,张晨动了。
    动完后,还强迫朝廷大臣对南京的官员和勋贵进行“鞭尸”。
    这件事的后续必然还没有结束,应该说,是打击大规模打击利益集团的开始。

章节目录

我在大明割韭菜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唐晓非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唐晓非并收藏我在大明割韭菜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