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又说道:“你也算是孔子的后人。”
    “臣是陛下的臣。”
    崇祯嘴角露出一丝微笑,说道:“慢慢吃吧。”
    “恭送陛下。”
    从昭狱出来后,崇祯脑子里就一直在想着对付孔家的事。
    他心中已经有了对付孔家的方案。
    十一月初三,小雪。
    周延儒进了乾清宫,在门口的时候,将斗篷递给了小太监。
    “陛下。”
    崇祯在上面写着画着什么。
    “你来了。”
    “这是各省大明报社的规划方案。”
    “你说说看。”
    “是。”周延儒打开那封奏疏,说道,“在各省设置独立大明新闻出版局,专门管理大明报社、出版读物。”
    “各地新闻出版局配置相应官员,核定为6人,一名主事官员,5名在审官员,凡是刊登对公之物,皆要审核。”
    “审核标准,还需求陛下钦定。”
    “完了?”崇祯头也不抬。
    “大致如此。”
    “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臣愚钝,请陛下明示。”
    崇祯放下手里的笔,说道:“周延儒,你是朕的首辅,你就给朕这么个东西?”
    周延儒立刻跪在地上,诚惶诚恐,说道:“臣有罪。”
    “起来,朕要的不是你跪下,朕要的是你的治国之策。”
    周延儒连忙站起来。
    其实周延儒吧,这份方案写的很详细,只不过说的很简单。
    但是崇祯要的不仅仅是这个。
    要知道,这是在古代,照搬后世的新闻宣发体系可以,没问题。
    但得有一个条件,对官员的思想工作建设和人事管控是必不可少的。
    而对官员的思想工作建设,是一个比较综合的体系。
    只有完成这个,布置下去的新闻宣发体系才能建立起来。
    新闻宣发体系是一套工具,是朝廷快速将朝廷的想法和政策告知给民众。
    它只是一个工具。
    既然是工具,它可以宣导崇祯想要的,也可以在崇祯看不到的地方宣导崇祯不想要的。
    所以,要从源头的思想抓起。
    要做官员的思想建设和人事把控。
    这一点,应该加到周延儒的方案里,这才是闭环。
    “陛下,臣暂时没有想到其他的,请陛下明示。”
    崇祯也不怪他,毕竟是古人,有思维局限。
    “拿给朕看看。”
    “是。”
    崇祯看完后,说道:“写的还不错,倒是再加一样东西进去,就完美了。”
    “请陛下明示。”
    “各省、府、州、县、镇、村,设置巡抚常规制,巡抚从二品,与布政使同级,由巡抚来管理一省人事、官员品德、省新闻出版局。”
    这就让周延儒很是意外了。
    巡抚在明朝是没有官阶的。
    巡抚、总督和督师,都是临时委任的官员,相当于中央特派员到地方视察工作。
    巡抚则是偏行政、民生方面,管理一个省。
    总督则是管理好几个省的民生,甚至军事。
    例如三边总督杨鹤,就是管理好几个军镇的军政。
    督师则相当于一个大军区的最高长官,可以管理好几个总督,例如蓟辽总督刘策在名义上是辽东督师袁崇焕的手下。
    巡抚、总督和督师,都是临时官职,没有品阶。
    而听崇祯这意思,似乎要将巡抚常制化,官从二品,担任一省的人事任免工作。
    崇祯又说道:“至于巡抚的人选,就由吏部提选,三法司来推荐。”
    三法司?
    周延儒心中一惊。
    好一个权力环环相扣啊!
    巡抚为什么由三法司来推荐?
    因为三法司属于司法体系,与行政体系是并列的,甚至相互掣肘的。
    让三法司推荐专门在地方上考核、任免行政官员的巡抚,自然是更加客观一些。
    如果由六部推荐,六部推荐上来的人担任巡抚,必然在地方上会偏袒六部的行政官员,巡抚就失去意义了。
    所以,皇帝随口风轻云淡说出来的话,其实是经过缜密思考的。
    崇祯又说道:“所有巡抚,都必须把《民典》、《矛盾说》背下来,内阁和吏部联合出题,考核通过的人,来朕这里聊一聊,说一说,谈一谈新学和新政。”
    “把这一条加进去,去通知王永光,让他准备人选。”
    “是。”
    “下去吧。”
    “臣告退。”
    崇祯继续开始写东西,他在写空气、真空、热气原理、力学公式等等。
    巡抚制其实很像后世的省委。
    布政使、知府、知县、镇长和村长,都是行政官员,巡抚则是偏人事的官员。
    如果管理一个超级大国?
    一、思想宣导,从上到下,官员到群众。
    二、制度规则,既法理。
    无论是官员的,还是群众的,思想建设工作都不能落下,都必须不断的、反复地宣导。
    所谓的《民典》、《矛盾说》都是张晨自己写出来的。
    《民典》阐述的是民众在国家中的地位。
    《民典》与古代先哲说的君贵民轻不同,这本书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个角度阐述了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例如如何让民众对国家有归属感,如何让民众信任朝廷。
    里面说了许多技巧,即所谓的术。
    而不是道。
    道则是:民众对国家有信任感,则国家安定,民众对朝廷有信任感,则朝廷有威信。
    但道没有说怎么做,这是道缺失的,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缺失的一些环节。
    可能儒家一直注重意识形态,而忽略术的发展。
    《矛盾说》则是谈论了世界万物之间的矛盾,例如当今大明朝的主要矛盾是粮食的分布不均和民众渴望吃饱饭之间的矛盾。
    《矛盾说》很显然是张晨把伟人的一些思想借鉴来了。
    这本书可以帮助官员清晰认识到目前最严重的的问题,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而不是纠结于无用的意识形态。
    这两本书可以说非常实用,完全是实事求是的范本。
    如果把巡抚制建立起来,从巡抚制开始对官员进行思想改造,就可以在一边瓦解儒家的时候,一边建立新的规则。
    还是那句话,毁灭可以,但毁灭的时候,必须开始着手建立新的规则。
    否则毁灭后,会出现真空状态,真空状态下,会爆发大乱,也就是礼乐崩坏,军阀割据,民不聊生。
    这是非常恐怖的。
    所以啊,改革从来都不是吼几句给我杀这么简单。
    建设从来比毁灭更难。

章节目录

我在大明割韭菜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唐晓非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唐晓非并收藏我在大明割韭菜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