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的基础是相互尊重。
    翻遍整个历史,哪个军阀的军队有战斗力?
    军阀的军队为什么没有战斗力?
    因为军阀将士兵不当人,当工具。
    军官随意大骂士兵,侮辱士兵。
    举个例子,如果你去上班,进入到一个上司完全不尊重下属的公司,随意当众责骂、批评、贬低,你有功劳,全部是上司的,如果出了问题,全部是你背锅。
    这样的公司,你愿意待么?
    正常人都不愿意待,即便临时强忍着待下来的人,也不会对这个公司有任何好感。
    但如果你进的一个公司,领导对你严厉,但是尊重你,你遇到困难帮助你,平时指正你的问题,并且愿意跟你一起承担事情的后果,有功劳不忘你。
    这样的公司,你是不是会很有战斗力?
    人心他是肉长的。
    例如杀气狂魔吴起就很爱护自己的士兵,例如砍了自己舅舅的岳飞也很爱惜自己的士兵,例如怕老婆的戚继光,也很爱惜自己的士兵。
    凝聚力、归属感的基础,源自于尊重。
    任何团队皆是如此,李世民的班底也是如此。
    皇帝继续说道:“辽东之战,一共牺牲了我大明健儿52387人,这是在我们说出来,只是一个数字,但这个数字背后,却是一条条鲜活的人命。”
    “朕说这些,是想告诉诸位,那些都是一个个和诸位一样的人。”
    “什么样的军队才是善战的军队?”
    “是将军爱护士兵的军队,是元帅尊重将军的军队,是皇帝尊重他的将军的军队。”
    皇帝的语气很平淡,却很有力量,一下就直入在场军官的内心。
    他继续说道:“在场的有在战场上的指挥官,有负责军规军纪的军督府军法官,朕对你们提一个要求,尊敬自己的下属!”
    众人说道:“吾皇圣明。”
    “诸位还什么建议,可以向孙大人和李大人提,枢密院会有专门的记录,好的军政,需要大家一起来建立,一起完成。”
    “好,你们继续,朕就不打扰你们讲课了。”
    崇祯从讲武堂出来。
    作为最高领导,倒也不必一直待着,一直待着反倒给人强迫感。
    他出来后,看见李岩在那里。
    李岩行礼道:“臣参见陛下。”
    李岩穿着一身青色官服,看起来沉稳、历练。
    “免礼。”
    “谢陛下。”
    刚才崇祯在里面简单的说了几句话,他都听到了。
    他心中甚为惊讶,目光不着痕迹在崇祯身上扫了一下,只感受到这个年轻的皇帝,给人一种如浴春风般的感觉。
    这真的是那个让曹文诏去金陵大开杀戒的皇帝?
    如果当夜不是亲眼看见曹文诏干的那些事,李岩打死都不相信皇帝是会下那样的命令。
    他越发感觉自己看不透皇帝了。
    “这大冷天的,还让你快马加鞭从南京赶回北京,辛苦你了。”
    崇祯走过去,拍了拍李岩的肩膀。
    “都是为陛下分忧,臣不敢轻言辛苦。”
    一阵冷风吹来,崇祯翻身上马,他看了看前方,眯着眼睛说道:“你在南京的表现朕很满意。”
    “都是陛下指点有方。”
    “你小子,一点也不像个年轻人。”崇祯笑道。
    “臣愚钝,那年轻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年轻人,应该是有傲气的!”崇祯拉了一下缰绳,“走,陪朕骑骑马,朕有事跟你聊。”
    “是!”
    李岩翻身上马,一路跟着皇帝往前面行去。
    四周都被清空,不能有任何人接近,崇祯说道:“南京一行,你有什么心得?”
    李岩想了想,说道:“国朝勋贵与官员勾结,肆无忌惮敛财,以至于国贫民穷。”
    李岩说话的语气沉稳,但是内容却直言不讳。
    “那你觉得曹文诏在金陵做的事情,如何?”
    李岩心头是绷紧的。
    这哪是在问曹文诏办事如何,这分明是在问皇帝对金陵采取是手段,你怎么看。
    这回答如果回答得不好,分分钟掉脑袋的事。
    李岩说道:“非常之时,非常之计,一切都是为了大明,臣以为,曹老将军虽说手段激烈,但方法有效。”
    “那你是认可的咯?”
    “臣认可。”
    好,表态表完了。
    崇祯转了个话题,说道:“你认为大明朝的未来在何处?”
    “自然是在于陛下推行的新政。”
    “那你为人,新政有何好的地方,有何不好的地方?”
    卧槽!
    李岩心头一跳,陛下,您三句话就是三个送命题啊!
    李岩小心翼翼回答道:“新政革旧立新,富国强兵,惩治奸邪,重振朝纲,乾坤为止清明,彰显陛下圣明仁德,乃大明之幸。”
    “那不好的地方呢?”
    “不好的地方在于当今新政人才缺乏,国立北京大学虽说有输送人才,但相比旧势力,依然不足为道,若是人才不足,即便陛下有改天换地之志,怕也独木难支。”
    李岩确实是个人才,他一语道破如今崇祯面临的最大的困局。
    其实改革最难的在于培养自己的人。
    当年元朝灭亡,还有不少读书人骂朱元璋的明朝是乱臣贼子,无不怀念元朝,而且还是当世有名的大儒者。
    朱元璋当世怎么做的?
    杀人?
    不不不,朱元璋当时可没有杀这些人,而是被迫承认元朝是正统,只是天数已尽。
    他被迫是因为国朝新立,得稳住那些读书人。
    直到后来,大明朝开科,一批又一批仕人在大明朝的科举上取得功名入朝为官,换了一批血之后,才慢慢去掉那些声音。
    所以,还是那句话,毁灭很容易,只需要举起屠刀推翻规则就可以了。
    但是推翻后呢?
    如果没有新的大家信服的规则出现,天下就会回到五代十国那种乱世。
    那种乱世一来,就真的是易子相食了,真的可以看到野狗啃食路边的尸体了。
    如何让大家信服?
    自然是新政解决执行,解决大部分人的问题,并且培养一大部分人出来。
    崇祯说道:“你的意思是需要增加学校?”
    实际上,李岩所说,也正是现在崇祯想要去做的。
    “是的。”
    “如何去做?”
    如何去做,张晨自己心里有数,他只是想问问李岩,看看李岩是不是一个合适的执行者。
    “按照目前的形势,分两条路走。”
    “哪两条?”
    “一、设置公科,凡是地方巡抚官员,需通过公科考试,公科题目,由陛下亲自出,要符合新政,毕竟巡抚是地方人事任命大官,他们的想法若是歪了,下面就都歪了。”
    “二、扩建大学,目前的新政影响最大的几个省,北直隶、河南省、陕西省、南直隶,再加上离北直隶很近的山东省,这五个省的省府设立大学,和国立北京大学一样,培养新学人才。由国立北京大学优秀的学生前去任教,传输新政理念。”
    “那其他地方呢?”
    “不急,一步步来,新政的推行,一定是与新学推行息息相关的,新政需要人去执行,人不对,政策再好也枉然。”
    这下张晨彻底心动了。
    李岩简直和自己的想法一模一样。
    皇帝突然又转移了一个话题:“如果当初你是曹文诏那个角色,你会动手吗?”
    李岩发现,和皇帝对话,真的是太有压迫感了。
    皇帝的每一个问题,其实自己都有答案了,只不过在试探他。

章节目录

我在大明割韭菜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唐晓非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唐晓非并收藏我在大明割韭菜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