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七十三章 荀子的教学办法
随着韩非的工作繁忙,他已经没有办法继续教导赵政了。
赵政对此倒是十分的开心,自以为没有了韩非,就能像往日那样的玩耍,可是,赵括并没有要放过他的想法,赵括本来想要将他接到自己的学室里,可是他年纪太小,又担心他听不懂那些知识,便将他送到了荀子的身边,让荀子来教导他。荀子倒是很乐意来教导他,他喜欢这个聪明的孩子。
赵政就这样不情不愿的来到了荀子的府上。
荀子并没有担任什么官身,平日里就是在跟公孙龙辩论,钻研学问,完善自己的学术体系,慕名前来,想要跟随他学习的人也不少,荀子跟其他大家的不同之处,大概就是荀子收徒有些严格,他不像孔子那样的有教无类,他只会挑选一些不错的人来让他们继承自己某一方面的学说。
面对那些表现得很平庸的弟子,荀子只是摇着头,让他们离开,原因是他们在自己的身边学不到什么,跟随自己只是在浪费时间,还是找个自己所擅长的事情去做。荀子是个非常提倡学习的人,他觉得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来变成圣人,可是,他并不提倡无用的学习,他很厌恶那些浪费时间的行为。
荀子所说的学习,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不只是读书获取知识,还有就是效仿圣贤来改进自己在道德上的不足,哪怕是专门的学习木匠活,让自己变成一个手艺精湛的木匠,这都是在荀子所说的学习范围之内。所以荀子的想法很简单,我可以教诗歌,道德,治国,律法,可若是你不适合学这些,那就去学别的,哪怕是当个出色的木匠,也比当个无能的儒者要好很多。
因此荀子的弟子比起其他人来要少的多,可是在时代的学者里,他的弟子们却一个比一个要出色。
荀子笑眯眯的看着面前的赵政,赵政板着脸,终于有了些秦人的模样,他恭恭敬敬的拿着笔和竹简,等着老师来授课。荀子抚摸着胡须,认真的询问道:“你想要学习什么呢?”
赵政一愣,无论是赵括,还是韩非,在教导他的时候,从不曾问过他想要学习什么,直接将自己想要教给他的东西说出来而已,荀子忽然发问,赵政却有些答不上来了,他茫然的说道:“我不知道...父亲说....”
“好了...我所要教你的第一件事,就是自己来思考,不要受他人的影响。”,荀子非常认真的说道:“任何人都要应该要尊敬,孝敬自己的父亲,这一点上,你做的是对的,可是你成不了你的父亲,你的父亲是武成君,你是赵政,这一点永远都不会改变,你要自己来决定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只有当你自己感兴趣的时候,你才能学好,在他人的逼迫之下去学习,是学不会任何道理的。”
“做人要有自己的主张,不能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我的弟子们,当他们的想法和我一样的时候,我会感到忧虑,因为我觉得他们只是学习我的知识却并没有自己的看法,当我的弟子们开始反驳我的时候,我会感到开心,因为我知道他们已经在用心体会我的思想,并且延伸出了自己的主张,当我的弟子们在辩论中能击败我的时候,我就会让他离开,因为我没有什么可以教他的东西了。”
赵政皱着眉头,似乎明白了什么,方才说道:“我想要做一个能超越父亲的人,请您教我。”
荀子这才笑了起来,点着头,说道:“我懂《诗》,其中有各地的歌谣,正声雅乐,以及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你要学吗?”
“学了有什么用呢?”
“孔子说:可以读《诗》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诗可以作为学乐、诵诗的教本,可以在宴享、祭祀时进行仪礼歌辞,在攀谈论证时引用以此表情达意...”
“学诗可以超过我的父亲吗?”
“学诗可以担任老师,负责礼仪的官吏,大概是不能超过你的父亲的。”
“不学,不学,还是换一个吧。”
“我懂《书》,所录的,是虞、夏、商、周各代重要史实、君臣谋略、臣开导君主的话、勉励的文告、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君主的命令等文献。你要学吗?”
“学了有什么用呢?”
“可以知道古代贤明的君王是如何治理国家的,可以劝导君王以仁义治国,可以劝导大臣以仁义来对待君王...”
“学书可以超过我的父亲吗?”
“.....”
接着,荀子又将礼,乐,春秋都说了一遍,而赵政只是摇着头,说不学,因为荀子告诉他,学这些都是没有办法超过他父亲的,荀子看起来并没有生气,他笑呵呵的说道:“既然如此,那就将这些都学了吧...若是全部都能学会,或许就可以超过武成君了。”
于是乎,可怜的赵政就开始了没日没夜的学习,荀子的教育方法非常的先进,他不会像某人那样的大吼大叫,也不会像某人那样打自己的弟子,荀子是通过一种商谈的办法来进行教学的,通常的流程就是“书籍上怎么怎么说,我的想法是这样的,你的想法呢?”
荀子就是在不断的培养赵政的思考能力,他让赵政自己来思索,提出自己的主张,自己的建议来。荀子也不反对他学习其他门派的学说,例如赵政偶尔拿马服书的论点来反驳荀子,荀子也不生气,甚至赵政用韩非跟他说的那些思想来抨击儒学,荀子也不生气,他只是有些失望,他说这不是赵政自己的想法,依旧是他人的。
赵母跟赵括抱怨,政这个孩子越来越不懂事,自己说什么他都要反驳一下,赵括对此也感到一些奇怪,政才不过七岁,怎么就进入叛逆期了?他在晚上亲自教学的时候,发现了赵政身上的变化。
“从辽东那里出海,可以看到一个岛屿,那里是日本岛....”
“您是怎么知道那里有岛屿的?”
“岛屿是怎么形成的?”
“为什么要叫日本呢?”
赵括说一句话,赵政能问他十个问题,都不带重复的,而赵括只要解释了其中的一个,他就能再问出十个来,这让赵括觉得教学有些没有办法继续了,不过,他也不生气,他觉得,这是好事,荀子只是教了一点的时间,就让赵政有了很强烈的求知欲,并且让他开始真正思索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而不只是机械般的背诵下来。
赵括明白了,难怪荀子的弟子们完全都不像是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甚至还能教出法家的圣贤来。
赵括也很用心的给赵政解释起来,这拉长了教学的时间,可是赵政看起来却非常的开心。
偶尔韩非来到这里,赵政就缠着他,想要去反驳从前在他那里所学到的知识,韩非被他说的有些气急败坏,便将自己的一大堆竹简丢给他,又告诉赵政:没有看完之前不要再来烦自己!
时间过的很快,赵括大多时间都是在学室里教学,他的弟子是越来越多,赵括很多时候都是在如何当好一个官吏,如何贯彻律法,如何执行律法,律法的制定,原理等知识,在其他时间也会参杂一些私货,讲一讲仁政之类的。其他时间里,他就是在家里陪伴着家人。
赵括的门客们,在此刻大多也都得到了爵位,并且被秦王安排在不同的职位上。
因为韩非的禁令,贵族不能养门客,所以这些人必须是要有自己的工作的,若是不愿意工作,就去当赵括的弟子,反正不能以门客的身份待在赵括的家里,只有年纪比较大的戈,被秦王所赦免,他可以用长辈的身份待在赵括的身边。幸被安排为亭长,这个昔日的盗贼,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了抓捕盗贼的官吏。
他做的还是挺不错的,因为他对盗贼还是非常熟悉的,连他们要选择的逃跑路线,他都能猜的八九不离十,基本上一抓一个准。
狄的地位最高,他直接被分给了丞相吕不韦,来担任他的属吏,做的事情就是推广庙堂的新政策之类的,李鱼则是当上了地方的县丞,明做了有秩,其余众人也各自有安排,只有赵傅,不愿意担任官吏,也不愿意离开赵括,最后秦王让他担任武成君家令,职责就是保护赵括。
赵母还是跟往常一样,照顾自己的两个孙子,艺也能起身了,她也开始在房屋内忙碌了起来,只可惜,在秦国,她并没有办法再去救济他人,因为那是违法的行为。赵括坐在院落内读书,他看到艺呆愣的蹲在灶火前,正在愣神。赵括放下了手中的竹简,几步走到了她的身边,也蹲了下来。
“在想什么呢?”
“没什么...”,艺笑着摇了摇头,双眼却是通红的。
赵括长叹了一声,方才问道:“又想他们了?”,他们指的艺的父母,许历太过固执,赵括数次去邀请他,都被许历拒绝,他就是死也要死在赵国,不愿意离开,艺在来到秦国之后,常常会想起她的父母,心情一直都不是很好。赵括有些心疼的对艺说道:“放心吧,你们一定会见到面的。”
“我们会带上政和康,去见他们...”
艺抽泣着,站起身来,赵括也站起身,将她抱进怀里,伸出手要擦掉她的泪水。
.......
许历的妻的手从许历的脸上划过,抹掉了他脸上的泪痕,她坐在床榻上,看着颓废的丈夫,眼里满是心疼,许历茫然的坐在床榻上,再也没有以往那样的火爆,他低声说道:“若是她在秦国被欺负呢?她怀着身孕,又长途跋涉的赶往秦国,若是她出事了呢?”
“唉,那你当初又为什么要那样的固执,括要带你走,你就是不肯去,还当面训斥他...”
“我是赵人!我哪里都不去!我就留在这里!”,许历倔强的说着,他忽然又沉默了下来,低着头,他的妻叹息着,劝慰道:“放心吧,括不是说了嘛?艺无碍,还生了一个孩子,唤作康...我们有孙子了...”
许历还是没有说话,他的妻也不好劝说他什么了,许历辞掉了官位,赵王几次派人来邀请,可是他也不肯再担任官身,虽说不愿意当官,可是他也不肯离开这里,他准备在这里务农,可是许历已经不再年轻了,不再像从前那样的强壮,在耕地里忙碌了半天,便是气喘吁吁的,腰酸背痛。
他们就雇了几个人来为他们耕作。
平日里,许历就是在邯郸城内漫无目的的转悠。
最大的欣慰,大概就是赵括从前的朋友们,准备留在赵国的门客弟子们,会常常来拜访他,他们都是将许历当作长辈来看待,其中来的最多的,还是李牧。李牧常常会来找许历,谈论最近在赵国内发生的一些事情,许历也很喜欢这个孩子,只是,他却有些担心这个孩子。
因为李牧有些太直,跟廉颇一样,很容易就得罪他人,他还教导李牧不要得罪太多人,他的妻就嘲笑他,就您还好意思如此告诫别的人?在邯郸城里,得罪别人最多的就是您!
有些时候,廉颇这些老人,也会来拜访许历,毕竟他们从前共事过,彼此也是有些交情的,廉颇每次来,都会跟他抱怨,赵括这么一走,就将赵国的军心给带走了,士卒们萎靡不振,就是给与他们犒劳,都无法再激起他们的斗志,而边塞的几个靠近燕国的城池,甚至有官吏直接带着城池投效了燕国。
据说,是燕国派人鼓动这里的百姓和官吏。
借口当然是赵括,还有一个唤作杜的匠人。
廉颇也不明白,生活在那里的百姓为什么对一个匠人如此的尊敬,燕国通过这样的手段,瞬间就得到了赵国的一些城池,这让赵王非常的生气,给燕王写信,要求燕王退还这些城池,燕王却拒绝了这项提议。赵王便令廉颇来操练军队,做好出兵燕国的准备,廉颇告诉许历,赵国和燕国,可能又要开战了。
ps: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写个圣人,我只是想要写个好人。有私心,会冲动,会犯错,有些暴躁,可是真心希望百姓们过上好日子的好人。所以那些教我该如何塑造圣人的朋友们就不用再多说什么了,我本来就没想过要塑造圣人。
赵政对此倒是十分的开心,自以为没有了韩非,就能像往日那样的玩耍,可是,赵括并没有要放过他的想法,赵括本来想要将他接到自己的学室里,可是他年纪太小,又担心他听不懂那些知识,便将他送到了荀子的身边,让荀子来教导他。荀子倒是很乐意来教导他,他喜欢这个聪明的孩子。
赵政就这样不情不愿的来到了荀子的府上。
荀子并没有担任什么官身,平日里就是在跟公孙龙辩论,钻研学问,完善自己的学术体系,慕名前来,想要跟随他学习的人也不少,荀子跟其他大家的不同之处,大概就是荀子收徒有些严格,他不像孔子那样的有教无类,他只会挑选一些不错的人来让他们继承自己某一方面的学说。
面对那些表现得很平庸的弟子,荀子只是摇着头,让他们离开,原因是他们在自己的身边学不到什么,跟随自己只是在浪费时间,还是找个自己所擅长的事情去做。荀子是个非常提倡学习的人,他觉得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来变成圣人,可是,他并不提倡无用的学习,他很厌恶那些浪费时间的行为。
荀子所说的学习,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不只是读书获取知识,还有就是效仿圣贤来改进自己在道德上的不足,哪怕是专门的学习木匠活,让自己变成一个手艺精湛的木匠,这都是在荀子所说的学习范围之内。所以荀子的想法很简单,我可以教诗歌,道德,治国,律法,可若是你不适合学这些,那就去学别的,哪怕是当个出色的木匠,也比当个无能的儒者要好很多。
因此荀子的弟子比起其他人来要少的多,可是在时代的学者里,他的弟子们却一个比一个要出色。
荀子笑眯眯的看着面前的赵政,赵政板着脸,终于有了些秦人的模样,他恭恭敬敬的拿着笔和竹简,等着老师来授课。荀子抚摸着胡须,认真的询问道:“你想要学习什么呢?”
赵政一愣,无论是赵括,还是韩非,在教导他的时候,从不曾问过他想要学习什么,直接将自己想要教给他的东西说出来而已,荀子忽然发问,赵政却有些答不上来了,他茫然的说道:“我不知道...父亲说....”
“好了...我所要教你的第一件事,就是自己来思考,不要受他人的影响。”,荀子非常认真的说道:“任何人都要应该要尊敬,孝敬自己的父亲,这一点上,你做的是对的,可是你成不了你的父亲,你的父亲是武成君,你是赵政,这一点永远都不会改变,你要自己来决定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只有当你自己感兴趣的时候,你才能学好,在他人的逼迫之下去学习,是学不会任何道理的。”
“做人要有自己的主张,不能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我的弟子们,当他们的想法和我一样的时候,我会感到忧虑,因为我觉得他们只是学习我的知识却并没有自己的看法,当我的弟子们开始反驳我的时候,我会感到开心,因为我知道他们已经在用心体会我的思想,并且延伸出了自己的主张,当我的弟子们在辩论中能击败我的时候,我就会让他离开,因为我没有什么可以教他的东西了。”
赵政皱着眉头,似乎明白了什么,方才说道:“我想要做一个能超越父亲的人,请您教我。”
荀子这才笑了起来,点着头,说道:“我懂《诗》,其中有各地的歌谣,正声雅乐,以及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你要学吗?”
“学了有什么用呢?”
“孔子说:可以读《诗》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诗可以作为学乐、诵诗的教本,可以在宴享、祭祀时进行仪礼歌辞,在攀谈论证时引用以此表情达意...”
“学诗可以超过我的父亲吗?”
“学诗可以担任老师,负责礼仪的官吏,大概是不能超过你的父亲的。”
“不学,不学,还是换一个吧。”
“我懂《书》,所录的,是虞、夏、商、周各代重要史实、君臣谋略、臣开导君主的话、勉励的文告、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君主的命令等文献。你要学吗?”
“学了有什么用呢?”
“可以知道古代贤明的君王是如何治理国家的,可以劝导君王以仁义治国,可以劝导大臣以仁义来对待君王...”
“学书可以超过我的父亲吗?”
“.....”
接着,荀子又将礼,乐,春秋都说了一遍,而赵政只是摇着头,说不学,因为荀子告诉他,学这些都是没有办法超过他父亲的,荀子看起来并没有生气,他笑呵呵的说道:“既然如此,那就将这些都学了吧...若是全部都能学会,或许就可以超过武成君了。”
于是乎,可怜的赵政就开始了没日没夜的学习,荀子的教育方法非常的先进,他不会像某人那样的大吼大叫,也不会像某人那样打自己的弟子,荀子是通过一种商谈的办法来进行教学的,通常的流程就是“书籍上怎么怎么说,我的想法是这样的,你的想法呢?”
荀子就是在不断的培养赵政的思考能力,他让赵政自己来思索,提出自己的主张,自己的建议来。荀子也不反对他学习其他门派的学说,例如赵政偶尔拿马服书的论点来反驳荀子,荀子也不生气,甚至赵政用韩非跟他说的那些思想来抨击儒学,荀子也不生气,他只是有些失望,他说这不是赵政自己的想法,依旧是他人的。
赵母跟赵括抱怨,政这个孩子越来越不懂事,自己说什么他都要反驳一下,赵括对此也感到一些奇怪,政才不过七岁,怎么就进入叛逆期了?他在晚上亲自教学的时候,发现了赵政身上的变化。
“从辽东那里出海,可以看到一个岛屿,那里是日本岛....”
“您是怎么知道那里有岛屿的?”
“岛屿是怎么形成的?”
“为什么要叫日本呢?”
赵括说一句话,赵政能问他十个问题,都不带重复的,而赵括只要解释了其中的一个,他就能再问出十个来,这让赵括觉得教学有些没有办法继续了,不过,他也不生气,他觉得,这是好事,荀子只是教了一点的时间,就让赵政有了很强烈的求知欲,并且让他开始真正思索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而不只是机械般的背诵下来。
赵括明白了,难怪荀子的弟子们完全都不像是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甚至还能教出法家的圣贤来。
赵括也很用心的给赵政解释起来,这拉长了教学的时间,可是赵政看起来却非常的开心。
偶尔韩非来到这里,赵政就缠着他,想要去反驳从前在他那里所学到的知识,韩非被他说的有些气急败坏,便将自己的一大堆竹简丢给他,又告诉赵政:没有看完之前不要再来烦自己!
时间过的很快,赵括大多时间都是在学室里教学,他的弟子是越来越多,赵括很多时候都是在如何当好一个官吏,如何贯彻律法,如何执行律法,律法的制定,原理等知识,在其他时间也会参杂一些私货,讲一讲仁政之类的。其他时间里,他就是在家里陪伴着家人。
赵括的门客们,在此刻大多也都得到了爵位,并且被秦王安排在不同的职位上。
因为韩非的禁令,贵族不能养门客,所以这些人必须是要有自己的工作的,若是不愿意工作,就去当赵括的弟子,反正不能以门客的身份待在赵括的家里,只有年纪比较大的戈,被秦王所赦免,他可以用长辈的身份待在赵括的身边。幸被安排为亭长,这个昔日的盗贼,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了抓捕盗贼的官吏。
他做的还是挺不错的,因为他对盗贼还是非常熟悉的,连他们要选择的逃跑路线,他都能猜的八九不离十,基本上一抓一个准。
狄的地位最高,他直接被分给了丞相吕不韦,来担任他的属吏,做的事情就是推广庙堂的新政策之类的,李鱼则是当上了地方的县丞,明做了有秩,其余众人也各自有安排,只有赵傅,不愿意担任官吏,也不愿意离开赵括,最后秦王让他担任武成君家令,职责就是保护赵括。
赵母还是跟往常一样,照顾自己的两个孙子,艺也能起身了,她也开始在房屋内忙碌了起来,只可惜,在秦国,她并没有办法再去救济他人,因为那是违法的行为。赵括坐在院落内读书,他看到艺呆愣的蹲在灶火前,正在愣神。赵括放下了手中的竹简,几步走到了她的身边,也蹲了下来。
“在想什么呢?”
“没什么...”,艺笑着摇了摇头,双眼却是通红的。
赵括长叹了一声,方才问道:“又想他们了?”,他们指的艺的父母,许历太过固执,赵括数次去邀请他,都被许历拒绝,他就是死也要死在赵国,不愿意离开,艺在来到秦国之后,常常会想起她的父母,心情一直都不是很好。赵括有些心疼的对艺说道:“放心吧,你们一定会见到面的。”
“我们会带上政和康,去见他们...”
艺抽泣着,站起身来,赵括也站起身,将她抱进怀里,伸出手要擦掉她的泪水。
.......
许历的妻的手从许历的脸上划过,抹掉了他脸上的泪痕,她坐在床榻上,看着颓废的丈夫,眼里满是心疼,许历茫然的坐在床榻上,再也没有以往那样的火爆,他低声说道:“若是她在秦国被欺负呢?她怀着身孕,又长途跋涉的赶往秦国,若是她出事了呢?”
“唉,那你当初又为什么要那样的固执,括要带你走,你就是不肯去,还当面训斥他...”
“我是赵人!我哪里都不去!我就留在这里!”,许历倔强的说着,他忽然又沉默了下来,低着头,他的妻叹息着,劝慰道:“放心吧,括不是说了嘛?艺无碍,还生了一个孩子,唤作康...我们有孙子了...”
许历还是没有说话,他的妻也不好劝说他什么了,许历辞掉了官位,赵王几次派人来邀请,可是他也不肯再担任官身,虽说不愿意当官,可是他也不肯离开这里,他准备在这里务农,可是许历已经不再年轻了,不再像从前那样的强壮,在耕地里忙碌了半天,便是气喘吁吁的,腰酸背痛。
他们就雇了几个人来为他们耕作。
平日里,许历就是在邯郸城内漫无目的的转悠。
最大的欣慰,大概就是赵括从前的朋友们,准备留在赵国的门客弟子们,会常常来拜访他,他们都是将许历当作长辈来看待,其中来的最多的,还是李牧。李牧常常会来找许历,谈论最近在赵国内发生的一些事情,许历也很喜欢这个孩子,只是,他却有些担心这个孩子。
因为李牧有些太直,跟廉颇一样,很容易就得罪他人,他还教导李牧不要得罪太多人,他的妻就嘲笑他,就您还好意思如此告诫别的人?在邯郸城里,得罪别人最多的就是您!
有些时候,廉颇这些老人,也会来拜访许历,毕竟他们从前共事过,彼此也是有些交情的,廉颇每次来,都会跟他抱怨,赵括这么一走,就将赵国的军心给带走了,士卒们萎靡不振,就是给与他们犒劳,都无法再激起他们的斗志,而边塞的几个靠近燕国的城池,甚至有官吏直接带着城池投效了燕国。
据说,是燕国派人鼓动这里的百姓和官吏。
借口当然是赵括,还有一个唤作杜的匠人。
廉颇也不明白,生活在那里的百姓为什么对一个匠人如此的尊敬,燕国通过这样的手段,瞬间就得到了赵国的一些城池,这让赵王非常的生气,给燕王写信,要求燕王退还这些城池,燕王却拒绝了这项提议。赵王便令廉颇来操练军队,做好出兵燕国的准备,廉颇告诉许历,赵国和燕国,可能又要开战了。
ps: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写个圣人,我只是想要写个好人。有私心,会冲动,会犯错,有些暴躁,可是真心希望百姓们过上好日子的好人。所以那些教我该如何塑造圣人的朋友们就不用再多说什么了,我本来就没想过要塑造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