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许秋用u盘拷贝好毕业设计,找魏老师修改。
“嚯,一共120页!”魏兴思感慨了一句,随后盯着许秋看了看,饶有兴致的说道:“你这是把所有的工作都放了进去呀。”
“是啊,”许秋点点头,解释道:“包括我早期的四个工作,都是关于富勒烯体系的。”
“怎么着,想要搞个大新闻出来?”魏兴思笑着问道。
“是有拿去评优的打算。”许秋回应道。
“不过这么长,得看到什么时候啊,”魏兴思滑动了几下鼠标滑轮,停在了毕业设计的目录上,一边查看,一边说道:“你有给课题组其他人看过嘛。”
许秋“嗯”了一声,继续道:“我写完之后,先和韩嘉莹一起修改了一遍,后来又让课题组其他人帮忙,每人负责一个章节,再次过了一遍。”
魏兴思想了想,说道:“行,那我就挑重点看,不一句句仔细的看了。”
许秋点点头表示理解,这次和之前sci论文改文章不同,发表的sci论文魏老师是挂着通讯作者的,如果文章中存在什么问题,魏老师就是首要责任人;而像本科生或者研究生毕业设计,更多是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论文负责,导师只是指导实验以及文章写作。当然,到许秋这种程度,已经不需要魏老师的指导了。
事实上,就算是评审专家,在评价一名本科生毕业设计好坏之时,哪怕是只有二三十页的文本内容,也不可能全部认真看完,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随便看看标题、目录、图片、格式这些,然后凭借看到的部分信息,形成第一印象,再结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最后对毕业设计进行打分。
魏兴思看完目录后,接着转到摘要、结论这些重要的部分查看,他一共看了四十多分钟,没有找到什么明显的问题,总体评价道:“完成度很高,工作内容丰富,格式也非常标准。”
“好的。”许秋心中安心不少,毕竟就连平常一向严苛的魏老师都给出这般高度的评价,证明他写的确实非常好。
最后,魏兴思也没能免俗,翻到了致谢的部分,足足看了两三分钟,不由得点头道:“描写的还是非常的符合事实嘛。”
许秋挠了挠头,尴尬笑笑,内心吐槽:“您心里没点数嘛?”
返回216,许秋又花费一些时间大致浏览了一遍毕业设计word文档,确认无误后,将其导出成为pdf格式,然后按照之前收到邮件中的格式,“毕业论文_姓名_学号_材料科学系_材料化学”进行命名,最后将两个文件发送给辅导员于强。
五月二十一号是毕业论文提交的截止时间,五月二十四号,也就是下周一开始,院系会统一在知网对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批量进行查重,由于每年这个时候是毕业的高峰期,知网的运算力承载有限,一般要一到三天时间才能拿到结果。
有些人写完毕业论文后,由于种种原因担心过不了学校的查重,就自己先到淘宝购买一次知网查重资格,然后对照着查重结果进行修改,价格还不低,要好几百块钱。
可是实际上,知网并没有授权过任何非高校、研究所的个人查重的权限,淘宝上的大量的“知网正版”查重商家,严格意义上都是不符合规定的,部分学校倒是从学生这边进行约束,比如设立规定,明令禁止不能提前查重等等,不过暂时没什么人管那些卖家就是了。
除了知网这种正统的渠道外,也有比较便宜的其他渠道,比如paperpass等,不过因为数据库、算法判定的问题,有可能和知网查重结果会有很大的出入,就算拿到手的重复率只有3%、5%,也只能花钱买个心安,有可能这边重复率很低,到知网那边就过线了。
在这些查重手段中,有的是按照字数收费的,还有的是按照篇数收费的,考虑到自己查重费用较高,有的学生就搞骚操作,把好几个人的论文拼接在一起,然后按照一篇进行查重。
当然,许秋自然是懒得凑这个热闹,花这个冤枉钱,他的毕业设计都是他一个字写出来,嗯,复制、翻译过来的……
虽说有些行业内的术语不可避免的重复,但是重复率要超过学校、院系的警戒线几乎是不可能的。
学校对于本科生的要求非常宽松,只有重复率超过30%,才会被判定为抄袭。
说实在的,许秋觉得稍微努努力中翻英、英翻中,而不是直接复制其他人的文本,想要达到这个标准,超过30%的重复率,还是挺困难的,只要是自己写的毕业论文,检测结果重复率能有10%就很不容易了,大多数都是百分之几的样子。
周二上午,材一216。
许秋准备撰写昨天组会上魏老师提出的中瑞合作项目,刚好可以规划、完善一下之后的实验计划。
这时,魏兴思突然出现在门口,开门见山,直接说道:“许秋,你那篇nc文章的审稿意见返回了。”
“啊,情况怎么样?”许秋问道,他看了眼手机,果然有一封来自魏老师的新邮件,之前没有注意到,内心暗暗揣测着,‘从魏老师略显纠结的神情来看,文章肯定没有直接被接受,也没有直接被拒稿,大概率是个修改意见吧。’
魏兴思缓了一口气,说道:“两个正面,一个负面,编辑给了大改的意见。”
“那负面意见是什么方面的?”许秋试探问道。
“我大致看了一下,是关于冯盛东那边的tas分析部分,然后被第二个审稿人批的一无是处。”魏兴思顿了顿,说道:“不过,另外两个意见都是很正面的,我已经转发到你邮箱了,你先写起来,晚点的时候,等冯盛东起床,我们找他一起讨论一下。”
“好的。”许秋点点头,打开邮箱,把文章的评审意见复制到word文档中,开始写意见答复,中瑞合作项目基金的事情只能暂时搁置了。
说起来,这还是许秋第一次收到大改意见,之前的几篇文章不是建议直接接收就是小改。
他仔细的阅读几个审稿意见。
第一个审稿人,又是熟悉的国内模板:
“许秋等人报道了……如果考虑如下的几条意见,我就推荐该文章发表在nc:其一……”
几个具体的意见都是不痛不痒的,包括添加描述、回答一些不难的问题、引用他人的文献等等,也不需要额外补充实验。
不得不说,做有机光伏领域的研究者,在国内还是非常多的,许秋有好几篇文章,同行评审返回意见时都有国人的身影。
主要原因可能是漂亮国相关领域的研究经费被砍了不少,很多早期的有机光伏从业者选择了转行,比如去搞钙钛矿光伏或是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led之类的,魏老师不愿意换领域,于是从漂亮国跑了回来。
第二个审稿人,大概率是一个老外,给出的是拒稿意见。
和之前许秋一篇文章收到的拒稿意见不同,这次的拒稿意见是非常具体的,不过主要集中在tas、trpl上,关于文章中的其他部分,比如器件性能、共混形貌、光吸收方面的表征内容,则一笔带过。
现在的许秋,对于这些机理方面上的知识已经储备了不少,因此审稿人的意见他还是看得懂的,简单来讲,就是认为冯盛东提出的理论模型不合理。
对此,许秋也很无奈,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就如同文人和武人。
文人相轻,表现在理论研究上,就是持有不同观点的人,谁也不服谁,谁都认为自己的理论最nb,别人的理论都是垃圾……
而实验科学,就拿器件效率举例,同样的体系,我的效率10%,你的只有8%,那我就是比你nb,一目了然,谁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来。
这也是为什么魏兴思、许秋他们一直盯着各个体系的世界纪录,“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嘛,材料的性能好才是硬道理。
第三个审稿人,审稿意见看起来有点中西合璧的意味,有可能是在国外工作的华人研究者,没有褪去早期保有的一些语言习惯。
审稿人提出的几个意见还是非常犀利的,除了一些常规的问题需要回答外,还需要补充一些实验,包括:
“建议作者自行测试一下pce10材料的homo/lumo能级结构”。
这方面,因为pce10是经典的材料,许秋就直接引用了其他人文献上的结果,而审稿人的考虑是“后文中提到了给/受体之间的homo/lumo能级差,如果不是同样的条件下得到的测试结果,得到的结果准确性较低。”
许秋想了想,采纳了对方的建议,这个实验并不难做,在邯丹实验室就能完成。
此外,对于tas的结果,审稿人还表示:“文章中用到的强度单位是ph/cm2,请声明是ph/cm2/pulse,还是ph/cm2/s。”
这个就是冯盛东的疏漏了,许秋没有做过tas测试,确实也不知道具体强度单位是什么。
综合看来,这位审稿人应该是一个行业内的资深专家,对有机光伏领域的方方面面都有所涉猎。
按照以往审稿的经验来看,许秋推测可能是编辑开始只送审了两个专家,一个是材料方向的,另一个是机理方向的,结果收到一正一负意见,于是又找来一位资深专家进行仲裁。
资深专家出具了大改的意见,因此最终编辑也给出了大改意见。
接下来,许秋按照自己的思路,回复了第一个和第三个审稿人的大部分意见,并在文章中做出对应的修改,至于第二个审稿人的意见的,要等下午和冯盛东老师联络之后再做决定。
“嚯,一共120页!”魏兴思感慨了一句,随后盯着许秋看了看,饶有兴致的说道:“你这是把所有的工作都放了进去呀。”
“是啊,”许秋点点头,解释道:“包括我早期的四个工作,都是关于富勒烯体系的。”
“怎么着,想要搞个大新闻出来?”魏兴思笑着问道。
“是有拿去评优的打算。”许秋回应道。
“不过这么长,得看到什么时候啊,”魏兴思滑动了几下鼠标滑轮,停在了毕业设计的目录上,一边查看,一边说道:“你有给课题组其他人看过嘛。”
许秋“嗯”了一声,继续道:“我写完之后,先和韩嘉莹一起修改了一遍,后来又让课题组其他人帮忙,每人负责一个章节,再次过了一遍。”
魏兴思想了想,说道:“行,那我就挑重点看,不一句句仔细的看了。”
许秋点点头表示理解,这次和之前sci论文改文章不同,发表的sci论文魏老师是挂着通讯作者的,如果文章中存在什么问题,魏老师就是首要责任人;而像本科生或者研究生毕业设计,更多是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论文负责,导师只是指导实验以及文章写作。当然,到许秋这种程度,已经不需要魏老师的指导了。
事实上,就算是评审专家,在评价一名本科生毕业设计好坏之时,哪怕是只有二三十页的文本内容,也不可能全部认真看完,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随便看看标题、目录、图片、格式这些,然后凭借看到的部分信息,形成第一印象,再结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最后对毕业设计进行打分。
魏兴思看完目录后,接着转到摘要、结论这些重要的部分查看,他一共看了四十多分钟,没有找到什么明显的问题,总体评价道:“完成度很高,工作内容丰富,格式也非常标准。”
“好的。”许秋心中安心不少,毕竟就连平常一向严苛的魏老师都给出这般高度的评价,证明他写的确实非常好。
最后,魏兴思也没能免俗,翻到了致谢的部分,足足看了两三分钟,不由得点头道:“描写的还是非常的符合事实嘛。”
许秋挠了挠头,尴尬笑笑,内心吐槽:“您心里没点数嘛?”
返回216,许秋又花费一些时间大致浏览了一遍毕业设计word文档,确认无误后,将其导出成为pdf格式,然后按照之前收到邮件中的格式,“毕业论文_姓名_学号_材料科学系_材料化学”进行命名,最后将两个文件发送给辅导员于强。
五月二十一号是毕业论文提交的截止时间,五月二十四号,也就是下周一开始,院系会统一在知网对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批量进行查重,由于每年这个时候是毕业的高峰期,知网的运算力承载有限,一般要一到三天时间才能拿到结果。
有些人写完毕业论文后,由于种种原因担心过不了学校的查重,就自己先到淘宝购买一次知网查重资格,然后对照着查重结果进行修改,价格还不低,要好几百块钱。
可是实际上,知网并没有授权过任何非高校、研究所的个人查重的权限,淘宝上的大量的“知网正版”查重商家,严格意义上都是不符合规定的,部分学校倒是从学生这边进行约束,比如设立规定,明令禁止不能提前查重等等,不过暂时没什么人管那些卖家就是了。
除了知网这种正统的渠道外,也有比较便宜的其他渠道,比如paperpass等,不过因为数据库、算法判定的问题,有可能和知网查重结果会有很大的出入,就算拿到手的重复率只有3%、5%,也只能花钱买个心安,有可能这边重复率很低,到知网那边就过线了。
在这些查重手段中,有的是按照字数收费的,还有的是按照篇数收费的,考虑到自己查重费用较高,有的学生就搞骚操作,把好几个人的论文拼接在一起,然后按照一篇进行查重。
当然,许秋自然是懒得凑这个热闹,花这个冤枉钱,他的毕业设计都是他一个字写出来,嗯,复制、翻译过来的……
虽说有些行业内的术语不可避免的重复,但是重复率要超过学校、院系的警戒线几乎是不可能的。
学校对于本科生的要求非常宽松,只有重复率超过30%,才会被判定为抄袭。
说实在的,许秋觉得稍微努努力中翻英、英翻中,而不是直接复制其他人的文本,想要达到这个标准,超过30%的重复率,还是挺困难的,只要是自己写的毕业论文,检测结果重复率能有10%就很不容易了,大多数都是百分之几的样子。
周二上午,材一216。
许秋准备撰写昨天组会上魏老师提出的中瑞合作项目,刚好可以规划、完善一下之后的实验计划。
这时,魏兴思突然出现在门口,开门见山,直接说道:“许秋,你那篇nc文章的审稿意见返回了。”
“啊,情况怎么样?”许秋问道,他看了眼手机,果然有一封来自魏老师的新邮件,之前没有注意到,内心暗暗揣测着,‘从魏老师略显纠结的神情来看,文章肯定没有直接被接受,也没有直接被拒稿,大概率是个修改意见吧。’
魏兴思缓了一口气,说道:“两个正面,一个负面,编辑给了大改的意见。”
“那负面意见是什么方面的?”许秋试探问道。
“我大致看了一下,是关于冯盛东那边的tas分析部分,然后被第二个审稿人批的一无是处。”魏兴思顿了顿,说道:“不过,另外两个意见都是很正面的,我已经转发到你邮箱了,你先写起来,晚点的时候,等冯盛东起床,我们找他一起讨论一下。”
“好的。”许秋点点头,打开邮箱,把文章的评审意见复制到word文档中,开始写意见答复,中瑞合作项目基金的事情只能暂时搁置了。
说起来,这还是许秋第一次收到大改意见,之前的几篇文章不是建议直接接收就是小改。
他仔细的阅读几个审稿意见。
第一个审稿人,又是熟悉的国内模板:
“许秋等人报道了……如果考虑如下的几条意见,我就推荐该文章发表在nc:其一……”
几个具体的意见都是不痛不痒的,包括添加描述、回答一些不难的问题、引用他人的文献等等,也不需要额外补充实验。
不得不说,做有机光伏领域的研究者,在国内还是非常多的,许秋有好几篇文章,同行评审返回意见时都有国人的身影。
主要原因可能是漂亮国相关领域的研究经费被砍了不少,很多早期的有机光伏从业者选择了转行,比如去搞钙钛矿光伏或是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led之类的,魏老师不愿意换领域,于是从漂亮国跑了回来。
第二个审稿人,大概率是一个老外,给出的是拒稿意见。
和之前许秋一篇文章收到的拒稿意见不同,这次的拒稿意见是非常具体的,不过主要集中在tas、trpl上,关于文章中的其他部分,比如器件性能、共混形貌、光吸收方面的表征内容,则一笔带过。
现在的许秋,对于这些机理方面上的知识已经储备了不少,因此审稿人的意见他还是看得懂的,简单来讲,就是认为冯盛东提出的理论模型不合理。
对此,许秋也很无奈,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就如同文人和武人。
文人相轻,表现在理论研究上,就是持有不同观点的人,谁也不服谁,谁都认为自己的理论最nb,别人的理论都是垃圾……
而实验科学,就拿器件效率举例,同样的体系,我的效率10%,你的只有8%,那我就是比你nb,一目了然,谁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来。
这也是为什么魏兴思、许秋他们一直盯着各个体系的世界纪录,“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嘛,材料的性能好才是硬道理。
第三个审稿人,审稿意见看起来有点中西合璧的意味,有可能是在国外工作的华人研究者,没有褪去早期保有的一些语言习惯。
审稿人提出的几个意见还是非常犀利的,除了一些常规的问题需要回答外,还需要补充一些实验,包括:
“建议作者自行测试一下pce10材料的homo/lumo能级结构”。
这方面,因为pce10是经典的材料,许秋就直接引用了其他人文献上的结果,而审稿人的考虑是“后文中提到了给/受体之间的homo/lumo能级差,如果不是同样的条件下得到的测试结果,得到的结果准确性较低。”
许秋想了想,采纳了对方的建议,这个实验并不难做,在邯丹实验室就能完成。
此外,对于tas的结果,审稿人还表示:“文章中用到的强度单位是ph/cm2,请声明是ph/cm2/pulse,还是ph/cm2/s。”
这个就是冯盛东的疏漏了,许秋没有做过tas测试,确实也不知道具体强度单位是什么。
综合看来,这位审稿人应该是一个行业内的资深专家,对有机光伏领域的方方面面都有所涉猎。
按照以往审稿的经验来看,许秋推测可能是编辑开始只送审了两个专家,一个是材料方向的,另一个是机理方向的,结果收到一正一负意见,于是又找来一位资深专家进行仲裁。
资深专家出具了大改的意见,因此最终编辑也给出了大改意见。
接下来,许秋按照自己的思路,回复了第一个和第三个审稿人的大部分意见,并在文章中做出对应的修改,至于第二个审稿人的意见的,要等下午和冯盛东老师联络之后再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