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的阅卷时间很快接近尾声,结果基本都出来了,与所料相差不大,穷士寥寥无几,五陵士人和太学弟子大获全胜。
但在定甲榜前十时,魏王还是动用了自己的权威。
“这名列第一的美阳人杜笃……”
第五伦看向主考官之一的杜林,杜林连忙解释道:“同姓而已,与臣并无干系。”
第五伦一问才知道,杜笃,乃是汉时名臣杜延年之后——也就是大杜律、小杜律的家族。
此子年才十八,却博学多闻,不修小节,亦是为数不多,经术四道题全对之人。
”他居然读过《法言》?“第五伦一愣,这题目是他临近考试日期才随手定的,杜笃家中能搞到传播不广的扬雄遗作,还能学这种偏门知识,确实是颇为博学了。
加上杜笃在数术、常识上都对答无误,遂与其他人拉开了分距。
而真正让他名列前茅的,还是连王隆都赞不绝口的文章。
“诸生文章,唯独杜笃辞最高。”
王隆称其有贾谊过秦之风,超出了要求的五百字,洋洋洒洒近千言,字还格外好看。
这杜笃祖上几代人都是汉朝大官,对汉家掌故自然颇为熟知,文章里将元、成以来百姓七亡七死的惨痛叙述了一遍,痛斥其滥用外戚,昏聩乱政,之后不论是王莽改制,还是诸汉复辟,皆是让世道往乱相上走,将汉家余荫彻底消耗殆尽,直到魏王横空出世,才再造了乾坤。
“海内云扰,诸夏灭微。群豪并战,未知是非。于时圣王,赫然申威,荷当涂之符,兼不世之姿。受命于皇天,获助于灵祇。立号魏国,搴旗四麾。首策之臣,运筹出奇;虓怒之旅;如虎如螭。师之攸向,无不靡披。盖夫燔鱼剸蛇,莫之方斯……”
一通猛夸后,遂被王隆定了高分。
第五伦虽然对这花团锦簇的文章不是特别喜欢,但这确实是时代的审美。既然是汉时麒麟阁十一功臣后人,带头痛斥汉德已尽,倒也是个不错的宣传点,遂大笔一勾,同意让杜笃作为甲榜第一。
至于第二,出乎众人意料,居然是河内大儒伏湛的儿子,名叫伏隆,字伯文。
第五伦听黄长说过伏湛的事迹,这位河内当权者在马援进攻时,采取不抵抗策略,整日就带着一群弟子学尚书五经,士卒解散,军粮分给难民,赢得了好名声。
马援入城后也没好难为伏湛,第五伦巡视河内期间还尊他为郡三老,但伏湛作为积极参与王莽改制的新朝余孽,也不好在魏国谋官职。可当伏湛得知第五伦举办射策考试,立刻不远数百里,出资让儿子带着上百名弟子来参与,给足了魏王面子。
伏隆各科解答皆无过错,文章引经据典,相较于杜笃的华丽辞藻,第五伦反而更喜此人,对主考官们的决定亦无意见。
“伏氏尚书后继有人啊。”第五伦意味深长地如是说。
再往下看,第五伦哑然而笑:“第三得了第三?”
却是来自临渠乡义学,名叫“第三逵”的孩子,才十七岁。第五伦知道主考官们特地将他提至第三是什么意思,他可不领情,遂临时定了一条规矩。
“外戚与宗室子弟,可以参加考试,但不得名列前三。”
第五伦能保证考试过程公平,但在此之后,诸生的名次、取舍,就都是他操持舆情的工具了,在魏王的权术下,从来没有公平可言。
把小亲戚撸到第五名后,第五伦继续往下看,前十基本被有背景、家学的士人包揽,这些人的学习和应试能力,是当真很强啊。几代人积累起来的教育,当真不是吹的,这是第五伦用人时必须接受的事实。
“名次最好的穷士在哪?”
第五伦一直到四十多名才发现了他。
黄长报上了对这个人的调查:“此人名为承宫,字少子,听说是琅琊人,年少时做过猪倌,樵薪求学,后避赤眉之祸,至右扶风武功县教授乡野子弟,此番就带着十多名弟子悉数入京应考。”
这经历让第五伦有些就惊讶,真是个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啊,让人调来简牍,看了一眼对答,中规中矩,该对的地方都对了,难的地方也卡住了,但还是尽力写满了字数。
让第五伦眼前一亮的,却是承宫的策论。
承宫所受教育应是不全的,通经而不通传,也没有机会接触汉时辞赋家的文章。所以他的策论,既没有杜笃的华丽辞藻,也不如伏隆那般能援引坟典,可以说朴实无华。
但却写得情真意切,从自己在汉末时目睹的天下怪现象开始讲起,一直到近年的纷乱,不是高高在上吟诵古今的文士态度,而是哀民生多艰的平视。在最末尾,文章里那股对魏王给他们穷士野民机会的感激之情,溢于简牍之上。
“好。”
第五伦如此评这文章,好在情真意切。
顺便,第五伦喜欢此人的名。
“承宫……成功!”
他也需要一个代表人物名列前十,好使在野穷士有拥抱新政权的勇气与动力。
但真正让魏王中意承宫的原因则是……
“此人纵是做了官,也应能和老百姓好好说话,说普通人听得懂的话!”
……
放榜的日子在三月十一,地点选在太学辟雍前,这儿有环水圆壁,高一丈多,上面有檐,四周是空地,正好用来张榜。
平旦时分刚过,还住在太学里焦急等待的考生们睡不着,便早早等候在此,一起等待成绩公布,言语中尽是紧张与激动。
夜色清冷,却也澎湃。
承宫也带着弟子们挤在里面,换了一身没有补丁的衣裳,还咬牙给几个衣服破损的弟子也置办了新衣,他怕众人失散了,遂让他们各自牵着手。
不止太学里挤,外头也挤,射策考试是本月长安最大的事,城外里闾的居民过来凑热闹,观者如堵。
伴随天色破晓,晨钟响起,来自奉常寺的车马抵达太学,士卒分开拥挤的人潮往前走,开始刷米糊,好贴布告榜单。
最先贴上去的是丙榜两百人、乙榜一百人,名字写得密密麻麻。
官吏敲了一声随身带着的锣鼓,大声道:“乙榜丙榜不分先后,是按照籍贯定的,名太多,也不念了,汝等自己找找。”
总之,有人欢喜有人忧,一张窄窄的榜单承载了太多的辛酸。有的考生恨不得削尖脑袋往里钻,有人发现名落后仰天长叹,还有的考生得以高中,欣喜若狂地奔走相告……
但也有人分明瞧见了名,却颇为失望,因为他们的期许不止是去地方郡县当个百石吏,亦或在三公九卿官署做个两百石的跑腿舍人,是而是想跻身郎官,挤入权力中心去。
承宫个子有点矮,看不到最前头,还是弟子们有主意,个最高的大弟子,将年纪最小的徒弟举起来,骑在脖子上。
小弟子眼睛轱辘转着,在一个个名里寻找,眼睛都看花了。
先看了乙榜,心顿时凉了半截,他们这“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竟然无一在列,连老师承宫也没有。
又瞧丙榜,看来看去,眼睛都酸了,终于给他瞧见一个!
“右扶风武功县,任鸿……是我,是我!夫子,我上丙榜了!”
乙榜、丙榜的大部分位置,被五陵士林望族子弟、太学博士弟子占据。周围气氛热烈,但承宫却有些难过。十多人里,唯独年纪最小的弟子入榜,这真是让人欣喜而又酸涩的事实啊。
“勿急。”他声音有些嘶哑:“不是还有甲榜么?”
一直等到朝食过后,甲榜才正式张贴,这次是奉常王隆亲至,步入辟雍之中,但却没有挂布告上去,而是在乙、丙两榜间拉了五根绳子。
众人愕然,面面相觑,倒是王隆,在辟雍内拜谒孔子画像后,才根据名单,一将名词一个个写在杏木牌上,这牌子带着钩,每写就一个,就让人送出来,挂在绳上,这才是真正的甲榜!
“甲第五十,霸陵xx!”
而站在榜前的几名官员,还大声报出其人姓名。
如此反复,每送出一块杏牌,大声喊出其名后,观榜的众人就齐声叫好,而中举之人则面红耳赤地走到前方,在官员引导下,昂首挺胸,走入辟雍。
热闹比方才更甚,人声嘈杂,如鼎沸,如火警,如乱兵之入城,如夕鸦之归林!
但对于承宫的弟子们而言,希望却越来越渺茫,承宫也曾期许过自己或许能位列甲榜,但四十、三十、二十都没他,腹中那颗心越来越沉,只能苦笑着安慰自己。
“也罢,至少并未全师覆没。”
只要有一个弟子考中,他们这场仗,就不算输。
更何况,就像官员前两天来宣布的诏书一样,就算没上榜,也能得到传符,可去军中应募为刀笔佐吏,好歹有个饭碗,就像魏王的承诺:“纵是乱世,大王也绝不会让任何一个读书人,饿着!”
就在此时,又一块杏牌被送出。
“甲榜第十,右扶风武功县,承宫!”
“承宫,谁是承宫?”
承宫脑子炸了,耳边一团嗡嗡声,只看到无数人在扭头寻找这个陌生少见的姓,他也下意识转头,却见到喜极而泣的弟子们。
他们在大喊大叫,簇拥着他,生怕别人不知道承宫是他们的夫子。老师会为弟子的成就而欣喜,他们也在为夫子高中而自豪!
承宫的脚一时变得软,迈不动腿,只能由弟子们推攮着他往前走,一直将他推出人群,推到唱名的官吏面前。
“你就是承少子?”
“我正是承宫……”他喃喃说着话,手不知道该往何处放。
承宫的杏木牌已高悬在甲榜前列,那官吏笑着引他过来:“先进辟雍见过王奉常,拜孔子,明日再随奉常从苍龙阙入未央宫,谒见大王!”
……
王隆今日带着甲榜五十人,在辟雍之中一起参拜孔子画像,又向未央宫方向三拜,感谢魏王,那个叫承宫的“猪倌穷士”,还难抑激动,哭了出来。
和尸位素餐的旧官吏不同,这批三百多人的士子,经过一层层选拔,对魏王是会心存认同和感激的。
魏王会给予他们无限的荣光,从太学到未央东阙骑马游观,接受民众庆贺,再齐入未央,参加魏王为他们准备的庆贺宴飨。
然后就是集中学习培训数月,接受魏王的理念,培养对魏王的忠心。丙榜二百人奔赴郡县做百石吏,乙榜一百人留在三公九卿官署办事,甲榜众人为作为郎官,跟在魏王身边差遣……这只是仕途的开始,他们会比旧官吏,拥有更好的前程。
想到那一幕,王隆只觉得有些心醉,他期盼魏王能与士共治天下,这公开射策考试真是个天才的主意。
但王隆也有遗憾,只点着自己颇为欣赏的下属班彪感慨道:“以叔皮的家学和史论,学博才高,若听了我的话,参加射策,定能位列前三!”
班彪从容拱手:“彪已身为奉常秘书郎,岂敢再与其余士人争额?”
王隆颔首,班彪一直在忙于整理图籍,自己屡屡想向魏王举荐,却都被班彪婉拒,直言自己只想埋头于馆阁,好好做学问,他日续上史记。
王隆只道:“杜笃文笔虽佳,伏隆典故虽明,但我当真想看看叔皮写的策论啊!”
此言只是随口一说,不曾想,却激起了班彪心底的好胜之心来。
你想看?那就让你看!
等回到在长安的官吏住所后,班彪将门扉紧紧关上,摊开了空白简牍,让笔蘸满墨,也让心中积蓄满对魏王的怒火。
“策试本是汉家选士之法,论圣人文章及天人之道,以寻求治国之方。”
“但第五伦却借机行诡诈之事,在射策中公然让士人议论汉德已尽。”
“考生倾心于官职俸禄,迷了心窍;又为魏兵卒伍当场横刀逼迫,是故不得不昧心污蔑汉家,悲呼!时局艰难啊。”
既然如此,那他班彪,也要为自己的理念战斗了。
魏王不是让人写了这么多论述“汉家气数已尽”的烂文,想要在士林大肆宣扬么?那班彪作为潜藏的复汉派,在这万马齐喑之际,也要加以反击,好叫醒那些沉睡的士人!
“汉德承尧,有灵命之符,王者兴祚,绝不是像第五伦这般,凭欺诈能成功的!”
班彪睁开眼,激愤之下,挥洒笔墨,在简牍上写下这雄文的名:
“《王命论》!”
……
ps:第三章在23:00。
但在定甲榜前十时,魏王还是动用了自己的权威。
“这名列第一的美阳人杜笃……”
第五伦看向主考官之一的杜林,杜林连忙解释道:“同姓而已,与臣并无干系。”
第五伦一问才知道,杜笃,乃是汉时名臣杜延年之后——也就是大杜律、小杜律的家族。
此子年才十八,却博学多闻,不修小节,亦是为数不多,经术四道题全对之人。
”他居然读过《法言》?“第五伦一愣,这题目是他临近考试日期才随手定的,杜笃家中能搞到传播不广的扬雄遗作,还能学这种偏门知识,确实是颇为博学了。
加上杜笃在数术、常识上都对答无误,遂与其他人拉开了分距。
而真正让他名列前茅的,还是连王隆都赞不绝口的文章。
“诸生文章,唯独杜笃辞最高。”
王隆称其有贾谊过秦之风,超出了要求的五百字,洋洋洒洒近千言,字还格外好看。
这杜笃祖上几代人都是汉朝大官,对汉家掌故自然颇为熟知,文章里将元、成以来百姓七亡七死的惨痛叙述了一遍,痛斥其滥用外戚,昏聩乱政,之后不论是王莽改制,还是诸汉复辟,皆是让世道往乱相上走,将汉家余荫彻底消耗殆尽,直到魏王横空出世,才再造了乾坤。
“海内云扰,诸夏灭微。群豪并战,未知是非。于时圣王,赫然申威,荷当涂之符,兼不世之姿。受命于皇天,获助于灵祇。立号魏国,搴旗四麾。首策之臣,运筹出奇;虓怒之旅;如虎如螭。师之攸向,无不靡披。盖夫燔鱼剸蛇,莫之方斯……”
一通猛夸后,遂被王隆定了高分。
第五伦虽然对这花团锦簇的文章不是特别喜欢,但这确实是时代的审美。既然是汉时麒麟阁十一功臣后人,带头痛斥汉德已尽,倒也是个不错的宣传点,遂大笔一勾,同意让杜笃作为甲榜第一。
至于第二,出乎众人意料,居然是河内大儒伏湛的儿子,名叫伏隆,字伯文。
第五伦听黄长说过伏湛的事迹,这位河内当权者在马援进攻时,采取不抵抗策略,整日就带着一群弟子学尚书五经,士卒解散,军粮分给难民,赢得了好名声。
马援入城后也没好难为伏湛,第五伦巡视河内期间还尊他为郡三老,但伏湛作为积极参与王莽改制的新朝余孽,也不好在魏国谋官职。可当伏湛得知第五伦举办射策考试,立刻不远数百里,出资让儿子带着上百名弟子来参与,给足了魏王面子。
伏隆各科解答皆无过错,文章引经据典,相较于杜笃的华丽辞藻,第五伦反而更喜此人,对主考官们的决定亦无意见。
“伏氏尚书后继有人啊。”第五伦意味深长地如是说。
再往下看,第五伦哑然而笑:“第三得了第三?”
却是来自临渠乡义学,名叫“第三逵”的孩子,才十七岁。第五伦知道主考官们特地将他提至第三是什么意思,他可不领情,遂临时定了一条规矩。
“外戚与宗室子弟,可以参加考试,但不得名列前三。”
第五伦能保证考试过程公平,但在此之后,诸生的名次、取舍,就都是他操持舆情的工具了,在魏王的权术下,从来没有公平可言。
把小亲戚撸到第五名后,第五伦继续往下看,前十基本被有背景、家学的士人包揽,这些人的学习和应试能力,是当真很强啊。几代人积累起来的教育,当真不是吹的,这是第五伦用人时必须接受的事实。
“名次最好的穷士在哪?”
第五伦一直到四十多名才发现了他。
黄长报上了对这个人的调查:“此人名为承宫,字少子,听说是琅琊人,年少时做过猪倌,樵薪求学,后避赤眉之祸,至右扶风武功县教授乡野子弟,此番就带着十多名弟子悉数入京应考。”
这经历让第五伦有些就惊讶,真是个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啊,让人调来简牍,看了一眼对答,中规中矩,该对的地方都对了,难的地方也卡住了,但还是尽力写满了字数。
让第五伦眼前一亮的,却是承宫的策论。
承宫所受教育应是不全的,通经而不通传,也没有机会接触汉时辞赋家的文章。所以他的策论,既没有杜笃的华丽辞藻,也不如伏隆那般能援引坟典,可以说朴实无华。
但却写得情真意切,从自己在汉末时目睹的天下怪现象开始讲起,一直到近年的纷乱,不是高高在上吟诵古今的文士态度,而是哀民生多艰的平视。在最末尾,文章里那股对魏王给他们穷士野民机会的感激之情,溢于简牍之上。
“好。”
第五伦如此评这文章,好在情真意切。
顺便,第五伦喜欢此人的名。
“承宫……成功!”
他也需要一个代表人物名列前十,好使在野穷士有拥抱新政权的勇气与动力。
但真正让魏王中意承宫的原因则是……
“此人纵是做了官,也应能和老百姓好好说话,说普通人听得懂的话!”
……
放榜的日子在三月十一,地点选在太学辟雍前,这儿有环水圆壁,高一丈多,上面有檐,四周是空地,正好用来张榜。
平旦时分刚过,还住在太学里焦急等待的考生们睡不着,便早早等候在此,一起等待成绩公布,言语中尽是紧张与激动。
夜色清冷,却也澎湃。
承宫也带着弟子们挤在里面,换了一身没有补丁的衣裳,还咬牙给几个衣服破损的弟子也置办了新衣,他怕众人失散了,遂让他们各自牵着手。
不止太学里挤,外头也挤,射策考试是本月长安最大的事,城外里闾的居民过来凑热闹,观者如堵。
伴随天色破晓,晨钟响起,来自奉常寺的车马抵达太学,士卒分开拥挤的人潮往前走,开始刷米糊,好贴布告榜单。
最先贴上去的是丙榜两百人、乙榜一百人,名字写得密密麻麻。
官吏敲了一声随身带着的锣鼓,大声道:“乙榜丙榜不分先后,是按照籍贯定的,名太多,也不念了,汝等自己找找。”
总之,有人欢喜有人忧,一张窄窄的榜单承载了太多的辛酸。有的考生恨不得削尖脑袋往里钻,有人发现名落后仰天长叹,还有的考生得以高中,欣喜若狂地奔走相告……
但也有人分明瞧见了名,却颇为失望,因为他们的期许不止是去地方郡县当个百石吏,亦或在三公九卿官署做个两百石的跑腿舍人,是而是想跻身郎官,挤入权力中心去。
承宫个子有点矮,看不到最前头,还是弟子们有主意,个最高的大弟子,将年纪最小的徒弟举起来,骑在脖子上。
小弟子眼睛轱辘转着,在一个个名里寻找,眼睛都看花了。
先看了乙榜,心顿时凉了半截,他们这“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竟然无一在列,连老师承宫也没有。
又瞧丙榜,看来看去,眼睛都酸了,终于给他瞧见一个!
“右扶风武功县,任鸿……是我,是我!夫子,我上丙榜了!”
乙榜、丙榜的大部分位置,被五陵士林望族子弟、太学博士弟子占据。周围气氛热烈,但承宫却有些难过。十多人里,唯独年纪最小的弟子入榜,这真是让人欣喜而又酸涩的事实啊。
“勿急。”他声音有些嘶哑:“不是还有甲榜么?”
一直等到朝食过后,甲榜才正式张贴,这次是奉常王隆亲至,步入辟雍之中,但却没有挂布告上去,而是在乙、丙两榜间拉了五根绳子。
众人愕然,面面相觑,倒是王隆,在辟雍内拜谒孔子画像后,才根据名单,一将名词一个个写在杏木牌上,这牌子带着钩,每写就一个,就让人送出来,挂在绳上,这才是真正的甲榜!
“甲第五十,霸陵xx!”
而站在榜前的几名官员,还大声报出其人姓名。
如此反复,每送出一块杏牌,大声喊出其名后,观榜的众人就齐声叫好,而中举之人则面红耳赤地走到前方,在官员引导下,昂首挺胸,走入辟雍。
热闹比方才更甚,人声嘈杂,如鼎沸,如火警,如乱兵之入城,如夕鸦之归林!
但对于承宫的弟子们而言,希望却越来越渺茫,承宫也曾期许过自己或许能位列甲榜,但四十、三十、二十都没他,腹中那颗心越来越沉,只能苦笑着安慰自己。
“也罢,至少并未全师覆没。”
只要有一个弟子考中,他们这场仗,就不算输。
更何况,就像官员前两天来宣布的诏书一样,就算没上榜,也能得到传符,可去军中应募为刀笔佐吏,好歹有个饭碗,就像魏王的承诺:“纵是乱世,大王也绝不会让任何一个读书人,饿着!”
就在此时,又一块杏牌被送出。
“甲榜第十,右扶风武功县,承宫!”
“承宫,谁是承宫?”
承宫脑子炸了,耳边一团嗡嗡声,只看到无数人在扭头寻找这个陌生少见的姓,他也下意识转头,却见到喜极而泣的弟子们。
他们在大喊大叫,簇拥着他,生怕别人不知道承宫是他们的夫子。老师会为弟子的成就而欣喜,他们也在为夫子高中而自豪!
承宫的脚一时变得软,迈不动腿,只能由弟子们推攮着他往前走,一直将他推出人群,推到唱名的官吏面前。
“你就是承少子?”
“我正是承宫……”他喃喃说着话,手不知道该往何处放。
承宫的杏木牌已高悬在甲榜前列,那官吏笑着引他过来:“先进辟雍见过王奉常,拜孔子,明日再随奉常从苍龙阙入未央宫,谒见大王!”
……
王隆今日带着甲榜五十人,在辟雍之中一起参拜孔子画像,又向未央宫方向三拜,感谢魏王,那个叫承宫的“猪倌穷士”,还难抑激动,哭了出来。
和尸位素餐的旧官吏不同,这批三百多人的士子,经过一层层选拔,对魏王是会心存认同和感激的。
魏王会给予他们无限的荣光,从太学到未央东阙骑马游观,接受民众庆贺,再齐入未央,参加魏王为他们准备的庆贺宴飨。
然后就是集中学习培训数月,接受魏王的理念,培养对魏王的忠心。丙榜二百人奔赴郡县做百石吏,乙榜一百人留在三公九卿官署办事,甲榜众人为作为郎官,跟在魏王身边差遣……这只是仕途的开始,他们会比旧官吏,拥有更好的前程。
想到那一幕,王隆只觉得有些心醉,他期盼魏王能与士共治天下,这公开射策考试真是个天才的主意。
但王隆也有遗憾,只点着自己颇为欣赏的下属班彪感慨道:“以叔皮的家学和史论,学博才高,若听了我的话,参加射策,定能位列前三!”
班彪从容拱手:“彪已身为奉常秘书郎,岂敢再与其余士人争额?”
王隆颔首,班彪一直在忙于整理图籍,自己屡屡想向魏王举荐,却都被班彪婉拒,直言自己只想埋头于馆阁,好好做学问,他日续上史记。
王隆只道:“杜笃文笔虽佳,伏隆典故虽明,但我当真想看看叔皮写的策论啊!”
此言只是随口一说,不曾想,却激起了班彪心底的好胜之心来。
你想看?那就让你看!
等回到在长安的官吏住所后,班彪将门扉紧紧关上,摊开了空白简牍,让笔蘸满墨,也让心中积蓄满对魏王的怒火。
“策试本是汉家选士之法,论圣人文章及天人之道,以寻求治国之方。”
“但第五伦却借机行诡诈之事,在射策中公然让士人议论汉德已尽。”
“考生倾心于官职俸禄,迷了心窍;又为魏兵卒伍当场横刀逼迫,是故不得不昧心污蔑汉家,悲呼!时局艰难啊。”
既然如此,那他班彪,也要为自己的理念战斗了。
魏王不是让人写了这么多论述“汉家气数已尽”的烂文,想要在士林大肆宣扬么?那班彪作为潜藏的复汉派,在这万马齐喑之际,也要加以反击,好叫醒那些沉睡的士人!
“汉德承尧,有灵命之符,王者兴祚,绝不是像第五伦这般,凭欺诈能成功的!”
班彪睁开眼,激愤之下,挥洒笔墨,在简牍上写下这雄文的名:
“《王命论》!”
……
ps:第三章在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