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是如此,大部分的书生或多或少还是感到有些愤怒,看向方休的眼神也逐渐变得不善。
寒窗苦读十余年,怎么到了他这里,就好像一文不值?
“安平伯......”
有人想要说些什么,只是还没有开口,就听见一道沉稳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肃静!”
众人听见这声音,全都安静下来,同时看向贡院。
一个身穿官服的中年男人走出贡院,目光在众人的身上扫视一圈,缓缓开口:“时辰已到,诸生员可入贡院......”
众人听见这话,再也没有心思跟方休辩论什么圣人之道。
在大部分人的眼里,那些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只有乡试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因而,不用旁人督促就十分自觉的在贡院的门前排了长队。
之前向方休提问的年轻士子见到这一幕,脸上露出失望之色,而后,又有些迷惘,站在原地,没有任何的动作。
方休见状,走到他的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若想造福天下百姓,先要入仕,想要入仕,则要参加科考。
这与追求圣人之道,并不冲突。”
那年轻士子听见这话,微微一怔,随即,似乎想通了什么,朝方休拱了拱手,便走了上去。
贡院的门前,有专人核验考生们的身份,只有通过核验的人,才能进去。
因而,排队还需要不短的时间。
可是,这个时候,贡院前却是异常的安静。
每一个考生都很紧张,即便那年轻士子也是如此,因而,都是安安静静的排队,不敢发出一丁点儿声响。
除了......方休......
此时此刻,就站在队伍的最后面,他还拿着一本《大学》,一边看,还一边读,似乎是在记忆。
这叫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当然,也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就是临时抱佛脚。
众人见到这一幕,纷纷露出不屑的表情。
都已经快要进贡院了,连四书五经都没有熟读,这样的人若是也能中举,那他们这十几年的书岂不是读到了猪肚子里?
当然,众人也只是不屑,而后,便是紧张与担忧。
这个时候,他们已经没有精力再去关注别人,心里想的全都是等会如何答题。
不管怎么样,乡试总算是开始了。
方休为这个乡试也是准备了足足三个月。
事实上,无论是当初还在读研的时候,还是穿越之后,他都没有想过,自己未来有一天竟然还会像准备高考和考研一样去准备一场考试。
为乡试准备三个月,在他看来,已经极其耗费精力和时间。
可是排在他前面的人,哪一个不是为这乡试准备了十几年。
因而,每一处细节都尽量做到了极致。
自然不会有人在核验这个环节上出错。
不到一柱香的时间,方休就走进了贡院。
每一个考生,前面都有一个人领着,方休也不例外。
跟着那人走了一分钟左右,就到了一个小房间......
说是房间,其实就是孤零零的三面墙。
里面的空间极其狭小,勉强能够容纳一个人,一张书桌和一张凳子。
除此之外,哪怕是再多加一张凳子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方休是历史硕士,对于古代的科举,自然也有过研究。
无论是科举的流程,地点和形式,都很了解,甚至见习的时候,导师还带他们去过当地的贡院参观。
可是,眼前这个房间很明显和他以前看过的贡院号房并不一样。
前世的那些贡院号房空间一样十分的狭窄,可却能够容的下一个人睡觉休息。
这个房间明显不能。
当然,这也与所考内容要关系。
相比于前世的科举,楚国的科举所考的内容显然要少了许多。
一天的时间就能答完,压根不需要像前世的科举那般一考就是三日。
考生还没有完全入座,考试还需要好一会才能开始。
方休就趴在桌子上小憩了一会。
睁开眼睛的时候,发现桌子旁边已经摆上了考卷和文房四宝。
第一张考卷,考的乃是对圣贤书,也就是四书五经的识记与理解。
一共五道题,三题四书,一题五经,一题经义。
方休扫了一眼,发现跟自己想象的题目相比,并不算难。
都是前世明清考过的内容,而且要简单的多。
方休上学的时候,就喜欢看那些科举会元、解元们的答卷,虽然没有记下,可是应付这些题目,却是足够了。
他一个时辰都没有用到就已经答完。
若是校阅,他现在已经交卷,起身离开了。
只是,乡试和校阅不同,三场考试是分批次的,必须全部答完才可以离开考场。
而且不能提前交卷,这一点,让方休很郁闷,可是也没有办法,只能遵守。
于是......
他把已经答完的试卷放在一旁,又趴在桌上睡了起来。
朦胧之中,似乎听到身旁传来一些动静。
睁开眼才发现原先摆放试卷的位置换了一张全新的试卷。
不用提醒,也知道,第二场考试开始了。
第二场考的乃是五言八韵诗。
五言八韵诗,也叫“赋得体”,是科举考试采用的诗体。
这种诗体,方休还在读本科的时候就有所了解,也背了不少。
当时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没有想到这个时候竟然派上了用场,当然,也还是为了应付考试。
一共两首诗,分别规定了不同的主题。
第一题是送别,第二题则是咏物。
都是古代诗词常见的主题。
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要求。
方休看了一眼考卷,差一些笑出声。
原以为这五言八韵诗会像前世明清的科举一样严格,没有想到却是和唐朝一样只规定了主题。
要知道,进士科到了明清一代,已经逐渐变态,就说这五言八韵诗......
出题要用经、史、子、集语。
韵脚要在平声各韵中出一字,诗内不许重字。
语气必须庄重。
题目之字,要在首次两联点出,还必须是歌颂皇帝功德之语。
就这样,还要考虑不能和之前别人做过的诗相重复。
可想而知,明清时代的考生该有多么痛苦。
好在,楚国的科举并不如此。
因而,方休只看了一眼,就已经找到了合适的诗句,写了起来。
寒窗苦读十余年,怎么到了他这里,就好像一文不值?
“安平伯......”
有人想要说些什么,只是还没有开口,就听见一道沉稳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肃静!”
众人听见这声音,全都安静下来,同时看向贡院。
一个身穿官服的中年男人走出贡院,目光在众人的身上扫视一圈,缓缓开口:“时辰已到,诸生员可入贡院......”
众人听见这话,再也没有心思跟方休辩论什么圣人之道。
在大部分人的眼里,那些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只有乡试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因而,不用旁人督促就十分自觉的在贡院的门前排了长队。
之前向方休提问的年轻士子见到这一幕,脸上露出失望之色,而后,又有些迷惘,站在原地,没有任何的动作。
方休见状,走到他的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若想造福天下百姓,先要入仕,想要入仕,则要参加科考。
这与追求圣人之道,并不冲突。”
那年轻士子听见这话,微微一怔,随即,似乎想通了什么,朝方休拱了拱手,便走了上去。
贡院的门前,有专人核验考生们的身份,只有通过核验的人,才能进去。
因而,排队还需要不短的时间。
可是,这个时候,贡院前却是异常的安静。
每一个考生都很紧张,即便那年轻士子也是如此,因而,都是安安静静的排队,不敢发出一丁点儿声响。
除了......方休......
此时此刻,就站在队伍的最后面,他还拿着一本《大学》,一边看,还一边读,似乎是在记忆。
这叫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当然,也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就是临时抱佛脚。
众人见到这一幕,纷纷露出不屑的表情。
都已经快要进贡院了,连四书五经都没有熟读,这样的人若是也能中举,那他们这十几年的书岂不是读到了猪肚子里?
当然,众人也只是不屑,而后,便是紧张与担忧。
这个时候,他们已经没有精力再去关注别人,心里想的全都是等会如何答题。
不管怎么样,乡试总算是开始了。
方休为这个乡试也是准备了足足三个月。
事实上,无论是当初还在读研的时候,还是穿越之后,他都没有想过,自己未来有一天竟然还会像准备高考和考研一样去准备一场考试。
为乡试准备三个月,在他看来,已经极其耗费精力和时间。
可是排在他前面的人,哪一个不是为这乡试准备了十几年。
因而,每一处细节都尽量做到了极致。
自然不会有人在核验这个环节上出错。
不到一柱香的时间,方休就走进了贡院。
每一个考生,前面都有一个人领着,方休也不例外。
跟着那人走了一分钟左右,就到了一个小房间......
说是房间,其实就是孤零零的三面墙。
里面的空间极其狭小,勉强能够容纳一个人,一张书桌和一张凳子。
除此之外,哪怕是再多加一张凳子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方休是历史硕士,对于古代的科举,自然也有过研究。
无论是科举的流程,地点和形式,都很了解,甚至见习的时候,导师还带他们去过当地的贡院参观。
可是,眼前这个房间很明显和他以前看过的贡院号房并不一样。
前世的那些贡院号房空间一样十分的狭窄,可却能够容的下一个人睡觉休息。
这个房间明显不能。
当然,这也与所考内容要关系。
相比于前世的科举,楚国的科举所考的内容显然要少了许多。
一天的时间就能答完,压根不需要像前世的科举那般一考就是三日。
考生还没有完全入座,考试还需要好一会才能开始。
方休就趴在桌子上小憩了一会。
睁开眼睛的时候,发现桌子旁边已经摆上了考卷和文房四宝。
第一张考卷,考的乃是对圣贤书,也就是四书五经的识记与理解。
一共五道题,三题四书,一题五经,一题经义。
方休扫了一眼,发现跟自己想象的题目相比,并不算难。
都是前世明清考过的内容,而且要简单的多。
方休上学的时候,就喜欢看那些科举会元、解元们的答卷,虽然没有记下,可是应付这些题目,却是足够了。
他一个时辰都没有用到就已经答完。
若是校阅,他现在已经交卷,起身离开了。
只是,乡试和校阅不同,三场考试是分批次的,必须全部答完才可以离开考场。
而且不能提前交卷,这一点,让方休很郁闷,可是也没有办法,只能遵守。
于是......
他把已经答完的试卷放在一旁,又趴在桌上睡了起来。
朦胧之中,似乎听到身旁传来一些动静。
睁开眼才发现原先摆放试卷的位置换了一张全新的试卷。
不用提醒,也知道,第二场考试开始了。
第二场考的乃是五言八韵诗。
五言八韵诗,也叫“赋得体”,是科举考试采用的诗体。
这种诗体,方休还在读本科的时候就有所了解,也背了不少。
当时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没有想到这个时候竟然派上了用场,当然,也还是为了应付考试。
一共两首诗,分别规定了不同的主题。
第一题是送别,第二题则是咏物。
都是古代诗词常见的主题。
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要求。
方休看了一眼考卷,差一些笑出声。
原以为这五言八韵诗会像前世明清的科举一样严格,没有想到却是和唐朝一样只规定了主题。
要知道,进士科到了明清一代,已经逐渐变态,就说这五言八韵诗......
出题要用经、史、子、集语。
韵脚要在平声各韵中出一字,诗内不许重字。
语气必须庄重。
题目之字,要在首次两联点出,还必须是歌颂皇帝功德之语。
就这样,还要考虑不能和之前别人做过的诗相重复。
可想而知,明清时代的考生该有多么痛苦。
好在,楚国的科举并不如此。
因而,方休只看了一眼,就已经找到了合适的诗句,写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