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城外十里,一支数百人的队伍正在行进着。
这支队伍便是鲁肃的举家南下队伍了。
鲁肃六月初从下邳郡东城县出发,按照常理来说,正常一个多月就可以抵达庐江郡了。
特别是因为先前有被刘馥派州骑追击过的经历,所以鲁肃存了一份小心,加快了脚程。
在鲁肃这支队伍到达庐江郡时,比预计的时间的更早了几天。
可是在进入庐江郡后这个情况就变了。
庐江郡濒临大江,向来雨水充沛,如今正是七月,大江流域下雨的旺季。
一场大雨下下来,绵延几天也是平常,这就使得道路十分泥泞,大大延缓了鲁肃这支队伍行进的速度。
就算不考虑道路问题,在大雨倾盆的情况下,也不可能冒雨赶路呀,万一因此得了风寒,那可是会有性命之忧的。
而且鲁肃毕竟不是一个人南下,是带着几乎整族的人,其中老弱妇孺居多。
现在又是六七月,是南方天气最炎热的时候,之前在淮南境内的日夜兼程赶路,已经让队伍中的老弱妇孺疲惫不堪了。
如果再这么高强度的赶路下去,他们迟早会受不了的。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鲁肃这支队伍进入庐江郡后,一路上相遇的流民队伍多了起来。
每支流民队伍至少都有数千人,浩浩荡荡的朝皖县方向而去。
在初期,鲁肃的这支队伍与一些流民队伍发生了冲突。
因为鲁肃这支队伍每人都携带了不少干粮,这对那些饿了许久的流民来说,简直就是香饽饽。
幸亏鲁肃这支南下队伍中有百余青壮,加上鲁肃本人指挥得当,才没有因为这些冲突发生大的流血事件。
但也因此让鲁肃变得更为谨慎起来,他为了躲避这些流民,常常带队绕路而行。
鲁肃不怕那百余州骑,是因为他们有理智,而这些流民是饿昏了的人,他们发起狠来,往往会失去理智。
以上多种因素让鲁肃到达皖县外时,已经是七月下旬了。
在到达皖县外时十里时,他没有继续再往皖县前进,而是让人前去禀报如今在皖城中的孙翊。
他队伍中有手持兵器的百余青壮,若太过贸然接近皖城,很是不妥。
他在江淮之间养名数载,尚有一些薄名,而且他与孙家也算是故交,所以他提前叫人前去通禀。
这样在得到允许后再进城拜见孙翊,避免引起什么误会。
他此番南下为了不徒增变数,并没有告知周瑜,自然的孙翊也是不知道的。
鲁肃虽外貌粗壮,但实则是个粗中有细的人。
鲁肃没有在城外等待太久,就见从城池的那个方向快速的奔来了一队人马。
鲁肃心中一喜,莫不是吴侯得知自己来了,亲自来迎?鲁肃赶紧下马来,在地上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外貌行装。
在地上的鲁肃引目远望,渐渐看清了驾马行在前头的那人,不是孙翊却是孙权,鲁肃目光中略显失望。
在孙权来到鲁肃身前后,他高兴的下得马来朝鲁肃一拜道,“子敬,竟不意乎汝会南下,好久不见。”
鲁肃之前曾在周瑜引荐之下拜访过孙策,因此孙权、孙翊是认识鲁肃的。其中孙权好养士也善识人,他对鲁肃这样的奇士颇有好感。
鲁肃南下就说明他是来投奔江东来了,想到江东能得此大才,孙权心中自然高兴。
鲁肃也朝孙权回拜,口中第一时间问出了他最关心的事,“仲谋,吴侯在城中否?”
孙权一愣,随即答道,“今月初七,君侯就领兵回吴讨伐山越去了。”
然后孙权笑道,“子敬,你可是晚来了一步呦。”
听到孙权这么说,鲁肃心中失望。
将近两个月多的举家南下,其中艰苦劳累不必多说,本想到来到皖城拜见孙翊后能一展所长,抒发心中谋略。
没想到却晚了一步,孙翊先一步回吴平叛去了。
不过心中的失望也就一会,如今已经平安到达皖县了,等孙翊平定完山越之后,自然会有相见之日。
现在最重要的便是安顿好他的族人。
孙权因为出于对鲁肃的喜欢,又看到鲁肃一行人风尘仆仆的,想来这一段时间以来很是辛苦。因此他便盛意邀请鲁肃入城,他好为其接风洗尘。
鲁肃自无不允。
在去往皖城的路上,孙权主动与鲁肃谈起了近来在皖城发生的一切。
自从孙翊回吴后,担任庐江郡守一职的孙权就一直兢兢业业,丝毫不敢懈怠。
但有时候忙碌之余他也想找个说话的人,虽然吕范同在皖城,但是他主要负责军务,而且除了有公务,他一般是不会找孙权的。
孙权因为年少的事,在看到吕范时还是会有点犯怵,怕他一会看自己哪里做的不对了,上书孙翊参自己一本—这种事,他又不是没干过。
所以在得知鲁肃来时,他挺开心的。
鲁肃智谋不凡,孙策在时就多加称赞过。他来了,除了可以与自己谈话外,还能为自己参赞政务,避免自己因为经验不足处理错政事。
所以一路上,他很主动的告知鲁肃目前庐江的情形。
而鲁肃在进入庐江郡后,一路上昼伏夜出的,很多情报他都不知道。就连孙翊月初时,率军回吴讨伐山越也是刚刚才知道的。因此对于孙权的主动告知,他很感兴趣。
情报,是一切谋略的基础。
在孙权谈到他被孙翊表为庐江太守后,鲁肃只是拱手朝孙权祝贺,言道,“仲谋终于可以一展所长了。”
孙权又谈到孙翊发布屯田令后,许多流民蜂拥而来,庐江的人口一下子就充实了不少,而且这个趋势还在不断增加着。
并跟鲁肃说道,他如今主要负责的就是这项政务,安抚流民,屯垦荒田。
鲁肃点点头,这项政令能在短时间内增加江东的国力,的确是良策。
只是中原曹操早已经实施屯田,就是在他的家乡东城,屯田户就已经有数万户,虽是良策,也不是什么让人惊异的地方。
不过知道了这事,也就能解释为什么一路上,那么多流民迁徙来皖城了。
可是突然之间,鲁肃想起一路上看到的那浩浩荡荡的流民队伍,他敏锐的察觉到哪里不对。
怎么会这么多,中原也有屯田呀。
他马上问起了孙翊颁布的屯田令的内容。
孙权身为庐江郡的一把手,早就把孙版屯田令的内容记个烂熟,他便一点一点的告知了鲁肃。
鲁肃越听眉头越皱。
天下奇士往往能在同样的事务中,发现别人无法发现的事。毫不疑问,鲁肃就是这种人。
他赶忙问孙权道,“君侯临走前,可对明府吩咐了什么吗?”
鲁肃的语气颇为焦急,孙权不解,难道是这屯田令有何不妥?
孙权回想了下,回答鲁肃道,“君侯临走前一日,曾对本府说过一句话。”
孙权简略的将那句话说了出来,“西面不足虑,北面必多慎。”
一听这话,鲁肃再联想到那屯田令中的内容,鲁肃心中大喊一声糟了。
吴侯这是动了北进之念了。
可是现在不是北进的好时机。
想到这的鲁肃,本来与孙权并排牵马而行的他,立刻翻身上马。
他在马上对孙权拱手拜道,“如今形态紧急,吾要立刻往吴县一行。吾之族人还望明府好生看顾了。”
孙权诧异,他看了一眼近在咫尺的城墙,这都要进城了,怎么这时候就要立马往吴县一行了。
刚才不是还说要先安顿好族人吗?
孙权就要劝住鲁肃,鲁肃却急不可耐的调转马头,他狠狠用马鞭抽了下胯下马匹,马匹吃痛之下,急速得朝南方而去。
孙权的话还没说出口,鲁肃已经渐行渐远。
孙权此刻心中十分懊恼:鲁君,我本来还想在饮宴时,榻上问你治庐之策呢。
想到这,孙权心下叹息,他又转身看向了身后那数百双眼睛,那数百双眼睛中全都表露出一个意思—我要休息。
两方之间面面相觑了一会,
最后孙权又重重叹息了下。
...
鲁肃在驾马往江东而去的路上,心中一直反复着一个念头。
欲成帝王之业,必先图帝王之基。曹操之帝王之基在河北,孙氏之帝王之基在荆襄!
这支队伍便是鲁肃的举家南下队伍了。
鲁肃六月初从下邳郡东城县出发,按照常理来说,正常一个多月就可以抵达庐江郡了。
特别是因为先前有被刘馥派州骑追击过的经历,所以鲁肃存了一份小心,加快了脚程。
在鲁肃这支队伍到达庐江郡时,比预计的时间的更早了几天。
可是在进入庐江郡后这个情况就变了。
庐江郡濒临大江,向来雨水充沛,如今正是七月,大江流域下雨的旺季。
一场大雨下下来,绵延几天也是平常,这就使得道路十分泥泞,大大延缓了鲁肃这支队伍行进的速度。
就算不考虑道路问题,在大雨倾盆的情况下,也不可能冒雨赶路呀,万一因此得了风寒,那可是会有性命之忧的。
而且鲁肃毕竟不是一个人南下,是带着几乎整族的人,其中老弱妇孺居多。
现在又是六七月,是南方天气最炎热的时候,之前在淮南境内的日夜兼程赶路,已经让队伍中的老弱妇孺疲惫不堪了。
如果再这么高强度的赶路下去,他们迟早会受不了的。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鲁肃这支队伍进入庐江郡后,一路上相遇的流民队伍多了起来。
每支流民队伍至少都有数千人,浩浩荡荡的朝皖县方向而去。
在初期,鲁肃的这支队伍与一些流民队伍发生了冲突。
因为鲁肃这支队伍每人都携带了不少干粮,这对那些饿了许久的流民来说,简直就是香饽饽。
幸亏鲁肃这支南下队伍中有百余青壮,加上鲁肃本人指挥得当,才没有因为这些冲突发生大的流血事件。
但也因此让鲁肃变得更为谨慎起来,他为了躲避这些流民,常常带队绕路而行。
鲁肃不怕那百余州骑,是因为他们有理智,而这些流民是饿昏了的人,他们发起狠来,往往会失去理智。
以上多种因素让鲁肃到达皖县外时,已经是七月下旬了。
在到达皖县外时十里时,他没有继续再往皖县前进,而是让人前去禀报如今在皖城中的孙翊。
他队伍中有手持兵器的百余青壮,若太过贸然接近皖城,很是不妥。
他在江淮之间养名数载,尚有一些薄名,而且他与孙家也算是故交,所以他提前叫人前去通禀。
这样在得到允许后再进城拜见孙翊,避免引起什么误会。
他此番南下为了不徒增变数,并没有告知周瑜,自然的孙翊也是不知道的。
鲁肃虽外貌粗壮,但实则是个粗中有细的人。
鲁肃没有在城外等待太久,就见从城池的那个方向快速的奔来了一队人马。
鲁肃心中一喜,莫不是吴侯得知自己来了,亲自来迎?鲁肃赶紧下马来,在地上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外貌行装。
在地上的鲁肃引目远望,渐渐看清了驾马行在前头的那人,不是孙翊却是孙权,鲁肃目光中略显失望。
在孙权来到鲁肃身前后,他高兴的下得马来朝鲁肃一拜道,“子敬,竟不意乎汝会南下,好久不见。”
鲁肃之前曾在周瑜引荐之下拜访过孙策,因此孙权、孙翊是认识鲁肃的。其中孙权好养士也善识人,他对鲁肃这样的奇士颇有好感。
鲁肃南下就说明他是来投奔江东来了,想到江东能得此大才,孙权心中自然高兴。
鲁肃也朝孙权回拜,口中第一时间问出了他最关心的事,“仲谋,吴侯在城中否?”
孙权一愣,随即答道,“今月初七,君侯就领兵回吴讨伐山越去了。”
然后孙权笑道,“子敬,你可是晚来了一步呦。”
听到孙权这么说,鲁肃心中失望。
将近两个月多的举家南下,其中艰苦劳累不必多说,本想到来到皖城拜见孙翊后能一展所长,抒发心中谋略。
没想到却晚了一步,孙翊先一步回吴平叛去了。
不过心中的失望也就一会,如今已经平安到达皖县了,等孙翊平定完山越之后,自然会有相见之日。
现在最重要的便是安顿好他的族人。
孙权因为出于对鲁肃的喜欢,又看到鲁肃一行人风尘仆仆的,想来这一段时间以来很是辛苦。因此他便盛意邀请鲁肃入城,他好为其接风洗尘。
鲁肃自无不允。
在去往皖城的路上,孙权主动与鲁肃谈起了近来在皖城发生的一切。
自从孙翊回吴后,担任庐江郡守一职的孙权就一直兢兢业业,丝毫不敢懈怠。
但有时候忙碌之余他也想找个说话的人,虽然吕范同在皖城,但是他主要负责军务,而且除了有公务,他一般是不会找孙权的。
孙权因为年少的事,在看到吕范时还是会有点犯怵,怕他一会看自己哪里做的不对了,上书孙翊参自己一本—这种事,他又不是没干过。
所以在得知鲁肃来时,他挺开心的。
鲁肃智谋不凡,孙策在时就多加称赞过。他来了,除了可以与自己谈话外,还能为自己参赞政务,避免自己因为经验不足处理错政事。
所以一路上,他很主动的告知鲁肃目前庐江的情形。
而鲁肃在进入庐江郡后,一路上昼伏夜出的,很多情报他都不知道。就连孙翊月初时,率军回吴讨伐山越也是刚刚才知道的。因此对于孙权的主动告知,他很感兴趣。
情报,是一切谋略的基础。
在孙权谈到他被孙翊表为庐江太守后,鲁肃只是拱手朝孙权祝贺,言道,“仲谋终于可以一展所长了。”
孙权又谈到孙翊发布屯田令后,许多流民蜂拥而来,庐江的人口一下子就充实了不少,而且这个趋势还在不断增加着。
并跟鲁肃说道,他如今主要负责的就是这项政务,安抚流民,屯垦荒田。
鲁肃点点头,这项政令能在短时间内增加江东的国力,的确是良策。
只是中原曹操早已经实施屯田,就是在他的家乡东城,屯田户就已经有数万户,虽是良策,也不是什么让人惊异的地方。
不过知道了这事,也就能解释为什么一路上,那么多流民迁徙来皖城了。
可是突然之间,鲁肃想起一路上看到的那浩浩荡荡的流民队伍,他敏锐的察觉到哪里不对。
怎么会这么多,中原也有屯田呀。
他马上问起了孙翊颁布的屯田令的内容。
孙权身为庐江郡的一把手,早就把孙版屯田令的内容记个烂熟,他便一点一点的告知了鲁肃。
鲁肃越听眉头越皱。
天下奇士往往能在同样的事务中,发现别人无法发现的事。毫不疑问,鲁肃就是这种人。
他赶忙问孙权道,“君侯临走前,可对明府吩咐了什么吗?”
鲁肃的语气颇为焦急,孙权不解,难道是这屯田令有何不妥?
孙权回想了下,回答鲁肃道,“君侯临走前一日,曾对本府说过一句话。”
孙权简略的将那句话说了出来,“西面不足虑,北面必多慎。”
一听这话,鲁肃再联想到那屯田令中的内容,鲁肃心中大喊一声糟了。
吴侯这是动了北进之念了。
可是现在不是北进的好时机。
想到这的鲁肃,本来与孙权并排牵马而行的他,立刻翻身上马。
他在马上对孙权拱手拜道,“如今形态紧急,吾要立刻往吴县一行。吾之族人还望明府好生看顾了。”
孙权诧异,他看了一眼近在咫尺的城墙,这都要进城了,怎么这时候就要立马往吴县一行了。
刚才不是还说要先安顿好族人吗?
孙权就要劝住鲁肃,鲁肃却急不可耐的调转马头,他狠狠用马鞭抽了下胯下马匹,马匹吃痛之下,急速得朝南方而去。
孙权的话还没说出口,鲁肃已经渐行渐远。
孙权此刻心中十分懊恼:鲁君,我本来还想在饮宴时,榻上问你治庐之策呢。
想到这,孙权心下叹息,他又转身看向了身后那数百双眼睛,那数百双眼睛中全都表露出一个意思—我要休息。
两方之间面面相觑了一会,
最后孙权又重重叹息了下。
...
鲁肃在驾马往江东而去的路上,心中一直反复着一个念头。
欲成帝王之业,必先图帝王之基。曹操之帝王之基在河北,孙氏之帝王之基在荆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