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了根本,赵兴施礼,小心的启奏:“若单单是为了锦衣卫一个月五十万军饷的事,小臣以为大可不必因噎废食裁撤了锦衣卫,而让诸位大臣缺失了一点监督,让皇上耳目闭塞而不能掌握真正的天下真情,断了掌握外敌情报的事了。”
在明朝三个世纪的历史上,这活儿多分量重的锦衣卫,就是大明皇室最为贴心的军事力量。其每一个成员,都是优中选优,就以其最“出名”的情报工作来说,锦衣卫可不止会罗织冤狱害人,更常见不动声色干大事。比如明朝景泰年间的“北京保卫战”与万历年间的“抗倭援朝战争”时,就有许多锦衣卫出生入死,冒死为明朝一次次拿到重大情报,助大明打赢这些国运之战。
崇祯吃惊的看着赵兴,然后给这个似乎不大懂算账的小小莽汉算账,“区区每月五十万还是小数目?一年下来,就是六百万啊,还有各地锦衣卫的办公使费,每年也需二百万,这加起来,就是八百多万啦。若加上东厂每年不下五百万,合计最少是一千三百万啊,等于十五万个你的体重,这还是小数目吗?”
赵兴却没有被吓到,依旧淡淡从容的回答:“万岁,小臣有个不该询问的话。”
崇祯需要赵兴讲实话做参考,也就毫不犹豫的道:“问吧。”
“大明锦衣卫有员多少?”
崇祯直接告诉了他:“十五万多。”
赵兴点点头,然后再告罪:“小臣本不该说的,所以,为说明此事,请锦衣卫指挥使大人过来,向万岁实际禀明,请陛下俯允。”
崇祯就犹豫了一下,但摇摇头:“朕问你,就是想要得到实情.至于你怕僭越而得罪你的上司,朕是理解的,今天就将话说在这里,若是因为今日事儿,在你的上司那里获罪,朕给你担着,你说。”
赵兴就苦笑一咧嘴,被皇上召对,就是这样,为了满足皇上的问对疑惑,就必须得罪一些人,但自己想要脱了干系,结果这皇上还死逼不放。
算啦,为了保住锦衣卫这个大明最后一道底线,只有自己牺牲了。不过有崇祯这句承诺,应该不会被指挥使穿小鞋吧。
现在的赵兴才感觉自己是个穿越人,是如此的伟大,如此的有责任感,如此的有担当。于是,赵兴再次鼓起勇气,对着崇祯道:“据小臣所知道的,在小臣的百户,应该有员额一百,但,实际呢,却只有五十不到,就比如小臣的名下小旗,应该有力士校尉十人,但现在只有小臣一人,连一个属下都没有。”
崇祯闻听,当时惊讶的张着嘴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好半天才吸了口冷气,一拍桌子怒骂一声:“该死,吃空额竟然到了这种令人发指的地步,他们到底贪墨了朕多少银子?”
自己的银子被贪墨,任谁都急。
赵兴赶忙拦住崇祯的怒火继续爆发,解释道:“万岁息怒,其实,您错怪了指挥使和诸位上司了。”
崇祯横了他一眼:“难道不是这样吗?难道你就怕得罪你的上司,而不怕朕的雷霆怒火吗?”
赵兴赶紧趴下磕头:“不是小臣怕了上司报复,更不敢欺君而胡乱说话,请陛下听小臣解释。”
呼呼喘气的崇祯好办天,才咬牙切齿的低声道:“站起来,讲。”
赵兴诚惶诚恐的再次爬起来,晃了下这站起来趴下,趴下再站起来多次造成的晕头转向,然后整理了下自己的思路,一五一十的道:“其实,臣在的小旗,是不满额的满额。”
“这是什么浑话。”崇祯实在不明白赵兴说的是什么,但这次,他却耐心的听下去了。
“陛下。小臣的手下没人,但其实是真的有人,只是他们不归小臣管,我也不敢管,人家也不来。”
这么一番回答,当时让崇祯如听绕口令,彻底的蒙圈晕菜了。
不等皇上再问,赵兴赶紧解释:“锦衣卫虽然有十五六万,但比起早年优中选优的锦衣卫来,锦衣卫这个大明军界公认待遇优厚的岗位,就成了诸位大臣的眼中肥肉啦。万岁,据小臣所知,明朝成化年间时,锦衣卫就“冗员之进无穷”。比如勋贵家的子弟,哪怕是个混吃混喝的草包,只要走走门路,就能拿到个锦衣卫“编制”,继续拿高薪混吃混喝。”
然后再解释:“就比如小臣的属下,三个在江南,是江南御史的两个儿子,和巡盐御史的一个孙子。还有三个是四川布政使的一个儿子,据说都已经五十几岁了,还有一个云南巡抚的一个孙子,据说还在襁褓之中。而另外的四个,是云南沐王爷家的,其中还是一个世子。他们都是登记在册的,小臣想贪墨了军饷也不敢,也不经过我的手,他们也不能千里迢迢的来当差。”然后又苦笑一下:“即便来了,小臣也不敢管。”
然后偷偷的瞄了一眼陷入沉思的崇祯,赵兴继续直言道:“而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是锦衣卫正因为地位特殊,往往还是朝堂拿来赏赐有功大臣子弟的办法,就比如,当朝黄阁老,他的三个儿子,最小的那个才三岁,就已经是世袭锦衣卫千户了。”
崇祯老脸一红。
赵兴说的对啊,因为大明的制度问题,皇上想要笼络臣撩,赏赐一个人一个官爵,可惜,一个专门和皇帝对着干的内阁,就绝对通不过。
大明的各级官吏的任命,都是御史台考察,报备吏部,再由吏部考功司考察,然后才由职方司给你安排,但安排了不等于你就可以上岗了。然后上报尚书,再是内阁。等内阁定了之后,才报给皇上。虽然皇上有三选之权,对自己不认可的驳回制度,但基本内阁是不同意的,皇上签字认定,是为天子门生,你才正式的是个主政一方的官员了。所以,大明才有下抗上的风气,因为大家都是天子学生,平级,谁怕谁,弹劾了上司,还能闹个风骨之评呢。
但一旦内阁驳回皇上不认可的官员,皇上也可以不签字认可,那这事内阁也不能执行。所以才有神宗28年不上朝,结果让大明的官员缺额一半,差点瘫痪了朝廷运作的怪事发生。
弊端当然有,但这也是大明制度优越的原因所在,皇权和内阁也就是君权臣权互相制衡,利大于弊。
但有些人是必须封赏的,怎么办?京营禁军和锦衣卫,是皇上拿钱养的亲军,是不归内阁管的,在这里封官,你内阁管不到。所以,皇上一高兴,就封谁谁锦衣卫百户千户什么的,还各个做世袭,如此几百年下来,就有了大批的干占名额拿俸禄的空额了。
从这一点上来说,造成京营和锦衣卫空额的不是下面的人,反倒是最上面的这位。
各级的文武高官家属,也瞄上了锦衣卫“肥肉”。比如嘉靖年间“阁老”严嵩家的几个孙子,都是未成年就成了锦衣卫高官。杨博费宏等“明代名臣”家,其子侄们也都扎堆进入锦衣卫。他们都是空挂个名,只要家里老爷子还在,躺着就能升官发财。
赵兴继续解释:“而真正败坏锦衣卫名声的,其实也不是真的锦衣卫,就比如小臣知道,北京市面上的锦衣卫,绝大多数都是“买的”,基本都是些市井无赖恶棍,打着锦衣卫的旗号敲诈勒索。”
崇祯大惊:“还有如此事?”
赵兴无奈苦笑:“因为大量的名额都被官员子弟占据了,反倒真正做事的没了人手,就比如万岁派王监丞监督小臣办案,因为小臣手下无人,只能雇请帮闲帮衬。若是没有这些帮闲,小臣就审不了案子了。”
这事,王和中回来的时候,已经向崇祯禀报了,崇祯是知道的。
“就比如有个叫赵瞎子的流氓,一次就敲诈京城商户两千两白银。为什么如此猖狂?因为按此时锦衣卫的“规矩”,普通流氓只要拿出二三万两银子,就能买个锦衣卫的“堂贴”,然后就能胡作非为,因为他们要拿回自己的本钱,就得巧立名目,构陷人罪名,极尽敲咋能事。本钱拿回来了,还要赚足利润,如此恶性循环,怎么不坏了锦衣卫的名声?”最终哀叹一声:“万岁,所谓十五万锦衣卫,高层基本就是白吃饭不做事的纨绔子弟,底层就是一群买堂贴的地痞无赖,真正锦衣卫不多啦。”
然后再看看崇祯:“如果八百万的费用太高,只要将吃白饭的,和那些买堂贴的都去除了,小臣感觉,估计现在真正做事的锦衣卫,不会多出三万啦。”
十五万,到三万,那么一年的使费就只有不足一百万啦。而为了省下一百万,就自断臂膀,这真的不值得啊。
好久好久之后,崇祯吩咐:“你回去吧。”
赵兴跪倒磕头,然后跟着那个小太监慢慢的退出了东暖阁,走出了集英殿,走出了皇宫。
当他再一次回头看那威武森严的宫殿群的时候,赵兴感觉:“那是一个深锁的牢笼。”
在明朝三个世纪的历史上,这活儿多分量重的锦衣卫,就是大明皇室最为贴心的军事力量。其每一个成员,都是优中选优,就以其最“出名”的情报工作来说,锦衣卫可不止会罗织冤狱害人,更常见不动声色干大事。比如明朝景泰年间的“北京保卫战”与万历年间的“抗倭援朝战争”时,就有许多锦衣卫出生入死,冒死为明朝一次次拿到重大情报,助大明打赢这些国运之战。
崇祯吃惊的看着赵兴,然后给这个似乎不大懂算账的小小莽汉算账,“区区每月五十万还是小数目?一年下来,就是六百万啊,还有各地锦衣卫的办公使费,每年也需二百万,这加起来,就是八百多万啦。若加上东厂每年不下五百万,合计最少是一千三百万啊,等于十五万个你的体重,这还是小数目吗?”
赵兴却没有被吓到,依旧淡淡从容的回答:“万岁,小臣有个不该询问的话。”
崇祯需要赵兴讲实话做参考,也就毫不犹豫的道:“问吧。”
“大明锦衣卫有员多少?”
崇祯直接告诉了他:“十五万多。”
赵兴点点头,然后再告罪:“小臣本不该说的,所以,为说明此事,请锦衣卫指挥使大人过来,向万岁实际禀明,请陛下俯允。”
崇祯就犹豫了一下,但摇摇头:“朕问你,就是想要得到实情.至于你怕僭越而得罪你的上司,朕是理解的,今天就将话说在这里,若是因为今日事儿,在你的上司那里获罪,朕给你担着,你说。”
赵兴就苦笑一咧嘴,被皇上召对,就是这样,为了满足皇上的问对疑惑,就必须得罪一些人,但自己想要脱了干系,结果这皇上还死逼不放。
算啦,为了保住锦衣卫这个大明最后一道底线,只有自己牺牲了。不过有崇祯这句承诺,应该不会被指挥使穿小鞋吧。
现在的赵兴才感觉自己是个穿越人,是如此的伟大,如此的有责任感,如此的有担当。于是,赵兴再次鼓起勇气,对着崇祯道:“据小臣所知道的,在小臣的百户,应该有员额一百,但,实际呢,却只有五十不到,就比如小臣的名下小旗,应该有力士校尉十人,但现在只有小臣一人,连一个属下都没有。”
崇祯闻听,当时惊讶的张着嘴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好半天才吸了口冷气,一拍桌子怒骂一声:“该死,吃空额竟然到了这种令人发指的地步,他们到底贪墨了朕多少银子?”
自己的银子被贪墨,任谁都急。
赵兴赶忙拦住崇祯的怒火继续爆发,解释道:“万岁息怒,其实,您错怪了指挥使和诸位上司了。”
崇祯横了他一眼:“难道不是这样吗?难道你就怕得罪你的上司,而不怕朕的雷霆怒火吗?”
赵兴赶紧趴下磕头:“不是小臣怕了上司报复,更不敢欺君而胡乱说话,请陛下听小臣解释。”
呼呼喘气的崇祯好办天,才咬牙切齿的低声道:“站起来,讲。”
赵兴诚惶诚恐的再次爬起来,晃了下这站起来趴下,趴下再站起来多次造成的晕头转向,然后整理了下自己的思路,一五一十的道:“其实,臣在的小旗,是不满额的满额。”
“这是什么浑话。”崇祯实在不明白赵兴说的是什么,但这次,他却耐心的听下去了。
“陛下。小臣的手下没人,但其实是真的有人,只是他们不归小臣管,我也不敢管,人家也不来。”
这么一番回答,当时让崇祯如听绕口令,彻底的蒙圈晕菜了。
不等皇上再问,赵兴赶紧解释:“锦衣卫虽然有十五六万,但比起早年优中选优的锦衣卫来,锦衣卫这个大明军界公认待遇优厚的岗位,就成了诸位大臣的眼中肥肉啦。万岁,据小臣所知,明朝成化年间时,锦衣卫就“冗员之进无穷”。比如勋贵家的子弟,哪怕是个混吃混喝的草包,只要走走门路,就能拿到个锦衣卫“编制”,继续拿高薪混吃混喝。”
然后再解释:“就比如小臣的属下,三个在江南,是江南御史的两个儿子,和巡盐御史的一个孙子。还有三个是四川布政使的一个儿子,据说都已经五十几岁了,还有一个云南巡抚的一个孙子,据说还在襁褓之中。而另外的四个,是云南沐王爷家的,其中还是一个世子。他们都是登记在册的,小臣想贪墨了军饷也不敢,也不经过我的手,他们也不能千里迢迢的来当差。”然后又苦笑一下:“即便来了,小臣也不敢管。”
然后偷偷的瞄了一眼陷入沉思的崇祯,赵兴继续直言道:“而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是锦衣卫正因为地位特殊,往往还是朝堂拿来赏赐有功大臣子弟的办法,就比如,当朝黄阁老,他的三个儿子,最小的那个才三岁,就已经是世袭锦衣卫千户了。”
崇祯老脸一红。
赵兴说的对啊,因为大明的制度问题,皇上想要笼络臣撩,赏赐一个人一个官爵,可惜,一个专门和皇帝对着干的内阁,就绝对通不过。
大明的各级官吏的任命,都是御史台考察,报备吏部,再由吏部考功司考察,然后才由职方司给你安排,但安排了不等于你就可以上岗了。然后上报尚书,再是内阁。等内阁定了之后,才报给皇上。虽然皇上有三选之权,对自己不认可的驳回制度,但基本内阁是不同意的,皇上签字认定,是为天子门生,你才正式的是个主政一方的官员了。所以,大明才有下抗上的风气,因为大家都是天子学生,平级,谁怕谁,弹劾了上司,还能闹个风骨之评呢。
但一旦内阁驳回皇上不认可的官员,皇上也可以不签字认可,那这事内阁也不能执行。所以才有神宗28年不上朝,结果让大明的官员缺额一半,差点瘫痪了朝廷运作的怪事发生。
弊端当然有,但这也是大明制度优越的原因所在,皇权和内阁也就是君权臣权互相制衡,利大于弊。
但有些人是必须封赏的,怎么办?京营禁军和锦衣卫,是皇上拿钱养的亲军,是不归内阁管的,在这里封官,你内阁管不到。所以,皇上一高兴,就封谁谁锦衣卫百户千户什么的,还各个做世袭,如此几百年下来,就有了大批的干占名额拿俸禄的空额了。
从这一点上来说,造成京营和锦衣卫空额的不是下面的人,反倒是最上面的这位。
各级的文武高官家属,也瞄上了锦衣卫“肥肉”。比如嘉靖年间“阁老”严嵩家的几个孙子,都是未成年就成了锦衣卫高官。杨博费宏等“明代名臣”家,其子侄们也都扎堆进入锦衣卫。他们都是空挂个名,只要家里老爷子还在,躺着就能升官发财。
赵兴继续解释:“而真正败坏锦衣卫名声的,其实也不是真的锦衣卫,就比如小臣知道,北京市面上的锦衣卫,绝大多数都是“买的”,基本都是些市井无赖恶棍,打着锦衣卫的旗号敲诈勒索。”
崇祯大惊:“还有如此事?”
赵兴无奈苦笑:“因为大量的名额都被官员子弟占据了,反倒真正做事的没了人手,就比如万岁派王监丞监督小臣办案,因为小臣手下无人,只能雇请帮闲帮衬。若是没有这些帮闲,小臣就审不了案子了。”
这事,王和中回来的时候,已经向崇祯禀报了,崇祯是知道的。
“就比如有个叫赵瞎子的流氓,一次就敲诈京城商户两千两白银。为什么如此猖狂?因为按此时锦衣卫的“规矩”,普通流氓只要拿出二三万两银子,就能买个锦衣卫的“堂贴”,然后就能胡作非为,因为他们要拿回自己的本钱,就得巧立名目,构陷人罪名,极尽敲咋能事。本钱拿回来了,还要赚足利润,如此恶性循环,怎么不坏了锦衣卫的名声?”最终哀叹一声:“万岁,所谓十五万锦衣卫,高层基本就是白吃饭不做事的纨绔子弟,底层就是一群买堂贴的地痞无赖,真正锦衣卫不多啦。”
然后再看看崇祯:“如果八百万的费用太高,只要将吃白饭的,和那些买堂贴的都去除了,小臣感觉,估计现在真正做事的锦衣卫,不会多出三万啦。”
十五万,到三万,那么一年的使费就只有不足一百万啦。而为了省下一百万,就自断臂膀,这真的不值得啊。
好久好久之后,崇祯吩咐:“你回去吧。”
赵兴跪倒磕头,然后跟着那个小太监慢慢的退出了东暖阁,走出了集英殿,走出了皇宫。
当他再一次回头看那威武森严的宫殿群的时候,赵兴感觉:“那是一个深锁的牢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