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3 品牌故事
陈启航和李勇写完品牌故事,让张晨过去重新写到背板上,再竖在门口,张晨看完骂道,这他妈的,写得这么肉麻。
他看到他们,是把他和小昭的爱情故事,结合到了品牌故事里,故事的最后一句是:“守护着每个人爱情的半亩田,恬淡、知足、不奢望。”
李勇叫道:“这故事是写给别人看的,不是你自己看的,你的感受可以忽略不计,能打动别人就行。”
李勇招呼那几个女人,你们快过来看看。
几个女人都跑了过来,看了,都说李勇他们写的好,徐佳青拿着他们写的说,当然是这个,我都快看哭了。
小黄侧转过头,不经意地笑了一下。
“看到没有,这样的女人,才是你的顾客,你要感动的是她们。”李勇和张晨说,“快写。”
张晨无奈,拿起了笔,准备写之前又读了一遍,还是把笔放下,和李勇、陈启航说,你们他妈的该去当知心姐姐,要么去主持午夜情感热线,不行不行,我怕我会写吐。
贺红梅自告奋勇说,我来写。
贺红梅写完,自己看了一遍,站起来,也搂着小昭不停地笑,她说,这里面的这两个人是谁呀,我怎么都不认识?
小昭皱着眉头,不停地晃着脑袋,她说,不要问我,我也不认识,这小昭是谁啊?
陈启航和李勇大笑,李勇说,你不认识就对了,不认识才是故事,不然就是新闻报道了。
“新闻报道就更不认识。”小黄说。
她伸手问贺红梅要李勇他们写的那故事的原稿,贺红梅问她,你要这个干嘛?
刘立杆叫道:“给她给她,明天那么多的记者来,她要喂料给他们,喂得越猛,人家才越有写头,一个店开张,有什么好写的?要是两个青年的创业故事,再加上爱情故事,那才有新闻的价值,明天开始,这半亩田的爱情故事,大概会传遍大江南北了。”
张晨瞪了他一眼,骂道:“你那些大王,就是这么来的?”
刘立杆满不在乎地说:“是啊,不然怎么会变成大王?”
小安奇怪了,问刘立杆:“你怎么知道明天会有很多记者来?”
刘立杆指了指小黄,你问她。
大家看着小黄,小黄微笑着不语。
张晨想起来了,他说,杆子一个人到了,就等于是来了六家媒体,他可是六家媒体联合记者。
大家不解,李勇就把刘立杆六家媒体联合记者的梗和大家说了,大家乱笑。
这一来张晨就想到了刘芸,心里不由得沉了一沉,也不知道她现在在哪里?好不好?
这话,他不能问刘立杆,更不能问李勇,只能找机会,悄悄地问问陈启航,如果她真在南京的话,南京离杭城才多少点路。
这么多人,忙到了凌晨两点多钟,才总算完成,谭总挥起双手,拍了拍,大声叫道,出去出去,大家都出去!
谢总看着他问,老谭,你要干嘛?
“大家都是这店的第一批嘉宾,都出去,到马路对面去。”谭总继续叫道。
大家明白了,都走了出去,穿过空阔的延安路,站在马路的对面,只留谭总和张晨在店里,这也是他们以前,没做完一个工程时,必须要完成的仪式。
大家站在延安路的对面,看着这里,店里店外的灯光,一盏一盏地黑了,最后整个店铺,变成漆黑一片,他们都不知道,这老谭和张晨要干什么,只有二货一个人明白,但这张叽呱不停的嘴,这时却偏偏沉默了。
整个店,一共三排空气开关,一排控制着室外,一排控制着一楼,还有一排,是控制通往二楼的楼梯和整个二楼。
谭总打开手里的火机,亮了一下,两个人对三排空气开关的位置都心里有数。他们先摸黑把一个个单独的分开关推上去,最后,两个人并排站在一起,张晨手里按住了一个总开关,谭总按住了两个。
张晨笑道,大哥你数。
谭总开始数一,二,三——开!
随着谭总的一声“开!”,两个人几乎同时把手里的总开关往上推去。
站在对面的人眼前一亮,他们看到,对面整个半亩田的旗舰店,就像一个突然降临的奇迹,瞬间,所有的灯光都亮了起来,包括门口的那片星海。
众人倒吸了一口凉气,惊叹:这也太漂亮了!
然后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欢呼起来。
一辆路过这里的空出租车,被吓了一跳,赶紧一踩刹车,他既是被右边的掌声和欢呼声,也是被左边的这一片突然亮起的灯火吓到的,定一定神后,他索性停着看了一会,然后松开刹车,朝车子里整个晚上,都有很多人叽里呱啦在抢着说话的对讲系统大声叫道:
“你们快到延安路这里来看,这里很好看,仙境一样!”
马路对面的众人,都穿过马路往回走,他们急着要钱店里看看,谭总跑出来叫道,合影合影,所有人在门口合影!
大家又是一阵欢呼,欣然在店门口一排排站好,店门口的光线很明亮。
二货拿出了照相机,张晨也赶紧去拿出照相机,先是所有人一起的大合影,然后开始各种组合的合影。
有海城来的大部队和张晨夫妇的合影,有谭总、谢总、孟平、瞿天琳等等分别和张晨一家三口的合影,还有其他各种组合的合影,从店外到店里,再到天井里。
最奇葩的是,刘立杆抢过了张晨的照相机,和黄建仁夫妇和徐佳青说,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和地方,你们三个,需要留个纪念,三个人愣了一下,然后大方地站在一起,刘立杆还叫着,黄贱人,你他妈的站中间。
不知道的人看着也没觉得有什么,知道内情的那些人,早就笑弯了腰。
“逼养的,我还没有和我干弟弟合影。”二货叫道,一定要和张晨他们三个合影。
小昭说,你看到我,还没有叫呢,叫完再合影。
二货挠了挠头,乖乖地叫了一声“婶”,其他人在边上大笑。
欢乐过后,张晨说好了,谢谢大家帮忙,忙了一个晚上,接下来我们一起去龙翔桥宵夜。
小昭和那些女孩子,还有厂里过来帮忙的人说,你们也一起去,那些女孩,听说要去龙翔桥吃海鲜,都兴奋了起来。
谭总听说是吃海鲜,就说,我们从海南来,还要到这里吃海鲜?
“不一样的,这里是东海海鲜,从沈家门和温州过来的。”
瞿天琳对杭城和广东、海南一带的海鲜都很了解,她和谭总他们解释:
“舟山的带鱼肉质很嫩,是可以清蒸的,广东和海南的带鱼肉太粗糙,背上还有一粒粒的小骨头,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还有螃蟹也不一样,海南是红花蟹、肉蟹,这里是梭子蟹,这是东海独有的,还有东海独有的大黄鱼。”
张晨也想起来以前他们经常去的温州一带,和他们说:
“温州平阳的南麂岛,是我国贝壳类海洋生物最丰富的地方,我们自己去市场里看,保证有很多贝类,是你们见都没见过的,更别说吃。”
“好好,那我们就去尝尝。”听瞿天琳和张晨这么一说,老谭和老谢也来了兴趣。
龙翔桥离这里不远,有一个海鲜批发市场,每天晚上,运送海鲜的货车可以进城,从宁波和温州一带过来的车子,就源源不断地运送来各种海鲜,海鲜批发市场的四周,就自然生成了很多的大排档,到这里来的食客,都是为了能尝到最新鲜的海鲜。
这么多人,要五六张桌才能够坐下,他们就挑了一家新扩建不久,店名叫“二盅”的,最大的一家大排档坐了下来,坐下来后,就把门口几个塑料盆里的海鲜都点光了,老谭和孟平还觉得不过瘾,他们两个,又去对面市场里找张晨说的,你们见都没见过的贝类。
谢总坐在那里,他问瞿天琳,这家店怎么取了这么怪的一个名字?
瞿天琳一愣,这店她倒是经常来,但从没想过这个问题,她和服务员说,把你们倪老板叫过来。
不一会,服务员领着一位三十多岁的男人过来,他就是“二盅”的倪老板,倪老板是认识瞿天琳的,看到她就笑呵呵的,瞿天琳指了指谢总,和倪老板说,倪老板,我这位海南来的大哥,想知道你这店,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
“你不知道?”倪老板问。
“我也是真不知道呀。”瞿天琳说。
倪老板就和他们,说起了这店名的由来,李勇和陈启航听着,都笑了起来,这又是一个品牌故事。
倪老板是龙翔桥的“坐地户”,也就是这里的人,长生路念的小学,在东坡路上开过理发店,后来是看这菜场的周围人多,就在自家这房子里,开起了排档,他的排挡,最开始卖的是盒饭和面条,后来么看看人家的海鲜排挡,生意不错,他占个地利,也开起来。
生意越做越好。
至于这店名“二盅”,倪老板呵呵一笑,他说,这也是我的绰号,从小被人叫到大。
老底子东坡路上,有个开茶馆的老太太,喜欢给附近的伢儿起绰号,取来取去,都带个茶盅的“盅”字,从十一盅开始,十二盅、十三盅、十四盅……
倪老板的绰号就是“十二盅”,后来大家叫烦了,把“十”字省掉,就叫“二盅”。
我倪杏根的大名,现在倒没有几个人知道了。
他看到他们,是把他和小昭的爱情故事,结合到了品牌故事里,故事的最后一句是:“守护着每个人爱情的半亩田,恬淡、知足、不奢望。”
李勇叫道:“这故事是写给别人看的,不是你自己看的,你的感受可以忽略不计,能打动别人就行。”
李勇招呼那几个女人,你们快过来看看。
几个女人都跑了过来,看了,都说李勇他们写的好,徐佳青拿着他们写的说,当然是这个,我都快看哭了。
小黄侧转过头,不经意地笑了一下。
“看到没有,这样的女人,才是你的顾客,你要感动的是她们。”李勇和张晨说,“快写。”
张晨无奈,拿起了笔,准备写之前又读了一遍,还是把笔放下,和李勇、陈启航说,你们他妈的该去当知心姐姐,要么去主持午夜情感热线,不行不行,我怕我会写吐。
贺红梅自告奋勇说,我来写。
贺红梅写完,自己看了一遍,站起来,也搂着小昭不停地笑,她说,这里面的这两个人是谁呀,我怎么都不认识?
小昭皱着眉头,不停地晃着脑袋,她说,不要问我,我也不认识,这小昭是谁啊?
陈启航和李勇大笑,李勇说,你不认识就对了,不认识才是故事,不然就是新闻报道了。
“新闻报道就更不认识。”小黄说。
她伸手问贺红梅要李勇他们写的那故事的原稿,贺红梅问她,你要这个干嘛?
刘立杆叫道:“给她给她,明天那么多的记者来,她要喂料给他们,喂得越猛,人家才越有写头,一个店开张,有什么好写的?要是两个青年的创业故事,再加上爱情故事,那才有新闻的价值,明天开始,这半亩田的爱情故事,大概会传遍大江南北了。”
张晨瞪了他一眼,骂道:“你那些大王,就是这么来的?”
刘立杆满不在乎地说:“是啊,不然怎么会变成大王?”
小安奇怪了,问刘立杆:“你怎么知道明天会有很多记者来?”
刘立杆指了指小黄,你问她。
大家看着小黄,小黄微笑着不语。
张晨想起来了,他说,杆子一个人到了,就等于是来了六家媒体,他可是六家媒体联合记者。
大家不解,李勇就把刘立杆六家媒体联合记者的梗和大家说了,大家乱笑。
这一来张晨就想到了刘芸,心里不由得沉了一沉,也不知道她现在在哪里?好不好?
这话,他不能问刘立杆,更不能问李勇,只能找机会,悄悄地问问陈启航,如果她真在南京的话,南京离杭城才多少点路。
这么多人,忙到了凌晨两点多钟,才总算完成,谭总挥起双手,拍了拍,大声叫道,出去出去,大家都出去!
谢总看着他问,老谭,你要干嘛?
“大家都是这店的第一批嘉宾,都出去,到马路对面去。”谭总继续叫道。
大家明白了,都走了出去,穿过空阔的延安路,站在马路的对面,只留谭总和张晨在店里,这也是他们以前,没做完一个工程时,必须要完成的仪式。
大家站在延安路的对面,看着这里,店里店外的灯光,一盏一盏地黑了,最后整个店铺,变成漆黑一片,他们都不知道,这老谭和张晨要干什么,只有二货一个人明白,但这张叽呱不停的嘴,这时却偏偏沉默了。
整个店,一共三排空气开关,一排控制着室外,一排控制着一楼,还有一排,是控制通往二楼的楼梯和整个二楼。
谭总打开手里的火机,亮了一下,两个人对三排空气开关的位置都心里有数。他们先摸黑把一个个单独的分开关推上去,最后,两个人并排站在一起,张晨手里按住了一个总开关,谭总按住了两个。
张晨笑道,大哥你数。
谭总开始数一,二,三——开!
随着谭总的一声“开!”,两个人几乎同时把手里的总开关往上推去。
站在对面的人眼前一亮,他们看到,对面整个半亩田的旗舰店,就像一个突然降临的奇迹,瞬间,所有的灯光都亮了起来,包括门口的那片星海。
众人倒吸了一口凉气,惊叹:这也太漂亮了!
然后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欢呼起来。
一辆路过这里的空出租车,被吓了一跳,赶紧一踩刹车,他既是被右边的掌声和欢呼声,也是被左边的这一片突然亮起的灯火吓到的,定一定神后,他索性停着看了一会,然后松开刹车,朝车子里整个晚上,都有很多人叽里呱啦在抢着说话的对讲系统大声叫道:
“你们快到延安路这里来看,这里很好看,仙境一样!”
马路对面的众人,都穿过马路往回走,他们急着要钱店里看看,谭总跑出来叫道,合影合影,所有人在门口合影!
大家又是一阵欢呼,欣然在店门口一排排站好,店门口的光线很明亮。
二货拿出了照相机,张晨也赶紧去拿出照相机,先是所有人一起的大合影,然后开始各种组合的合影。
有海城来的大部队和张晨夫妇的合影,有谭总、谢总、孟平、瞿天琳等等分别和张晨一家三口的合影,还有其他各种组合的合影,从店外到店里,再到天井里。
最奇葩的是,刘立杆抢过了张晨的照相机,和黄建仁夫妇和徐佳青说,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和地方,你们三个,需要留个纪念,三个人愣了一下,然后大方地站在一起,刘立杆还叫着,黄贱人,你他妈的站中间。
不知道的人看着也没觉得有什么,知道内情的那些人,早就笑弯了腰。
“逼养的,我还没有和我干弟弟合影。”二货叫道,一定要和张晨他们三个合影。
小昭说,你看到我,还没有叫呢,叫完再合影。
二货挠了挠头,乖乖地叫了一声“婶”,其他人在边上大笑。
欢乐过后,张晨说好了,谢谢大家帮忙,忙了一个晚上,接下来我们一起去龙翔桥宵夜。
小昭和那些女孩子,还有厂里过来帮忙的人说,你们也一起去,那些女孩,听说要去龙翔桥吃海鲜,都兴奋了起来。
谭总听说是吃海鲜,就说,我们从海南来,还要到这里吃海鲜?
“不一样的,这里是东海海鲜,从沈家门和温州过来的。”
瞿天琳对杭城和广东、海南一带的海鲜都很了解,她和谭总他们解释:
“舟山的带鱼肉质很嫩,是可以清蒸的,广东和海南的带鱼肉太粗糙,背上还有一粒粒的小骨头,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还有螃蟹也不一样,海南是红花蟹、肉蟹,这里是梭子蟹,这是东海独有的,还有东海独有的大黄鱼。”
张晨也想起来以前他们经常去的温州一带,和他们说:
“温州平阳的南麂岛,是我国贝壳类海洋生物最丰富的地方,我们自己去市场里看,保证有很多贝类,是你们见都没见过的,更别说吃。”
“好好,那我们就去尝尝。”听瞿天琳和张晨这么一说,老谭和老谢也来了兴趣。
龙翔桥离这里不远,有一个海鲜批发市场,每天晚上,运送海鲜的货车可以进城,从宁波和温州一带过来的车子,就源源不断地运送来各种海鲜,海鲜批发市场的四周,就自然生成了很多的大排档,到这里来的食客,都是为了能尝到最新鲜的海鲜。
这么多人,要五六张桌才能够坐下,他们就挑了一家新扩建不久,店名叫“二盅”的,最大的一家大排档坐了下来,坐下来后,就把门口几个塑料盆里的海鲜都点光了,老谭和孟平还觉得不过瘾,他们两个,又去对面市场里找张晨说的,你们见都没见过的贝类。
谢总坐在那里,他问瞿天琳,这家店怎么取了这么怪的一个名字?
瞿天琳一愣,这店她倒是经常来,但从没想过这个问题,她和服务员说,把你们倪老板叫过来。
不一会,服务员领着一位三十多岁的男人过来,他就是“二盅”的倪老板,倪老板是认识瞿天琳的,看到她就笑呵呵的,瞿天琳指了指谢总,和倪老板说,倪老板,我这位海南来的大哥,想知道你这店,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
“你不知道?”倪老板问。
“我也是真不知道呀。”瞿天琳说。
倪老板就和他们,说起了这店名的由来,李勇和陈启航听着,都笑了起来,这又是一个品牌故事。
倪老板是龙翔桥的“坐地户”,也就是这里的人,长生路念的小学,在东坡路上开过理发店,后来是看这菜场的周围人多,就在自家这房子里,开起了排档,他的排挡,最开始卖的是盒饭和面条,后来么看看人家的海鲜排挡,生意不错,他占个地利,也开起来。
生意越做越好。
至于这店名“二盅”,倪老板呵呵一笑,他说,这也是我的绰号,从小被人叫到大。
老底子东坡路上,有个开茶馆的老太太,喜欢给附近的伢儿起绰号,取来取去,都带个茶盅的“盅”字,从十一盅开始,十二盅、十三盅、十四盅……
倪老板的绰号就是“十二盅”,后来大家叫烦了,把“十”字省掉,就叫“二盅”。
我倪杏根的大名,现在倒没有几个人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