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97章母子情深
郑长生郁闷到已经没有心思陪朱小四逛游了,在辞别了周明通后,他带着朱小四在即将开业的农家乐巡视了一圈后,就借口离开了。
回到家里,他一头就钻进了书房里,躺在摇摇椅上闭目沉思。
周明通是让他很失望,他还原本想着在帮他一次来着。
以自己现在在太子朱标面前的地位,很容易就能够拉他一把。
现在的郑长生可是摇身一变成了太子朱标面前的大红人了。
就光是那个算学的培训班,就让太子朱标对郑长生是刮目相看。
别看郑长生年纪虽然不大,可是脑子里有真才实学啊,而且都是实用的应用之学。
别的不讲,就光说那个算学培训班,就给詹事府培养了大量的案牍人才。
他的计数、计算方法,简单易学,操作方便,还有表格的应用配合着数字的图表。
这让繁杂的账目和统计文书,变成了一目了然的图文并茂的格式。
当太子朱标把这种统计图表拿给父皇朱元璋过目的时候,老朱是对儿子大加赞赏。
当时吧,太子朱标被老朱夸的跟朵花儿似的,不过朱标也不是那贪功之人。
当即就给父亲说明了这是郑长生的功劳,而且对于父亲当初派郑长生这个孩子进詹事府感到不满,而向父亲朱元璋道歉。
老朱听完儿子的讲述后是哈哈大笑:“标儿,你记着,有能者不在年高,一个人是不是人才,能不能为我大明所用,父皇心里明镜儿似的。
郑长生这个孩子你要好好的利用起来,不要在乎年龄问题。
实话给你说,这孩子脑子里的东西多着呢。
另外这孩子有一个弱点,那就是重感情重情义,你要是对他好的话,就不怕他不为你竭尽全力。
还有,父皇要嘱咐你,郑长生这孩子的事情,尽量要低调,不要让他进入“那些人”的视线里。
相信你懂父皇说的“那些人”是哪些人?”
于是朱标是谨遵他老爹朱元璋的意思,虽然给足了郑长生礼遇和尊重,但是从来不让他出面办事情。
按说詹事府的少詹事,那就是为太子办理各种事情的人员。
但是郑长生的日子过的清闲的很,除了得空去詹事府讲一下算学的课程之外,就几乎是无事可做。
这源于对他的“保护”,当然朱标是没有给郑长生说这里面的原因的。
可是郑长生也乐得清闲,每日里笑呵呵的去,笑呵呵的回,从来也没有多余的事情。
另外詹事府的人,全部都被太子朱标封了口,关于郑长生的事情要三缄其口。
太子都发话了,谁还敢多嘴多舌。
所以,他们尽管心里知道郑长生是他们的“小老师”,但是也从不在外人面前提及。
他们去各部和中书办事的时候,拿着统计报表跟负责官吏核对数据的时候,很是让那些负责官吏感到惊讶。
这中图文并茂的表格也太方便了吧?可是当问及这是谁发明的时候,他们没有一个敢说是郑长生的,都推说是太子殿下发明的。
后来这种表格很快就在六部和中书推行,以后的账目必须用这种方式,现在虽然还在试行,不过要成为定式那也是时间的问题。
郑长生的不对头,引起了母亲李秀英的主意。
今天儿子这是怎么了,每天都开开心心的,今天咋就拉着一张脸,一副不痛快的样子呢?
李秀英走到郑长生面前,一脸关爱之色:“儿子,发生什么事情了,怎么这么不开心?”
郑长生赶忙起身,一脸歉意:“娘,没什么,让您忧心了,是一些小事儿,儿子想不通罢了。”
“什么事情?能跟娘说说么?”
郑长生犹豫了一下,开口讲了一下周明通的事情。
对于县太爷周明通,李秀英有印象,当初还给郑家赐过“积善人家”的匾额呢,这在金宁的县志上都记录了这件事。
后来周明通又派兵从七丈崖救了儿子,又硬起手腕铲除了赵家兄弟。
这在金宁县可是大快人心的好事儿啊,老百姓哪一个不对县太爷周明通不竖大拇哥的。
可是听了儿子的讲述,她心里也是一咯噔。
“那算了,既然这样,那咱们也不远他,也不近他就好了。我儿没必要为此烦心,如果是担心他牵累到咱家,那就跟他断了关系也好。
不过真的断了“师徒”的情分,会不会对我儿名声有影响?
别人会不会说你是欺师灭祖之人?”
郑长生忧虑的就是这一点,如果说周明通还是那个胸怀大志的人,他是不介意帮他一把的。
但是怕就怕周明通现在这样,早晚有一天会完蛋。
洪武朝的官场有多可怕,老朱的手腕有多狠,都能把官员杀的换几茬,弄不好就是万劫不复的地步啊。
这由不得他不小心谨慎。
思来想去,还是找个时间跟周明通好好的交流一下吧。
毕竟周明通也算是他的老熟人了,两个人也有名义上的师徒情谊在里面。
人是个好人,但是现在变的如此的钻营,这真的不是一个好兆头。
以自己对历史大事的掌握程度,虽然不敢保他仕途一帆风顺,位极人臣,但是消灾解难,站队别错,这一点还是可以的。
老朱对郑长生的分析一点都没错,他就是有点重感情,重情义。
对自己身边的人都很在意,别看周明通只不过是他的座师,两个人的交情其实并不是很深,但是郑长生心里却对周明通的事情很是上心。
“娘您真的不用担忧,儿子会处理好这件事的。
额,该吃晚饭了吧,儿子肚子饿了。”
郑长生拉着母亲李秀英的手有点撒娇的道。
李秀英只要看着儿子高兴,那什么烦恼都没了,笑眯眯的冲着院里喊道:“李管家,我儿饿了,咱们开饭了......”
李大年嘴里答应着,开始招呼婆娘、儿子、媳妇端饭菜。
一张很大的条案桌子,在落日余晖下摆在了庭院的香樟树下,两排座椅摆放整齐,又点起了烛火,郑家大院的气氛很快就热闹起来了。
大明墨客
郑长生郁闷到已经没有心思陪朱小四逛游了,在辞别了周明通后,他带着朱小四在即将开业的农家乐巡视了一圈后,就借口离开了。
回到家里,他一头就钻进了书房里,躺在摇摇椅上闭目沉思。
周明通是让他很失望,他还原本想着在帮他一次来着。
以自己现在在太子朱标面前的地位,很容易就能够拉他一把。
现在的郑长生可是摇身一变成了太子朱标面前的大红人了。
就光是那个算学的培训班,就让太子朱标对郑长生是刮目相看。
别看郑长生年纪虽然不大,可是脑子里有真才实学啊,而且都是实用的应用之学。
别的不讲,就光说那个算学培训班,就给詹事府培养了大量的案牍人才。
他的计数、计算方法,简单易学,操作方便,还有表格的应用配合着数字的图表。
这让繁杂的账目和统计文书,变成了一目了然的图文并茂的格式。
当太子朱标把这种统计图表拿给父皇朱元璋过目的时候,老朱是对儿子大加赞赏。
当时吧,太子朱标被老朱夸的跟朵花儿似的,不过朱标也不是那贪功之人。
当即就给父亲说明了这是郑长生的功劳,而且对于父亲当初派郑长生这个孩子进詹事府感到不满,而向父亲朱元璋道歉。
老朱听完儿子的讲述后是哈哈大笑:“标儿,你记着,有能者不在年高,一个人是不是人才,能不能为我大明所用,父皇心里明镜儿似的。
郑长生这个孩子你要好好的利用起来,不要在乎年龄问题。
实话给你说,这孩子脑子里的东西多着呢。
另外这孩子有一个弱点,那就是重感情重情义,你要是对他好的话,就不怕他不为你竭尽全力。
还有,父皇要嘱咐你,郑长生这孩子的事情,尽量要低调,不要让他进入“那些人”的视线里。
相信你懂父皇说的“那些人”是哪些人?”
于是朱标是谨遵他老爹朱元璋的意思,虽然给足了郑长生礼遇和尊重,但是从来不让他出面办事情。
按说詹事府的少詹事,那就是为太子办理各种事情的人员。
但是郑长生的日子过的清闲的很,除了得空去詹事府讲一下算学的课程之外,就几乎是无事可做。
这源于对他的“保护”,当然朱标是没有给郑长生说这里面的原因的。
可是郑长生也乐得清闲,每日里笑呵呵的去,笑呵呵的回,从来也没有多余的事情。
另外詹事府的人,全部都被太子朱标封了口,关于郑长生的事情要三缄其口。
太子都发话了,谁还敢多嘴多舌。
所以,他们尽管心里知道郑长生是他们的“小老师”,但是也从不在外人面前提及。
他们去各部和中书办事的时候,拿着统计报表跟负责官吏核对数据的时候,很是让那些负责官吏感到惊讶。
这中图文并茂的表格也太方便了吧?可是当问及这是谁发明的时候,他们没有一个敢说是郑长生的,都推说是太子殿下发明的。
后来这种表格很快就在六部和中书推行,以后的账目必须用这种方式,现在虽然还在试行,不过要成为定式那也是时间的问题。
郑长生的不对头,引起了母亲李秀英的主意。
今天儿子这是怎么了,每天都开开心心的,今天咋就拉着一张脸,一副不痛快的样子呢?
李秀英走到郑长生面前,一脸关爱之色:“儿子,发生什么事情了,怎么这么不开心?”
郑长生赶忙起身,一脸歉意:“娘,没什么,让您忧心了,是一些小事儿,儿子想不通罢了。”
“什么事情?能跟娘说说么?”
郑长生犹豫了一下,开口讲了一下周明通的事情。
对于县太爷周明通,李秀英有印象,当初还给郑家赐过“积善人家”的匾额呢,这在金宁的县志上都记录了这件事。
后来周明通又派兵从七丈崖救了儿子,又硬起手腕铲除了赵家兄弟。
这在金宁县可是大快人心的好事儿啊,老百姓哪一个不对县太爷周明通不竖大拇哥的。
可是听了儿子的讲述,她心里也是一咯噔。
“那算了,既然这样,那咱们也不远他,也不近他就好了。我儿没必要为此烦心,如果是担心他牵累到咱家,那就跟他断了关系也好。
不过真的断了“师徒”的情分,会不会对我儿名声有影响?
别人会不会说你是欺师灭祖之人?”
郑长生忧虑的就是这一点,如果说周明通还是那个胸怀大志的人,他是不介意帮他一把的。
但是怕就怕周明通现在这样,早晚有一天会完蛋。
洪武朝的官场有多可怕,老朱的手腕有多狠,都能把官员杀的换几茬,弄不好就是万劫不复的地步啊。
这由不得他不小心谨慎。
思来想去,还是找个时间跟周明通好好的交流一下吧。
毕竟周明通也算是他的老熟人了,两个人也有名义上的师徒情谊在里面。
人是个好人,但是现在变的如此的钻营,这真的不是一个好兆头。
以自己对历史大事的掌握程度,虽然不敢保他仕途一帆风顺,位极人臣,但是消灾解难,站队别错,这一点还是可以的。
老朱对郑长生的分析一点都没错,他就是有点重感情,重情义。
对自己身边的人都很在意,别看周明通只不过是他的座师,两个人的交情其实并不是很深,但是郑长生心里却对周明通的事情很是上心。
“娘您真的不用担忧,儿子会处理好这件事的。
额,该吃晚饭了吧,儿子肚子饿了。”
郑长生拉着母亲李秀英的手有点撒娇的道。
李秀英只要看着儿子高兴,那什么烦恼都没了,笑眯眯的冲着院里喊道:“李管家,我儿饿了,咱们开饭了......”
李大年嘴里答应着,开始招呼婆娘、儿子、媳妇端饭菜。
一张很大的条案桌子,在落日余晖下摆在了庭院的香樟树下,两排座椅摆放整齐,又点起了烛火,郑家大院的气氛很快就热闹起来了。
大明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