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传《皇帝的抉择》第三章《马踏霜晨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烈烈西风,战马嘶鸣,帝国边军,纵横驰骋。
    秋日拂晓,大炮轰鸣,东北边疆,战火再起。
    夜色中,帝国战马踏月而行,呼啸如风,最终却在那个霜露芬芳的清晨折了马蹄。
    “塔斯曼帝国军依然是强大的,虽然装备落后,但战力依然强悍如当年,足以扫荡一切宿敌的新式军队。”——卡尔曼尼亚王国前陆军司令查理卡巴斯基诺顿上将。
    可有人就是不这么想,人家说你个查理卡巴斯基诺顿被野蛮人吓傻了。当然,那是人家的自由。每个人都有作死的自由,每个人都有不得好死的权利。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作人要有独立的思维,不能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那可就成了骗子的钱袋了。当下的中国教育最缺的就是对独立思维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某些离退休老干部和其他5060后至今仍然是脑子有问题,思想太单纯。最低级的骗子使用最俗气的套路就能让他们掏光所有的钱,甚至去借钱赞助骗子。这种人在工作岗位上大概也是螺丝钉传话筒一类的角色,从来不用大脑,以至于脑子彻底锈住了,熬到了退休,依然是不睁眼看世界。一群沉浸在历史梦幻中的xxx痴迷者,其中的部分人这一生最大的贡献也许就是死球了。
    当下的商业社会中,普通人要想出人头地能否坚定坚持特立独行,能否有独立思考,是否真的有大脑,这似乎是件很重要的事。历史上的统治者都是具备独立思维能力的,没见过哪国领导人就知道听智库的。如果某领导人的领导艺术只是限于依据智库提供的种种方案,进行abcd选择题,那这位还是让位给银河大型计算机吧,这电脑都比这逗笔有大脑。(其实奥斯卡奖得主真的不傻,做选择题最起码可以推卸部分责任嘛。)
    中央大陆各国的统治者们都是具备科学思维模式的,既能独立思考又不乏创造性的思维。对那场闪电战惊愕只持续了闪电般的时间,他们在了解更多情况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单从科技水平角度看,如果没有火炮,塔斯曼帝国的军队绝对不是装备了大量火枪的莫纳军的对手;另外,莫纳军的战术素养和武器装备都是有问题的。这支落后小民族的军队显然不能代表中央大陆的新式军队。这里的军队不可能使用只能打死小鸟的远东大陆盗版山寨火枪。(其实这种挠痒痒火枪是远东大陆某国完全自行设计制造的,在该国被称作鸟枪。)
    对中央大陆各国来说,莫纳战争连一次失败的军事行动都算不上,对塔斯曼帝国的军事试探还将继续。历史呼唤英雄,时代需要英雄。想吃塔斯曼大餐的各国也期待着给他们探雷的那位“英雄”,抑或“傻瓜”,不管怎样这个角色是非常重要的,是必须的。六个月后,这位“大英雄”真的出现了——亚美兰德国王亨利三世,人称“火炮亨利”。
    这位亨利国王爷爷的爷爷、著名的野战勇士铁锤查理曾击败过塔斯曼帝国的军队,还是在野战中歼灭了帝国军精锐骑兵。据说那次的战役,亚美兰德国王铁锤查理陛下充分利用地形地貌,遏制了帝国军骑兵,并采用预埋火油并适时纵火的手段设置路障,以数量劣势的步兵包围了帝国军骑兵,而后将其一举歼灭。
    那是a世纪33年6月16日,那天的战役结束后,参战的三万帝国骑兵(帝国本族人两万人,另一万人为裹挟被征服外族人)仅有两千人活着离开战场,而参战的两万名亚美人步兵只损失了不到1500人。此役堪称冷兵器主战时代末期的军事奇迹,以至于当时的哈利路亚教教宗在听闻战况后认为这是谣传,“两万步兵野战歼灭三万骑兵,这怎么可能??”但是,铁锤查理办到了。这是文明人第一次以劣势步兵兵力在野战中击败塔斯曼野蛮人骑兵。这也是中央大陆的步兵军队第一次以如此小的代价歼灭塔斯曼帝国的精锐骑兵部队。注意,这些步兵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重步兵,他们手中除了标枪短剑铁锤盾牌,还有一支短火铳,人手一支双管遂发短火铳。几年后,盾牌后面的文明人步兵射出的不再是弩箭,而是速度和威力都远胜于与弩箭的大口径铅弹,三十米左右距离足以轻易击穿塔斯曼帝国重骑兵大汗圈甲。那次战役后,胜利女神彻底的倒向了文明人。
    帝国重骑兵当时普遍使用大汗圈甲作为制式作战盔甲,这是一种蒙古式条形甲,皮革上缝制铁条制,成条形甲比后来欧洲出现的板甲随身,比锁子甲防重骑枪穿刺。皮甲外面缝铁甲,这对各种弩箭的防御性能类似于当今坦克的陶瓷钼钢复合装甲vs动能穿甲弹,尤其是宋军的轻箭。宋军的各种轻质高速弓箭弩箭都奈何不得蒙古重圈甲,但唐军的重弩是完全能射穿蒙古圈甲的,宋军的连臂弩应该也能。成吉思汗牌鞑子圈甲防护性能够牛逼,这是南宋西夏金都公认的,但这圈甲对兼具高速度和动能的火枪弹就没那本事了,大口径短火铳火枪可以在三十米左右距离内击穿这种铠甲。当时的亚美人重步兵使用双管短火铳,可在数秒内进行两次射击,后续人员不断交替发射,帝国骑兵被这种密集火力完全压制住了。后世科学实验证明,在二十米距离上,任何东方军队的盔甲都无法有效防御大口径火铳,包括明军制式棉甲,唐军明光铠,宋军步人甲,蒙古鞑子的圈甲也不例外。但西班牙板甲和法国板甲对火铳使用一定的近距离防护能力的。此战十年后,塔斯曼帝国骑兵开始大量装备板甲。
    a世纪34年,塔斯曼帝国军在中央大陆重镇,繁华大都市,历史名城奥维纳城下充分体验了守军近代化火器的味道。守军和居民也充分品尝到了帝国军特色风味的攻城火器。城外,帝国军横尸遍野,围城近一年仍未能攻克,在各路援军的围攻下被迫于次年春撤围而去。据历史记载,此次城市保卫战,守军和来援部队共歼灭塔斯曼帝国军二十余万人,其中只有不到两万人是帝国本族人。对塔斯曼帝国来说,真正有痛感的阵亡数字只是两万而已,但奥维纳城守军和来援各路文明人国家军队付出的伤亡却远在两万人之上。此战中央大陆联军死伤不下十万人,这还是保守估计;三万多城中平民因帝国使用抛射型火器攻城被烧死烧伤。塔斯曼帝国方面可以将这次战役理解为以两万人的代价让敌方损失了十余万军队和数万平民,一场伤亡数字层面的胜利。
    a世纪35年6月到8月,中央大陆联军在巴克里亚战争中不计成本大量使用远射火枪火炮,派出多支装备最先进火器的部队参战,再次重创了塔斯曼帝国军,取得了压倒性胜利。次战后,中央大陆的梦魇几乎成为了历史。
    这场战争中,仅仅在战场上、塔斯曼帝国军一方就阵亡不下四十万,还有六万人被俘,死者中至少有十万人是帝国本族人。战线上,帝国军只有精锐的帝国本族军和一等民族部队有完善的金属护具。作为炮灰的二等民族、三等民族部队装备上简直是弱爆了,很多炮灰军只有武器是金属的。三等民族的炮灰们通常穿一件轻薄的自备皮甲、外披帝国军马夹号衣(啥叫号衣,参照某些老片里清军士兵的样子),甚至只是穿了一件粗布衣服外着马夹号衣。炮灰军步兵右手拿着一把帝国军弯刀,左臂挂着藤编盾牌,嗷嗷叫着冲向联军火枪阵地,投名状一片中金城武一伙就是这样冲锋的,街边西瓜刀流氓械斗很多也是这种范。这种配置的部队在对方火器连续打击下只能是横尸一地。战线后方,帝国军的伤兵在大量死亡。那个时代,在炎炎夏日,严重受伤几乎就意味着死亡,轻伤者若护理不当也有接近半数因伤口化脓等原因死亡,火器烧伤击伤几乎会100%的感染。此外,因饮水食物不卫生,行军劳累脱水等原因,帝国军参战人员大量患病,病死者甚众。
    中央大陆联军一方,战线上广泛使用火器歼敌,尽可能实施远距离交战;一线士兵或身着板甲,或着轻质皮甲使用罗马大盾,有效的抵御了塔斯曼帝国军射来的纷纷箭雨。这些武器和护具使得联军的战场伤亡率和伤亡数均远低于敌军。此外,中央大陆联军有基本完善的战场救护体制,普及了各类战伤护理常识,各种饮水食品安全卫生供应,后方伤病损失几乎微乎其微。
    巴克里亚战争后,塔斯曼帝国的扩张势头彻底被遏制住了。铁锤查理国王和他的部队在这次战役中屡立战功。国王曾率领八千精锐步兵配合友军将五万帝国军主力部队堵在一处险峻山谷中,扼守谷口,与敌军援军作战,与被围敌军作战。血战两天后,敌军援军横尸近万具,被围敌军被全数歼灭,查理国王所部仅死伤七百余人,其余参战部队总计损失不到两百人,多为肺部或皮肤受伤。联军除了火枪火炮等火器和板甲大盾等各种护具外,还有一种高科技绝密武器——氯水,那次战役使用了十五万加仑的氯水。化学武器从来都是高效率的。
    英雄国王的基因在延续,他的父辈祖父辈曾祖父辈也让帝国军在边境冲突中吃尽了苦头,但这都是些小仗了,跟铁锤查理的胜利相比显得不值一提。这次轮到铁锤查理孙子的孙子上阵了,作为英雄的后代自然也是信心十足,貌似要上演一场“亨利打虎”大戏。
    这一野蛮人帝国东北边境的小国发飙了,在大国联合帝国的怂恿下勇敢站出来,骁勇善战的亨利国王要带着自家新式军队跟景阳冈上吃人老虎过两招,地点就在两国边界要地阿尔卡亚谷地。历史合约规定这里只是交通走廊,谁也不能驻军,谁都可以通过。这里的交通线对塔斯曼帝国更有意义,只有通过这条路才能给帝国北部边防重镇萨兰要塞大量输送补给。除了这条路,另有一条难走的山路通往萨兰要塞。
    b50年10月10日晨,铁锤查理孙子的孙子火炮亨利带着祖上传给他的不败之师浩浩荡荡的进入了塔斯曼帝国控制区,并于日落前完全控制了这一地区的诸多要点,建立了巩固的防御,切断了萨兰要塞的补给线。他要跟这老虎来一场大的facetoface,最好是bloodybattle。历史上,类似于武松打虎的壮举只有个位数的记载,老虎吃人的事情可是多了去了,史书里都不屑记载这种事,因为完全没有历史记载价值。
    对塔斯曼帝国来说,战争是必须的,还得赶紧打,因为萨兰要塞还没有攒够过冬的补给,11月中旬大雪封山,那里的两万守军可就没米下锅了。思迪奥皇帝电令北部边境军区“必须立即行动”。
    西部边境的硝烟还未完全散去,老虎又要去吃人了,欢乐的人肉宴。西部边境的新增奴隶数量尚在促销售卖状态,还没全部卖光,东北部边境又有人报名当奴隶了,这事挺好的。北部的边军似乎也该活动活动筋骨,出去砍些人头刷刷存在感。
    亚美兰德国王从“铁锤查理”进化为“火炮亨利”,这国的军队也由弩斧剑盾齐备的重装步兵演变为近代火器化军队。
    亚美兰德王国的军队以军(步兵军)为基本野战作战单位,全国军队总共只有三个统一编制的步兵军和七个守备师,这次出征的是新编部队,第三步兵军。该国标准步兵军具体编制兵种和重武器配置如下:
    步兵部队:编有三个师,每师两个旅,共六个旅。
    步兵旅每旅两步兵团,旅直辖有一个骑兵连(只限传令或侦查使用,无作战能力),全旅约4000人。步兵旅级编制内还有一个独立机枪连,装备加特林机枪或者该叫帕金森多管炮,共6挺,9管,25mm型,人力手摇发射,射速通常为每秒一发到三发。
    步兵团每团三个步兵营。步兵每营约650人,辖2门营炮(通常为4磅炮)和6个步兵连(线列步兵时代,步兵营都是6到8个连)。每连满编120人,实编约100人。实战中,该军的营属火炮已经分离出来,集中成一个12门制的旅属炮兵连,由旅长统一调配重火力。
    步兵使用后装弹机针原理单发步枪,类似于马蒂尼步枪的美制m1819霍尔后装枪(后文介绍)。
    骑兵部队:一个师,两个轻骑兵旅(没有盔甲哦)。每旅两团六营,约1000人。每营约160人,分2连,每连实编约80人、150~160匹马,以确保战斗力(类似于唐军骑兵每人平均配三匹马)。
    炮兵部队:一个旅,包括两个步兵炮团和一个骑兵炮团。每团三营以及一个骑兵连(传令),约1000人。每营约300人,包括2个炮兵连和2个伴随保护步兵(骑兵)连。炮兵连每连6门加农炮(步炮8磅、骑炮6磅)和2门榴弹炮(主要发射自卫用散弹),每炮7名炮手。除了均属炮兵,该国还编有独立重炮部队。装备12磅炮,每炮炮手10人,以团为单位,编制内有72门炮,可根据实际需要机动使用,集中使用或拆散配属各军。(此次火炮亨利带来了一个独立重炮营,18门23磅重炮。)
    另,军和各师以及炮兵旅共用一个直属的骑兵营,主要用于传令。
    其它辎重、工兵、医疗等人员,按专业各自编为团、营,统一由一个旅级司令部指挥。
    在200年前,也就是拿破仑战争时代,形成一个完整的战役战术部队batteam,ct),需要一个军、三四万人的规模。那时的步兵师满员8000~10000人左右,骑兵师兵力只及步兵师一半左右。美国内战时代,晚于拿破仑大军有半个世纪,陆军部队编制依然变化不大。以罗伯特·李的北弗吉尼亚集团军为例,指挥体系依旧是维持了军师旅三级,步兵基本战术单位依然是团。而到了两次大战的时候,军队开始出现三团制师(三三制师),确切的说是一战出现,二战推广普及。这种师取消了旅这一机构,简化了骑兵和辎重编制,炮兵单位也变得轻便适用。只需要一万人左右就能作为一个战役战术兵团独立作战了。到了现在,对于一些需要海外远征的国家而言,三四千人的混编合成旅便可以形成完整的战役战术部队了。
    亚美兰德王国一个标准的步兵军总员额在3.5万人左右,6磅及以上火炮(重炮)共144门。旅级火力有72门四磅小炮,36挺加特林“帕金森”炮。
    在当时的多数军队中,多管机枪并没有计入重武器,也不太被重视。当时,机枪虽然早已发明,但体积庞大结构复杂故障率高,因此只是作为一种民间娱乐武器,各国军队作战使用的反倒不是很多。若干年后,水冷式系统和可靠的自动机械被发明出来,各国军队才开始大量装备机枪,并作为一种主要武器。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是有的。加特林机枪得用昂贵的高韧性合金钢或者硬质黄铜制造,打起枪来也是太贵了,这货必须使用金属弹壳定装弹药,一发大口径加特林机枪弹的价格能买三十五发纸弹壳普通步枪子弹。火炮亨利家装备这货主要是这帕金森毙骑兵太给力了、枪毙步兵也效率超高,打的远,打的狠,威慑力够劲,再就是亨利家走精兵策略,军队数量恰到好处,国内经济繁荣,“民富”,不差钱。
    当时其他中央大陆国家的陆军编制基本跟亨利家大同小异。这位国王“火炮亨利”这个外号的来历并不是因为军队里炮多,很多国家编制内火炮数量比他的还多。亨利国王这家几辈子都处在对抗塔斯曼帝国的前线,他们家的武器必须精良,必须尽可能采用最好的技术。从亨利的爷爷那辈起,这家人就意识到火炮是个好东西,重点砸钱是必须的,火炮研发和制造行业全员一致看好这家人,“火炮亨利”的大名也就一步步叫响了。舍得花钱总能买到好东西,这家的大炮始终都是同时代最先进火炮技术的产物。亨利三世的装备肯定也是世界顶级的,不仅仅是大炮。
    这支部队炮兵使用的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轻便速射野战炮,克虏伯炮钢制造,后膛装填,定装弹药,最先进之处在于液压空气弹簧退管复位,也就是所谓的退管炮。这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款退管炮。作为第一批次产品,缺点也是难免的。因设计上过于强调轻便,这火炮的重量下来了,身管长度短了,火炮炮壁薄,膛压低,射程也就下来了。再就是,这炮是滑膛炮,没膛线,精度就差点事了。
    科普点火炮知识:
    火炮发射的后坐力是非常大的,需要后座来吸收能量,也需要快速复位尽快发射。
    最早的火炮是整个后座,然后人工推回炮位,后来出现炮架,炮位不变,炮架后座复位,这就是架退,再后来是管退,由于复位快,可以实现更高的射速。
    架退式火炮指的是:在发射炮弹的时候,炮架以上部分往后坐。当然,炮架以下的就得承担后坐力。
    在十九世纪中后期,后堂炮开始大规模应用。但是这个时候使用的还是栗色火药(黑火药)的发射药包。这个是继承前堂的弹药技术。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一个就是开炮后,炮膛必须用湿膛刷降温,并且要用钩子对膛内残留物进行清理。而这种后膛炮不能称为速射炮,而速射炮指的是,后膛炮的炮弹,是用铜弹壳代替药包的的火炮!这里又分为一体式和分体式。
    可以说这两种各有优点,但是一般来说大口径火炮还是用分体式,而小口径火炮用一体式!还有,就是为了可以控制火药用量,间接射击火炮(基本都属于压制型火炮,榴弹炮或加榴炮,120mm以上口径)一般用分体式。
    可以说在管退炮之前所有这种装填方式的火炮都可以称为速射炮。不管是管退炮还是架退炮都是速射炮,只是管退炮能提高火炮的射击速度。而架子退炮则要慢了很多。在管退和架退炮之间还有一种叫复座式火炮,这种火炮在射击后,炮架和身管全部后坐,由炮架上弹簧系统复座。
    这些火炮都是速射炮!但是他们的性能可以说是相差很多。
    清末新军中就明确规定两种:陆路快炮和过山快炮。具体所指的就是速射野炮(加农炮弹道),速射山炮(榴弹炮弹道)。在辛亥革命时,武汉之战折腾者遍地横尸的悲催就能看出来。炮裆元老大头子黄兴就曾感叹过,“北洋军的管退野炮非常的厉害”。我觉着还是不够厉害,真厉害的话这厮和孙大炮就都轰成灰了。
    …………
    具体布防上,火炮亨利将主力部署到了谷口临近塔斯曼帝国一侧(西南侧),构筑了以火炮阵地为核心的野战防御工事。各种火炮梯次配置,外围是东北侧谷口和山谷里留有一个师作为预备队,最低保留兵力为一个团,用于防御萨兰要塞守军倾巢来攻。骑兵和一个步兵团配置在西南谷口通向亚美腹地的平坦道路上,一旦战败可以掩护部队转移,也可以防止敌军由此攻击王国腹地。各部都构筑了防御阵地,包括那些待命状态的机动部队。该国军队有着优良的战术素养,只要不是在军营过夜,警戒工事是必须的。现今西方军队也是这样,两次伊拉克战争期间,进军中的美军英军只要是在野外过夜,必须修建工事,挖个防炮掩体是必须的。
    ………………
    塔斯曼帝国方面
    “塔斯曼帝国军依然是强大的,其威力足以扫荡一切宿敌的新式军队。……”——查理卡巴斯基诺顿上将。
    那次闪电战也让帝国军眼中自己的战斗力飙升至空前高度。“我军有能力横扫中央的陆全无敌”,但这只是帝国军眼中的自己,只有帝国军自己这么认为。
    铁锤查理孙子的孙子,火炮亨利,这个小狗崽子居然主动打上门来,那是必须给他点colour来seesee的。
    北部边境军区司令也先帖木儿放出豪言:“亨利家羊群般的队伍扛着晃悠悠的人头送上门来了。帝国勇士们,我们北部边军从来都是骁勇善战的野狼,我们要吃掉这群美羊羊。”在接到帝国皇帝出击命令电文的当天,也就是b50年10月10日深夜,这位大话王风一样的率军开拔了。广发应用电报的时代,军事情报和商业信息的传递就是这样的迅速,客观上也大大提高了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处置速度,众多野蛮国家得以延年益寿。
    总体看来,这位将军的语言文学素养绝对要远高于他的军事战术素养。从北部边境军区司令部所在地里尼城杀向300公里外的阿尔卡亚谷地,总兵力2000多人。没错,总兵力2250人,两个轻骑兵千人队还有司令的警卫们。这位也先帖木儿认为这也就是一次历史宿敌的找乐边境挑衅行为,占据阿尔卡亚谷地的敌军也就是边境巡逻队的规模,动用千人队级别的武力出击足以应付。另外,兵法里说要神速,所以轻骑兵是必须的。
    与西部边境军区相比,北部边境军区毗邻中央大陆各个强国,这里的部队火枪多,火枪多多是必须的,部队的火炮编制比例也要比别的边境军区不止一倍。部署在这里的野战机动部队,每1000名士兵中有400人使用单发步枪作战,500人是配有马刀和手枪的枪骑兵(轻骑兵),炮兵100人,操作10门大炮。这里的野战部队没有传统的长矛方阵步兵,没有重甲弯刀格斗步兵,也没有传统的格斗骑兵。历史上经历过的战争告诉塔斯曼帝国,这些古老兵种在这里统统都只能算个屁。这里的要塞部队除了备有大量火枪外,还超标配置了火炮,要塞守军有两成以上战斗人员是炮兵。跟“火炮亨利”们对阵的帝国边防军完全可以叫做火炮塔斯曼了。足够数量的火炮,这是必须的,要不就死定了。
    战术上,这里的帝国军早就开始使用散列线接敌阵形了,懂得防守时一定要修工事,还用上了三段击射击战术。两军对垒,双方都是依托地形或工事,利用各种遮蔽物进行射击;谁要是在开阔地摆出传统的密集军阵那就是自杀,蠢猪一样的自杀。可以说,这里是战场生存竞争最惨烈的地方,这里是真正能与国际接轨的地段。这里唯一仍能见到的旧兵种大概就是马刀轻骑兵了,确切的说是进化成火枪马刀兼用的混搭轻骑兵。
    b50年10月12日晨,也先帖木儿和他带领的2000轻骑兵出现亚美兰德炮兵指挥官的望远镜里,他们各自都发现了对方。“帝国军骑兵以散列冲击阵形,中等速度向我军靠近,兵力为两个帝国军轻骑兵千人队。”
    在这些可怜的火枪骑兵心中,只要一次激情澎湃的骑马与砍杀之后就可以收拾战利品了。但他们马上就要成为别人的战利品。随着距离的接近,帝国军骑兵开始加速,冲在前面的掏出了火枪,“敌人近了,再近点就能开火了。”
    这时候,亚美军警戒哨兵的步枪开火了,有几个骑兵被打下马。其实这种损失早就预料到了。但更糟的事情却是真的没想到。亚美军阵地上一阵烟火闪耀。
    “是大炮,敌人有大炮!”一位骑兵军官惊呼,该撤退,但他无法控制住已经进入高速冲击状态的部队。
    几秒后,炮弹如约而至,在冲击的骑兵中炸响,这是榴散弹。骑兵们继续冲击,用马刀砍翻了警戒哨兵,继续向敌阵中突进。帝国军终于冲进了预设歼敌区,炮又响了,这次是散弹,配合v型火力伏击阵地使用,真的很有效……随后,残余帝国骑兵又被榴散弹送了一程,死伤惨重。不过,也先帖木儿倒是运气出奇的好,毫发无伤。
    第一回合,帝国北部边境军区战败,赛场比分:一比零,亚美兰德王国领先。
    10月12日夜,也先帖木儿司令被下属某部收容,他这才得以发出新的命令——军区后续参战部队集中力量攻打萨波城。这招确实高明,萨波是亚美兰德边防重镇,夺到手就能威胁火炮亨利的补给线和侧翼防线,这家伙很可能会主动撤退。
    10月13日夜,帝国军就已经开始在萨波外围进行武装侦查和袭扰活动。总兵力相当于亚美军2个师的帝国军攻城部队开始在城外集结。
    10月15日,攻城部队主力抵达萨波城外围,开始为后续的攻城重炮兵部队构筑观测所和发射阵地。
    萨波城作为一个前卫要塞,城防工事修的超级好,城墙又高又厚,驻守萨波的是亚美兰德国防军南部边防司令部属第二守备师,攻击开始后不久,独立重炮部队的一个营被第二军某部护送来增援守军。
    由专业的守城部队守卫,帝国军惯用的炸药包堆砌爆破不顶用,帝国军的土包子炮也打不动城墙。
    在城墙外侧还有守军精心构筑的连排级堡垒群,一个堡垒群是3个堡垒,弹药库,掩体部和交通壕组成,全都可以独立作战。这些堡垒的顶部都是2030厘米以上厚度的木材和树枝,最上面还要覆盖灰泥泥土混合石灰加固。
    在堡垒带外围是宽3米,深3米的壕沟,铁丝网,鹿柴。一旦开打,城墙上下的堡垒,左右两侧的堡垒全部都可以相互配合,形成立体火力网。而且在堡垒完成后,守军甚至军使用火炮进行了实验性轰击,完全无问题。守军的信心十足,自信的防守,战斗力才会超水平的发挥。
    10月16日夜,北部帝国军的火炮塔斯曼们对萨波城发动了首次大规模袭击,夜袭。
    守军工事坚固,火力层次分明,帝国军一波波的攻击被逐层火力瓦解。帝国军采取集中突破战术进攻,几十门火炮集中一处使用,以绝对优势火力压制守军,大炮猛轰,先把预选突破口附近的火力点堡垒全部击毁,再压制突破口两侧守军,同时步兵向突破口展开登城冲击行动。但在守军机动来的更为强大火力面前,帝国军先是炮兵被炸得稀里哗啦,硬冲或者集结待命的步兵又被人家炮兵猛轰。最后帝国军放弃了这种模式的进攻。
    10月17日晨,帝国军再次发起进攻。帝国军拉上来很多标准野战炮,试图在300米距离平射守军堡垒,集中火力打击,摧毁这些堡垒。但守军用射程更远,打得又准的城防加农炮发射榴散弹解决了帝国军工事里的野战炮和炮兵。帝国军又拖来新的火炮和炮兵……
    当天中午,帝国军在阿尔卡亚山谷前线投入了三个炮兵千人队,六个轻骑兵千人队,再次强攻,再次折损大半,一次的惨痛战败。骑兵被击退后,炮兵试图与敌军展开炮战,但火炮射程实在太可怜,白白损失了大量参战技术人员。
    10月17日的战斗,仅仅在萨波城下帝国军就损失了151门火炮以及这些火炮的炮手。
    虽然帝国军也给守军造成了定的伤亡,但是这种交换比足以令守军笑翻,帝国军只有哭晕在厕所。
    10月18日,同样的战斗。4万帝国大军连续组织了十几次进攻,仍然没能攻下,到现在连主城还没接近。帝国军指挥部急了,皇帝也急了,下令:“或者夺回山谷,或者拿下萨波,两者必居其一。”“三日之内再无战果将问罪。”还制定了到时接任的前线指挥官。
    帝国北部边境军区司令,倒霉又走运的也先帖木儿对部下达了最后死战的命令:各部长官务必充分在前,务必督促官兵,全体参战人员没有明令不得后退,如有擅自后退,离开阵地者,一律严格执行残酷的帝国军法。
    万般无奈之际,也先帖木儿自己上了前线。试图通过这种身先士卒来唤起士兵的勇气,取得胜利。可战争仅有送死的勇气是不足以获取胜利的,战争更需要足够聪明的大脑。也先帖木儿从来就不是个聪明人。
    19日这天,不寻常的一天,城内的守军也感到了这天不同寻常。守军主动攻击,使用重炮向城外帝国军目标开火。23磅炮震耳欲聋的炮声远超帝国军。攻城部队被震撼了,炮击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守军炮火之猛烈前所未有,炮声压制了一切声音,包括帝国军的炮声。
    临近中午,作死的也先帖木儿出现在前线。半个小时后,他死了,是被守军重炮炸死的。
    第二回合,n比零,亚美兰德王国领先。
    也先帖木儿死了,但他的命令仍在继续执行。
    那条早晨,阿尔卡亚山谷,帝国军又一次发动了进攻,一次偷袭——上万名(后经清点战场,敌军阵亡者约为一万一千人)帝国军步枪步兵和下马火枪骑兵出现在阿尔卡亚山谷中,出现在亚美兰德军阵地后方。1000名步兵在前披荆斩棘,开路开路,姨妈死。万人骑兵在后牵马步行,他们已经在山野树林里进行了两天的隐秘行军,虽然疲惫不堪,但还是满腔怒火士气高涨的冲向敌军。
    这是一支完全使用轻武器战斗的帝国军队,一水的各色火枪,翻译成日文版汉语“纯真的千人铁炮足轻队”,“纯真的万人铁炮骑兵队”。第一章约好了要在这章谈谈帝国军的火枪,必须的。只是内容有点长,放在这里不合适,所以就给放到了附录里。
    为什么要给他们日本范的命名,因为这些傻瓜们的作战模式完全是旧日军的范本。
    这两万人穿越山林地带时带的补给连单程都不够,弹药倒是带的足足的,一次木田口廉也模式的战役行军。(木田口廉也:日军中将,被日军自己评为二战最无耻将军,这货的事迹自行百度。)
    秋日清晨,这支人困马乏的奇袭部队穿插迂回到位了,找条小路绕到敌军后面去奇袭,二战日军惯用战法。可这次不管用,亚美兰德王国的常备军军事素养极高,考虑到敌人可能利用未知小路实施偷袭,早就防着帝国军这手了。
    散乱的帝国军不断从树林里冒出来,当这支官兵感冒患病率达到70%以上的大军终于等够人数准备进攻时,亚美兰德军也做好了防守的准备,掩体里的火炮转了个,前方谷口的一线步兵正在赶来支援。奇袭搞不成了,可这些感冒患者却不知道。
    帝国军首先投入战斗的是“纯真的万人铁炮骑兵队”,野猪群模式的进攻或者说是猪突。
    面对汹涌而至的敌军骑兵,亚美兰德军的速射炮猛烈开火,每分钟6到10发。突破炮兵层层火障后,剩下的骑兵已经不多了,继续突击,进入步枪火力射击区域。亚美兰德军是支装备先进的抗野蛮人队伍,从来都是这样。有钱的孩子们这次带来了m1819霍尔后装枪。后装枪,早在15世纪就已经出现了后方装弹(弹膛装弹)的火炮以及火绳枪。从后方装填弹药的好处是士兵在快速装弹的同时尽量避免暴露自己。但由于技术上的限制,后装枪直到19世纪早期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霍尔m1819是一款革命性的产品,该枪制造商霍尔发明了一系列机械化生产机器,使得大批量加工生产零部件成为可能,这也为后装枪的大批量生产奠定了基础。而m1819真正的革命意义在于这是世界上第一支零部件可互换的武器,其枪机、枪管及枪机组件等零部件都可以轻松地安装到任何一支m1819上,大批量的生产加工使得后装枪不再只是一种奢侈品。
    另外,某些独到设计使得霍尔后装枪的装填会比标准的前装滑膛火枪以及同时代的其他枪快好几倍。
    这次用的是早期霍尔后装枪,口径为0.52英寸(13.2mm),枪管长572mm,16条膛线。射速精度杀伤力都杠杠滴。
    弹雨下的“纯真的万人铁炮骑兵队”真的很悲催,但还要继续前进,因为无脑,被洗脑的士兵不需要思考,有集体思维呢,将军的想法代表全体的集体思维。
    第一次在小路出口树林边集结起来的帝国军骑兵死的差不多了。这一会功夫又攒够了,继续冲吧。帝国军的弱智骑兵又开始冲了。火炮再次开火。
    接下来,穿插出来的骑兵集结冲锋,出来的骑兵集结冲锋,一浪又一浪,遍地的死尸,人的马的。冲绳岛的南云鬼子打仗就是这么渣。偶尔有几个运气好的骑兵一路冲杀到了敌军跟前,亮出火枪准备来一发,扣了扳机自己却挨了一发,直到坠落马下,手里的家伙就不不响。帝国军的骑兵火枪结构极为简单,枪机无闭锁结构处于开放状态,充满雾气露水的密林中一路走来,火药受潮实属必然。
    开路的步兵“千人铁炮足轻队”也没闲着,散开到两侧山头上,试图翻山越岭接近守军炮兵阵地。当他们终于到了位置却发现手里的家伙根本打不着敌军的火炮,明明在射程内,可枪却不给力了,还有很多人手里的枪打不响了,纸弹壳里包的火药受潮了,怎么打得响。正当他们要冲下去白刃战时,亚美兰德军发现了这些近在咫尺的对人,几座光秃秃的灰色石头山上,黑色军服帝国军步兵一片片的向山下移动。多好的目标啊,炮弹如约而至……。当天下午,亚美兰德军步兵进山清剿了这支敌军的残部。
    那天的进攻,除了几个当逃兵的,也先帖木儿派出的奇袭部队,骑兵步兵都没剩下。
    也先帖木儿和他指挥的帝国军全败。帝国军马前失蹄,踏入镜花水月。胜利仿佛成了猴子们集体努力想要捞的月亮。
    然而这点损失对塔斯曼帝国实在算不上什么,帝国军的仗还会继续打,也必须继续打。
    “胜利是月亮,一直都挂在黑黑的天空上。胜利从来都是帝国军的,只要帝国军采取正确的作战方式。”
    ………
    附文:塔斯曼帝国军单兵装备发展历程
    (节选自塔斯曼帝国陆军装备演化史,完整文章在相关作品《颤抖的文明》中,过完国庆再写)
    (二)火枪火炮时代
    这里要谈谈军事改革前帝国军装备的老式火枪,包括步兵手里的长火枪和骑兵用的短火铳。
    火枪时代开始
    轻武器方面,塔斯曼帝国军在上轮纪元z世纪时期就有装备火枪的记载了。帝国陆军在z世纪20年代就接触到火枪了,那时的火枪技术上还不成熟,威力实在不咋地,精度几乎没有,那时中央大陆最好的火枪就像是双管猎枪版明军三眼铳。随着技术进步,这种武器威力和精度都上去了。z世纪60年代,帝国军组建了第一支建制火枪部队,装备了高价买来的2000支火枪,遂发双管猎枪。这是塔斯曼帝国向热兵器过度的一次伟大尝试,同时也是一次武器性能战术实验。这支部队在战场上表现不俗,实验非常成功,但帝国军还是没有大量装备火枪。原因很简单,这种武器价格昂贵,对金属加工技术落后的帝国来说大量装备起来成本很高,无论大量自行制造还是从外国人那里买。其次,与冷兵器相比,这种武器的使用成本也高,易损耗,不可靠,过于娇贵。帝国军放下火枪,却看上了火药。各种火药推进兵器(类似于大韩冥国神机箭,《武经纪要》一窝蜂)和火药杀伤兵器(各种规格的投石机抛射型火药包,纸壳铁壳的投掷型惊天雷)被制造出来大量装备部队。帝国军认为这就是火器化,种种身管火器被弃置一旁。最终,帝国军与第一次真正的火器化机遇失之交臂。文明人真的应该感谢上帝。(那时塔斯曼帝国的军工技术也够呛能发展出像样的身管火器。)
    转眼到了a世纪,a35年,帝国军在巴克里亚战争中惨败,对方不计成本大量使用远射火枪火炮,尤其是那些火炮,打的远,打的准,打的狠,让帝国军的各种大威力特色火器彻底报废,也把这个技术落后的帝国给打醒了。a世纪40年代,塔斯曼帝国开始大规模备火枪火炮,在国际市场上大量购买这些武器并投巨资引进技术进行仿制。当时的帝国饥不择食,多方引进,多地仿制,火器的规格自然是五花八门。
    步枪制式化遥遥无期
    一百多年,几经变革。塔斯曼帝国在a世纪90年代将所有的地方火炮工厂收归中央,所有的火炮工匠集中到物料产品运输便利的维拉和首都罗塔附近的达达洛尔要塞。b世纪初期,帝国的火炮已经实现了全面制式化,由国家军工厂制造,采用统一规格。b世纪20年代,达达洛尔要塞取代维拉,成为帝国境内唯一的火炮制造基地。
    与火炮相比,火枪的生产一直处于分散状态。帝国军是没有全国统一标准制式火枪的,但每支建制军队(千人队)都有自己的小制式,最多也就是在军区或者军分区范围内统一了武器口径。这其实是件很糟糕的事情,后勤部门可能会很烦。但好在帝国没有统一的步兵弹药供给体系,各部队后勤部门也各自独立互不统属,各部队后勤部门自行订购采买军械弹药。国家的军队军需处主要负责协调调配运输力量,运输各类军资补给被服军饷、也就是吃的喝的穿的花的,“顺便给xx部队把弹药运过去”。另外,很多部队是在当地就近购买定制弹药的,军需处也就省心了。
    在思迪奥皇帝“黄金军购”军事改革前,帝国军装备的步兵火枪型号口径庞杂,据不完全统计仅仅是口径就多达20余种,具体型号上百种。按照现存的资料来看,这些火枪的长度一般来说是在100cm到200cm之间,口径介于1.0cm和2.5cm之间;均采用遂发击发射击的方式,发射时拨动扳机,弹药为铅弹,圆球弹型或者米尼弹型,前膛装填,最大有效射程80到120米,最大射程能到200米以上。这些火枪的重量基本都在十公斤以下,多为6.5公斤到8公斤。与现代枪械相比,着实是太重了,与塔斯曼弯刀(帝国军标准破甲弯刀重4.5kg,身长45.6cm)相比,还是冷兵器顺手。
    粗制滥造的骑兵火枪
    骑兵火铳方面,帝国军一直认为骑兵是突击兵种,是用来冲阵的,是用来近距离搏杀的。蒙古军队那种打击后撤离的战术帝国军曾试探性的使用过,但帝国遇到的敌军大都披甲用弩带坚盾,帝国骑兵曾经的敌人也都是些重甲大盾的硬仗部队,成吉思汗的骑兵弓箭机动狙击战术完全不适用,没射死多少敌人,射人家的骑兵反倒被人家射成刺猬。
    骑兵的使用方式决定了骑兵手里的火铳只能是一种一次性武器。
    火枪在接敌时给敌军当头一击,“挫敌兵锋”,因此要有威慑力。
    火枪打一发就得赶紧扔到马鞍侧后的筐子里,拔出破甲重弯刀与敌近距离搏杀,要便于操作。
    火枪这一枪尽量得让这个骑兵够本,要有杀伤力,要一击致命。
    因上述原因,帝国军骑兵大多采用大口径骑兵短火枪,口径基本都在16mm以上(多为20mm),长度最长不超过38厘米,基本都在35厘米以内,火枪重量也较轻、很多都在两公斤以内。因为是近战一次性武器,所以不需要很好的精度,基本都粗制滥造,价格也够便宜,甚至可以打完了就扔。
    b世纪30年代起,很多骑兵部队开始使用从国外购买的定装弹药制式手枪替代了原来的单发火铳。到了b世纪40年代,绝大多数火铳骑兵部队都自行换装了外国手枪。枪械种类上,基本都是大口径柯尔特转轮等可连续射击的非闭锁枪机结构手枪。这一武器装备的变化使得很多骑兵部队完全使用手枪作战,因为单凭手枪连续射击就能击垮敌阵。连发枪虽在手,马刀并未被冷落一旁,因为这些转轮手枪使用纸弹壳定装弹药‘开放式枪机,潮湿阴雨天气纸弹壳里火药受潮后未必能顺利击发。
    帝国高层意识到,这种火力配置的火枪骑兵要比传统的格斗骑兵更容易获得胜利,训练和装备成本也要比传统骑兵低的多。早在b世纪初期开始,兵种比例上,披重甲冲阵的帝国军传统格斗骑兵越来越少了,能够机动灵活作战,使用马刀和火枪作为武器的火枪骑兵越来越多。火枪骑兵成为帝国军队的主力。
    当时的军事专家这样描述他们看到的塔斯曼帝国火枪骑兵:
    “彪悍的士兵,面相凶悍,腰间挂着大口径转轮枪、破甲重弯刀,明军风格牛皮沿帽头盔,一身轻便的防寒皮甲;每个骑兵有二或三匹补充马随行。通常行军时,由空马担任骑兵给养与粮食的输送任务。战斗间,或急行军,或作机动时,骑兵随时可由跑累的疲马换乘休息好的新马,保持高度机动。每个士兵都配发了羊绒毯制防寒肩衣,还有羊皮外套,以御风寒。背装备的马匹上,绳索及套索,大麦若干袋,一布袋夹着干肉的烤囊,皮质水囊,小短斧、一袋盐、蜡烛、火石、锉刀、针线。”
    客观的讲,即使是在“黄金军购”军事改革前,帝国骑兵部队在装备和战术上依然是世界级先进水平的,全球无出其右者。骑兵,这个古老军事帝国的主战兵种,传统优势兵种,一直在与时俱进不断进化。身负重任的帝国军人从未懈怠。
    技术弱国的技术进步
    在b世纪20年代初期,使用定装枪弹的后膛步枪技术成熟,而塔斯曼帝国却保守的拒绝了这一技术。为与使用这种武器的军队抗衡,帝国军发展出前膛枪定装弹药并强制在军内推广,意图通过减省分药、混合的工序以提高射速(一说为从某个东方国家引进)。为此,帝国境内设立了多个前膛枪弹药生产厂。定装前膛枪弹药具体制造工艺流程:一、将火药和弹丸按照配比混合包好,所谓混药,二、将各个小包入假枪膛压实、谓之定型,三,打开假枪膛后盖,取出子弹成品。步兵使用时,用一个竹子或者是木头做的容器,里面填充上火药和弹丸,从前膛一次性装入;按照这样的装填方法,射击速度可以提高到每分钟接近7发。实战中,算上枪管冷却、二次装填,一分钟射击次数在5发上下,比原来提高两倍。(英军测试,枪膛枪激战时平均射速为每分钟1.7到1.9发。)但这样射击时间稍长就会出现子弹烧熔的现象,直接造成武器无法使用。为了克服高速射击时枪膛过热的烧熔现象,帝国军另有一项相当伟大的技术革新,包铜弹,铅弹外包紫铜。(可能也是来自技术引进。)采用硬度比铅高点,熔点却远高于铅的紫铜做为火枪弹丸外包物。铜的熔点很高,长时间连续射击也不会产生烧融的现象。这两项技术在b世纪20年代末期被大量应用推广,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帝国军的实战能力。
    (三)黄金军购时期到帝国灭亡
    “黄金军购”时期,帝国陆军枪械装备取得了惊人的跨越式发展。这种跨越式发展实际上是由于帝国原有装备的落后引发的。
    ………
    ;

章节目录

大国杀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末世战车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末世战车并收藏大国杀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