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爱权力呀,此时李旦才当皇帝没多久,他是无论如何不会让李隆基当皇帝的。但是,根据星象,李隆基这个太子显然有了当皇帝的动向,已经不安其位了。如果睿宗不想让他当皇帝,恐怕只有废掉他了。因此,天台监少监的这番话的真正涵义在于:废黜李隆基!
这可是非常厉害的一招,李隆基功高震主,历来皇帝对这样的人都是颇为猜忌的,朝中大臣大多依附太平公主,替他说话的人少之又少。只要李旦一句话,李隆基就马上面临着灭顶之灾!
众位大臣都看向了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却像一尊木雕一般端坐,一动不动,面上没有任何表情。
李旦听罢,并没有表态,而是向群臣问道:“不知众位爱卿是何意见?”
如此敏感的问题,此时大臣们谁也不表态,甚至连太子唯一的心腹刘幽求都没有说话。
最后,还是窦怀贞聪明,他对睿宗道:“一切但凭陛下决断。”
“叫朕决断?”李旦皱起了眉头,看向其他大臣:“你们也是这个意思吗?”
“但凭陛下决断!”其余众臣齐声应道。
“那好吧,就由朕来决断!”李旦点点头道:“朕自登基以来,日夜操劳,寝食难安,正想休息呢。既然是上天指示朕要让位了。那好,朕决定现在就叫人拟诏,把皇位传给太子。”
窦怀贞听了大惊,忙奏道:“陛下刚刚年过半百,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哪有退位之理?则天皇上八十岁了尚在位。陛下如传位,定将危害社稷……”
李旦扫视了一圈群臣道:“当年中宗在位的时候,小人当道,上天屡屡预警。当时朕就劝他赶快顺应天意,立一个好儿子当太子。没想到中宗认为我动机不纯,还很不高兴。现在同样的事情轮到朕身上,难道当年朕劝兄长时明白,而到自己的身上就糊涂了吗?朕绝不会重蹈兄长的覆辙,决定传位于太子!”
窦怀贞还要再劝,李旦却怒目道:“让才让你们说,你们不说,而是但凭朕的决断吗?现在朕意已决,窦爱卿不必再说。退下吧!”
李隆基听了父亲的决定,赶忙跌倒以头抢地道:“我不过就是立了那么一点功劳,连当太子都害怕不堪重任,父皇您要把皇位传给我,我是无论如何也不敢接受。”
听完李隆基一番话,李旦道:“国家之所以能有今天,朕之所以能当皇帝,都是拜你所赐。如今帝座有灾,天象告警,朕才把皇位传给你,希望能够转祸为福,你就安心登基吧!”
话说到这份儿上,李隆基也没什么可推辞的了,百感交集,流涕而出。同样,话说到这份儿上,太平公主同样无法出面再劝说李旦了。
太平公主枉费一番心机,聪明反被聪明误,等于将皇位拱手送给了李隆基,气得她一回去便指着慧范的鼻子破口大骂。
就因为李旦这么一个出人意料的传位决定,整个局势都扭转过来了。
本来,太平公主羽翼丰满,胜算很大;而太子李隆基则是损兵折将,自身难保。但是,忽然之间,一切又都颠倒过来了。太平公主再次白忙了一场,而李隆基则稳稳地接住了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从太子晋升为皇帝了!
李隆基此时才真正意识到,张宝儿当初给他定下以退为进这计的妙处。一切果真与张宝儿当初计划的一样,他的接受了睿宗李旦的禅让,正式登基称帝,改元先天。
退让从来都不是太平公主的风格,只要有一分希望,她都会付出十分的努力,所以她要努力把失去的东西夺回来。
阻止李旦传位没有可能,太平公主决定在太上皇的权力上做文章,她想让李旦不要放弃所有权力,这样自己就有上下其手的可能。
于是,太平公主找到李旦。
太平公主说了些闲话后,进入了正题:“皇兄,三郎还年轻,皇兄可不能将天下大事就这么全部交出去,为了大唐社稷,皇兄还得替三郎把把关。”
李旦不置可否,他点点头道:“皇妹说的有理,让朕想想吧!”
太平公主知道自己不能把话说的太明白,否则便会适得其反,便向李旦告辞了。
待太平公主走后,李旦便找来了张宝儿。
张宝儿听罢点头道:“太上皇的确应该再再扶陛下一程。”
“你也不同意朕放权?”李旦疑惑地问道。
“我是怕陛下不是太平公主的对手,有太上皇在旁边帮衬着些,关键时刻你还可以拉陛下一把,毕竟陛下是您的儿子,毕竟大唐社稷还要靠他传承下去。太上皇若这么甩手不管了,这万一要是……”
张宝儿的话虽然没有说完,但李旦却从中听出了话中之意,他拍案而起:“难道太平她还敢对三郎下毒手不成?”
张宝儿淡淡道:“太平公主的手段,太上皇您最了解,远不是常人能揣测的,陛下碰上她,能讨得了好去?太平公主做事从来不择手段,中宗之死就摆在眼前,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太上皇不能不防。若她真的对陛下下毒了手,到时就悔之晚矣!”
李旦颓然坐下,张宝儿说的一点都没错,看目前的情形,自己的儿子还真不是妹妹的对手,看来自己还得再辛苦一阵子了。
于是,睿宗李旦尽管退位做了太上皇,但自称为“朕”,命令称为“诰”,每五天一次到正殿太极殿接见群臣。李隆基则自称为“予”,命令称为“制”和“敕”,一天一次到偏殿武德殿办公。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和重大的政治军事问题由太上皇决断,其余的事情才由皇帝来管!
与此同时,李旦想用亲情打动太平公主,本来是儿子和妹妹斗,现上他把帝位传给儿子了,可能多少有些对不起妹妹啊。他想尽量满足妹妹的要求,只希望妹妹从此不再为难儿子。
李旦有了这种心思,太平公主当然不会放过。她借此机会重整旗鼓,经常推荐一些自己看中的人,李旦是来者不拒,很快几个重要人物都被推荐到了宰相的位置上,太平公主的羽翼丰满了起来。上有李旦的庇护,下有拥护者的支持,太平公主的势力急剧扩张。李隆基虽然贵为皇帝,却权力有限,谁也指挥不动。
……
这可是非常厉害的一招,李隆基功高震主,历来皇帝对这样的人都是颇为猜忌的,朝中大臣大多依附太平公主,替他说话的人少之又少。只要李旦一句话,李隆基就马上面临着灭顶之灾!
众位大臣都看向了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却像一尊木雕一般端坐,一动不动,面上没有任何表情。
李旦听罢,并没有表态,而是向群臣问道:“不知众位爱卿是何意见?”
如此敏感的问题,此时大臣们谁也不表态,甚至连太子唯一的心腹刘幽求都没有说话。
最后,还是窦怀贞聪明,他对睿宗道:“一切但凭陛下决断。”
“叫朕决断?”李旦皱起了眉头,看向其他大臣:“你们也是这个意思吗?”
“但凭陛下决断!”其余众臣齐声应道。
“那好吧,就由朕来决断!”李旦点点头道:“朕自登基以来,日夜操劳,寝食难安,正想休息呢。既然是上天指示朕要让位了。那好,朕决定现在就叫人拟诏,把皇位传给太子。”
窦怀贞听了大惊,忙奏道:“陛下刚刚年过半百,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哪有退位之理?则天皇上八十岁了尚在位。陛下如传位,定将危害社稷……”
李旦扫视了一圈群臣道:“当年中宗在位的时候,小人当道,上天屡屡预警。当时朕就劝他赶快顺应天意,立一个好儿子当太子。没想到中宗认为我动机不纯,还很不高兴。现在同样的事情轮到朕身上,难道当年朕劝兄长时明白,而到自己的身上就糊涂了吗?朕绝不会重蹈兄长的覆辙,决定传位于太子!”
窦怀贞还要再劝,李旦却怒目道:“让才让你们说,你们不说,而是但凭朕的决断吗?现在朕意已决,窦爱卿不必再说。退下吧!”
李隆基听了父亲的决定,赶忙跌倒以头抢地道:“我不过就是立了那么一点功劳,连当太子都害怕不堪重任,父皇您要把皇位传给我,我是无论如何也不敢接受。”
听完李隆基一番话,李旦道:“国家之所以能有今天,朕之所以能当皇帝,都是拜你所赐。如今帝座有灾,天象告警,朕才把皇位传给你,希望能够转祸为福,你就安心登基吧!”
话说到这份儿上,李隆基也没什么可推辞的了,百感交集,流涕而出。同样,话说到这份儿上,太平公主同样无法出面再劝说李旦了。
太平公主枉费一番心机,聪明反被聪明误,等于将皇位拱手送给了李隆基,气得她一回去便指着慧范的鼻子破口大骂。
就因为李旦这么一个出人意料的传位决定,整个局势都扭转过来了。
本来,太平公主羽翼丰满,胜算很大;而太子李隆基则是损兵折将,自身难保。但是,忽然之间,一切又都颠倒过来了。太平公主再次白忙了一场,而李隆基则稳稳地接住了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从太子晋升为皇帝了!
李隆基此时才真正意识到,张宝儿当初给他定下以退为进这计的妙处。一切果真与张宝儿当初计划的一样,他的接受了睿宗李旦的禅让,正式登基称帝,改元先天。
退让从来都不是太平公主的风格,只要有一分希望,她都会付出十分的努力,所以她要努力把失去的东西夺回来。
阻止李旦传位没有可能,太平公主决定在太上皇的权力上做文章,她想让李旦不要放弃所有权力,这样自己就有上下其手的可能。
于是,太平公主找到李旦。
太平公主说了些闲话后,进入了正题:“皇兄,三郎还年轻,皇兄可不能将天下大事就这么全部交出去,为了大唐社稷,皇兄还得替三郎把把关。”
李旦不置可否,他点点头道:“皇妹说的有理,让朕想想吧!”
太平公主知道自己不能把话说的太明白,否则便会适得其反,便向李旦告辞了。
待太平公主走后,李旦便找来了张宝儿。
张宝儿听罢点头道:“太上皇的确应该再再扶陛下一程。”
“你也不同意朕放权?”李旦疑惑地问道。
“我是怕陛下不是太平公主的对手,有太上皇在旁边帮衬着些,关键时刻你还可以拉陛下一把,毕竟陛下是您的儿子,毕竟大唐社稷还要靠他传承下去。太上皇若这么甩手不管了,这万一要是……”
张宝儿的话虽然没有说完,但李旦却从中听出了话中之意,他拍案而起:“难道太平她还敢对三郎下毒手不成?”
张宝儿淡淡道:“太平公主的手段,太上皇您最了解,远不是常人能揣测的,陛下碰上她,能讨得了好去?太平公主做事从来不择手段,中宗之死就摆在眼前,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太上皇不能不防。若她真的对陛下下毒了手,到时就悔之晚矣!”
李旦颓然坐下,张宝儿说的一点都没错,看目前的情形,自己的儿子还真不是妹妹的对手,看来自己还得再辛苦一阵子了。
于是,睿宗李旦尽管退位做了太上皇,但自称为“朕”,命令称为“诰”,每五天一次到正殿太极殿接见群臣。李隆基则自称为“予”,命令称为“制”和“敕”,一天一次到偏殿武德殿办公。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和重大的政治军事问题由太上皇决断,其余的事情才由皇帝来管!
与此同时,李旦想用亲情打动太平公主,本来是儿子和妹妹斗,现上他把帝位传给儿子了,可能多少有些对不起妹妹啊。他想尽量满足妹妹的要求,只希望妹妹从此不再为难儿子。
李旦有了这种心思,太平公主当然不会放过。她借此机会重整旗鼓,经常推荐一些自己看中的人,李旦是来者不拒,很快几个重要人物都被推荐到了宰相的位置上,太平公主的羽翼丰满了起来。上有李旦的庇护,下有拥护者的支持,太平公主的势力急剧扩张。李隆基虽然贵为皇帝,却权力有限,谁也指挥不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