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了概要之后,林甫答卷还是很快的,不到两个时辰就完成了这篇殿前策论,此刻也才大概下午四点不到,大部分学子还没有答完试题。
这篇策论主要讲的是都察院的改革和寒门士子的用法,对于前世明朝言官体系出现的问题,林甫使用的是可能发生的假设,也就是在结尾的时候用“这方案可能会有某某问题”这种额外延伸的写法草草的带过了。
比如言官体系在中后期,可能会有平均质量下降的情况,如果没有足够清流的中坚力量,可能言官们就会变成一个投机倒把的群体。
不仅起不到监督大员的作用,反而心甘情愿地成为权势熏天者排除异己的工具,以求上位,以求利益。
比如由于言官们的权力较大,虽然不能够和没有犯错的大员硬着来,但是对于下面的基层官员和老百姓,可能横征暴敛,到处搜刮。
再比如,言官们可能以自己隐瞒不奏为条件,和其他官员们做交易,形成新的利益链条,就如春闱案一样,大半个官场沆瀣一气,监督的被监督的狼狈为奸。
这些都是前世明朝历史上出现过的问题,林甫虽也有想法改善这些情况,但奈何没有史料作证,不知道效果会如何,如此重要的场合不敢贸然尝试。
再加上字数也的确紧张,于是着重写了都察院的改革以及寒门士子的利用。只在结尾提及了这些可能的危险。
毕竟陛下现在的需求是利用寒门子弟打压权贵,这些言官体系的问题也都是明朝中后期的事情,那都是百年之后了,轮不到这么早操心。
再说了,林甫心中暗想,我死了之后,哪管他洪水滔天啊?到时候时过境迁,他林甫也不在了,一两百年后言官体系出了问题,也赖不到他头上,他也不在乎。
可以说言官体系是很好的方案,但是这个方案需要这些言官们具有相当高的个人素质。
因为言官要直言劝谏,这劝的都是一品二品的大员,乃至陛下。
需要以七品的身份和这些大人物们在朝堂上正面打擂台。虽然名义上说言官议事无罪,但心里总是犯憷的。
就比如前世皇帝也曾经干过把言官调离岗位,再下黑手这等掩耳盗铃的事情。
所以需要皇帝带头表率,以身作则树立起都察院的权威而不是现在这个花瓶都察院。
过了两三年之后,都察院地位上升,便可以开始着手慢慢清理陛下不想看到的势力。
而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位陛下信得过,又能服众的人。而且此人作为都察院的中坚力量,才学功名不能太差,那么究竟谁最适合担任这个职位呢?
很显然是自己。林甫勾起嘴角,叔父着手安排拉拢了寒门士子们,自己总也要跟两步棋才是。
到时候诸位寒门才子入了都察院,创办了六科,究竟谁最适合领头?还不是自己这个所谓的“寒门领袖”?
这就是林甫冒险不正面答卷,而是提出这样一个言官体系的最终目的。
自己是陛下结拜弟弟的儿子,身份上信得过。自己家族枝叶稀疏,只和陛下的亲弟弟叶王府关系亲密,没有尾大甩不掉的后顾之忧。
自己的才学过人,就算没有连中三元成绩也是世间一流的人物,名望上说得通。更重要的事情是,自己是这个方案的提出者,设计者,陛下完全不用担心自己不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用起来很放心。
官位的品级上升是有最低限度的,自己中了一甲才是七品官,要是按照正常的流程,就算这么多层关系在,自己又那么早,十七岁半步入七品翰林的位置。
但想慢慢熬到一品二品入内阁,那再怎么样也得十来年,三十多岁了。
若是自己走了这么一个路子,给了陛下一个正当理由宠信自己,等自己翰林磨砺几年出来入都察院,那升级速度肯定比正常流程快得多。
自己提出了这个改革方案,等到两三年都察院树立好威信后出翰林入都察院给陛下当刀子使,五六年的时间,就有可能直逼正三品。
因为翰林院是老机构,现在内阁的阁老们全是翰林院出来的,这条路虽然稳,但是太慢了。
而都察院是新机构,现在还在摸索阶段,自己指明了方向,再加入进去立功,跳着级往上爬就成为了可能。
等到自己爬到都察院左都御史,那就是从一品的大员,再转型入内阁当个阁老,绝对比在翰林熬要快至少一倍,岂不美哉?
这就是林甫的小算盘,因为说到底他在什么吏治,农业,经济,军事等等领域都没有什么过人的天赋,就只是普通人一个,有前世的史实借鉴,也只是一个聪明一点的普通人。
若是有幸连中三元,这等光环实在太耀眼,林甫实在也没有信心在国事上干出配得上名声的成就来。
但穿越人士看历史进程的能力是无人可比的,自己的这一套言官体系正合陛下的胃口,那么就已经不需要别的什么才能了,仅此一条即可保送自己平步青云。
既然皇子们的斗争已经把自己参合了进去,那么穿越人士也要出牌,也要积攒实力了。林甫可不傻,这种事情已经找上门来,可不是摆摆手就能推脱掉的。
要想在这种斗争当中不成为牺牲品,不成为被人玩弄的傀儡,那就需要足够的力量,足够的权势,足够的价值。
而目前情况,林甫实在没有想到什么其他的法子可让自己一路仕途畅通。
父母亲的关系虽然厉害,却都是在军方,加上自己完全不知道那边谁是谁,不好开口。而且就算走那边的门路,怎么走呢?现在天下太平,都是驻守的事情,最多偶尔和边境的游牧民族有点冲突,没有什么军功可立,还不如走文官的路子快。
而文官的路子,其实翰林是最快的了,起步就是七品,平时工作的地方全是内阁阁老们,要么怎么有人要用四品知府换没品的庶吉士呢?还不是因为三年就转正成为七品翰林。
但他还嫌不够快,要更快,不仅更快,他还想要比高于品级的力量,那么此时的文官体系可以说是一石四鸟。
陛下的赏识,科举的名次,升官的速度,日后的权力,尽在这区区三千字的策论当中!
于之陛下,是雪中送碳,解了燃眉之急;于之自己,则是一条青云路直铺上天!
众考生都在琢磨推敲自己的措辞用语的时候,在袁玮暗笑林甫不过如此的时候,林甫在想的根本不是一篇策论,而是今后数年的朝堂格局了。他虽是和老狐狸们相比嫩了太多,被算计得团团转,看不清许多细节背后的深意。
但比之同届的懵懂学子(其实第二小的也大了他七岁),却已经胜出太多了,至少这一步,大方向看得极准。
这篇策论主要讲的是都察院的改革和寒门士子的用法,对于前世明朝言官体系出现的问题,林甫使用的是可能发生的假设,也就是在结尾的时候用“这方案可能会有某某问题”这种额外延伸的写法草草的带过了。
比如言官体系在中后期,可能会有平均质量下降的情况,如果没有足够清流的中坚力量,可能言官们就会变成一个投机倒把的群体。
不仅起不到监督大员的作用,反而心甘情愿地成为权势熏天者排除异己的工具,以求上位,以求利益。
比如由于言官们的权力较大,虽然不能够和没有犯错的大员硬着来,但是对于下面的基层官员和老百姓,可能横征暴敛,到处搜刮。
再比如,言官们可能以自己隐瞒不奏为条件,和其他官员们做交易,形成新的利益链条,就如春闱案一样,大半个官场沆瀣一气,监督的被监督的狼狈为奸。
这些都是前世明朝历史上出现过的问题,林甫虽也有想法改善这些情况,但奈何没有史料作证,不知道效果会如何,如此重要的场合不敢贸然尝试。
再加上字数也的确紧张,于是着重写了都察院的改革以及寒门士子的利用。只在结尾提及了这些可能的危险。
毕竟陛下现在的需求是利用寒门子弟打压权贵,这些言官体系的问题也都是明朝中后期的事情,那都是百年之后了,轮不到这么早操心。
再说了,林甫心中暗想,我死了之后,哪管他洪水滔天啊?到时候时过境迁,他林甫也不在了,一两百年后言官体系出了问题,也赖不到他头上,他也不在乎。
可以说言官体系是很好的方案,但是这个方案需要这些言官们具有相当高的个人素质。
因为言官要直言劝谏,这劝的都是一品二品的大员,乃至陛下。
需要以七品的身份和这些大人物们在朝堂上正面打擂台。虽然名义上说言官议事无罪,但心里总是犯憷的。
就比如前世皇帝也曾经干过把言官调离岗位,再下黑手这等掩耳盗铃的事情。
所以需要皇帝带头表率,以身作则树立起都察院的权威而不是现在这个花瓶都察院。
过了两三年之后,都察院地位上升,便可以开始着手慢慢清理陛下不想看到的势力。
而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位陛下信得过,又能服众的人。而且此人作为都察院的中坚力量,才学功名不能太差,那么究竟谁最适合担任这个职位呢?
很显然是自己。林甫勾起嘴角,叔父着手安排拉拢了寒门士子们,自己总也要跟两步棋才是。
到时候诸位寒门才子入了都察院,创办了六科,究竟谁最适合领头?还不是自己这个所谓的“寒门领袖”?
这就是林甫冒险不正面答卷,而是提出这样一个言官体系的最终目的。
自己是陛下结拜弟弟的儿子,身份上信得过。自己家族枝叶稀疏,只和陛下的亲弟弟叶王府关系亲密,没有尾大甩不掉的后顾之忧。
自己的才学过人,就算没有连中三元成绩也是世间一流的人物,名望上说得通。更重要的事情是,自己是这个方案的提出者,设计者,陛下完全不用担心自己不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用起来很放心。
官位的品级上升是有最低限度的,自己中了一甲才是七品官,要是按照正常的流程,就算这么多层关系在,自己又那么早,十七岁半步入七品翰林的位置。
但想慢慢熬到一品二品入内阁,那再怎么样也得十来年,三十多岁了。
若是自己走了这么一个路子,给了陛下一个正当理由宠信自己,等自己翰林磨砺几年出来入都察院,那升级速度肯定比正常流程快得多。
自己提出了这个改革方案,等到两三年都察院树立好威信后出翰林入都察院给陛下当刀子使,五六年的时间,就有可能直逼正三品。
因为翰林院是老机构,现在内阁的阁老们全是翰林院出来的,这条路虽然稳,但是太慢了。
而都察院是新机构,现在还在摸索阶段,自己指明了方向,再加入进去立功,跳着级往上爬就成为了可能。
等到自己爬到都察院左都御史,那就是从一品的大员,再转型入内阁当个阁老,绝对比在翰林熬要快至少一倍,岂不美哉?
这就是林甫的小算盘,因为说到底他在什么吏治,农业,经济,军事等等领域都没有什么过人的天赋,就只是普通人一个,有前世的史实借鉴,也只是一个聪明一点的普通人。
若是有幸连中三元,这等光环实在太耀眼,林甫实在也没有信心在国事上干出配得上名声的成就来。
但穿越人士看历史进程的能力是无人可比的,自己的这一套言官体系正合陛下的胃口,那么就已经不需要别的什么才能了,仅此一条即可保送自己平步青云。
既然皇子们的斗争已经把自己参合了进去,那么穿越人士也要出牌,也要积攒实力了。林甫可不傻,这种事情已经找上门来,可不是摆摆手就能推脱掉的。
要想在这种斗争当中不成为牺牲品,不成为被人玩弄的傀儡,那就需要足够的力量,足够的权势,足够的价值。
而目前情况,林甫实在没有想到什么其他的法子可让自己一路仕途畅通。
父母亲的关系虽然厉害,却都是在军方,加上自己完全不知道那边谁是谁,不好开口。而且就算走那边的门路,怎么走呢?现在天下太平,都是驻守的事情,最多偶尔和边境的游牧民族有点冲突,没有什么军功可立,还不如走文官的路子快。
而文官的路子,其实翰林是最快的了,起步就是七品,平时工作的地方全是内阁阁老们,要么怎么有人要用四品知府换没品的庶吉士呢?还不是因为三年就转正成为七品翰林。
但他还嫌不够快,要更快,不仅更快,他还想要比高于品级的力量,那么此时的文官体系可以说是一石四鸟。
陛下的赏识,科举的名次,升官的速度,日后的权力,尽在这区区三千字的策论当中!
于之陛下,是雪中送碳,解了燃眉之急;于之自己,则是一条青云路直铺上天!
众考生都在琢磨推敲自己的措辞用语的时候,在袁玮暗笑林甫不过如此的时候,林甫在想的根本不是一篇策论,而是今后数年的朝堂格局了。他虽是和老狐狸们相比嫩了太多,被算计得团团转,看不清许多细节背后的深意。
但比之同届的懵懂学子(其实第二小的也大了他七岁),却已经胜出太多了,至少这一步,大方向看得极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