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的日子不好过,很不好过。
从隋朝开始,隋文帝由温和的方式开始转变态度,到了隋炀帝之后,更是直接以强硬的态度来处置这件事情。
那一次,世家赢了,结局便是,隋朝灭亡了,李唐兴起了。
李渊倒是位深明大义的皇帝,知道他的李唐江山是怎么来的,所以对世家依旧不敢太过,只敢在暗中小打小闹的找些绊子。
似乎是双方形成了一种默契,世家允许皇帝来找他们的小麻烦,但皇帝也不会就此将问题扩大化。
如此一来,皇帝得到了面子,对下面的人有了交待,世家也没有损失什么利益,一举两得。
而在这一时期,世家的实力也正在迅速的恢复着,虽不及隋朝时期,但也相差不大。
而到了李世民时期,前面倒是有过蜜月期,但是很短暂。
世家们也同意支持李世民,不去动乱他的江山,但是在处置李元吉问题上,又必须要动用世家的利益。
至此,李世民对世家的态度也开始发生了转变,由开始的商议,到后面的强硬。
如今换了李元吉,世家的日子更不好过了。
一场精简人员行动,将世家立足的根基砸的稀巴烂,李元吉的根基在于镇州,很让人无奈,短短两三年的时间,本是一片荒芜的镇州,便成为了一块铁板,无论世家怎么用心,也很难打入进去。
虽说精简人员精简的是中央朝廷,地方衙门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但是在一项项惠民政策铺天盖地的砸下去之后,世家手中仅有的那些势力,又能起到什么作用?
阳奉阴违?
真以为被分散到各地的驻军就是去赏光的?在维护地方治安的同时,他们也在监视着地方衙门有没有违背朝廷的旨意。
起初有人就是不信邪,但一个月时间不到,接连撤了一个治中,一个刺史,五个县令,七个县丞,整个下面立即一片安静,再也不敢有所反抗。
掌握了民心,掌握了军权,军事改革,说是为百姓谋福利,实则便是加强中央集权,在府兵制的制度上,更加进一步的加强了皇帝对于军队的掌控。
郑善奇努了努嘴,他与李元吉有过不少的接触,也被明着暗着坑了不少次。
虽然有些坑是看到了,也不得不跳下去的,但心里的确很不爽。
此时自家又被李元吉这么一通明坑,损失的可不仅仅只是千百贯的利润,而是数万贯,数十万贯的利润。
“大哥,咱们若是这么做了,某些人怕是会笑掉大牙的!”郑善奇满心不爽的说着。
虽然现在都知道世家已经失去了四肢,在李元吉已经初步完成了凝结民心官意的时候,世家的力量已经被削弱了很多。
这个时候跳出来反对,并不会为自己带来什么利益,只可能是毁灭。
可堂堂世家,数百年来的积累,声望,财富,地位,凭借着这一次的不言不语,毫无反抗,将会对郑家带来巨大的打击,甚至有可能直接让郑家就此陨落。
“要面子?还是要命?”郑善果直勾勾的盯着郑善奇,语气坚定的问着。
或许在世家看来,面子才是最重要的,只要有了面子,损失一些利益也不是不可接受的。
但是在郑善果看来,只有命才是最重要的。
郑家的地位的确大不如前了,可也没到最坏的地步。
李元吉虽然步步紧逼,但好歹也给了条生路,又不是把他们往死路上逼。
“大哥……”郑善奇惊愕的望着郑善果,简直不敢相信这话会是从他口中说出来的。
“我们不过是换了个身份而已,此刻也只有还看不清楚局势的人,才会死要面子。”郑善果叹了口气,有些无奈的说着。
……
“父亲,郑家降价了,与常平仓持平!而且不限制购买数量。”王亮有些着急的跑来说着外面的最新情况。
最近一段时间王家的日子也同样不好过,尽管王珪依旧在朝廷任职,且职位没有变化,依旧是代理侍中,同样也是内阁的成员之一。
也正是因此,王珪才觉得事情更难办。
左思右想,只能说服家族长老,然后下令王家的粮铺与常平仓价格持平,并且也不限制数量。
“这郑善果倒是个明白人!”听到郑家的决定竟然与自己一样,不由得暗暗赞叹着。
郑善果虽然年纪大了,不过现在看来,头脑也并不昏庸嘛。
“那郑三爷可是在家里闹腾着呢,不过好像也没翻起啥浪花来。”王亮继续说着。
“随他怎么闹!”王珪摇了摇头,看向自己这儿子,几个儿子虽然都很省心,但那只是自己看见的一幕,之前的那件事情,导致王家被一脚踹出来的案例可还历历在目呢,虽然和解了,但王珪也始终不敢大意,继续叮嘱道:“吩咐下去,让家里的近些时间都老实一些,若是谁惹了麻烦,倒霉的可不仅仅只是你们自己。”
“父亲放心,别人想死还是想活咱们管不着,但是咱们王家人,孩儿会亲自盯着的,绝不会出现差错。”王亮点了点头。
老实讲,以前自己是没什么想法,家族优秀的子弟太多,自己在继承顺位上又不占优,运气好些也就分些家产滚蛋,运气不好,那就打一辈子工呗。
但是这次世家的转型,倒是给了自己太多的机会,而通过努力,自己也逐渐的展现在了众人眼前。
就好比以前,父亲是绝不会跟自己单独相处这么久,还如此语重心长的交代一些事情。
自己上面的两个哥哥才是父亲的重点培养对象。
王珪有些无奈的叹了口气,人挪活,树挪死,这话一点也不假。
以前不显山不漏水的庶子,现如今却让自己如此欣赏,固然有表现的成份在内,但自己还是看出了一些值得欣赏的东西。
知子莫如父,虽然王珪与王亮接触的并不算特别多,至少比不上那两个嫡子,但对其也是很了解的。
“有些事情,并不适合你去做,这件事情还是让你大哥二哥去做吧!”王珪心中暗叹了口气,虽然也觉得有些不公平,但这就是规矩,这就是道理,但毕竟是自己的儿子,心中也有些不忍,继续鼓励道:“你专心去负责与皇室的接触,看能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
“是,父亲!孩儿知道了!”王亮努了努嘴,但刚到一半就收了回来,老老实实的答应道。
王亮收的快,但还是没有王珪的眼神快,他的这些举动,被王珪看的一清二楚。
委屈肯定是有的,换谁也不可能不觉得委屈,除非是王拓那个败家子,只要有钱,你就是把他赶出去不让回来都行,什么权力之类的,跟他统统没有关系,他的眼里只认钱。
家族的权力是肯定没有王亮什么事的,但王珪也很清楚,这事决不能这么下去,能否平衡一个家族的心态,是衡量一个族长的基本标准。
“有些事情,就算是不说,为父也都看在眼里,好好去做,心中不要有什么怨言,为父不会亏待你母亲与你的。”
“父亲放心,孩儿一定会好好去做的。”王亮重重的点了点头。
一句空洞的许诺,但在王亮看来却至关重要。
身为一族之长,在这种事情上是绝对不会食言的,无论是不是当着众人的面许诺的。
况且自己毕竟是他的儿子,即便是按照常规的处置,到时候也会分配至少一间店铺给自己经营,作为将来的收入来源。
现在王珪既然这么说了,也就意味着,自己有机会争取更多的财产。
……
随着王、郑两家的降价,整个大唐境内的粮食价格也开始逐渐的下降。
没有人能够抗住常平仓、王、郑,三个屯粮大户共同降价所带来的影响。
就算是其他几个世家,也依旧做不到稳坐钓鱼台。
王珪说服家族长老的理由很简单,身为侍中的他,能够轻易的了解到更多的内幕。
马周那边头疼到什么地步,王珪也很清楚,加上镇州那边传来的消息,两者是完全一致的。
所以,如今的粮价,只会降而不会涨,降多少,完全看皇帝让不让世家和那些粮商们活下去。
好在皇帝给出了二百钱一抖的价格,虽然赚的不多,但也不至于赔钱。
只是王珪却很清楚,二百钱,怕是最近几年以来,粮价最高的时候了,等过了夏收以后,粮价怕是会继续降低。
随着镇州粮食源源不断的运入,加上关中、中原等粮仓的收成,基本上可以保证常平仓内随时都有足够的粮食来调控市价。
靠着粮食发大财的行为,现如今已经很不靠谱了。
如同郑家一样,王家也主动的减少了粮食在家族产业中的分量,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其他的方面。
粮食如此平稳的降价,随着降价的粮商越来越多,消息传的越来越广,现如今常平仓或者其他粮铺门口,已经看不到长长的队伍了,多数人也只是一抖一抖的去买,说不定下一次购买的时候,价格就更低了。
不得不说,常平仓的确是发挥出了奇效,也更加让百姓的心得以稳定下来,只是苦了那些小粮商们了。
从隋朝开始,隋文帝由温和的方式开始转变态度,到了隋炀帝之后,更是直接以强硬的态度来处置这件事情。
那一次,世家赢了,结局便是,隋朝灭亡了,李唐兴起了。
李渊倒是位深明大义的皇帝,知道他的李唐江山是怎么来的,所以对世家依旧不敢太过,只敢在暗中小打小闹的找些绊子。
似乎是双方形成了一种默契,世家允许皇帝来找他们的小麻烦,但皇帝也不会就此将问题扩大化。
如此一来,皇帝得到了面子,对下面的人有了交待,世家也没有损失什么利益,一举两得。
而在这一时期,世家的实力也正在迅速的恢复着,虽不及隋朝时期,但也相差不大。
而到了李世民时期,前面倒是有过蜜月期,但是很短暂。
世家们也同意支持李世民,不去动乱他的江山,但是在处置李元吉问题上,又必须要动用世家的利益。
至此,李世民对世家的态度也开始发生了转变,由开始的商议,到后面的强硬。
如今换了李元吉,世家的日子更不好过了。
一场精简人员行动,将世家立足的根基砸的稀巴烂,李元吉的根基在于镇州,很让人无奈,短短两三年的时间,本是一片荒芜的镇州,便成为了一块铁板,无论世家怎么用心,也很难打入进去。
虽说精简人员精简的是中央朝廷,地方衙门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但是在一项项惠民政策铺天盖地的砸下去之后,世家手中仅有的那些势力,又能起到什么作用?
阳奉阴违?
真以为被分散到各地的驻军就是去赏光的?在维护地方治安的同时,他们也在监视着地方衙门有没有违背朝廷的旨意。
起初有人就是不信邪,但一个月时间不到,接连撤了一个治中,一个刺史,五个县令,七个县丞,整个下面立即一片安静,再也不敢有所反抗。
掌握了民心,掌握了军权,军事改革,说是为百姓谋福利,实则便是加强中央集权,在府兵制的制度上,更加进一步的加强了皇帝对于军队的掌控。
郑善奇努了努嘴,他与李元吉有过不少的接触,也被明着暗着坑了不少次。
虽然有些坑是看到了,也不得不跳下去的,但心里的确很不爽。
此时自家又被李元吉这么一通明坑,损失的可不仅仅只是千百贯的利润,而是数万贯,数十万贯的利润。
“大哥,咱们若是这么做了,某些人怕是会笑掉大牙的!”郑善奇满心不爽的说着。
虽然现在都知道世家已经失去了四肢,在李元吉已经初步完成了凝结民心官意的时候,世家的力量已经被削弱了很多。
这个时候跳出来反对,并不会为自己带来什么利益,只可能是毁灭。
可堂堂世家,数百年来的积累,声望,财富,地位,凭借着这一次的不言不语,毫无反抗,将会对郑家带来巨大的打击,甚至有可能直接让郑家就此陨落。
“要面子?还是要命?”郑善果直勾勾的盯着郑善奇,语气坚定的问着。
或许在世家看来,面子才是最重要的,只要有了面子,损失一些利益也不是不可接受的。
但是在郑善果看来,只有命才是最重要的。
郑家的地位的确大不如前了,可也没到最坏的地步。
李元吉虽然步步紧逼,但好歹也给了条生路,又不是把他们往死路上逼。
“大哥……”郑善奇惊愕的望着郑善果,简直不敢相信这话会是从他口中说出来的。
“我们不过是换了个身份而已,此刻也只有还看不清楚局势的人,才会死要面子。”郑善果叹了口气,有些无奈的说着。
……
“父亲,郑家降价了,与常平仓持平!而且不限制购买数量。”王亮有些着急的跑来说着外面的最新情况。
最近一段时间王家的日子也同样不好过,尽管王珪依旧在朝廷任职,且职位没有变化,依旧是代理侍中,同样也是内阁的成员之一。
也正是因此,王珪才觉得事情更难办。
左思右想,只能说服家族长老,然后下令王家的粮铺与常平仓价格持平,并且也不限制数量。
“这郑善果倒是个明白人!”听到郑家的决定竟然与自己一样,不由得暗暗赞叹着。
郑善果虽然年纪大了,不过现在看来,头脑也并不昏庸嘛。
“那郑三爷可是在家里闹腾着呢,不过好像也没翻起啥浪花来。”王亮继续说着。
“随他怎么闹!”王珪摇了摇头,看向自己这儿子,几个儿子虽然都很省心,但那只是自己看见的一幕,之前的那件事情,导致王家被一脚踹出来的案例可还历历在目呢,虽然和解了,但王珪也始终不敢大意,继续叮嘱道:“吩咐下去,让家里的近些时间都老实一些,若是谁惹了麻烦,倒霉的可不仅仅只是你们自己。”
“父亲放心,别人想死还是想活咱们管不着,但是咱们王家人,孩儿会亲自盯着的,绝不会出现差错。”王亮点了点头。
老实讲,以前自己是没什么想法,家族优秀的子弟太多,自己在继承顺位上又不占优,运气好些也就分些家产滚蛋,运气不好,那就打一辈子工呗。
但是这次世家的转型,倒是给了自己太多的机会,而通过努力,自己也逐渐的展现在了众人眼前。
就好比以前,父亲是绝不会跟自己单独相处这么久,还如此语重心长的交代一些事情。
自己上面的两个哥哥才是父亲的重点培养对象。
王珪有些无奈的叹了口气,人挪活,树挪死,这话一点也不假。
以前不显山不漏水的庶子,现如今却让自己如此欣赏,固然有表现的成份在内,但自己还是看出了一些值得欣赏的东西。
知子莫如父,虽然王珪与王亮接触的并不算特别多,至少比不上那两个嫡子,但对其也是很了解的。
“有些事情,并不适合你去做,这件事情还是让你大哥二哥去做吧!”王珪心中暗叹了口气,虽然也觉得有些不公平,但这就是规矩,这就是道理,但毕竟是自己的儿子,心中也有些不忍,继续鼓励道:“你专心去负责与皇室的接触,看能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
“是,父亲!孩儿知道了!”王亮努了努嘴,但刚到一半就收了回来,老老实实的答应道。
王亮收的快,但还是没有王珪的眼神快,他的这些举动,被王珪看的一清二楚。
委屈肯定是有的,换谁也不可能不觉得委屈,除非是王拓那个败家子,只要有钱,你就是把他赶出去不让回来都行,什么权力之类的,跟他统统没有关系,他的眼里只认钱。
家族的权力是肯定没有王亮什么事的,但王珪也很清楚,这事决不能这么下去,能否平衡一个家族的心态,是衡量一个族长的基本标准。
“有些事情,就算是不说,为父也都看在眼里,好好去做,心中不要有什么怨言,为父不会亏待你母亲与你的。”
“父亲放心,孩儿一定会好好去做的。”王亮重重的点了点头。
一句空洞的许诺,但在王亮看来却至关重要。
身为一族之长,在这种事情上是绝对不会食言的,无论是不是当着众人的面许诺的。
况且自己毕竟是他的儿子,即便是按照常规的处置,到时候也会分配至少一间店铺给自己经营,作为将来的收入来源。
现在王珪既然这么说了,也就意味着,自己有机会争取更多的财产。
……
随着王、郑两家的降价,整个大唐境内的粮食价格也开始逐渐的下降。
没有人能够抗住常平仓、王、郑,三个屯粮大户共同降价所带来的影响。
就算是其他几个世家,也依旧做不到稳坐钓鱼台。
王珪说服家族长老的理由很简单,身为侍中的他,能够轻易的了解到更多的内幕。
马周那边头疼到什么地步,王珪也很清楚,加上镇州那边传来的消息,两者是完全一致的。
所以,如今的粮价,只会降而不会涨,降多少,完全看皇帝让不让世家和那些粮商们活下去。
好在皇帝给出了二百钱一抖的价格,虽然赚的不多,但也不至于赔钱。
只是王珪却很清楚,二百钱,怕是最近几年以来,粮价最高的时候了,等过了夏收以后,粮价怕是会继续降低。
随着镇州粮食源源不断的运入,加上关中、中原等粮仓的收成,基本上可以保证常平仓内随时都有足够的粮食来调控市价。
靠着粮食发大财的行为,现如今已经很不靠谱了。
如同郑家一样,王家也主动的减少了粮食在家族产业中的分量,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其他的方面。
粮食如此平稳的降价,随着降价的粮商越来越多,消息传的越来越广,现如今常平仓或者其他粮铺门口,已经看不到长长的队伍了,多数人也只是一抖一抖的去买,说不定下一次购买的时候,价格就更低了。
不得不说,常平仓的确是发挥出了奇效,也更加让百姓的心得以稳定下来,只是苦了那些小粮商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