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右卫门没有等来幕府召回的信使,反倒是尾张藩的一众武士被召回了名古屋城。
身在江户的德川齐庄向藩内传令,立刻检查藩内储藏的大炮、火枪、火药以及应当出骑兵军役的各武士家中的战马是否齐备。如果不足数或者不合格的,就要立刻汰换,并保证随时能够使用出阵。
藩内超过几乎四千名家臣,从上万石的家老到十石俸禄的杂兵,即行点名造册。将其中的老弱病残都全部列出清单,一旦开战,这些武士都需要披挂上阵,为德川齐庄作战。
好在这年头已经兵农分离,不需要拉老百姓充人头。不过因为突如其来的备战命令,原本还算是“含情脉脉”的秋粮年贡征收立刻变得残暴无比,不听任何解释,不讲任何情面,尾张藩六十二万石的领地,德川齐庄要见到三十万石粮食归仓!
都不用猜,肯定是《南京条约》签订的消息已经传到江户。不仅是身为将军的德川家庆惊恐万分,连天下六十六国的二百余位诸侯大名也是如坐针毡。之前荷兰国王就写亲笔信告诉德川家庆,西方列强要打上门了,你做好准备吧。
现在清国被英国击败,下一个轮到的必然就是日本国。谁知道英国是今天来还是明天来,也许隔天睁开眼,英国人上千吨的六十四炮战列舰就开进江户湾了。
尽管尾张家和幕府不对付,西南诸藩大名也不怎么恭顺幕府,可是在当下这个时代,相当大部分的日本人还是坚持着“攘夷”的信念。毕竟此时的幕府和诸大名没有被西方列强揍过,还有那么一口心气在。觉得凭借自己手里的武士刀,还是有可能阻敌于国门之外的。
纵使是像佐久间象山、高岛秋帆这种“开国”论的支持者,支持的也是打开国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而不是被列强用大炮打开国门,卑躬屈膝的祈求和平。
开国和攘夷并不冲突!
尊王派和佐幕派这时候自然也一道备战!
好赖是英国人还没打上门,要是打上门了,这会子怕是在江户执勤的一百多个大名就要马不停蹄的往家赶咯。
又等了几日,幕府召回忠右卫门和助六的信使终于赶到。不光是让忠右卫门和助六回江户,还命令两人沿途检查东海道诸藩的武备情况,详细记录之后呈文上报。
东海道中的三河、远江以及骏河国,乃是德川幕府初代大将军德川家康肇基之地,用中国的话说就是龙兴之处,幕府十分紧张这三国的安危。尤其是骏河国还有久能山东照宫,供奉着德川家康的木像,约等于德川家的宗庙之一。
已经受到了一定儒家文化影响的幕府,当然在乎自家祖先宗庙的存亡。以德川家庆名义下发的命令甚至有在必要时,协助骏府城代,召集骏河等处幕府天领的士兵,退入久能山作战防御的条款。
真的是被吓得不轻啊!
得了,打道回府吧,因为海道这三国乃是德川家康的老巢,尤其骏府还是他的隐居地,甚至最后德川家康不是老死在江户,而是老死在骏府。所以三国除了水野忠邦滨松藩这个十五万三千石的大藩以外,基本上都是几万石甚至一万石的小藩,骏河更是天领。
真要打起仗来,连个带头的都没有,像是田原藩只有四五十个兵,英国人的军舰一炮打过来保准立刻逃散,德川家庆不着急才怪了。
沿途各藩,藩主在国的基本都开始整顿兵马,藩主在府的则派出了家老大臣回藩整顿。但是各藩的武备实在不行,不提盔甲这种可能已经落伍,不再是必要的东西之外。很多藩的火枪仍旧是旧式的火绳枪,且操作火绳枪的士兵训练水平极差,乃是事到临头才拿起枪来操练。
火药,尤其是硝石的数量极为不足,很多藩兵甚至都只有仅仅十发乃至五发射击所需的弹药。按照道理应该出骑兵的那些中高级武士,有的完全没有马,有马的也只是那种骑乘用的驮马,听着火枪射击的声音能吓得原地乱跳。
至于战争最根本的人?那真是一言难尽,连水野忠邦的滨松藩也是一个模样。世袭罔替了二百年的武士,武艺什么早就不是绝大多数人必须操练的东西了。
许多下级武士羸弱不堪,面黄肌瘦,长期的营养不足,让他们仅仅是手持长枪列成方阵,便耗去了大半的精力。等到旗鼓开始号令之后,不出三步,队伍便散乱开来。行至十步,队列已然不存,只剩下歪七扭八的一群无头苍蝇。
而各藩的大臣们也是一副糟糕透顶的样子,原本经历战国二百年战火磨练,成为最后赢家的三河武士,居然连起码的军阵都不会布置。最后只能采用鹰猎时的队列,勉强敷衍出一个样子,接受忠右卫门的检查。
被临时集合起来的士兵,面上全都是不情愿的样子,一个个畏惧怯懦,对于战争的到来只是害怕。虽然不至于开溜,但指望他们去保家卫国,很显然是没可能了。
倒不是说没有踊跃积极的武士,可这样的人,连总数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且大多是下级武士,因为实在穷苦,只有战争才能改变命运。
“诸藩的兵马这般羸弱,怎能抵御坚船利炮的英国人!”天野八郎以为江户城下的那些旗本武士已经够烂的了,没想到地方上的武士更加汰烂,几乎没有可战之兵。
“天下承平二百载,将士懈怠,也是无可避免之事。”忠右卫门倒是早有预料,仔细的把情况记录下来,交给上面之后再说。
“若是开战,我等亦须出阵,未必能比他们好到哪里去。”助六叹息一声,也不知道是叹自己,还是叹幕府。
“将来的事将来再说,咱们赶紧回江户才是正经。”
地方军这样烂,江户的中央军也一样烂,烂成这样,水野忠邦到底会怎么办?忠右卫门很好奇。
(早晚各一,都会有的。加更再议!)
身在江户的德川齐庄向藩内传令,立刻检查藩内储藏的大炮、火枪、火药以及应当出骑兵军役的各武士家中的战马是否齐备。如果不足数或者不合格的,就要立刻汰换,并保证随时能够使用出阵。
藩内超过几乎四千名家臣,从上万石的家老到十石俸禄的杂兵,即行点名造册。将其中的老弱病残都全部列出清单,一旦开战,这些武士都需要披挂上阵,为德川齐庄作战。
好在这年头已经兵农分离,不需要拉老百姓充人头。不过因为突如其来的备战命令,原本还算是“含情脉脉”的秋粮年贡征收立刻变得残暴无比,不听任何解释,不讲任何情面,尾张藩六十二万石的领地,德川齐庄要见到三十万石粮食归仓!
都不用猜,肯定是《南京条约》签订的消息已经传到江户。不仅是身为将军的德川家庆惊恐万分,连天下六十六国的二百余位诸侯大名也是如坐针毡。之前荷兰国王就写亲笔信告诉德川家庆,西方列强要打上门了,你做好准备吧。
现在清国被英国击败,下一个轮到的必然就是日本国。谁知道英国是今天来还是明天来,也许隔天睁开眼,英国人上千吨的六十四炮战列舰就开进江户湾了。
尽管尾张家和幕府不对付,西南诸藩大名也不怎么恭顺幕府,可是在当下这个时代,相当大部分的日本人还是坚持着“攘夷”的信念。毕竟此时的幕府和诸大名没有被西方列强揍过,还有那么一口心气在。觉得凭借自己手里的武士刀,还是有可能阻敌于国门之外的。
纵使是像佐久间象山、高岛秋帆这种“开国”论的支持者,支持的也是打开国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而不是被列强用大炮打开国门,卑躬屈膝的祈求和平。
开国和攘夷并不冲突!
尊王派和佐幕派这时候自然也一道备战!
好赖是英国人还没打上门,要是打上门了,这会子怕是在江户执勤的一百多个大名就要马不停蹄的往家赶咯。
又等了几日,幕府召回忠右卫门和助六的信使终于赶到。不光是让忠右卫门和助六回江户,还命令两人沿途检查东海道诸藩的武备情况,详细记录之后呈文上报。
东海道中的三河、远江以及骏河国,乃是德川幕府初代大将军德川家康肇基之地,用中国的话说就是龙兴之处,幕府十分紧张这三国的安危。尤其是骏河国还有久能山东照宫,供奉着德川家康的木像,约等于德川家的宗庙之一。
已经受到了一定儒家文化影响的幕府,当然在乎自家祖先宗庙的存亡。以德川家庆名义下发的命令甚至有在必要时,协助骏府城代,召集骏河等处幕府天领的士兵,退入久能山作战防御的条款。
真的是被吓得不轻啊!
得了,打道回府吧,因为海道这三国乃是德川家康的老巢,尤其骏府还是他的隐居地,甚至最后德川家康不是老死在江户,而是老死在骏府。所以三国除了水野忠邦滨松藩这个十五万三千石的大藩以外,基本上都是几万石甚至一万石的小藩,骏河更是天领。
真要打起仗来,连个带头的都没有,像是田原藩只有四五十个兵,英国人的军舰一炮打过来保准立刻逃散,德川家庆不着急才怪了。
沿途各藩,藩主在国的基本都开始整顿兵马,藩主在府的则派出了家老大臣回藩整顿。但是各藩的武备实在不行,不提盔甲这种可能已经落伍,不再是必要的东西之外。很多藩的火枪仍旧是旧式的火绳枪,且操作火绳枪的士兵训练水平极差,乃是事到临头才拿起枪来操练。
火药,尤其是硝石的数量极为不足,很多藩兵甚至都只有仅仅十发乃至五发射击所需的弹药。按照道理应该出骑兵的那些中高级武士,有的完全没有马,有马的也只是那种骑乘用的驮马,听着火枪射击的声音能吓得原地乱跳。
至于战争最根本的人?那真是一言难尽,连水野忠邦的滨松藩也是一个模样。世袭罔替了二百年的武士,武艺什么早就不是绝大多数人必须操练的东西了。
许多下级武士羸弱不堪,面黄肌瘦,长期的营养不足,让他们仅仅是手持长枪列成方阵,便耗去了大半的精力。等到旗鼓开始号令之后,不出三步,队伍便散乱开来。行至十步,队列已然不存,只剩下歪七扭八的一群无头苍蝇。
而各藩的大臣们也是一副糟糕透顶的样子,原本经历战国二百年战火磨练,成为最后赢家的三河武士,居然连起码的军阵都不会布置。最后只能采用鹰猎时的队列,勉强敷衍出一个样子,接受忠右卫门的检查。
被临时集合起来的士兵,面上全都是不情愿的样子,一个个畏惧怯懦,对于战争的到来只是害怕。虽然不至于开溜,但指望他们去保家卫国,很显然是没可能了。
倒不是说没有踊跃积极的武士,可这样的人,连总数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且大多是下级武士,因为实在穷苦,只有战争才能改变命运。
“诸藩的兵马这般羸弱,怎能抵御坚船利炮的英国人!”天野八郎以为江户城下的那些旗本武士已经够烂的了,没想到地方上的武士更加汰烂,几乎没有可战之兵。
“天下承平二百载,将士懈怠,也是无可避免之事。”忠右卫门倒是早有预料,仔细的把情况记录下来,交给上面之后再说。
“若是开战,我等亦须出阵,未必能比他们好到哪里去。”助六叹息一声,也不知道是叹自己,还是叹幕府。
“将来的事将来再说,咱们赶紧回江户才是正经。”
地方军这样烂,江户的中央军也一样烂,烂成这样,水野忠邦到底会怎么办?忠右卫门很好奇。
(早晚各一,都会有的。加更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