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京城很繁华,街道整洁,铺子鳞次梓比,大多是二至三层楼,也有许多露天摊贩,热闹程度堪比清明上河图。住宅大多四合院,跟老北京城很像。
除了个别衣不遮体饿得皮包骨的的穷人和乞丐,绝大多数人吃得饱穿得暖,神情闲适。虽然很多人的衣裳有补丁,但百姓的生活也算安居乐业,至少比韩莞在前世看到的辫子朝老照片好得多。
半路上,韩莞下车把原主的两支金簪活当,当了七十八两银子。又给黄家买了两斤好茶,花了二十六两银子。她现在不缺银子,但表面的功夫必须做。
韩莞没去黄琛家,而是在黄家附近找了一家客栈住下。
春叔有些不解,问道,“姑奶奶不住去舅老爷家?舅老爷人很好,老奴去了都非常热情。”
韩莞叹道,“我有那样一个臭名声,舅舅看在我母亲的面上不得不管我,舅母就不一定了。我不好让舅舅为难。”
记忆里,黄琛有三个儿女,大闺女黄丽,十七岁,上年已嫁人。二闺女黄英,十三岁。独子黄贺,十一岁,在武勤伯府族学念书。
黄丽出嫁前,原主让春大叔专门去黄家送添妆,舅母柳氏没收,让原主很是伤心。韩莞觉得也能全不怪柳氏,古人重名节,就冲原主做的那件事和臭名声,没有血缘关系的舅母肯定怕原主的坏名声影响自家闺女。
韩莞现在最想搞好关系的,就是黄琛舅舅。他良善,重情义,一直惦记这个不省心的外甥女儿。以后自己的生意做好了,一定把他带上。
而柳氏,在她对自己还存有芥蒂的情况下,不宜靠得太近。看在黄琛的面子上,若柳氏稍微拎得清,韩莞还是想跟她缓和关系。
酉时,韩莞让春大叔去趟黄家,把茶叶带去,若黄琛在家就把他请来。若他不在,春大叔就等着他回来。
两刻多钟后,黄琛和春大叔一起来了。
黄琛大概说了一下韩家人的情况。
韩家家产全部被抄没,下人发卖,留下的人每人发了三两遣散银子。
韩家原籍在南越,远隔万里,留在京城的族人都是一些妇孺,不可能长途跋涉,那点遣散银子也不够路上花销,全部选择留在京城。
官府给他们的房子是原平西侯府后街的下人房,他们昨天上午就搬去了那里。若娘家或女婿家想让他们生活得更好,可另买宅子安置。若没有帮忙的,只有暂时住在那里……
末了,黄述说,“韩泊述犯的事与政治无关,亲戚朋友应该会帮忙。只要平时会做人,生活不至于太困苦。”
韩莞说道,“舅舅,我想把苒儿接去我家生活。”
黄琛有些迟疑,“苒儿已经九岁,再过几年就该说亲了。你们住在乡下……”
他没有明说,但韩莞听懂了弦外之音,他是怕自己名声不好,韩苒住去她家会耽误说亲。
韩莞说道,“相比说亲,更重要的是活下来。江氏顾自己一双儿女还力不从心,哪里顾得上苒儿。三老太太刻薄,我都不知道她跟我爹娘有什么仇,怕苒儿在那种环境下长不大,或是老太太会卖了她。”
黄琛一想也是这个理儿。说道,“江氏虽然是后母,但为人不坏,少了苒儿,他们的日子还能好过些,她应该会放人。就怕三老太太狮子大开口,趁机敲竹杠。那个老婆子,做的事哪里是亲祖母能做出来的。”
韩莞说道,“我没那么多钱让老太太敲,只有当金簪的三十两银子。我想先去求大老太太,现在成年男人不在家,韩家的事大老太太能做主。三老太太害得我娘早死,又卖了我给六老爷升官,难不成还想再把苒儿卖了?舅舅能代表我死去的娘,这些帐也该跟她清算清算。只要大老太太愿意帮我,再有舅舅出面,三老太太就不敢太过分。”
从内心来讲,韩莞不想给死老太婆子一文钱。但那个老太婆厉害又舍得下脸面,韩苒终归是韩家人,她不放人明面说得出理。黄琛花钱请人或许能把老太太震住,但能用小钱就能解决的事,韩莞不想太费周折,等以后自己有能力了再想法子收拾她。不过,韩莞也不会多给钱,只三十两银子,再把一张当票带去。
一想到长姐被那个老虔婆磨搓死,黄琛就恨。他说道,“好,明天咱们一起去要苒儿。”
他又说了昨天官府开始卖韩家奴才,有二十几个侯府得脸又有钱的奴才今天上午就被人买走了,有他们的亲戚,或许也有韩家背后的人。
韩莞的那间小铺子居然也要了回来,只可惜铺子里已经被搬空。
这已经是意外之财了,韩莞谢过黄琛,接过契书。
韩莞又道,“我还想再买几个韩家下人。听春叔说他们非常不错,之前尽心服侍我娘、宗录、苒儿。”
韩泊深家不甚富余,下人只有两房人。一房是韩三老太太的心腹,韩莞当然不会管他们。一房是黄氏当初的陪嫁,两代四口人。黄嬷嬷,三十六岁,男人前几年死了。大儿子黄强,十六岁,之前给韩宗录当小厮。大闺女黄娟,十四岁,帮着黄嬷嬷在厨房打杂。小闺女黄绫十一岁,在服侍韩苒。黄韩莞想把这家人买下来。
黄琛问道,“你有那么多钱吗?这几人加起来,得要近三十两银子呢。”又埋怨道,“还跟舅舅客气,作甚买那么贵的茶叶。”
韩莞笑道,“我家这几天在做脆皮肠生意,很不错呢。今天我又当了两只金簪,够了。”
黄琛说道,“你家做脆皮肠的生意我也听了一耳朵,都说韩泊述夫妇贪财不顾脸面,连送出去的嫁妆也好意思收回,害得养女当首饰卖香肠……”
韩莞笑道,“二舅家有酒楼生意吗?我把怎样制肠衣告诉你。”
黄琛摆手道,“这是你们挣钱的法子,告诉我做甚?伯府倒是有家酒楼,也对那种又薄又脆的肠衣感兴趣,让人试着用小肠做,太薄要破损,不薄又不甚透明,口感也不好……”
除了个别衣不遮体饿得皮包骨的的穷人和乞丐,绝大多数人吃得饱穿得暖,神情闲适。虽然很多人的衣裳有补丁,但百姓的生活也算安居乐业,至少比韩莞在前世看到的辫子朝老照片好得多。
半路上,韩莞下车把原主的两支金簪活当,当了七十八两银子。又给黄家买了两斤好茶,花了二十六两银子。她现在不缺银子,但表面的功夫必须做。
韩莞没去黄琛家,而是在黄家附近找了一家客栈住下。
春叔有些不解,问道,“姑奶奶不住去舅老爷家?舅老爷人很好,老奴去了都非常热情。”
韩莞叹道,“我有那样一个臭名声,舅舅看在我母亲的面上不得不管我,舅母就不一定了。我不好让舅舅为难。”
记忆里,黄琛有三个儿女,大闺女黄丽,十七岁,上年已嫁人。二闺女黄英,十三岁。独子黄贺,十一岁,在武勤伯府族学念书。
黄丽出嫁前,原主让春大叔专门去黄家送添妆,舅母柳氏没收,让原主很是伤心。韩莞觉得也能全不怪柳氏,古人重名节,就冲原主做的那件事和臭名声,没有血缘关系的舅母肯定怕原主的坏名声影响自家闺女。
韩莞现在最想搞好关系的,就是黄琛舅舅。他良善,重情义,一直惦记这个不省心的外甥女儿。以后自己的生意做好了,一定把他带上。
而柳氏,在她对自己还存有芥蒂的情况下,不宜靠得太近。看在黄琛的面子上,若柳氏稍微拎得清,韩莞还是想跟她缓和关系。
酉时,韩莞让春大叔去趟黄家,把茶叶带去,若黄琛在家就把他请来。若他不在,春大叔就等着他回来。
两刻多钟后,黄琛和春大叔一起来了。
黄琛大概说了一下韩家人的情况。
韩家家产全部被抄没,下人发卖,留下的人每人发了三两遣散银子。
韩家原籍在南越,远隔万里,留在京城的族人都是一些妇孺,不可能长途跋涉,那点遣散银子也不够路上花销,全部选择留在京城。
官府给他们的房子是原平西侯府后街的下人房,他们昨天上午就搬去了那里。若娘家或女婿家想让他们生活得更好,可另买宅子安置。若没有帮忙的,只有暂时住在那里……
末了,黄述说,“韩泊述犯的事与政治无关,亲戚朋友应该会帮忙。只要平时会做人,生活不至于太困苦。”
韩莞说道,“舅舅,我想把苒儿接去我家生活。”
黄琛有些迟疑,“苒儿已经九岁,再过几年就该说亲了。你们住在乡下……”
他没有明说,但韩莞听懂了弦外之音,他是怕自己名声不好,韩苒住去她家会耽误说亲。
韩莞说道,“相比说亲,更重要的是活下来。江氏顾自己一双儿女还力不从心,哪里顾得上苒儿。三老太太刻薄,我都不知道她跟我爹娘有什么仇,怕苒儿在那种环境下长不大,或是老太太会卖了她。”
黄琛一想也是这个理儿。说道,“江氏虽然是后母,但为人不坏,少了苒儿,他们的日子还能好过些,她应该会放人。就怕三老太太狮子大开口,趁机敲竹杠。那个老婆子,做的事哪里是亲祖母能做出来的。”
韩莞说道,“我没那么多钱让老太太敲,只有当金簪的三十两银子。我想先去求大老太太,现在成年男人不在家,韩家的事大老太太能做主。三老太太害得我娘早死,又卖了我给六老爷升官,难不成还想再把苒儿卖了?舅舅能代表我死去的娘,这些帐也该跟她清算清算。只要大老太太愿意帮我,再有舅舅出面,三老太太就不敢太过分。”
从内心来讲,韩莞不想给死老太婆子一文钱。但那个老太婆厉害又舍得下脸面,韩苒终归是韩家人,她不放人明面说得出理。黄琛花钱请人或许能把老太太震住,但能用小钱就能解决的事,韩莞不想太费周折,等以后自己有能力了再想法子收拾她。不过,韩莞也不会多给钱,只三十两银子,再把一张当票带去。
一想到长姐被那个老虔婆磨搓死,黄琛就恨。他说道,“好,明天咱们一起去要苒儿。”
他又说了昨天官府开始卖韩家奴才,有二十几个侯府得脸又有钱的奴才今天上午就被人买走了,有他们的亲戚,或许也有韩家背后的人。
韩莞的那间小铺子居然也要了回来,只可惜铺子里已经被搬空。
这已经是意外之财了,韩莞谢过黄琛,接过契书。
韩莞又道,“我还想再买几个韩家下人。听春叔说他们非常不错,之前尽心服侍我娘、宗录、苒儿。”
韩泊深家不甚富余,下人只有两房人。一房是韩三老太太的心腹,韩莞当然不会管他们。一房是黄氏当初的陪嫁,两代四口人。黄嬷嬷,三十六岁,男人前几年死了。大儿子黄强,十六岁,之前给韩宗录当小厮。大闺女黄娟,十四岁,帮着黄嬷嬷在厨房打杂。小闺女黄绫十一岁,在服侍韩苒。黄韩莞想把这家人买下来。
黄琛问道,“你有那么多钱吗?这几人加起来,得要近三十两银子呢。”又埋怨道,“还跟舅舅客气,作甚买那么贵的茶叶。”
韩莞笑道,“我家这几天在做脆皮肠生意,很不错呢。今天我又当了两只金簪,够了。”
黄琛说道,“你家做脆皮肠的生意我也听了一耳朵,都说韩泊述夫妇贪财不顾脸面,连送出去的嫁妆也好意思收回,害得养女当首饰卖香肠……”
韩莞笑道,“二舅家有酒楼生意吗?我把怎样制肠衣告诉你。”
黄琛摆手道,“这是你们挣钱的法子,告诉我做甚?伯府倒是有家酒楼,也对那种又薄又脆的肠衣感兴趣,让人试着用小肠做,太薄要破损,不薄又不甚透明,口感也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