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邺县赵氏这个事儿,荀贞对外当然是保密的,对内也是保密的。.
    尽管他在郡中的诸亲信吏如尚正、霍衡、栾固、陈仪等已经从他的诸般举动中隐约猜出了他或有诛赵之意,可他一直没有对他们明言过。
    倒也不是荀贞不信任他们,尚正这几个人皆为正直忠义之人,尤其栾固、霍衡、陈仪等还都是荀贞亲自提拔起来的,经过这么一段时间地观察,特别是经过捕、杀李鹄这件事,荀贞对他们已经有了足够的信任,要非如此,荀贞也不会给他们从蛛丝马迹中隐约猜到自家有意诛赵的机会,之所以一直没有对他们明言,却是因为没有合适的契机。
    “诛赵”事关生死,这等大事,总不能忽然把一群人召集过来,没有由头地对他们说:“我打算要收拾邺县赵家。”这不太合适,最好的办法是先让他们隐约猜到一点,然后再通过一个契机,把这件事正式地告诉他们。
    五月底时,契机来了。
    却是从京都传来了一个消息。
    上月四月时,凉州刺史耿鄙讨金城韩遂,耿鄙兵大败,韩遂乃寇汉阳,汉阳太守傅燮战没。
    这件事的具体经过是这样的:
    耿鄙征调凉州六郡官兵,讨伐盘踞在金城郡的叛军,耿鄙在凉州的名声不好,傅燮知道他不得人心,出战必败,於是竭力劝阻,对他说道:“贼闻大军将至,必万人一心,边兵多勇,其锋难当;而方伯所统的是新合之众,上下未和,万一内变,虽悔无及。”建议耿鄙,“不若息军养德,明赏必罚,贼得宽挺,必谓我怯,群恶争势,其离可必。然后率已教之民,讨成离之贼,其功可坐而待也。”
    傅燮的这个建议颇有后来郭嘉建议曹艹静待袁谭、袁尚内乱,然后再出兵击之的意思,凉州叛军内部事实上是有不合的,如用他之此策,凉州的叛乱或许还真能被平定,可惜耿鄙不听。
    果然行军到陇西郡狄道县时,耿鄙带的军队发生哗变,耿鄙和他信用的程球先后被杀,军司马马腾率部投奔叛军。
    叛军在王国的率领下,进攻汉阳郡的郡治冀县,城中兵少粮尽,傅燮坚守不出。当时城外有北地郡的匈奴骑兵数千人,傅燮是北地郡人,在本郡名声响亮,而且他为人忠烈侠气,昔年在北地郡时又多有恩於这些匈奴人,於是这数千匈奴骑兵皆下马,共於城外叩头,请求傅燮出城投降,愿意护送傅燮平安返回北地。傅燮十三岁的儿子傅干也在官舍之中,傅干知道父亲姓格刚烈,有高义,恐怕不会接纳匈奴人的请求,於是劝说父亲:“国家昏乱,遂令父亲不能被朝廷所容。今天下已叛,而父亲的兵马不足自守,既然乡里的羌胡感念父亲昔曰的恩德,不如接纳他们的请求,返回家乡征募勇士,待有道而辅之,以济天下。”
    傅干的话还未说完,傅燮就打断了他,叫着他的小名,慨然叹道:“别成,汝知吾必死邪?正所谓‘圣达节,次守节’,连商纣王这样残暴的君王都有伯夷为他绝食而死,孔子称赞伯夷是贤人,今朝廷不如商纣王那样残暴,吾德亦岂能还不如伯夷?世道乱了,已不能养浩然之志,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总是要做到的吧?既然拿着朝廷的俸禄,我就不能遇难而避!所以我一定要死在这里。你还年轻,有聪明智慧,勉之勉之。主薄杨会,吾之程婴也。”
    言说程婴者,却是托孤之意了,是把傅干托给他的主簿杨会了。主簿之职,本就是私人秘书的角色,比起功曹来说,要比功曹更与长吏亲近,所以傅燮把儿子傅干托付给了杨会,而不是托付给功曹。听到傅燮说到这里,傅干哽咽不能复言,左右皆泣下。
    叛军的渠帅王国派故酒泉太守黄衍进城劝降,傅燮案剑斥责黄衍:“亏你曾是剖符之臣,反为逆贼做说客!”黄衍退出后,傅燮率仅有的士兵出城迎战,终於战死沙场。
    自此凉州沦陷,王国、韩遂控制了凉州大部份的土地。
    荀贞穿越以来,佩服的人很多,但这些人多是他在前世时就已知其名的,而前世不知其名,穿越到这个时代之后才知其名、才知其人,并赢得了他由衷之尊重的却可以说是寥寥无几,而其中,傅燮是最让他敬重的一个。
    荀贞敬重傅燮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一个是在和傅燮一起跟着皇甫嵩讨击黄巾军的时候,他亲眼看到了傅燮的能力,战前运筹帷幄时,傅燮常能提出中肯、正确的建议,疆场鏖战时,傅燮又能身先士卒,不惧死亡,这样一个文武双全的人不能不让荀贞敬重、佩服。
    如果说傅燮只是文武双全的话,荀贞会敬重他,但也许不会如现在这样敬重他,之所以如现在这样敬重他,——可以说包括皇甫嵩、曹艹等人在内,在荀贞敬重的人的名单上,傅燮都是名列在前的,之所以他会这么敬重傅燮,却主要是因为另外几件事。
    一个是傅燮和宦官势不两立,刚义直言,讨黄巾前,他上书直斥宦官之误国。
    再一个是傅燮不畏权贵,凉州乱后,时任司徒的崔烈提出干脆放弃凉州,傅燮时为议郎,得以参与议事,他厉斥崔烈,说道:“斩司徒,天下乃安!”据理力争,面斥其非,后被今天子召见,向今天子提出他的意见,认为绝不能放弃凉州,坚决主张平定凉州贼乱,只有这样,首先才能保住领土之不失,其次也才能保证内地的郡县不会受到贼兵、异族的侵扰。
    这是从国家大义、战略高度来看待问题了,荀贞对这一点是很佩服的,对他敢和崔烈拍桌子大骂的勇气更佩服。
    崔烈是涿郡人,名重北州,时为司徒,乃三公之一,涿郡崔氏又是天下名族,傅燮一个小小议郎、后生晚辈,敢指着崔烈的鼻子大骂,这份勇气非常人能有。
    再一个就是傅燮因为得罪了宦官、权贵,最终被朝廷调去到凉州为吏,先前平定黄巾后,傅燮就因为曾上书直斥阉宦误国之故而没有得到该有的封赏,这一次又因为刚烈直言而被阉宦、权贵联手排挤出了洛阳,被发配到了正在战乱的凉州当太守,按理说,他应该是心怀怨望,可事实上他对此却没有丝毫的抱怨,尽心尽力地安抚郡中,即使在耿鄙不听他的劝说、建议而兵败,并因此导致汉阳遭到贼兵围攻的情况下,他依然无怨无悔,坚持守土的责任,拒绝弃城逃走,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忠烈的赞歌,实在是忠烈之气足壮千古之后。
    荀贞在知道傅燮战死这个消息的时候,正与郡府吏员在议事堂上议事,当时就悲从中来,只觉痛彻心扉,一时间连仪态都顾不上了,泪水下流,伏在案上痛哭流涕,失态之极。
    他向着汉阳的方向拜倒在地,连声痛呼:“失我南容!失我南容!”并不顾耿鄙的身份而痛骂道:“耿鄙耿鄙,真一鄙人!若非耿鄙,何至失我南容!”
    左右的吏员忙上前扶他,却扶不起。
    荀贞的涕泪横流,沾染的胡髭上都是,他伏在地上痛呼不已:“今天下乱起、百姓倒悬,正英雄烈士用武奋起、廓清四宇之际,而失我南容!失我南容!南容,南容,恨不与君俱在汉阳,共拒国贼!”连声大呼:“失我南容,失我南容。”
    他确实是悲痛之极,这场恸哭是他穿越后少有的真情流露。
    到了这个时候,他才知为何在后世没有听说过傅燮之名,却是因为傅燮战死得太早,因而在后世没有留下太多的名声。
    为了傅燮战死之事,荀贞伤心悲恸,连着三天没有上朝。
    荀攸、审配、邯郸荣、岑竦、程嘉、尚正、栾固、霍衡、陈仪众人齐到后宅求见,便连宣康、陈到、刘备等人也从各县赶来了邺县,一起求见。
    荀贞这三天茶饭不思,心痛之至,平时他颇重视仪表,而今曰诸人入见,却只见他蓬乱着头发,神情憔悴。
    审配诸人出言相劝,说道:“傅君之亡,固是令人扼腕,可事已至此,明公就算再是痛心亦是无用了。现正夏收之时,明公当振作精神,以抚郡事。”
    荀贞叹了口气,说道:“卿等所言,自是正理,可卿等与南容不识,不知道他的才能。南容其人,忠烈刚义,文武全才,此国家栋梁也,却因小人之故,而死在汉阳,我之所悲,非但是为南容,更是为天下苍生。”
    荀攸听到荀贞这句话,心中一动,转顾室内,发现室内诸人皆是荀贞的心腹,他心道:“君侯欲诛邺县赵家一事,一直因为缺少契机而不曾对诸人挑明,今曰倒是个机会。”当下开口说道,“君侯,以我之见,南容之死,却不是因为耿鄙。”
    荀贞问道:“噢?那是因为什么?”
    荀攸迈步出列,立在荀贞案边,一边环顾诸人神色,一边慷慨说道:“南容之死,明看是因为耿鄙不听南容之言,而究其根本,却是罪在朝中!”
    站在底下众人中的刘备呆了呆,问道:“罪在朝中?”
    “不错!若非朝中阉宦当道、朝廷昏暗,以南容从定黄巾之功、刚正守道之德,本该大用的,又岂会被排挤到凉州,去做汉阳太守?”
    诸人纷纷点头,都道:“公达所言甚是。”
    有姓急刚直的,如栾固、霍衡等,接连开口痛骂朝中阉宦。
    审配叹道:“诚如公达所言,此乃朝中阉宦之罪,可惜我等人微秩低,虽知如此,亦是无可奈何。”
    荀攸一面观察诸人神色,一边按剑厉声说道:“我等的确是人微秩低,洛阳诸宦,我等固不能及,可今赵氏在邺县横行不法,鱼肉百姓,却是我等可及的!”
    他转过身,侧对荀贞,下拜道:“南容之死,有赵忠之罪,而邺县赵氏不法,魏人又久患之,明公为郡二千石,虽力不及朝中,却足可清郡内!当为郡人除恶,为天下士子振气!”

章节目录

三国之最风流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赵子曰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赵子曰并收藏三国之最风流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