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壤,大同江畔,新仓里苏军军事管理委员会驻地。
小楼二层的临时办公室内,熟睡中的梅列茨科夫同志,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他拉开床头柜上的台灯,看了一眼闹钟,才是凌晨不到两点钟。
“咚咚咚......”
敲门声再次响起,这次声音的节奏似乎比之前更加的急促了。
顾不上多想,梅列茨科夫急忙翻身坐起来,赤着双脚下了地,一边伸手拿过搭在衣架上的睡袍,一边提高嗓门说道:“进来!”
最近一段时间,远东的局势非常紧张,尽管基层的士兵们体会不到这种紧张的氛围,但作为苏军在远东地区的最高指挥官,梅列茨科夫同志却是非常的清楚,联盟与美国人之间的冲突,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尽管这种冲突不太可能发展为全面性的战争,但局部的军事对抗却是可能性非常高的。
也正因为如此,他才将指挥部从联盟境内迁到朝鲜半岛,其目的就是为了就近掌控这里的局势。另外,为了不耽误大事,他即便是在晚上睡觉的时候,房门也不会上锁,以方便手下的人随时将他叫醒。
随着梅列茨科夫同志开口说话,办公室的房门被人从外面推开,一名少校迈着大步从外面走进来。
看到梅列茨科夫同志还在系着睡袍上的带子,少校便径直过来,他一边将一份电文递到梅列茨科夫同志面前,一边说道:“元帅同志,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发来的紧急电报。”
抬起头,瞟了少校一眼,梅列茨科夫同志这才将电报接过来,送到眼前看了看。
如今的梅列茨科夫同志虽然还不到五十岁,但他的眼睛却不太好,主要是花的比较厉害,在办公室昏黄的灯光下,没有戴着眼镜的他,根本看不清电报上的内容。
皱了皱眉,他快步走到自己的办公桌旁边,找到那副老花镜,戴到眼前,又再次去看电报上的内容。
正如少校所说的,这份电报确实是由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海军基地发过来的,属于紧急电报,报文的最下方还有海军基地司令波诺马廖夫上校签署的名字。至于电报的内容,却是令梅列茨科夫同志大吃一惊。
按照电报上的说法,就在十分钟前,海防大队的一艘猎潜艇在加夫留什金岛礁南部海域,遭到两架美军的b-25“米切尔”轰炸机的袭击,该艘猎潜艇的左舷被炸伤,同时,艇上还有两名苏军士兵阵亡。
随同这份电报一块发过来的,还有洛帕特卡角苏军防空阵地的雷达侦测数据,该数据表明,这两架美军的轰炸机,的确是进入了联盟的领空,并且在接到了防空阵地的警示之后,其不仅没有退出联盟的领空,反倒以蛮横的姿态继续向联盟领空内突进,最终在加夫留什金岛礁南部海域击伤了联盟的一艘猎潜艇。
波诺马廖夫上校向军区司令部做出汇报,并要求军区司令部给勘察加防区下达作战命令,以便防区空军可以升空作战,击退来犯的美军战机。
联盟在勘察加岛的兵力部署比较复杂,因为在去年八月的对日作战之后,远东的部队就进行了一系列的整编,不过,这种整编主要还是集中在中国东北以及滨海边疆区等地,勘察加岛上的整编工作还没有展开。就目前来说,勘察加岛上的陆军部队,主要归由勘察加防区负责指挥,而海军则是由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海军基地负责指挥。
因为编制比较混乱的缘故,作为海军基地的司令,波诺马廖夫上校的手底下并没有空军力量,要想调派飞机的话,还需要通过勘察加防区司令部下达命令,而勘察加防区司令部的司令员,则是格涅奇科上将。
将电报看了一遍,梅列茨科夫同志的眉头拧的更紧了。
很明显,这一次苏美之间的冲突,与之前朝鲜半岛上所发生的一系列冲突都截然不同,因为朝鲜半岛上的那些冲突,都发生在朝鲜人之间,说白了,那是苏美双方的“代理人战争”,两边打的再激烈,死亡的、受伤的也不是苏联人和美国人,双方即便是有纠纷,也不会闹得不可开交。
但这次的情况就不同了,按照电报上的表述,这次的冲突,是美国人的飞机越境进入联盟的领空,且在遭到警告之后,不仅没有第一时间退出去,反倒继续向联盟领空深入,在这个过程中,还击伤了联盟的一艘舰艇。
这是什么行为?
很明显,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挑衅,赤裸裸的挑衅!
那么,第二个问题又出现了,面对这种程度的挑衅,联盟一方,或者说是滨海军区方面,应该做出何种应对呢?
梅列茨科夫同志没有考虑太久,依照政治正确的原则,他迅速做出了决定。
什么叫政治正确?站在梅列茨科夫同志的角度,所谓的政治正确,就是他的立场与莫斯科的立场保持高度的一致,同时,他所做出的命令,既符合规章制度,又符合联盟的立场,这就是政治正确。
在远东与美国利益摩擦的问题上,莫斯科最近的立场非常明确,那就是与美方保持有限的摩擦,在给对方制造一定压力的情况下,还要保证不将冲突扩大化,至于最终的目的,则是要迫使美国人在朝鲜半岛亦或是北海道的问题上,对联盟做出让步。
现在,美国人的飞机在联盟的领空范围内挑衅,并且击伤了联盟的军舰,对此,作为滨海军区的司令员,梅列茨科夫同志有权力在不经莫斯科许可的条件下,对这种侵略行径做出反应,而且,这不仅仅是他的权力,更是他的义务。
短暂的思索之后,梅列茨科夫同志放下手中的电报,直接抓过桌上的电话,摇动话柄,拨通了一个电话。
他没有像波诺马廖夫上校建议的那样,与勘察加防区司令格涅奇科上将取得联系,而是直接拨通了混成航空兵128师的师部电话,联系上了师长叶列明上校,并直接给该师下达命令,要求他们派出战机,与侵入联盟领空的两架美军战机作战。
混成航空兵128师,隶属于日加列夫上将所指挥的空军第十集团军,驻地就在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其战机从所属机场出发,抵达加夫留什金岛礁南部海域,只需要十分钟左右,是最合适投入作战的部队。
而按照梅列茨科夫同志所下达的命令,该师的任务,是找到两架美军的战机,迫使其在联盟的领土上降落,也可以寻机作战,击落或是击伤其一架飞机。必须注意的是,梅列茨科夫同志的要求,是击伤或失落一架飞机,而不是将两架都击落。
在下达了这项命令之后,梅列茨科夫同志紧接着又以军区司令部的名义,给全军区所属部队下达了战备命令,要求所有一线部队做好随时战斗的准备。
等到这两件事都做完之后,梅列茨科夫同志才拨通了莫斯科的电话,他需要将这边所发生的事情通报给莫斯科,然后,再由莫斯科方面去和美国人打交道。
当然,作为滨海军区的司令员,同时,也是对抗美国人的一线最高指挥官,梅列茨科夫同志也有直接向美国人发起抗议的权力,至少,他可以以驻朝苏军最高指挥官的身份,向驻朝美军的最高指挥官抗议,要求对方就加夫留什金岛礁海域冲突事件作出解释。
但梅列茨科夫同志的性格谨慎小心,除此之外,他最近还面临着一堆麻烦,有人拿弗拉索夫的事情攻讦他,说他与那个联盟的叛徒关系密切。尽管这样的攻讦不太可能有什么效果,梅列茨科夫同志也相信自己经得起任何形式的调查,不过,在这种多事的时节,尽可能低调一些总归是没错的。
梅列茨科夫同志的电报发到莫斯科的时候,已经是凌晨三点钟了。当天晚上,斯大林同志会见了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两国的领导人,还同维克托聊了一个多小时,不过,他倒是没有再熬夜,而是在十二点钟的时候便睡下了。因此,在波斯克列贝舍夫同志拿到电报之后,他并没有第一时间叫醒斯大林同志,而是率先联系了总参谋部的人,以及当晚在中央书记处值班的日丹诺夫同志。
波斯克列贝舍夫同志的意思,是想看看这件事是否足够严重,如果不是那么严重的话,他就不用惊扰斯大林同志休息了,毕竟按照斯大林同志的习惯,他在不熬夜的时候,一般都会在早上七点准时起床,前后不过四个小时的时间,等等似乎也没什么。
不过,波斯克列贝舍夫同志显然是过于乐观了,因为在第一封电报送过来之后,不到半个小时,第二份电报又到了。这份电报同样是由梅列茨科夫同志发过来的,他在电报中汇报,侵入联盟领空的两架美军战机,都在千岛群岛上空被击落了。
小楼二层的临时办公室内,熟睡中的梅列茨科夫同志,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他拉开床头柜上的台灯,看了一眼闹钟,才是凌晨不到两点钟。
“咚咚咚......”
敲门声再次响起,这次声音的节奏似乎比之前更加的急促了。
顾不上多想,梅列茨科夫急忙翻身坐起来,赤着双脚下了地,一边伸手拿过搭在衣架上的睡袍,一边提高嗓门说道:“进来!”
最近一段时间,远东的局势非常紧张,尽管基层的士兵们体会不到这种紧张的氛围,但作为苏军在远东地区的最高指挥官,梅列茨科夫同志却是非常的清楚,联盟与美国人之间的冲突,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尽管这种冲突不太可能发展为全面性的战争,但局部的军事对抗却是可能性非常高的。
也正因为如此,他才将指挥部从联盟境内迁到朝鲜半岛,其目的就是为了就近掌控这里的局势。另外,为了不耽误大事,他即便是在晚上睡觉的时候,房门也不会上锁,以方便手下的人随时将他叫醒。
随着梅列茨科夫同志开口说话,办公室的房门被人从外面推开,一名少校迈着大步从外面走进来。
看到梅列茨科夫同志还在系着睡袍上的带子,少校便径直过来,他一边将一份电文递到梅列茨科夫同志面前,一边说道:“元帅同志,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发来的紧急电报。”
抬起头,瞟了少校一眼,梅列茨科夫同志这才将电报接过来,送到眼前看了看。
如今的梅列茨科夫同志虽然还不到五十岁,但他的眼睛却不太好,主要是花的比较厉害,在办公室昏黄的灯光下,没有戴着眼镜的他,根本看不清电报上的内容。
皱了皱眉,他快步走到自己的办公桌旁边,找到那副老花镜,戴到眼前,又再次去看电报上的内容。
正如少校所说的,这份电报确实是由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海军基地发过来的,属于紧急电报,报文的最下方还有海军基地司令波诺马廖夫上校签署的名字。至于电报的内容,却是令梅列茨科夫同志大吃一惊。
按照电报上的说法,就在十分钟前,海防大队的一艘猎潜艇在加夫留什金岛礁南部海域,遭到两架美军的b-25“米切尔”轰炸机的袭击,该艘猎潜艇的左舷被炸伤,同时,艇上还有两名苏军士兵阵亡。
随同这份电报一块发过来的,还有洛帕特卡角苏军防空阵地的雷达侦测数据,该数据表明,这两架美军的轰炸机,的确是进入了联盟的领空,并且在接到了防空阵地的警示之后,其不仅没有退出联盟的领空,反倒以蛮横的姿态继续向联盟领空内突进,最终在加夫留什金岛礁南部海域击伤了联盟的一艘猎潜艇。
波诺马廖夫上校向军区司令部做出汇报,并要求军区司令部给勘察加防区下达作战命令,以便防区空军可以升空作战,击退来犯的美军战机。
联盟在勘察加岛的兵力部署比较复杂,因为在去年八月的对日作战之后,远东的部队就进行了一系列的整编,不过,这种整编主要还是集中在中国东北以及滨海边疆区等地,勘察加岛上的整编工作还没有展开。就目前来说,勘察加岛上的陆军部队,主要归由勘察加防区负责指挥,而海军则是由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海军基地负责指挥。
因为编制比较混乱的缘故,作为海军基地的司令,波诺马廖夫上校的手底下并没有空军力量,要想调派飞机的话,还需要通过勘察加防区司令部下达命令,而勘察加防区司令部的司令员,则是格涅奇科上将。
将电报看了一遍,梅列茨科夫同志的眉头拧的更紧了。
很明显,这一次苏美之间的冲突,与之前朝鲜半岛上所发生的一系列冲突都截然不同,因为朝鲜半岛上的那些冲突,都发生在朝鲜人之间,说白了,那是苏美双方的“代理人战争”,两边打的再激烈,死亡的、受伤的也不是苏联人和美国人,双方即便是有纠纷,也不会闹得不可开交。
但这次的情况就不同了,按照电报上的表述,这次的冲突,是美国人的飞机越境进入联盟的领空,且在遭到警告之后,不仅没有第一时间退出去,反倒继续向联盟领空深入,在这个过程中,还击伤了联盟的一艘舰艇。
这是什么行为?
很明显,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挑衅,赤裸裸的挑衅!
那么,第二个问题又出现了,面对这种程度的挑衅,联盟一方,或者说是滨海军区方面,应该做出何种应对呢?
梅列茨科夫同志没有考虑太久,依照政治正确的原则,他迅速做出了决定。
什么叫政治正确?站在梅列茨科夫同志的角度,所谓的政治正确,就是他的立场与莫斯科的立场保持高度的一致,同时,他所做出的命令,既符合规章制度,又符合联盟的立场,这就是政治正确。
在远东与美国利益摩擦的问题上,莫斯科最近的立场非常明确,那就是与美方保持有限的摩擦,在给对方制造一定压力的情况下,还要保证不将冲突扩大化,至于最终的目的,则是要迫使美国人在朝鲜半岛亦或是北海道的问题上,对联盟做出让步。
现在,美国人的飞机在联盟的领空范围内挑衅,并且击伤了联盟的军舰,对此,作为滨海军区的司令员,梅列茨科夫同志有权力在不经莫斯科许可的条件下,对这种侵略行径做出反应,而且,这不仅仅是他的权力,更是他的义务。
短暂的思索之后,梅列茨科夫同志放下手中的电报,直接抓过桌上的电话,摇动话柄,拨通了一个电话。
他没有像波诺马廖夫上校建议的那样,与勘察加防区司令格涅奇科上将取得联系,而是直接拨通了混成航空兵128师的师部电话,联系上了师长叶列明上校,并直接给该师下达命令,要求他们派出战机,与侵入联盟领空的两架美军战机作战。
混成航空兵128师,隶属于日加列夫上将所指挥的空军第十集团军,驻地就在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其战机从所属机场出发,抵达加夫留什金岛礁南部海域,只需要十分钟左右,是最合适投入作战的部队。
而按照梅列茨科夫同志所下达的命令,该师的任务,是找到两架美军的战机,迫使其在联盟的领土上降落,也可以寻机作战,击落或是击伤其一架飞机。必须注意的是,梅列茨科夫同志的要求,是击伤或失落一架飞机,而不是将两架都击落。
在下达了这项命令之后,梅列茨科夫同志紧接着又以军区司令部的名义,给全军区所属部队下达了战备命令,要求所有一线部队做好随时战斗的准备。
等到这两件事都做完之后,梅列茨科夫同志才拨通了莫斯科的电话,他需要将这边所发生的事情通报给莫斯科,然后,再由莫斯科方面去和美国人打交道。
当然,作为滨海军区的司令员,同时,也是对抗美国人的一线最高指挥官,梅列茨科夫同志也有直接向美国人发起抗议的权力,至少,他可以以驻朝苏军最高指挥官的身份,向驻朝美军的最高指挥官抗议,要求对方就加夫留什金岛礁海域冲突事件作出解释。
但梅列茨科夫同志的性格谨慎小心,除此之外,他最近还面临着一堆麻烦,有人拿弗拉索夫的事情攻讦他,说他与那个联盟的叛徒关系密切。尽管这样的攻讦不太可能有什么效果,梅列茨科夫同志也相信自己经得起任何形式的调查,不过,在这种多事的时节,尽可能低调一些总归是没错的。
梅列茨科夫同志的电报发到莫斯科的时候,已经是凌晨三点钟了。当天晚上,斯大林同志会见了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两国的领导人,还同维克托聊了一个多小时,不过,他倒是没有再熬夜,而是在十二点钟的时候便睡下了。因此,在波斯克列贝舍夫同志拿到电报之后,他并没有第一时间叫醒斯大林同志,而是率先联系了总参谋部的人,以及当晚在中央书记处值班的日丹诺夫同志。
波斯克列贝舍夫同志的意思,是想看看这件事是否足够严重,如果不是那么严重的话,他就不用惊扰斯大林同志休息了,毕竟按照斯大林同志的习惯,他在不熬夜的时候,一般都会在早上七点准时起床,前后不过四个小时的时间,等等似乎也没什么。
不过,波斯克列贝舍夫同志显然是过于乐观了,因为在第一封电报送过来之后,不到半个小时,第二份电报又到了。这份电报同样是由梅列茨科夫同志发过来的,他在电报中汇报,侵入联盟领空的两架美军战机,都在千岛群岛上空被击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