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武皇颁旨追谥秦玉道的旨意下发,与秦家有交情的官员、勋贵之家,甚至早以退役的老卒,都赶到长安的府邸吊唁。
从到府的人数就能看出来,什么叫交友满天下,秦玉道顶着老实人的帽子平庸了一辈子,但有这些多人怀念他,也不算白活。
有不少人因为过度悲痛,甚至哭晕了过去,他们都是上年纪的人,万一因为此事有个好歹,秦家承担不起,也过意不去。
所以,寿成公主不得不请在西京的御医,住在府中,一天十二个时辰守着,不管谁倒下了,都要尽全力去救治。
在诸多来吊唁的人中,程务挺和娄师德是最镇定,两个老头儿不哭,也不闹,反而帮着迎来送往,安顿到府吊唁者。
出了这样的事,秦睿实在是没有精力管其他,连李重润的事也统统交给寿成,就只是跪在灵堂,默默地回忆着他与老爷子的一点一滴。
在秦睿看来,中人之资的老爷子虽然没有骄人的功绩,但经风历雨,这辈子活的也算充实,可以说比大多数人都成功,也顺顺当当的把爵位传承了下来。
唯一的缺憾就是寿元有些短,秦睿还没来得急孝敬,也没有来得急了却他心中的憾事,人就这么没了,而且这么快,让人都反应不过来。
“贤侄,聊一聊?”,娄师德在后面拍了拍秦睿的肩膀,随即与程务挺一起坐了下来。
哥俩之所以联袂而来,就是因为看到秦睿日渐消瘦,身上的那股子精气神也没了。这可不是一个好的兆头,偌大的国公府,秦氏一脉,还要靠他的肩膀去抗呢!
更何况,还有那两卫的人马,武皇压根就没想给别人,否则不会让翟锋、程齐之监管,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位置就是给他留的,丁忧守制期满,这大将军还是他的。
秦家三代为将,苦巴巴熬了这么多年,好不容易出了一位能御万兵的统帅,他们俩作为秦家的故交,有责任,也有义务来开解这位世侄。
“利见,人的寿元是注定的,强求不来,也无力去改变,否则诸葛武侯也不会陨落五丈原。”
“我们的兄弟,你的父亲,他是老夫一生所见的人中,最固执,最信守承诺的人。”
程务挺的意思是,秦玉道是个理想主义者,是个咬定青松,绝不放松的人,执拗的让程务挺、娄师德二人,实在是无地自容。
在他们那一带的勋贵子弟中,不管智谋、功夫、韬略,秦玉道都是最出类拔萃的存在,也是他们之中当之无愧的领袖。
引用贞观朝名将侯君集的话说:秦玉道,有雅量,沉着稳重,国朝勋贵子弟中,最有望成就大功者,唯此人也。
可结果呢,资质远不如他的程务挺,娄师德都成为大将军,而秦玉道却仍然是踟蹰不前,在禁卫军中,当那么个不大,不小的官儿。
是伤仲永,秦玉道江郎才尽吗?不,完全不是,仅仅是因为太宗皇帝的一句话,他老人家希望,秦玉道终此一生守在先帝身边,保卫先帝的安全。
别看皇宫大内戒备森严,可这里暗藏的杀机多了,历朝历代的皇权衰落,都是从宫闱之乱开始,所以太宗皇帝未雨绸缪,选择了三名帅才,镇守皇宫。
而这三位分别是苏定方、薛仁贵和秦玉道,前两位不用说了,都在永徽一朝,大放光彩,成为一代名将,成就一番耀眼的功业,直至今日,军中的将校无不敬佩。
而秦玉道却异常执拗,他不想建立太多的功业,也不想给秦家的子弟,留下多少本钱供其挥霍,他只记得太宗皇帝说,天子无恙,则天下无恙。
所以,宁可被人说平庸,宁可被别人踩着,他也牢牢地守着宫禁,几十年如一日,丝毫没有动摇。这种舍己为人,对于国家、君主如此忠诚的品质,让程、娄等人汗颜。
自武德皇帝晋阳起兵以来,唐军之中有惊艳之才的将帅层出不穷,能建立功业的人,也不止苏定方、薛仁贵,他们只不过是被时势选中了而已,这没什么可奇怪的。
再比如说秦睿,封狼居胥、勒石燕然也是如此,只要君主们肯给机会,再大的功业也能建立。这就像史书中,总是会提到,是汉武帝用大汉的国力,造就了卫、霍的功绩一样。
程务挺、娄师德都做过大将军,可为了坐上大将军的宝座,他们放弃了多少只有自己知道。如今年纪大了,再回首往事,不由得发现,不忘初衷,朝着自己坚守的承诺活着的人,远比他们要幸福的多。
“利见,在你的眼中,他是中人之资,是个慈祥,不失严厉的父亲。但在老夫们看来,其实他平凡的功业,要比苏、薛,或者我们强多了。”
“没错,老程说的对。我们是建立了一些功业,子孙也能得到蒙荫,但魂归长夜之后,到了九泉之下,更羞于去见先人。”
娄师德叹了一口,继续说:“利见,你呢,已经建立了功业,在军中也有了一批生死之交。不管是为了他们,还是替你父亲缺憾的人生,多挣回来几分,你都要振作精神。”
点了点头,秦睿又向看了一眼灵位,沉声说了一句:“我从来没真正了解过他。”
是的,在秦睿的认知中,父亲是立过不少战功,可与苏定方、薛仁贵这样帅才,无论如何都是比不了。
可他没有想到,老爷子的表现竟然是藏拙,而且这一藏就是一辈子,这得是什么样的忍耐力,什么样的心机。
太宗皇帝确实是千古一帝,“知人善任”如此,让人不得不钦佩,他就看准了先帝耳根子软,所以特意留下棋子,帮着守卫大唐的江山。
可他老人家太狠了,看准了秦家一诺,千金不易的脾气,硬生生的把老爷子的一辈子都套牢了。所以那枚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的鱼符,才会出现在父亲的手中。
不,这么说,也许并不准确,如果非要下个定义的话,是太宗皇帝把秦家的子子孙孙都牢牢地拴在李氏的战车之上。秦睿与庐陵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从到府的人数就能看出来,什么叫交友满天下,秦玉道顶着老实人的帽子平庸了一辈子,但有这些多人怀念他,也不算白活。
有不少人因为过度悲痛,甚至哭晕了过去,他们都是上年纪的人,万一因为此事有个好歹,秦家承担不起,也过意不去。
所以,寿成公主不得不请在西京的御医,住在府中,一天十二个时辰守着,不管谁倒下了,都要尽全力去救治。
在诸多来吊唁的人中,程务挺和娄师德是最镇定,两个老头儿不哭,也不闹,反而帮着迎来送往,安顿到府吊唁者。
出了这样的事,秦睿实在是没有精力管其他,连李重润的事也统统交给寿成,就只是跪在灵堂,默默地回忆着他与老爷子的一点一滴。
在秦睿看来,中人之资的老爷子虽然没有骄人的功绩,但经风历雨,这辈子活的也算充实,可以说比大多数人都成功,也顺顺当当的把爵位传承了下来。
唯一的缺憾就是寿元有些短,秦睿还没来得急孝敬,也没有来得急了却他心中的憾事,人就这么没了,而且这么快,让人都反应不过来。
“贤侄,聊一聊?”,娄师德在后面拍了拍秦睿的肩膀,随即与程务挺一起坐了下来。
哥俩之所以联袂而来,就是因为看到秦睿日渐消瘦,身上的那股子精气神也没了。这可不是一个好的兆头,偌大的国公府,秦氏一脉,还要靠他的肩膀去抗呢!
更何况,还有那两卫的人马,武皇压根就没想给别人,否则不会让翟锋、程齐之监管,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位置就是给他留的,丁忧守制期满,这大将军还是他的。
秦家三代为将,苦巴巴熬了这么多年,好不容易出了一位能御万兵的统帅,他们俩作为秦家的故交,有责任,也有义务来开解这位世侄。
“利见,人的寿元是注定的,强求不来,也无力去改变,否则诸葛武侯也不会陨落五丈原。”
“我们的兄弟,你的父亲,他是老夫一生所见的人中,最固执,最信守承诺的人。”
程务挺的意思是,秦玉道是个理想主义者,是个咬定青松,绝不放松的人,执拗的让程务挺、娄师德二人,实在是无地自容。
在他们那一带的勋贵子弟中,不管智谋、功夫、韬略,秦玉道都是最出类拔萃的存在,也是他们之中当之无愧的领袖。
引用贞观朝名将侯君集的话说:秦玉道,有雅量,沉着稳重,国朝勋贵子弟中,最有望成就大功者,唯此人也。
可结果呢,资质远不如他的程务挺,娄师德都成为大将军,而秦玉道却仍然是踟蹰不前,在禁卫军中,当那么个不大,不小的官儿。
是伤仲永,秦玉道江郎才尽吗?不,完全不是,仅仅是因为太宗皇帝的一句话,他老人家希望,秦玉道终此一生守在先帝身边,保卫先帝的安全。
别看皇宫大内戒备森严,可这里暗藏的杀机多了,历朝历代的皇权衰落,都是从宫闱之乱开始,所以太宗皇帝未雨绸缪,选择了三名帅才,镇守皇宫。
而这三位分别是苏定方、薛仁贵和秦玉道,前两位不用说了,都在永徽一朝,大放光彩,成为一代名将,成就一番耀眼的功业,直至今日,军中的将校无不敬佩。
而秦玉道却异常执拗,他不想建立太多的功业,也不想给秦家的子弟,留下多少本钱供其挥霍,他只记得太宗皇帝说,天子无恙,则天下无恙。
所以,宁可被人说平庸,宁可被别人踩着,他也牢牢地守着宫禁,几十年如一日,丝毫没有动摇。这种舍己为人,对于国家、君主如此忠诚的品质,让程、娄等人汗颜。
自武德皇帝晋阳起兵以来,唐军之中有惊艳之才的将帅层出不穷,能建立功业的人,也不止苏定方、薛仁贵,他们只不过是被时势选中了而已,这没什么可奇怪的。
再比如说秦睿,封狼居胥、勒石燕然也是如此,只要君主们肯给机会,再大的功业也能建立。这就像史书中,总是会提到,是汉武帝用大汉的国力,造就了卫、霍的功绩一样。
程务挺、娄师德都做过大将军,可为了坐上大将军的宝座,他们放弃了多少只有自己知道。如今年纪大了,再回首往事,不由得发现,不忘初衷,朝着自己坚守的承诺活着的人,远比他们要幸福的多。
“利见,在你的眼中,他是中人之资,是个慈祥,不失严厉的父亲。但在老夫们看来,其实他平凡的功业,要比苏、薛,或者我们强多了。”
“没错,老程说的对。我们是建立了一些功业,子孙也能得到蒙荫,但魂归长夜之后,到了九泉之下,更羞于去见先人。”
娄师德叹了一口,继续说:“利见,你呢,已经建立了功业,在军中也有了一批生死之交。不管是为了他们,还是替你父亲缺憾的人生,多挣回来几分,你都要振作精神。”
点了点头,秦睿又向看了一眼灵位,沉声说了一句:“我从来没真正了解过他。”
是的,在秦睿的认知中,父亲是立过不少战功,可与苏定方、薛仁贵这样帅才,无论如何都是比不了。
可他没有想到,老爷子的表现竟然是藏拙,而且这一藏就是一辈子,这得是什么样的忍耐力,什么样的心机。
太宗皇帝确实是千古一帝,“知人善任”如此,让人不得不钦佩,他就看准了先帝耳根子软,所以特意留下棋子,帮着守卫大唐的江山。
可他老人家太狠了,看准了秦家一诺,千金不易的脾气,硬生生的把老爷子的一辈子都套牢了。所以那枚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的鱼符,才会出现在父亲的手中。
不,这么说,也许并不准确,如果非要下个定义的话,是太宗皇帝把秦家的子子孙孙都牢牢地拴在李氏的战车之上。秦睿与庐陵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