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心理学大师
“托尼,你听说了么?格林伍德出事儿了!”这天,陈远琪忽然来到莫奈的办公室一脸惊慌的对他说道。
“哦?出什么事儿了?”莫奈明知故问道。
“前几天也就是5月31日,格林伍德爆发了大屠杀,足足几百名黑人被当地白人杀死,至于受伤的根本就数不过来,现在整个格林伍德据说都被烧的差不多了!”陈远琪指着手中的一份报纸说道。
莫奈接过来一看这是一份奥克拉荷州当地的报纸,上面对于这场大屠杀的报道相当的详细,
1921年5月31日晚上,上千上万的白人喊着口号冲进土尔沙市的黑人社区,手持各种武器冲入私人住宅和办公楼抢劫之后,对黑人进行无差别屠杀,屠杀之后便是纵火,甚至动用了小型飞机,从空中对黑人的房屋和企业进行轰炸。这场大屠杀仅在一天时间内就造成300多人丧命,800多人受伤,6000多名黑人被捕,一万多黑人无家可归,有35个黑人街区被破坏,1200多栋建筑被烧毁。
尤其是一位幸存者奥利威亚胡可的描述更加触目惊心“无数白人喊叫着冲进我的家,砸毁了姐姐的钢琴和妈妈的梳妆台,爸爸的书架和奶奶的小床被泼上汽油,整座房子被火焰吞噬,有白人喊着‘烧死他们,烧死他们’……之后的每个夜晚,我都会惊叫着从睡梦中惊醒,再也无法入睡,那些画面我永远无法忘却……”
起因是在前一天也就是1921年5月30日,这一天是“阵亡将士纪念日”,下午4点左右,19岁的黑人鞋匠罗兰跟白人电梯操作员佩奇发生了摩擦,这件事成为土尔沙市种族冲突的引爆点。
罗兰被逮捕后,当地白人在法院外聚集,他们一直要求对罗兰处于,要把他吊在树上烧死。为了保护罗兰,一些黑人带着武器来到法院,在嘈乱中不知道是谁开了一枪,随之白人跟黑人发生了火并,造成10名白人、2名黑人死亡。双方互相指责是对方先开的枪,随后“黑人动乱,要杀死白人”的谣言传遍全城,那些为黑人打工的白人移民迅速集结起来,与当地白人民众联合一处,在5月31号这天晚上,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突然闯入黑人社区,进行打砸烧抢的同时,无差别地屠杀黑人,不论男女,不论老幼。
当然了这只是奥克拉荷州当地的报纸,其他州甚至包括奥克拉荷州的报纸在之后都不敢报道这件事了。
就在莫奈看报纸的时候,陈远琪心有余悸的说道:“托尼看来你是说对了,这个华人城镇的事儿真的不靠谱,当时你说格林伍德早晚得出大事儿的时候我还不信,现在看来如果弄出华人城镇的话更容易出事儿!”
莫奈点头附和道:“所以说真的想建造属于你们华人自己的城镇乃至于国度,最好的方法就是回到中国去建设新中国,争取将中国建成陆士谔先生在《新中国》中写的那样!”
“恩、托尼你说的有道理,看来还是应该坚持对国内革命运动的支持和援助!”陈远琪赞同道。
但随后话锋一转又叹道:“只是国内现在的团体太多,也不知道到底该支持哪一头。”
其实莫奈很想直接说支持我党,但因为刚刚成立一年,很难有什么说服力,于是只得敷衍道:“这个嘛、只要他们是真心为国家做贡献、而不是贪墨了咱们的捐款,我觉得就可以。当然了,这个就得需要派人去做调查,光凭他们说是不行的,因为很多时候一个团体的高层可能是好的,但到了下面的执行阶段就不好说了。”
“恩,你说的有道理,我会向司徒先生提出建议的!”
送走陈远琪之后,比斯利带着一个年约十二三岁的小男孩敲门走了进来,一进门比斯利就帮忙介绍道:“老板,这就是我之前跟您提到的我朋友马斯洛的儿子亚伯拉罕马斯洛,亚伯拉罕、这就是你最崇拜的莫奈先生!”
其实就算是比斯利不说,莫奈也猜到了他这个时候领进来的肯定是那位“天才作家”,但是当他听到“亚伯拉罕马斯洛”的名字的时候,却是不由得一愣,因为虽然自己没研究过心理学,但也经常在知乎和一些装13教程上看到过大名鼎鼎的“马斯洛需求理论”。(简单的说就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不过莫奈实在是记不清马斯洛的具体年龄,于是向马斯洛问道:“亚伯拉罕,你今年多大啊?”
“我今年13岁了!”马斯洛有些拘谨的答道。
“很喜欢侦探小说?”莫奈又问道。
马斯洛点点头答道:“嗯,特别喜欢!”
“为什么会喜欢呢?是因为你想当一名警察还是想当一名侦探小说家?”莫奈追问道。
莫奈原以为马斯洛会回答是后者,毕竟比斯利就是这么跟他说的嘛,但没想到马斯洛却摇摇头答道:“都不是,事实上我并不喜欢侦破推理的过程,而是喜欢侦探寻找凶手犯罪动机的过程,尤其是莫奈先生您的作品,在里面展现出了很多非常有特性的犯罪心理。”
听到这里,莫奈在心中暗道行了、不用问了,这肯定就是大名鼎鼎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否则正常孩子谁闲着没事研究这个?
不过这么说的话,这孩子倒也没说谎,他的确是天才,只不过不是文学天才,而是心理学天才,既然这样的话,那就更不能耽误他了,于是莫奈劝道:“既然你喜欢的是研究犯罪心理,那就不应该当小说家而是去当警察啊!”
ps:大家谁知道八爪章鱼这个家伙现在在哪写书呢?其实我还挺喜欢他的都市文的,因为相对来说里面有些描写还是比较真实的,比如宅男那本前期在烂尾楼操作那块挺好看的,就是非得跟前女友纠缠太毒了!
“哦?出什么事儿了?”莫奈明知故问道。
“前几天也就是5月31日,格林伍德爆发了大屠杀,足足几百名黑人被当地白人杀死,至于受伤的根本就数不过来,现在整个格林伍德据说都被烧的差不多了!”陈远琪指着手中的一份报纸说道。
莫奈接过来一看这是一份奥克拉荷州当地的报纸,上面对于这场大屠杀的报道相当的详细,
1921年5月31日晚上,上千上万的白人喊着口号冲进土尔沙市的黑人社区,手持各种武器冲入私人住宅和办公楼抢劫之后,对黑人进行无差别屠杀,屠杀之后便是纵火,甚至动用了小型飞机,从空中对黑人的房屋和企业进行轰炸。这场大屠杀仅在一天时间内就造成300多人丧命,800多人受伤,6000多名黑人被捕,一万多黑人无家可归,有35个黑人街区被破坏,1200多栋建筑被烧毁。
尤其是一位幸存者奥利威亚胡可的描述更加触目惊心“无数白人喊叫着冲进我的家,砸毁了姐姐的钢琴和妈妈的梳妆台,爸爸的书架和奶奶的小床被泼上汽油,整座房子被火焰吞噬,有白人喊着‘烧死他们,烧死他们’……之后的每个夜晚,我都会惊叫着从睡梦中惊醒,再也无法入睡,那些画面我永远无法忘却……”
起因是在前一天也就是1921年5月30日,这一天是“阵亡将士纪念日”,下午4点左右,19岁的黑人鞋匠罗兰跟白人电梯操作员佩奇发生了摩擦,这件事成为土尔沙市种族冲突的引爆点。
罗兰被逮捕后,当地白人在法院外聚集,他们一直要求对罗兰处于,要把他吊在树上烧死。为了保护罗兰,一些黑人带着武器来到法院,在嘈乱中不知道是谁开了一枪,随之白人跟黑人发生了火并,造成10名白人、2名黑人死亡。双方互相指责是对方先开的枪,随后“黑人动乱,要杀死白人”的谣言传遍全城,那些为黑人打工的白人移民迅速集结起来,与当地白人民众联合一处,在5月31号这天晚上,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突然闯入黑人社区,进行打砸烧抢的同时,无差别地屠杀黑人,不论男女,不论老幼。
当然了这只是奥克拉荷州当地的报纸,其他州甚至包括奥克拉荷州的报纸在之后都不敢报道这件事了。
就在莫奈看报纸的时候,陈远琪心有余悸的说道:“托尼看来你是说对了,这个华人城镇的事儿真的不靠谱,当时你说格林伍德早晚得出大事儿的时候我还不信,现在看来如果弄出华人城镇的话更容易出事儿!”
莫奈点头附和道:“所以说真的想建造属于你们华人自己的城镇乃至于国度,最好的方法就是回到中国去建设新中国,争取将中国建成陆士谔先生在《新中国》中写的那样!”
“恩、托尼你说的有道理,看来还是应该坚持对国内革命运动的支持和援助!”陈远琪赞同道。
但随后话锋一转又叹道:“只是国内现在的团体太多,也不知道到底该支持哪一头。”
其实莫奈很想直接说支持我党,但因为刚刚成立一年,很难有什么说服力,于是只得敷衍道:“这个嘛、只要他们是真心为国家做贡献、而不是贪墨了咱们的捐款,我觉得就可以。当然了,这个就得需要派人去做调查,光凭他们说是不行的,因为很多时候一个团体的高层可能是好的,但到了下面的执行阶段就不好说了。”
“恩,你说的有道理,我会向司徒先生提出建议的!”
送走陈远琪之后,比斯利带着一个年约十二三岁的小男孩敲门走了进来,一进门比斯利就帮忙介绍道:“老板,这就是我之前跟您提到的我朋友马斯洛的儿子亚伯拉罕马斯洛,亚伯拉罕、这就是你最崇拜的莫奈先生!”
其实就算是比斯利不说,莫奈也猜到了他这个时候领进来的肯定是那位“天才作家”,但是当他听到“亚伯拉罕马斯洛”的名字的时候,却是不由得一愣,因为虽然自己没研究过心理学,但也经常在知乎和一些装13教程上看到过大名鼎鼎的“马斯洛需求理论”。(简单的说就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不过莫奈实在是记不清马斯洛的具体年龄,于是向马斯洛问道:“亚伯拉罕,你今年多大啊?”
“我今年13岁了!”马斯洛有些拘谨的答道。
“很喜欢侦探小说?”莫奈又问道。
马斯洛点点头答道:“嗯,特别喜欢!”
“为什么会喜欢呢?是因为你想当一名警察还是想当一名侦探小说家?”莫奈追问道。
莫奈原以为马斯洛会回答是后者,毕竟比斯利就是这么跟他说的嘛,但没想到马斯洛却摇摇头答道:“都不是,事实上我并不喜欢侦破推理的过程,而是喜欢侦探寻找凶手犯罪动机的过程,尤其是莫奈先生您的作品,在里面展现出了很多非常有特性的犯罪心理。”
听到这里,莫奈在心中暗道行了、不用问了,这肯定就是大名鼎鼎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否则正常孩子谁闲着没事研究这个?
不过这么说的话,这孩子倒也没说谎,他的确是天才,只不过不是文学天才,而是心理学天才,既然这样的话,那就更不能耽误他了,于是莫奈劝道:“既然你喜欢的是研究犯罪心理,那就不应该当小说家而是去当警察啊!”
ps:大家谁知道八爪章鱼这个家伙现在在哪写书呢?其实我还挺喜欢他的都市文的,因为相对来说里面有些描写还是比较真实的,比如宅男那本前期在烂尾楼操作那块挺好看的,就是非得跟前女友纠缠太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