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儒家官员而言,他们最重要的两种手段,一是撂挑子,二是笔杆子。
儒家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维护皇权的正统性,以及替皇家治理天下,这同样是儒家读书人孜孜不倦,为之奋斗的目标。
撂挑子自然就是辞官或者以辞官为借口来要挟皇帝,这种手段在朝臣尤其是大佬之间用的最为频繁,目的自然是为了让皇帝妥协,从而达到自己的诉求。
皇帝不担心天底下的读书人都撂挑子,毕竟想当官的读书人多了去了,读书出仕之后成为当官的一员,那么官员的利益诉求就是一致的,可没出仕呢?
比如秀才,秀才会去管官员的利益还有道统之争?
他们一天没考上举人,那就连当官的资格都没有,你让他们去考虑这些,纯粹就是扯淡。
不得不说,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家还是诞生出不少拥有气节的大臣的,这些古之名臣不畏皇权者有之,据理力争者有之,因为不满直接辞官归乡的也不在少数。
为了自己心中认定的理念,这些古之名臣抛头颅洒热血,和皇权做斗争,不惜以身殉道者同样比比皆是。
但是这类官员相对于庞大的文官而言,无异于凤毛麟角。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
后世对于大明的评价是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朱厚炜从未质疑,但这些和文官有多大的关系,这是王朝的意志!
而官员,王振想成为童贯第二,所以鼓动英宗亲征瓦剌,最终有了土木堡之变,在这之后文官当殿捶死王振亲信,可之前呢?
刘谨权倾朝野的时候,满朝大臣被迫害被排挤,那些官员为了自己的乌纱帽,谁出来据理力争过。
魏忠贤活着的时候压服全朝,满天下的官员曲意逢迎,为其立生祠的都不计其数,那时候怎么没有看见有骨气的读书人跳出来指着魏忠贤的鼻子骂?
大明的文官确实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利益群体,他们也确实有着共同的利益和政治诉求,面对非文官的外部力量时,他们会抱团会自救,但肯定不会不惜一切代价。
所以朱厚炜根本没把所谓的文官集团放在眼里,原因很简单,太监都能搞定的事,他身为皇帝没有道理搞不定。
当然皇帝是要脸的,但是文官可以为了道统不惜一切,难道他就不行?
自己的抱负都实现不了,还要受制于文官,那还要个屁的脸,实在不行,朱厚炜觉得自己完全可以培养出一个刘谨和魏忠贤,让不要脸的阉人把文官折腾的欲仙欲死!
朱厚炜不怕文官为了对抗他使出撂挑子这个毫无技术含量的手段,因为就算八成以上朝臣以辞官来威胁他,他也有足够的应对策略。
至于笔杆子,无非就是抹黑,就好像在原本历史上那样抹黑应州大捷,抹黑正德皇帝一样。
正史确实掌握在文官的手里,但天底下的读书人可不都是当官的,朱厚炜相信只要他能取得最后的胜利,那么随便史官怎么抹黑,都无法抹黑掉他身为明君这一基本事实。
殿试,考生从辰时入宫,到开始考试再到结束要持续整整一天,当然这不是说考生写一篇文章就一定需要一天的时间,事实上能从数千上万的举子当中脱颖而出成为贡士,他们这辈子不知道写过多少文章。
毫不夸张的说,如果让他们放开写,毫无顾忌和负担的去写,那么让这些人一天写个十篇八篇都不存在丝毫难度。
之所以慢,是因为重视,殿试可以说已经是所有贡士这辈子的最后一场考试,考的好与差直接关系到考试的名次,而名次关系到前程,甚至是这辈子仕途最终能达到的高度。
而且只有一次机会!
绝对不存在后悔药可吃的唯一一次机会!
所有的贡生面对这样的终极考试只会慎之又慎,他们要去考虑天子为什么会出这样的策问,天子想要听到什么样的话,还有自己的策问会不会被天子看到。
如果天子看不到,那么看自己卷子的阅卷人会是什么想法,自己能否迎合官员的想法。
这里面的学问简直大了去了,至于什么避讳,那简直是小儿科,能从科考厮杀到宫里,如果连避讳都避不好,那这书也是白读了。
每一位贡士都先将文章的初稿写在稿纸上,然后先看一遍有没有犯忌讳的地方,如果没有再从开头来一句一句推敲,如果觉得不行,那就划掉重写。
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如此一来一篇文章从破晓写到黄昏简直再正常不过了。
满朝的大佬都有凳子坐,他们是监考也是陪考,一边看着士子们奋笔疾书,一边追忆着自己当年参加殿试时候的场景。
朱厚炜坐在龙椅上,一开始还有些兴趣,毕竟这是殿试,是他主持的考试,名义上他也是唯一的阅卷人,新颖和好奇是肯定少不了的,但是时间长了……
不就是写作文嘛,咋这么累。
很快到了午膳时间,话说皇帝也不差饿兵,于是御膳房准备了简单的饭菜,吃完之后继续枯等。
朱厚炜没有必要枯等,但是他就这么等着,倒是让在场的大臣惊讶不已。
一直到了未时正,也就是下午两点的时候,终于一位考生站了起来交卷。
朱厚炜精神一振,终于有人交卷了,他终于可以不用干坐还要装威严了……
杨廷和则是一怔有些微微不喜,这才未时正,离酉时交卷还有一个半时辰,这个时辰交卷未免也太急切了些。
而且交卷的贡生年纪看上去颇大,差不多有四十岁的样子,按理来说必须是在科考场上征战多年,怎么还这般沉不住心性?
虽然还不知道这名贡生是谁,可在杨廷和的心里已然将之划进了三甲同进士当中去了。
交卷的自然是张骢,那一日严嵩的话给了他很大的启发,确实只有让天子看到自己的卷子,那么他写的那些投天子之所好的论述才能让天子记住他。
这个就叫头筹!
儒家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维护皇权的正统性,以及替皇家治理天下,这同样是儒家读书人孜孜不倦,为之奋斗的目标。
撂挑子自然就是辞官或者以辞官为借口来要挟皇帝,这种手段在朝臣尤其是大佬之间用的最为频繁,目的自然是为了让皇帝妥协,从而达到自己的诉求。
皇帝不担心天底下的读书人都撂挑子,毕竟想当官的读书人多了去了,读书出仕之后成为当官的一员,那么官员的利益诉求就是一致的,可没出仕呢?
比如秀才,秀才会去管官员的利益还有道统之争?
他们一天没考上举人,那就连当官的资格都没有,你让他们去考虑这些,纯粹就是扯淡。
不得不说,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家还是诞生出不少拥有气节的大臣的,这些古之名臣不畏皇权者有之,据理力争者有之,因为不满直接辞官归乡的也不在少数。
为了自己心中认定的理念,这些古之名臣抛头颅洒热血,和皇权做斗争,不惜以身殉道者同样比比皆是。
但是这类官员相对于庞大的文官而言,无异于凤毛麟角。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
后世对于大明的评价是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朱厚炜从未质疑,但这些和文官有多大的关系,这是王朝的意志!
而官员,王振想成为童贯第二,所以鼓动英宗亲征瓦剌,最终有了土木堡之变,在这之后文官当殿捶死王振亲信,可之前呢?
刘谨权倾朝野的时候,满朝大臣被迫害被排挤,那些官员为了自己的乌纱帽,谁出来据理力争过。
魏忠贤活着的时候压服全朝,满天下的官员曲意逢迎,为其立生祠的都不计其数,那时候怎么没有看见有骨气的读书人跳出来指着魏忠贤的鼻子骂?
大明的文官确实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利益群体,他们也确实有着共同的利益和政治诉求,面对非文官的外部力量时,他们会抱团会自救,但肯定不会不惜一切代价。
所以朱厚炜根本没把所谓的文官集团放在眼里,原因很简单,太监都能搞定的事,他身为皇帝没有道理搞不定。
当然皇帝是要脸的,但是文官可以为了道统不惜一切,难道他就不行?
自己的抱负都实现不了,还要受制于文官,那还要个屁的脸,实在不行,朱厚炜觉得自己完全可以培养出一个刘谨和魏忠贤,让不要脸的阉人把文官折腾的欲仙欲死!
朱厚炜不怕文官为了对抗他使出撂挑子这个毫无技术含量的手段,因为就算八成以上朝臣以辞官来威胁他,他也有足够的应对策略。
至于笔杆子,无非就是抹黑,就好像在原本历史上那样抹黑应州大捷,抹黑正德皇帝一样。
正史确实掌握在文官的手里,但天底下的读书人可不都是当官的,朱厚炜相信只要他能取得最后的胜利,那么随便史官怎么抹黑,都无法抹黑掉他身为明君这一基本事实。
殿试,考生从辰时入宫,到开始考试再到结束要持续整整一天,当然这不是说考生写一篇文章就一定需要一天的时间,事实上能从数千上万的举子当中脱颖而出成为贡士,他们这辈子不知道写过多少文章。
毫不夸张的说,如果让他们放开写,毫无顾忌和负担的去写,那么让这些人一天写个十篇八篇都不存在丝毫难度。
之所以慢,是因为重视,殿试可以说已经是所有贡士这辈子的最后一场考试,考的好与差直接关系到考试的名次,而名次关系到前程,甚至是这辈子仕途最终能达到的高度。
而且只有一次机会!
绝对不存在后悔药可吃的唯一一次机会!
所有的贡生面对这样的终极考试只会慎之又慎,他们要去考虑天子为什么会出这样的策问,天子想要听到什么样的话,还有自己的策问会不会被天子看到。
如果天子看不到,那么看自己卷子的阅卷人会是什么想法,自己能否迎合官员的想法。
这里面的学问简直大了去了,至于什么避讳,那简直是小儿科,能从科考厮杀到宫里,如果连避讳都避不好,那这书也是白读了。
每一位贡士都先将文章的初稿写在稿纸上,然后先看一遍有没有犯忌讳的地方,如果没有再从开头来一句一句推敲,如果觉得不行,那就划掉重写。
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如此一来一篇文章从破晓写到黄昏简直再正常不过了。
满朝的大佬都有凳子坐,他们是监考也是陪考,一边看着士子们奋笔疾书,一边追忆着自己当年参加殿试时候的场景。
朱厚炜坐在龙椅上,一开始还有些兴趣,毕竟这是殿试,是他主持的考试,名义上他也是唯一的阅卷人,新颖和好奇是肯定少不了的,但是时间长了……
不就是写作文嘛,咋这么累。
很快到了午膳时间,话说皇帝也不差饿兵,于是御膳房准备了简单的饭菜,吃完之后继续枯等。
朱厚炜没有必要枯等,但是他就这么等着,倒是让在场的大臣惊讶不已。
一直到了未时正,也就是下午两点的时候,终于一位考生站了起来交卷。
朱厚炜精神一振,终于有人交卷了,他终于可以不用干坐还要装威严了……
杨廷和则是一怔有些微微不喜,这才未时正,离酉时交卷还有一个半时辰,这个时辰交卷未免也太急切了些。
而且交卷的贡生年纪看上去颇大,差不多有四十岁的样子,按理来说必须是在科考场上征战多年,怎么还这般沉不住心性?
虽然还不知道这名贡生是谁,可在杨廷和的心里已然将之划进了三甲同进士当中去了。
交卷的自然是张骢,那一日严嵩的话给了他很大的启发,确实只有让天子看到自己的卷子,那么他写的那些投天子之所好的论述才能让天子记住他。
这个就叫头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