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端然跪坐在柳家正堂内,君少优低头看着案几上摆放着的一碗清茶,袅袅的茶香扑鼻而上,虽然没有自家府中的那种醇香诱人,却也比时下那些个放了佐料的茶汤来的清新。
    君少优好整以暇的吸了口气,耳边听见缓缓的脚步声。转头看时,一位白发白须的老者负着双手徐徐而来。君少优起身见礼,老者紧走两步赶到身前,口内谦辞道:“岂敢叫王妃娘娘给老朽行礼,当真是折煞老朽矣。”
    君少优温文一笑,开口说道:“柳公因撰写四经注解而名动天下,天下士子读书进学,科考入仕,莫不以柳公的经注为范本认真研读。少优亦是天下读书人之一,自然也研读过柳公的经注,可谓受益匪浅。今日这礼节,并不是永安王妃行给柳家族长,而是学生行给柳公的。”
    柳家老爷子一听这话,心下立刻得意起来。面上却越发谦辞道:“王妃娘娘严重了。老朽也不过是闲来无事,专著于圣人之言罢了。不过这些个经注究竟枯燥,若论起文采斐然,王妃娘娘的诗词才是传遍天下,叫人读来满口余香。”
    说着,竟随意背出了君少优在西北大漠时候随意写的一首边塞诗,虽然此诗流传甚广。不过今日在这种场面被柳家老爷子缓缓背出,君少优自然明白了其中的韵味,当下轻勾唇角,了然笑道:“看来少优与柳家老爷子算得上是神交许久了。”
    柳家老爷子缓缓一笑,看着案几上的清茶,笑言说道:“若娘娘不弃,老朽便称娘娘为君公子可好?”
    在柳家老爷子看来,所谓文人,究竟是要风骨的。何况称呼一个男人为娘娘,柳家老爷子自觉叫的别扭,估计对面那人听着也别扭。而称公子便又有不同,至少能证明他看重的是对面这个人,而不是什么莫名其妙的皇室女眷。
    这便是真真切切的示好了。君少优欣然应道:“自然是好。”
    于是柳家老爷子转口问道:“早就听闻君公子饮茶时不爱添加佐料,遂在家中研制出新的煎茶之法。老朽不曾饮过清茶,但于茶道上却粗通一二,今日就请公子品尝一番柳家的蒸茶,可好?”
    君少优轻勾唇角,端起茶碗轻轻啜了一口,慢慢品味少时,展颜笑道:“虽然不及煎茶冲泡时能完全透出茶叶的香醇,却也别有一番风味。柳家果然是文人风骨,单从这饮茶一事上,便能看出柳家家风不入流俗,当真是清直纯正。”
    柳家老爷子听着君少优的一语双关,拈须笑道:“听闻君公子如此厚赞煎茶之美,老朽竟也有些意动。若是他日有幸,老朽必当登门拜访,尝一尝永安王府独有的煎茶之香。”
    君少优轻笑,粲然说道:“若真如此,少优必定准备万全,扫榻相迎。”
    柳家老爷子闻言,一语双关的笑道:“只希望这煎茶果然比老朽的蒸茶香醇,如此,也不枉费老朽亲自动了这把老骨头了。”
    君少优举盏示意,淡然笑道:“柳公放心,不仅是茶香,永安王府的酒宴也是很丰盛的,绝不会叫老爷子失望就是。”
    柳家老爷子轻轻应了一句,展颜笑道:“听说君公子在京中有一家酒肆,当中菜馔酒水与时下烹制方法多有不同,令京中世家权贵趋之若鹜。老朽闻名许久,可要一饱口福了。”
    君少优不紧不慢的饮了一口茶,随意笑道:“不过京中人的口味与江南人士又有不同,就不知道老爷子能不能适应这京中的菜肴了。”
    柳家老爷子捧盏笑道:“老朽年纪大了,愿意吃的清淡一些。这倒与公子只喝清茶的口味相似。想来你我二人还是能吃到一块儿去的。”
    “柳公若肯这么想,便是最好不过了。”君少优笑眯眯说道:“其实这京中的菜肴虽然色香味浓,入齿留香,却向来以油腻重口闻名,比不上江南的菜肴清淡爽滑。所以老爷子之前听闻京都菜色如何味美香甜,若真吃入口中恐怕也未必习惯。少优请老爷子过府饮宴,必定会考虑到老爷子的饮食习惯,叫厨子按照老爷子的喜好来做。如此老爷子既能品味到京都美食的可口,又不至于因水土不服而感觉油腻荤腥。不知老爷子以为然否?”
    这便是在敲打自己听了二皇子的片面之词,便有意为难永安王府,结果自己陷入舆论纷争之中,偷鸡不成蚀把米了。
    柳家老爷子自嘲一笑,暗中眨了眨眼睛,一语双关的道:“真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长江后浪推前浪啊。老朽自以为若论品味美食,绝不逊色于旁人。今日听了君公子的南北论调,竟忘了这水土不服之事。倒让小友见笑了。”
    闻听柳家老爷子的语气越发亲近,君少优展颜笑道:“柳公若不嫌弃,直呼少优名姓即可。”
    又见柳家老爷子痛快的改口,君少优谦辞几句,开口笑道:“柳公学识渊博,博古通今,学富五车,小子便是拍马也不能及。不过有些事情,乃是偏听则暗,兼听则明的事情。小子相信以柳公之明察秋毫,定能分明是非曲直。何况区区菜色乎。之前柳公向往京都菜色之美味,不过是听了人云亦云,心有所动罢了。如今尝过了京都菜肴的滋味,若觉得不可口,不妨如小子一般,将菜色入了自己的口味重新调制一遍。圣人有云饮食男女,不过如是罢了。”
    “小友果然高见。”柳家老爷子静静听着君少优一番言论,不觉抚掌而笑。顿了顿,徐徐地道:“久闻少优不仅精通诗词,书画更加。老朽有幸,家中藏有一卷前朝辅相王中君的《将军令》。少优若有兴趣,不妨一同去书房,鉴赏一二可好?”
    君少优眼睛一亮,这王中军乃是前朝的辅相,虽是文人出身,却是文武双全。前朝洪武帝三年,北匈奴进犯中原,时前朝边关武将节节败退,溃不能敌。战况危急,转眼匈奴大军长驱直入,便到了王中军驻守的雁城。兵临城下之际,王中军一介文官之身,带领城中两万大军固守城池,血战近半月,坚持等来援军救援,并趁此机会将北匈奴三万大军包了饺子,一战成名。
    之后王中军的战绩便入了当时还是九皇子的孝文帝的眼。孝文帝礼贤下士,趁着洪武帝派遣他去犒赏三军的机会拉拢了当时不过是县令之职的王中军。此后王中军便为九皇子出谋划策,最终以从龙之功被封前朝辅相,官居一品。
    而这《将军令》,便是王中军在固守雁城时所留的“遗书”。就算后来王中军并没有身死报国,但这《将军令》依旧随着前朝大军的胜利传遍大江南北。而今柳家老爷子拿着王中军的将军令说事儿,颇有一种虽陷重围依旧岿然不动的意味。恐怕更有自封柳家能安邦定国,辅佐明君的深意在里头。这当中柳家的投诚之意不知有几分,但示好之意却能叫人看得分明。
    君少优暗暗偷笑,面上少不得恭维两句,方跟着柳家老爷子进了书房品书论画。
    一老一少一来一往,说的热火朝天各执一词,但从诗词歌赋一直谈到前朝各项政令等等,却都有默契的没提及前两日的口水大战。不过在种种诗词论战当中,一老一小两个狐狸也在交锋中变得心照不宣起来。所以当日君少优用罢午膳,吃过茶果离开柳家的时候,气氛一直都是其乐融融的。
    至晚归家时,庄麟打量着君少优神情惬意的逗弄着床榻上的小宝宝,不觉挑眉笑道:“怎么今儿这般高兴,你将柳家那老头子解决了?”
    君少优回过头来,看着灰头土脸的庄麟,开口笑道:“有什么话等会儿再说,你先去洗漱一下,瞧这满头满脸的灰。”
    庄麟嘿嘿一笑,即刻吩咐下人预备热汤沐浴。又冲着君少优怀中,不断张着胳膊,“啊啊”要抱的宝贝儿子说道:“宝宝乖啊,先在你娘怀里等着,等爹洗漱完了立刻来哄你顽。”
    君少优不顾形象的白了庄麟一眼,冷哼道:“谁是娘,谁是爹,我才是孩子的爹。”
    庄麟也不跟君少优犟嘴,顺着君少优的话火速认错道:“都是爹,都是爹。”
    言毕,立刻进了内室旁边的净房洗漱,又换了一套干净的家常衣裳,头发还湿漉漉的就走了过来,伸手抱过君少优怀里的儿子拱了拱,开口笑道:“咱儿子是越长越精神了,瞧瞧这眉眼儿,跟咱俩一个模子印出来的。”
    这回倒是不敢说只像他自己了。君少优撇了撇嘴,伸出一根手指引着宝宝来抓,另一只手则摇着拨浪鼓,眼睛盯在儿子变化多端的脸上,口内则漫不经心地说道:“柳家的事儿基本上是解决了。接下来就轮到海关衙门了,咱们得给严嵩找点儿事干,别让他成天把眼珠子盯在咱们身上。至少也得折腾到你牢牢抓住江南水军了才行。”
    庄麟有些不敢置信的挑了挑眉,开口问道:“之前水火不容的骂了两三个月,你就去了柳家一趟,什么事情都摆平了?”
    君少优回头笑道:“也不算是摆平。只能说是大家都心照不宣了罢。你别看柳家前两个月叫的欢,其实这些个世家比谁都精,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他们才不会做。何况柳家跟咱们永安王府作对,除了吃亏哪占到便宜了,还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全力以赴的争夺海关衙门的利益,他们早烦了。如今我亲自登门给了他们个台阶下,估计他们抗不了多久。”
    庄麟立刻追问道:“那建造船厂的事情呢?柳家同意了吗?”
    君少优略略沉吟片刻,开口笑道:“兹事体大,少不得要给他们抬三分颜面,做足了戏码,方能万全。”
    ☆、100
    第一百章
    三日后,柳家老爷子应邀前往杭州城外的庄子上赴宴。君少优亲自撰写了一桌符合柳家老爷子胃口的菜单,交给厨房预备了。是日,柳家老爷子吃着永安王府的厨子特制的菜肴,连连称许,赞不绝口。
    不知两人在席间又谈了什么话,总之柳家老爷子回府后就不再坚持动土建造船厂会坏了柳家祖地风水一事。另一厢,君少优亦吩咐船厂在建址时候退了三舍之地。如此你敬我让的,在外人眼中,竟然品出了几分心照不宣的默契。
    埋头忙活着筹备海关衙门的严嵩也察觉出了几丝猫腻,不过他醒悟的有些晚了。解决了君少优难缠的舆论功绩,掉过头来的柳家老爷子立刻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海关衙门的利益争夺当中。势必要在海关衙门的事情上狠狠咬下一块肥肉的柳家可没了同君少优交锋时的绵软温吞,由柳家老爷子出头牵线,所有的江南世家联合在一起,暗地里指使着江南一带的大商贾垄断了江浙一带丝绸,盐茶,瓷器,香料等种种货物的往来交易,并且联合江浙一带有船队的大海商们,共同观望不前。
    手头没了大褚商人的货物支持,外来的藩商带了货物却没有办法交易,进而朝廷就没有办法征收贸易税,陡然停滞不前的海关衙门堆积了无数公务无法办理,而纷乱的市场行情也让习惯了繁荣贸易的商贾们抱怨连连。原本说好的成立海关衙门后,商贾往来会更方便的承诺根本没有达到,同样向永乾帝立了军令状,会在一年之内上缴朝廷百万税收的目标也眼看着不能达到,种种麻烦让向来淡定自持的严嵩焦头烂额,而二皇子庄周派来的心腹还在背后不断的拉扯他的后腿,不顾一切的笼络着日渐猖獗的江南世家。
    处处受人制肘的严嵩只觉得心里越发憋屈,心中暗暗唾骂二皇子是烂泥扶不上墙。同时也开始隐晦的出手针对那些在江南官场上下蹦跶的欢快的某些官员。消息传到京都之后,并不明白江南复杂局势的庄周误以为严嵩心怀二志。气愤的同时动作却也愈加收敛。
    长久浸泡在宫斗与夺嫡之中的天潢贵胄终究不是蠢到家的白痴,立刻醒悟过来的庄周虽然不满于严嵩的自行其是,却也明白倘若离开了严家的扶持,自己根本没可能与羽翼日渐丰满的庄麟一争高下。
    自觉憋气的庄周暗暗告诫自己一番小不忍则乱大谋,遂带着二皇子妃赵明璇前往严家负荆请罪。另一方面,以裙带世婚立足于世的严家也明白自家与二皇子庄周合则两利,分则两败的现实。于是两方人马立刻放下了心中的芥蒂,面上和和美美的重归于好。
    不过经此一事后,两方人马终究在心底存了一份隔阂。不论面上如何交好,私底下终究品出两分别别扭扭的生分来。
    二皇子庄周在朝堂之上再次失意,而大皇子庄麟操练精锐水军锐不可当的捷报却一而再再而三的传入京畿。一时间庄周颇感意兴阑珊,便把豪情抛却,只顾流连内帷,把盏寻欢。看在众人眼中,除了摇头扼腕,叹息二皇子果然才资平常之外,更加看好远在江南精忠报国的大皇子庄麟。
    疏忽间春去秋来,二皇子府的侧妃陈悦兮陡然传了喜讯入宫。年已过半百的永乾帝看着龙案上恭贺皇家子嗣绵延的奏疏,陡然想起自己已是为人祖父,一瞬间有了些英雄迟暮的慨叹。但转过头来,却也欣慰于儿子开枝散叶,长大成人。
    正所谓隔代亲,身为祖父之龄的永乾帝其实并没有多少机会享受天伦之乐。只因原本该有子嗣的大儿子庄麟娶了个不下蛋的男妃,二儿子庄周虽然孕有子嗣,但此前二皇子妃刚诊出有孕,江浙便出了水匪霍乱民间,此后生下的还是个女娃,因此永乾帝并不喜欢,自然也很少招到跟前逗弄。之后三皇子娶妻,这一年来也没有消息。如今二儿子再次传出喜讯,虽然只是个侧妃所出,但聊胜于无,永乾帝还是很高兴的赏了许多珍宝药材给二皇子府。
    不过心中却也免不了暗暗吐槽,自己这二儿子本事稀松,没想到床榻之事还不含糊。可见世人皆有一技之长,能为皇家开枝散叶,绵延子嗣,也算二皇子庄周于国有功了罢。
    永乾帝想到这里,有些莞尔的摇了摇头,再次压下对二儿子的失望,开始埋头处理政务。
    而另一厢,再次为人父的二皇子庄周在欣喜之余,也好似骤然长大了一般。他不再对永乾帝的“偏心”抱怨连连,也不再做出种种意兴阑珊的举止腔调,反而将全部精力放在吏部公务之上。降低姿态不懂就问,笨拙的处理分内的公务而不是仗着天潢贵胄的身份就将自身职责推脱给旁人。一改之前浮躁轻狂,四处笼络人心的毛病。
    每日除正常入朝办公,回家就闭门谢客,沐浴熏香抄写孝经为陛下皇后祈福。偶尔入宫陪伴圣驾左右,尽一尽孝子贤孙的心意。
    永乾帝看在眼中,虽不知庄周这番乖巧听话能维持多久,却也欣慰于儿子有孝敬之心。龙颜大悦之下,每每赏赐珍宝于二皇子府。就连之前番邦上贡的一匹说好了留给永安王庄麟的汗血宝马,也在一次心血来潮时候赐给了庄周。
    一时间,二皇子庄周恩宠无限,风头无两,有圣眷直追永安王之势。母凭子贵,就连后宫中皇后的恩宠也少有的盖过了宸妃娘娘。满朝勋贵大臣啧啧称奇之下,庄周一举一动却是越发的谦逊低调。接连打发了好几批明里暗里示好效忠的大臣后,不耐烦的庄周以家中女眷身体不适为由,再次闭门谢客。
    与此同时,京中突然有流言纷纷,只说永安王在江南操练水军久矣,恐怕有拥兵自重之嫌。
    永乾帝面上自然是莞尔一笑,不了了之。还接连训斥了几位上书谏言的御史大臣,充分表现了对大儿子的看重和信任。
    只是常在永乾帝枕边窥伺君心的宸妃还是察觉到了永乾帝心中的抑郁。悄悄打发娘家人往江南隐秘传讯之后。不过月余间,远在杭州的庄麟立刻上奏表达想要回京之意。
    安稳的坐在龙椅上的永乾帝了然一笑,大笔一挥,继续训斥庄麟多心多疑。又告诫他定要好好当差,切莫辜负圣恩云云。

章节目录

相煎何太急[重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八爷党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八爷党并收藏相煎何太急[重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