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天子为表对这些个学子的殷殷期望,特地吩咐朝廷修葺会试考场,将沿袭多年的每间只有高八尺,宽四尺有余的号子全部废除,而是改成一个个十尺立方的单间。单间之内有一方席案供学子答卷,更有一张建议的木榻供学生休息。并下旨每届科考之时,改由朝廷预备饭食分发给诸位学子。
    当然,为了避免有泄漏考题之事发生,陛下明言朝廷所提供之饭食均是薄可透光之春饼,清晰可见碗底之米汤,以及细微如发丝之小菜。如此一来,多有闲逸之人笑谈,此举倒是很考验厨子的刀工底蕴云云。不过这饭食虽简单清淡,却也能保证是热汤热饭,比往年之学子不得不就着冷水吃干饽饽的情况要好很多。如此一来,倒是颇得了许多寒门士子的感恩戴德。
    而在新帝看来,则是“朕以国士待诸位学子,望诸位学子能感朕之拳拳,将来委任一方,也需如此对待当地百姓才是。”
    众所周知,当朝天子乃是幼年行伍出身,在马背上打的功名天下,从来不耐烦那些个文绉绉的事儿。就算是下圣旨,也是简单明了,力求半文半白,让所有人都能听懂他的话。因此就造成了天子每每下明旨晓谕天下,那些个从来都不关注朝廷大事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百姓也都饶有兴致的堆在城门口听人讲述圣旨关键,并每每开口议论。说的都是新帝果然心怀百姓,务实达练云云。
    如此一来,庄麟便在登基之初莫名其妙博得了诸多百姓的好感爱戴,实乃无心插柳之事。
    不仅如此,因身为讨厌朝中某些大臣言之无物,行事拖沓,模棱两可,庄麟甚至还要求官员上奏折时,不准堆砌笔墨,云山雾绕,歌功颂德,而是有事说事,力求简洁。要求在阐述事情之事,尽量以准确的数字来说明事情,而不是那些个四六骈文。更要求举凡官员上奏,如非重大关键之事,其奏折字数不得超过三年,力求一目了然。
    此规矩刚刚颁布之时,多少朝廷官员并不适应,每每奏章之时均要抱怨连连,大有不知从何下手之慨叹。更有甚者,少不得添添改改,绞尽脑汁,想要将手中长篇大论改成不足三千字的小论文。其中最为痛苦的便是那些自翰林清词当中出来的官员,因行文时习惯了辞藻华丽,文章精美,大多数时候专注于文章本身更多余文章内容。因此奏折每每到达昭明殿,庄麟只随意翻了两页没发现自己要看的东西,均朱笔御批返回去重写。这让诸多翰林老爷叫苦连连,颇无颜面。
    反而是一些因军功累积而到达州府老爷之位的武官们,因肚子里头墨水不多,索性以大白话将事情阐述明白,并按新帝之要求,在奏章后面附上各种明细数字,更有甚者因言语说不太明白,还画了一幅草图附在后头用以说明。乍看一下就像是账本加比例图一样,看图说话,果然是一目了然。深得新帝之喜欢。并将此类奏章在朝会之时下发给诸位官员,让其明白何为“范文”。
    如此一二个月下来,多数官员都已经明白了新帝的喜好,上行下效之际,也习惯了这种有事儿说事儿,简单明了的行事作风。也觉得这种行事果然比自己在桌案面前憋了半天,都在想该怎么遣词造句才能不犯忌讳,歌功颂德,然后再把事情报上去的程序要简单了很多。潜移默化之下,在处理各种公务的时候也习惯了这种雷厉风行,一时间朝廷的办事效率竟也提高了不少,实在是叫人欣慰。
    史书可见,举凡新旧势力交替之时,朝廷都会有一段时间的秩序混乱。天授初年自然也不例外。不过这种混乱在庄麟无视各种陈贵旧习大刀阔斧的改革之下,很快就变得秩序井然。而朝廷秩序井然了,皇帝跟文武百官就都清闲了不少。也就有闲心去考虑一些看似无关痛痒,实则充满了利益瓜葛的闲事——比如说选秀。
    所谓选秀,乃是从民间挑选贤良淑德,品貌双全之女子充实后宫,服侍陛下,替皇族绵延子嗣,维持江山社稷安稳传承。
    此事放在天授年间,就更显得尤其重要。
    只因新帝庄麟膝下并无子嗣,唯一的皇后君氏又是男儿身,没有办法给新帝孕育龙子。因此在这样独一无二的高富帅的光环之下,多少文官武将,功勋亲贵都拼了命的劝说皇帝进行选秀,充实后宫,并对自家女儿各种教导告诫,务必让她等进宫之后,使劲浑身解数夺得皇帝恩宠,尽快孕育子嗣。在新帝嫡子注定不会存在的情况下,大家的机会就多了。
    诸多官宦世勋之家打的好算盘,然而请愿的折子刚刚进了昭明殿,就被新帝看都不看的退了回来。简而言之——
    “朕的家事,用不着尔等来操心。”
    诸位臣工闻言,立刻掀起了轩然大波。各种请谏折子如雪片般飞入昭明殿,甚至到了后来,文武百官竟联名上奏,态度坚决的要求陛下以江山社稷为重,务必要广纳后宫,绵延子嗣。
    与此同时,皇后君氏狐媚惑主,危害朝廷安危的流言再次尘嚣甚上。
    不过这次众人的态度可不是当年的艳羡嫉妒,唯一存在的只有憎恶嫉恨,盖因君少优的存在着实挡了她们上晋的道路。正所谓杀人父母,断人财路,君少优一夕间成为大褚所有女子的仇敌。
    而新帝庄麟对于文武百官如此折腾,唯一的应对就是从宫中挑选百名美艳宫女赐给诸位蹦跶的最欢的臣工。并且明言“来而不往非礼也”。
    你不是想搀和朕的后院之事吗,那么朕也不甘寂寞,对你们的后院指手画脚一番。
    不光如此,庄麟还特地驳了一个上奏请封承爵,但承爵之人并非原配嫡子,而是继室所出嫡子的国公府的奏疏。此举更是引起了不少朝臣的强烈反对。
    一时间朝中议论纷纷,多少言官大臣不思精忠报国,为百姓做事,反而将此当成了邀买盛名的途径,每每有言官在朝廷之上上奏怒骂皇帝。求的就是龙颜大怒之下,挨了几十板子的惩戒。于是连月下来,朝中大臣站着上朝,躺着回家的情况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更有甚者,竟为此争斗耽误了南方一州洪涝之灾请求赈灾的折子。还是在一月之后,江浙一带戍守海防的武官回京续职时,无意间同庄麟说起,庄麟方知此事。
    得此消息之后,庄麟龙颜大怒。立刻下旨命令朝廷官员各司其职,不得再非议后宫之事。并且明言有生之年,不会举办选秀,充实后宫。
    “朕之一生,唯有皇后一人足矣。”
    宁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新帝庄麟对男后君少优可歌可泣的忠贞并没有得到大褚官民的啧啧称赞。与此相反,朝中劝谏的折子反而更多。更有一些官员不惜在金銮殿上以死谏言,以头触柱的规劝圣上以江山社稷为重,万万收回成命。而早有预料的庄麟已经在君少优的提醒下,吩咐宫中太监婢女将金銮殿内的所有柱子都包上了一层软软的海绵。因此劝谏的官员没能死成。不过庄麟也没放过这人,以此人不务正业,不理会国家大事,民间疾苦,专挑这种无关痛痒的鸡毛小事来劝谏皇帝邀买清名为由,罢黜了这名官员的官职。遣送此人告老还乡。并再次下旨明言,劝告诸位臣工务必各司其职,以百姓江山为重。
    并阴损的叫人编了讥讽那官员“不误正调,不理百姓疾苦,不闻江南水患民生之疾,专管着皇帝跟谁睡觉之事挑刺儿,结果被皇帝一怒之下,贬了官职”的童谣让人在街头巷尾传唱。
    如此阴招一出,那官员不畏生死,谏言皇帝的行为立马变了味儿。其一心最看重也最得意的不畏强权的清流清誉自然也在这街头巷尾的传唱之中添了那么一抹怪异的味道。叫众人哭笑不得之余,也暗暗心惊的收敛了动作。
    当真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绝对不能窝囊死的真实写照。
    朝中官员被庄麟不安排理出牌的损招折腾的消停了不少。这些个言官出身的清流人士向来嘴皮子利索,也最为沽名钓誉。在承袭了几个朝代的“不杀言官”的朝廷潜规则下,是既不怕打,又不怕死。
    不怕打——你越打我名声越好,打的板子多了,才能显出我不畏皇权,敢于直谏。不怕死——反正老祖宗的规矩是明令禁止皇帝杀言官,你只要不想当个昏君,那就绝对不敢杀我。而庄麟想昏君吗?显而易见是不想的。应该说每一个皇帝在登基之初,都不认为自己会成为万世唾骂的昏君。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多少有志成为明君的皇帝都不得不受这些个清流言官的辖制,不得不在他们的口舌之下,被逼无奈的去做一些违背本心意愿的事情。
    比如上辈子的庄麟,就在这些个言官的口舌之下污了一世清名,哪怕是后来翻身做主人,励精图治将大褚的版图扩大一半,让大褚的江山社稷国泰民安,也从未能讨得这些言官的欢心。在他们的口中,自己始终是一个篡位而上的逆臣贼子。而以庄麟的性格,也做不出篡改史书这样无耻的事情。或者说他压根儿就没想过要篡改史书,将骂名污水泼到已成为废帝和死人的庄周和君少优身上。

章节目录

相煎何太急[重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八爷党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八爷党并收藏相煎何太急[重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