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祯莫名其妙的话语,让赵昕变得有些疑神疑鬼,甚至开始怀疑刘易违背自己的命令,没有说出那些话来。
“如果当真是如此,就要换一个人了!”赵昕低声道,脸色极其不好看。
别管刘易才能水平或是人脉之类,对于赵昕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忠诚!没有这两个字,那么赵昕都懒得正眼去看刘易一眼。
现在赵昕重用刘易,事事都交给刘易去办,固然是因为亲近,用得顺手。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刘易是赵祯的探子,重用刘易是在向赵祯表忠心,省得赵祯心中生出猜忌。
若是刘易为了赵祯而背叛自己的话,就没有然后了。
赵昕陷入怀疑与自我怀疑中,觉得身边的一切都是如此地虚浮,笼罩在赵祯巨大的阴影下。这阴影固然是保护,但是另一方面,何尝不是限制自己成长的枷锁。
好在,最后刘易回来赴命,他还是依着赵昕的吩咐将那些话说了出来。
只是,赵昕还有些不放心,道:“一个字也不差?”
“一个字也不差!”相比较于赵昕,刘易生活地其实更累,需要讨好两头,一个是现在的主子,另一个是未来的主子,得罪任何一个都没有好下场。
赵昕微微颔首,“百姓的反应如何?”
“这等问题,普通百姓自然是回答不上来,那些士子太学生很满意,嚷嚷着要给殿下写万言书呢!”刘易陪着笑回答道。
“之前也忘记说限期几日,你觉得给他们几日时间为宜?”
“这等事,小人哪里敢做主,只是小人听说前次范相公推行新政,一日呈上《答手诏条陈十事》。”
赵昕摇了摇头,道:“寻常士子不过是读了几年书罢了,不知民情,估计交来的都是虚无空洞之词,要他们在一日内写出来,恐怕是强人所难。”
“范相公可是不世出的文武双全,自然没有几人比得上,如此宽限个十日如何?”
“便依你之言!”
太子殿下垂问,这等千载难逢的机会,莫说是寻常士子,便是一些在京的小官,也忍不住心中激动,开始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短短三日之内,便收有数百份回答。
这么多回答,赵昕自然是不可能一份份看过去的,一律交由礼部。本来也是他们负责科举,平时和书籍打交道也多,由礼部选择可堪入目的佳作,然后交给赵昕看。
整个礼部因为这事忙活了一阵,但绝大多数人乐在其中。有活干,在官场上,绝大多数时候意味着有地位,有权力。
一些清水衙门固然很清闲,但是是不是没有什么人上门求你办事,不一定非要是受贿,这次我帮你,下一次有困难帮回来。
就此事而言,能够被礼部选中,作品被赵昕看见,也就意味着被赵昕知道名姓。这就意味着前程呐,什么时候赵昕在赵祯面前说上一句,那不就是一飞冲天。
原本常年清水衙门的礼部,这些日子被人踏破了门户。某种程度上,此事的意义不亚于一场制科,即寻常科举之外皇帝另开科举,专门选拔水平一流的人才。比如文章写得特别好,比如对边疆问题掌握深刻等。
礼部经过初步遴选之后,便送到了赵昕这边来,赵昕翻看过几本,就看不下去了,这写的是啥?不仅仅是空洞,更是险涩!语言朴实说人话的少之又少,这是生怕赵昕看明白了吗?
词藻华丽,多是骈文,在这里卖弄文采,遣词造句喜欢用典,用典也就算了,人家好好的名字,改得赵昕根本不认识。
赵昕都是在课余时间询问孙复吕公著他们,才勉强看懂了一些。赵昕突然明白为什么欧阳修等人要搞古文运动了,只是看现在这情况,显然搞得还不够嘛。
写文章就写文章,能不能够好好写,故意不想让人看懂呀!这是什么奇葩,你咋不生活在树上!
最后,说说回答本身。
屠龙者变成恶龙这个问题,赵昕将之拆分为三个小问题,也就是个人,家族以及整个国家分别该怎么做?
能够到赵昕手上的,至少这个回答都是符合题意的,不至于答非所问,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
关于个人方面,很多人提出树立良好家风,严明家法,重视孝悌之道等。一些比较好的回答中,还写了关于义利之争的回答,即趋义避利,这也是儒家的行为准则与规范。
这个时候理学还没有成型,赵昕没有看见类似存天理灭人欲的回答。极少的回答论述了完善国家层面法规的约束,大部分都是在道德层面进行呐喊。
关于家族方面,便是亲近乡邻,完善族规,选任族中德高望重的耆老负责族中事宜。整体而言,关于家族层面的回答,赵昕觉得是最空洞的。
而关于国家层面的回答,因为圣贤书里都是关于这些的描述,所以几乎绝大部分的笔墨都是这些。如任用贤能,摒弃小人,虚心纳谏,遵守礼仪,重视民情,赏罚分明……
回答交上来了很多,但是很可惜,赵昕几乎没有看见自己想要看见的,没有新意,都是说烂的东西,可操作的早已实行过了,无法操作的也就是梦想罢了。
绝大部分内容是让天子如何如何做,只是在皇权至上的时代,制约皇权难度又太高了,每一个帝王都想方设法地将权力揽在自己的怀里。
能够看见这些,其实也很不错了。本就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人该如何战胜自己的欲望呢?满足自己的欲望有错吗?
富不过三代,对于富豪是坏事,但是对于国家而言,难道不是财产的再分配吗?王朝更迭也是一个道理,旧的王朝身上,有不少吸血的蛆虫,覆灭之后不是一次革新的好机会吗?
此外,赵昕提出的那些问题,如果深究起来,问题有不少。
建立家族或是王朝之人,也不见得就是一身的德行,说不定是踩在了时代风口的那只猪,说不定正好赶上风调雨顺,说不定是泼皮无赖,说不定残暴好杀,说不定骄奢淫逸。
这些,都是有的!
所以,为什么说后世之君不如前代之君呢?王朝覆灭,难道只是因为最后一任帝王吗?
“如果当真是如此,就要换一个人了!”赵昕低声道,脸色极其不好看。
别管刘易才能水平或是人脉之类,对于赵昕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忠诚!没有这两个字,那么赵昕都懒得正眼去看刘易一眼。
现在赵昕重用刘易,事事都交给刘易去办,固然是因为亲近,用得顺手。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刘易是赵祯的探子,重用刘易是在向赵祯表忠心,省得赵祯心中生出猜忌。
若是刘易为了赵祯而背叛自己的话,就没有然后了。
赵昕陷入怀疑与自我怀疑中,觉得身边的一切都是如此地虚浮,笼罩在赵祯巨大的阴影下。这阴影固然是保护,但是另一方面,何尝不是限制自己成长的枷锁。
好在,最后刘易回来赴命,他还是依着赵昕的吩咐将那些话说了出来。
只是,赵昕还有些不放心,道:“一个字也不差?”
“一个字也不差!”相比较于赵昕,刘易生活地其实更累,需要讨好两头,一个是现在的主子,另一个是未来的主子,得罪任何一个都没有好下场。
赵昕微微颔首,“百姓的反应如何?”
“这等问题,普通百姓自然是回答不上来,那些士子太学生很满意,嚷嚷着要给殿下写万言书呢!”刘易陪着笑回答道。
“之前也忘记说限期几日,你觉得给他们几日时间为宜?”
“这等事,小人哪里敢做主,只是小人听说前次范相公推行新政,一日呈上《答手诏条陈十事》。”
赵昕摇了摇头,道:“寻常士子不过是读了几年书罢了,不知民情,估计交来的都是虚无空洞之词,要他们在一日内写出来,恐怕是强人所难。”
“范相公可是不世出的文武双全,自然没有几人比得上,如此宽限个十日如何?”
“便依你之言!”
太子殿下垂问,这等千载难逢的机会,莫说是寻常士子,便是一些在京的小官,也忍不住心中激动,开始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短短三日之内,便收有数百份回答。
这么多回答,赵昕自然是不可能一份份看过去的,一律交由礼部。本来也是他们负责科举,平时和书籍打交道也多,由礼部选择可堪入目的佳作,然后交给赵昕看。
整个礼部因为这事忙活了一阵,但绝大多数人乐在其中。有活干,在官场上,绝大多数时候意味着有地位,有权力。
一些清水衙门固然很清闲,但是是不是没有什么人上门求你办事,不一定非要是受贿,这次我帮你,下一次有困难帮回来。
就此事而言,能够被礼部选中,作品被赵昕看见,也就意味着被赵昕知道名姓。这就意味着前程呐,什么时候赵昕在赵祯面前说上一句,那不就是一飞冲天。
原本常年清水衙门的礼部,这些日子被人踏破了门户。某种程度上,此事的意义不亚于一场制科,即寻常科举之外皇帝另开科举,专门选拔水平一流的人才。比如文章写得特别好,比如对边疆问题掌握深刻等。
礼部经过初步遴选之后,便送到了赵昕这边来,赵昕翻看过几本,就看不下去了,这写的是啥?不仅仅是空洞,更是险涩!语言朴实说人话的少之又少,这是生怕赵昕看明白了吗?
词藻华丽,多是骈文,在这里卖弄文采,遣词造句喜欢用典,用典也就算了,人家好好的名字,改得赵昕根本不认识。
赵昕都是在课余时间询问孙复吕公著他们,才勉强看懂了一些。赵昕突然明白为什么欧阳修等人要搞古文运动了,只是看现在这情况,显然搞得还不够嘛。
写文章就写文章,能不能够好好写,故意不想让人看懂呀!这是什么奇葩,你咋不生活在树上!
最后,说说回答本身。
屠龙者变成恶龙这个问题,赵昕将之拆分为三个小问题,也就是个人,家族以及整个国家分别该怎么做?
能够到赵昕手上的,至少这个回答都是符合题意的,不至于答非所问,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
关于个人方面,很多人提出树立良好家风,严明家法,重视孝悌之道等。一些比较好的回答中,还写了关于义利之争的回答,即趋义避利,这也是儒家的行为准则与规范。
这个时候理学还没有成型,赵昕没有看见类似存天理灭人欲的回答。极少的回答论述了完善国家层面法规的约束,大部分都是在道德层面进行呐喊。
关于家族方面,便是亲近乡邻,完善族规,选任族中德高望重的耆老负责族中事宜。整体而言,关于家族层面的回答,赵昕觉得是最空洞的。
而关于国家层面的回答,因为圣贤书里都是关于这些的描述,所以几乎绝大部分的笔墨都是这些。如任用贤能,摒弃小人,虚心纳谏,遵守礼仪,重视民情,赏罚分明……
回答交上来了很多,但是很可惜,赵昕几乎没有看见自己想要看见的,没有新意,都是说烂的东西,可操作的早已实行过了,无法操作的也就是梦想罢了。
绝大部分内容是让天子如何如何做,只是在皇权至上的时代,制约皇权难度又太高了,每一个帝王都想方设法地将权力揽在自己的怀里。
能够看见这些,其实也很不错了。本就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人该如何战胜自己的欲望呢?满足自己的欲望有错吗?
富不过三代,对于富豪是坏事,但是对于国家而言,难道不是财产的再分配吗?王朝更迭也是一个道理,旧的王朝身上,有不少吸血的蛆虫,覆灭之后不是一次革新的好机会吗?
此外,赵昕提出的那些问题,如果深究起来,问题有不少。
建立家族或是王朝之人,也不见得就是一身的德行,说不定是踩在了时代风口的那只猪,说不定正好赶上风调雨顺,说不定是泼皮无赖,说不定残暴好杀,说不定骄奢淫逸。
这些,都是有的!
所以,为什么说后世之君不如前代之君呢?王朝覆灭,难道只是因为最后一任帝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