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着,倒像是直奔萧国边城而来的。
    连平日里政治敏感度不高的周承弋都察觉出不对劲来。
    这个人想要干什么?对我们有无恶意?他询问道。
    钟离越自然早就注意到这个狼群,要不然之前也不会在对方没有做出什么过于出格事情时,就将异常写进军报里。
    对方从头到尾都没什么不对,钟离越不是霸道的人,没叫手下暴力驱逐,只加强了领地巡视,隔一段时间报告其行踪。
    不过钟离越是大忙人,打仗的时候忙着排兵布阵,休战的时候忙着操练部下,并补充队伍的战损,所以他虽然叫人一直关注这那狼群的足迹,却直到周承弋找上门来时才真正着眼于这事上。
    这人对草原很熟悉,尤其是原来北胡的地盘,显然那领头者是个北胡人。钟离越说着在边境地图上标下几个点,按照狼群的经过的依次顺序连成了一条直线,在尾端打了个箭头。
    确实是冲着我们来的。沈娉一眼就看到了隔了只剩一城距离的烟云城,十分肯定的说道。
    其他人自然也看了出来,钟离越露出玩味的笑容,手指在地图上点了点,狼群前进速度很快,不出三日就横跨了大半个北胡,然则却不知道为什么在这一处歇的时间越长,到现在离烟云都差这么远的距离。
    按照正常来说,如果是奔着他们来的,应该早就抵达了才对,为什么近在咫尺却突然休息了?
    周承弋皱了皱眉,沉思半晌只得出一个不靠谱的结论,也许他们的目的地并不是烟云。
    也许。众人点了点头,没有否认这个可能性。
    不管这狼不狼的,大雪灾在预防中汹汹而来之时,冬至祭祀大典来了。
    周承玉在璋台山接受加冕,在无证上岗数月后,终于成了合法的女皇,改年号为安昌,意欲这一片饱受屠戮的土地能够安宁昌隆。
    文帝四十一年的统治画上了完美的休止符。
    周承弋第一次在边关过年,也终于明白北方没有暖气的冬天是多么难过了。
    北风卷地百草折,那呼哧呼哧狂叫肆虐的风刮在脸上跟刀子似的,出去还是好端端一个人,进来必然顶着一张生疼泛红的脸。
    钟离越这些常年在北方的军中汉子还没什么,但周承弋、房观彦、沈娉等人,没来北方前不说娇生惯养,但也都是富家出生,哪里见过这症状。
    这么一吹,生冻疮是小,直接脸都给吹面瘫了当然,他们三个都是年轻人,扛不住风也不至于这样,面瘫这个症状是出现在一位工部官员身上的。
    所幸沧州瘟疫解决的差不多了,大部分御医都回京,但还有一小部分没有走,有如沈老御医、张御医这般年龄大,不便在天寒地坼的冬日折腾的,也有如沈崇等还想留着善后,怕疫情复发的。
    张御医便是之前给皇帝按捏治疗的那位,他擅长银针刺穴,之前瘟疫爆发周期被稳住他功劳很大;沈老御医已然是一位耄耋老人,牙齿都脱落光了,但瞧着尚矍铄,他擅长调理。
    这两位老先生强强联合,愣是把那位工部官员的面瘫给救了回来,还帮他治了不少的暗病。
    说到这里便不得不提一下这位沈崇沈御医了,周承弋感冒是在段知章回京之后,他去看医生开药都是这位沈崇御医经手的。
    好巧不巧,周承弋去的那一日,正好沈御医接连救了两个人的性命,一位是不慎掉到冰湖里瞧着已经没有生息的小女娃,一位喉咙里卡了东西差点就此过去的少年人。
    沈崇熟练的分别使用了心肺复苏和海姆利克急救法。
    没错,这人竟然用的是现代急救术!
    周承弋观察发现,他不仅是将急救术都掌握了,还做出了一系列精密的医疗用具,坐诊的房子不大,却分出了三个区域,一个看诊台,一个摆了几个床位的住院区,还剩下一个用布帘围起来的神秘空间。
    布帘拉开,里面是普普通通的一方长台,只台子上放着的东西有些奇怪,还有不少的标本。
    尽管这一方空间收拾的很干净,周承弋还是一眼就判断出这里是实验台。
    平时就在这里做实验?周承弋说着指了指上面一个装订的本子,可以看看吗?
    沈崇点点头,有些紧张,不过是一些枯燥的东西。
    周承弋翻开这个粗糙的装订本,发现了上面有着大量的数据,密密麻麻的大片,前面大部分都记录的是瘟疫的数据,也可以说是攻克历史了,中间还掺杂着对于《穷书生种田》《防疫手册》的研究分析等。
    很严谨,不过应该做下系统归纳,看起来更直观清楚。周承弋大学时候也是做过不少实验的,而且因为是课代表,经常会给导师做助手,在归纳整理报告数据这方面还有颇有心得。
    他将自己的经验总结一番慢慢的说给沈崇听。
    沈崇顿时眼前一亮,利索的从胸前掏出另一个装订粗糙的本子,这本子为了方便携带做成了巴掌大小,捏着一只炭笔就埋头写了起来。
    这就是煤充足的好处,有了煤也就有了炭,炭笔虽然粗,写字不怎么好看,但胜在方便,随时掏出来就可以用,紧急时刻比起用一会还得磨墨的毛笔好用。
    炭笔到底是谁先用起来的,已经无从考察,但真正流行起来,还是自周承弋改良之后。
    他把炭笔弄成细长的一条,然后削了个仿造铅笔的套给它装着,这样原本很细很长的炭芯被木头包围着也不容易断,还可以写出好看的字来。
    炭笔颜色比较深,周承弋其实更想要铅笔,但这个时候聊胜于无,他用着也挺舒服的,还叫人专门打了一把削笔的小刀放在身上。
    文人也都是有追求的,炭笔的好用逐渐显露出来后,他们也就开始拿了起来。
    符谦脑子转的多快,他发现周承弋寄过去的稿子明显换了一种笔后,便细细询问了好友,顿时就嗅到了商机,人还在京中,就先派人来到沧州。
    经过一番考察之后,第一个炭笔制造厂落户在天水城。
    然而没有大型机械的支持,炭笔的制作量并不是很高,所以卖的并不便宜。
    不过与文化有关的东西向来要价都不便宜,这炭笔用的久,划得来,所以买的人其实很多,颇有供不应求的架势。
    符谦自然又是赚的盆满钵满,好不快乐。
    不过改良炭笔都是之后的事情,周承弋除了给沈崇提出实验数据的规整之外,还提出了动物实验。
    有些数据只是推测终究虚浮,还是需要一定的实验验证。
    沈崇赞同这个理论,然天下动物何其多种,殿下可有赐教?
    小白鼠、兔子周承弋报出几个适合用于做动物实验的,并且道,如果试药到了后期,你大可以找人弄来猴子猩猩。
    沈崇有些不解:这是为何?
    因为他们是人类近亲。
    这话周承弋自然不可能说,只道,都是可以直立行走的,瞧着也比其他动物聪明。
    除此之外,周承弋还提出了解剖这类事情,不过尚且比较委婉,叫沈崇可以的话去找那些仵作取取经。
    了解人体结构,方能更好治病。沈崇欣然。
    沧州天气的恶劣,除了寒冷之外,其实还有暴风雪造成的可见度低。
    那真是跟瞎了一样,肩并肩都能走失的程度。
    到了十二月末,沧州的雪基本没怎么停过,这就成了一个天然的屏障,根本不可能有哪支军队会在这个时候不要命的挑起纷争,所以边关老实了起来。
    不过冷归冷,倒是挺干的,周承弋手腕的疼痛反而没有在在长安时难受。
    就这样的寒日里,年节来了。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在20210725 00:24:58~20210725 23:57:26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铭子 30瓶;医科生不配拥有头发⊙ 8瓶;凌空 4瓶;季危 2瓶;迷踪花冠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22章 来客
    在年节前半个月,《易宸昼的未来日记》在《长安》杂志连载到完结了。
    这是一篇很有现代网络小说影子的作品,而且也是爽文流,结局自然是皆大欢喜,没有什么太大的悬念,不过这篇文因为星海流这个题材的原因,从开头就注定了不论周承弋怎么写都不会太差。
    果不其然,这篇文连载期力压群雄,直接成为了今年长安书坊最赚钱的书之一,并且与骆异的那本星海武侠流小说并称为星海流两大巅峰作品。
    易宸昼连载期引起的大热在众人的预料之中,然而包括周承弋这个作者在内的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它真正的巅峰是在完结之后!
    与其相关的评论、同人文等呈井喷形式爆发,且直接跨入不可收拾的局面,不仅星海流这个题材彻底火了,还因为后来萧国工部实验室肉眼可见的出了不少新东西的后续续命原因,这个题材直接十余年都没有下大热的台子。
    《易宸昼的未来日记》在完结爆火之后流量有多夸张呢?举个例子。
    长安书坊下的那本《读者评论》,经过不断的调整改进之后,成为了七日刊,其完结之后的第一二个月,一共出了九刊,共刊登两百整稿件,其中与其有关的稿件为一百三十三篇!
    而这还是经过了严格的筛选之后的结果。
    符谦不是没想过控制稿件数量,但奈何给这本文写评论或同人文的,质量都比去其他文高的多,再一细看笔名,好家伙,眼熟的那何止是一个两个。
    骆异也就罢了,还有余映、宋老爷子、叶疏朗、沈太师等一系列举重若轻的人物,更别提什么知名的作者写手了,就连杜康都算是名气比较小的。
    符谦卡谁都不是,最后一咬牙干脆就以质量来定,该谁上谁就上。
    那一段时间看《读者评论》,不清楚的还以为这是专门开给《易宸昼的未来日记》的专门刊物呢。
    不过这样的趋势也只是一两个月罢了,到了后面就逐渐不可避免的冷了下来。
    毕竟已经彻底盘活,不在死气沉沉的文学界,从来不缺会写的文人,也不缺好的作品。
    扩大的不只是通俗小说的题材库,同时购买书籍的人数也比往年增加了不少,当然这有造纸和印刷技术改进后,纸张的成本价压低,杂志的销售价格自然也开始压低有关系,但最原始的原因,还是认字的人多了。
    这一点就要感谢朝廷极大力度推广执行的扫盲教育了。
    扫盲教育一开始执行的时候,虽然说的是全民皆可参加,然而能送去的基本都是不能帮忙做农活的幼儿。
    其后经过调整开起夜校、放牛班等模式之后,参与进来的百姓就多了。
    再傻的人也知道,读书能给他们带来不一样的东西,就算同是在码头搬货,认字的人也总比只会使力气的强,差一点的就混个工头,好一点的直接成账房。
    如果不是没得选,谁又愿意放弃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呢。
    识字的人多了,会花钱买杂志报纸的人也多了。
    自然有人不舍得,却也有人愿意舍得,还有些村子比较有远见,一伙人凑在一起专门订了不少杂志,看着花费了一大笔钱,然则分摊到每个人头上,也不过一年几个铜板罢了。
    就是杂志只有区区一份,想要看就得轮着来,轮到后头基本就残破的看不出模样了。
    当打破教育垄断之后,底层人民如饥似渴的开始学习,寒门学子才会有真正崛起的机会,士族阶级有目光短浅者不以为意,也有聪明人察觉出了这潜藏的危机。
    他们想要将事情扭回来,于是向女皇施压,结果没想到反被这瞧着人畜无害的小女皇一把,弄出了第一个公开图书馆。
    你也不用担心,朕批一块地给你,批钱给你建图书馆,建好了之后你们就每家出个百来册书籍,然后成立租赁系统,你们还可以收钱。女皇这话说的,似乎怎么想都是他们赚了。
    还真有年纪小的后辈听着觉得自己赚了,欢天喜地的谢恩,夸女皇仁善慈爱,以为自己占了大便宜。
    看透的人长长叹了口气,心想:这哪里是大便宜啊,这分明是看似蜜糖实为砒/霜。
    学阀怎么保障自己的地位?当然就是垄断知识。
    而小皇帝这一把直接要他们把书籍都贡献出来,这看似温和的手段,其实是从根本上就砍断他们的根基。
    初时或许不见,但假以时日,他们这一代的学阀,终究会真的沦为书籍看护保养人员!
    然而这事情是他们自己捅出来的,圣旨也已经雷厉风行的下达,如今整个萧国都知道了,他们也不可能抗旨不尊,唯一能做的,就是掐准那个贡献一部分书籍的点了。
    他们将自己认为最重要的知识牢牢握在手里,以保证自己未来在冲击中还能占据一席之地。
    不过很快,他们就会知道这一切都是徒劳的。
    因为工部的实验室有一个黎杰芎,黎杰芎下面还有源源不断涌入的研究者,他们带来的新的知识体系,将旧的知识体系,直接毫不留情的冲垮,残忍无情到了极致。
    这些事情,皇室和部分朝官都知道,这也是为什么周承玉没有进一步直接利落的将学阀铲除的原因。
    他们看着这些学阀世家的徒劳无功的挣扎,眼中带着的是怜悯和惋惜。
    当然有像那些学阀世家一样为了自身而做保留的人,却也有宋老爷子、余映、符谦这样,直接将有用的书籍无条件捐献的人。
    不过他们捐的不是女皇下令建的长安图书馆,而是女学自己的学校图书馆。
    其实不止是女校,太学也是有自己的学校图书馆的,只不过不叫这个名字,而叫文苑、崇文馆。
    女学的文苑是沈娉任学长期间自己掏钱建起来的,规模不大,书籍也是和余映两人拼拼凑凑的,多是跟科举有关的书籍,完全没有太学的丰富。
    但现在周承玉借着建长安图书馆的便利,顺手也给太学和女学都批了资金,新上任的女学学长是余映的老相识,一位襄州的女诗人,她与余映都是有尊号,在文学界声望很高的人。
    她并没有参加科考,但在知道女学之后便直接从襄州不辞辛劳的来了长安并就此定居,而且她也是第一个拥有老师资格证的人。
    当然这个资格证目前并没有通过朝廷认证,只在女学和南书房有用。
    在知道她之后,周承弋曾邀请过,然而这位女诗人并没有答应,而是选择留在女学,接替了沈娉离开后的学长之位,并完成的非常出色。
    周承弋看了今年科举的名单,拥有会试资格的女举人比去年翻了一倍,纵然还是比男举人少,却已经开始叫那些男人们产生了危机感。

章节目录

我在东宫写小说(穿越)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今夜无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今夜无风并收藏我在东宫写小说(穿越)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