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四路讨抚黜陟大使
因为杨玄感叛变的原因,天下登时大乱,义军纷纷揭竿而起。
杨英端坐在金銮殿的龙椅上,摆了摆手,示意苏威不用再说下去了。
“传旨,此次收复洛阳,秦琼功不可没,着升左果毅郎将;卫玄因病休养,着虎贲郎将斛斯万善暂领其军务,陈棱辅之,待平定杨玄感后驻扎长安。”
秦琼这位门神,他打算还是暂时留在身边的好,毕竟谁知道他跟着张须陀再东征西讨,最后会不会还被瓦岗山给挖走啊。
至于卫玄,看他如今的状况,命不久矣,他手下的军士不能没有头号将领,又恐斛斯万善谋略不足,这才安排陈棱协助一二。
“苏爱卿,如今天下乱象已起,尔身为朝堂宰相,可有何良策么?”杨英此时才再次将话茬扯回叛军上来。
“陛下。臣依旧以为天下乱之根本在于劳役过重,百姓不堪其苦也。臣恳请陛下减劳役,平民怨,方是上策啊。”
苏威颤巍巍的跪倒于台阶之下,老泪纵横。在当初兴建洛阳之时,他就曾经劝谏过杨广,可却被驳回了。
大兴劳役,使农不能事田;耗费钱粮,使民增赋厚税。他一直以为,只要陛下如先帝一般,少兴劳役,则天下可安。
此次东征失利之后,他曾经上折子请求辞官回乡养老,却被杨广将折子给扣押了下来,仍旧留任中书省。
这段时间,各地的奏折都经过他的手,他哪里会不知道天下大势?故而,再次恳请杨英减劳役。
“爱卿所言极是,然如今天下动乱已起,若无武力威慑,岂不是让天下人以为朕可欺不成?天威何在?”
杨英内心深处并不想过多杀戮,但这个时候若有半分退让,不但皇位岌岌可危,就连性命也难保全。
“陛下,臣请命,率部下所属平定乱民。”张须陀忽然出班奏请,他这还是第一次出现在朝堂。
这位张须陀可是隋末的“救火队员”,虽然从未进京面圣,但将自己的一生全部彻底奉献给了大隋朝廷。
身为军人,更是对杨广忠心耿耿。在他看来无论陛下做了什么错事,天下子民都没有反叛的理由。
这就是愚忠的代表人物。按照历史走向,哪怕他最后战死沙场,拼尽最后一丝力气,依旧不忘杨广,足见其忠。
杨英苦笑摇头,若是一直杀下去,张须陀早晚要战死。况且死亡的都是大隋子民,损兵折将,自己哪里还有实力去将高句丽收为一郡之地啊?
“爱卿,对于各地叛军,朕以为宜疏不宜堵。他们终究是朕的子民,朕拟命人行讨伐、招抚、处置之事。
传旨:命张须陀为河南道讨抚黜陟大使,对所有河南叛军行讨伐、招抚之权,河南所有州郡文武皆受其调遣!
命来护儿为山东道讨抚黜陟大使,对所有山东叛军行讨伐、招抚之权,山东所有州郡文武皆受其调遣!
命吐万绪为江南道讨抚黜陟大使,对所有余杭、江都一带叛军行讨伐、招抚之权,江南所有州郡文武皆受其调遣!
命杨义臣为河北道讨抚黜陟大使,对所有河北叛军行讨伐、招抚之权,河北所有州郡文武皆受其调遣!
凡叛军首领一概处死,所俘虏之兵有胆敢顽抗者,杀!愿受安抚,为我大隋子民者,皆转交龙阳城萧瑀、屈突通全权处置。”
没有商量的余地,也没有继续征求满朝文武的意见,杨英一言而决。
自从在这个世界重生以来,杨英便知道早晚会有四面楚歌的一天。这三个月的时间里,他早已有了思路。
向要平静的缓和矛盾已经来不及了,有道是乱世用重典,恩威并施,方能奏效。既给那些百姓一条生路,也要斩断所有人的反叛之心。
随着旨意下达,满朝文武无不纷纷高呼“吾皇圣明”之类的龙屁言语,毕竟在他们看来圣上比之前要仁慈多了。
按照原本皇帝陛下的作风,必定要血流成河,将天下叛军屠尽杀绝,垒成一座座京观,方才能罢休。
杨英说着,旁边李纲记录着,等散朝之后,便要将一道道圣旨传达下去。杨英目光扫过群臣,平缓了一下语气。
“吏部!如今朝中正是用人之际,可有能用之人举荐?”他很好奇,怎么都是一群老臣呢?就没几个年轻点的?
“回禀陛下,臣举荐滏阳县尉杜如晦、起居舍人虞世南。杜如晦学综经籍,德范光茂,聪慧识达,有王佐之才。
虞世南能文善书,博古通今,素有才华,外和柔而内忠直。此二人俱为良臣,请陛下纳之以用。”
吏部侍郎高孝基听到杨英询问,立马站出来禀奏。说起来,他对这两个人都推崇备至,奈何一直没有机会上奏于陛下。
根据吏部的章程,他也只能给这二人一个小官。那虞世南还好说,可杜如晦如今已经有些不耐烦了。
他自认才华出众,却委身于一个小小县尉,心有不甘,已经渐渐萌生了弃官不做,退隐山林的打算。
这段时间高孝基也十分头疼,痛失此等人才,他心难安。今日听到杨英问及,第一个起身出来,便将这二人举荐上去了。
“杜如晦?虞世南?”杨英嘴里嘟囔着,眼光渐渐放亮。这两人可都是后世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尤其那杜如晦十分了得,被人与房玄龄并称,有房谋杜断之言。杨英脑海里琢磨着,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传朕旨意,着杜如晦、虞世南入宫面圣,朕欲当面考校,若果有才华,定当重用。”
“臣举荐治礼郎高士廉,其人才望素高,操秉无玷,可堪大用。”另一个吏部侍郎杨恭仁也出班奏请。
“准奏,着其与杜如晦、虞世南一同入宫面圣。”杨英听罢,直接恩准。这也是自己的目标人物之一啊。
眼见杨英今日龙颜大悦,苏威等人纷纷上前奏本。朝堂之上,少有的热闹起来,一本本奏章在君臣指间传递。
……
杨英端坐在金銮殿的龙椅上,摆了摆手,示意苏威不用再说下去了。
“传旨,此次收复洛阳,秦琼功不可没,着升左果毅郎将;卫玄因病休养,着虎贲郎将斛斯万善暂领其军务,陈棱辅之,待平定杨玄感后驻扎长安。”
秦琼这位门神,他打算还是暂时留在身边的好,毕竟谁知道他跟着张须陀再东征西讨,最后会不会还被瓦岗山给挖走啊。
至于卫玄,看他如今的状况,命不久矣,他手下的军士不能没有头号将领,又恐斛斯万善谋略不足,这才安排陈棱协助一二。
“苏爱卿,如今天下乱象已起,尔身为朝堂宰相,可有何良策么?”杨英此时才再次将话茬扯回叛军上来。
“陛下。臣依旧以为天下乱之根本在于劳役过重,百姓不堪其苦也。臣恳请陛下减劳役,平民怨,方是上策啊。”
苏威颤巍巍的跪倒于台阶之下,老泪纵横。在当初兴建洛阳之时,他就曾经劝谏过杨广,可却被驳回了。
大兴劳役,使农不能事田;耗费钱粮,使民增赋厚税。他一直以为,只要陛下如先帝一般,少兴劳役,则天下可安。
此次东征失利之后,他曾经上折子请求辞官回乡养老,却被杨广将折子给扣押了下来,仍旧留任中书省。
这段时间,各地的奏折都经过他的手,他哪里会不知道天下大势?故而,再次恳请杨英减劳役。
“爱卿所言极是,然如今天下动乱已起,若无武力威慑,岂不是让天下人以为朕可欺不成?天威何在?”
杨英内心深处并不想过多杀戮,但这个时候若有半分退让,不但皇位岌岌可危,就连性命也难保全。
“陛下,臣请命,率部下所属平定乱民。”张须陀忽然出班奏请,他这还是第一次出现在朝堂。
这位张须陀可是隋末的“救火队员”,虽然从未进京面圣,但将自己的一生全部彻底奉献给了大隋朝廷。
身为军人,更是对杨广忠心耿耿。在他看来无论陛下做了什么错事,天下子民都没有反叛的理由。
这就是愚忠的代表人物。按照历史走向,哪怕他最后战死沙场,拼尽最后一丝力气,依旧不忘杨广,足见其忠。
杨英苦笑摇头,若是一直杀下去,张须陀早晚要战死。况且死亡的都是大隋子民,损兵折将,自己哪里还有实力去将高句丽收为一郡之地啊?
“爱卿,对于各地叛军,朕以为宜疏不宜堵。他们终究是朕的子民,朕拟命人行讨伐、招抚、处置之事。
传旨:命张须陀为河南道讨抚黜陟大使,对所有河南叛军行讨伐、招抚之权,河南所有州郡文武皆受其调遣!
命来护儿为山东道讨抚黜陟大使,对所有山东叛军行讨伐、招抚之权,山东所有州郡文武皆受其调遣!
命吐万绪为江南道讨抚黜陟大使,对所有余杭、江都一带叛军行讨伐、招抚之权,江南所有州郡文武皆受其调遣!
命杨义臣为河北道讨抚黜陟大使,对所有河北叛军行讨伐、招抚之权,河北所有州郡文武皆受其调遣!
凡叛军首领一概处死,所俘虏之兵有胆敢顽抗者,杀!愿受安抚,为我大隋子民者,皆转交龙阳城萧瑀、屈突通全权处置。”
没有商量的余地,也没有继续征求满朝文武的意见,杨英一言而决。
自从在这个世界重生以来,杨英便知道早晚会有四面楚歌的一天。这三个月的时间里,他早已有了思路。
向要平静的缓和矛盾已经来不及了,有道是乱世用重典,恩威并施,方能奏效。既给那些百姓一条生路,也要斩断所有人的反叛之心。
随着旨意下达,满朝文武无不纷纷高呼“吾皇圣明”之类的龙屁言语,毕竟在他们看来圣上比之前要仁慈多了。
按照原本皇帝陛下的作风,必定要血流成河,将天下叛军屠尽杀绝,垒成一座座京观,方才能罢休。
杨英说着,旁边李纲记录着,等散朝之后,便要将一道道圣旨传达下去。杨英目光扫过群臣,平缓了一下语气。
“吏部!如今朝中正是用人之际,可有能用之人举荐?”他很好奇,怎么都是一群老臣呢?就没几个年轻点的?
“回禀陛下,臣举荐滏阳县尉杜如晦、起居舍人虞世南。杜如晦学综经籍,德范光茂,聪慧识达,有王佐之才。
虞世南能文善书,博古通今,素有才华,外和柔而内忠直。此二人俱为良臣,请陛下纳之以用。”
吏部侍郎高孝基听到杨英询问,立马站出来禀奏。说起来,他对这两个人都推崇备至,奈何一直没有机会上奏于陛下。
根据吏部的章程,他也只能给这二人一个小官。那虞世南还好说,可杜如晦如今已经有些不耐烦了。
他自认才华出众,却委身于一个小小县尉,心有不甘,已经渐渐萌生了弃官不做,退隐山林的打算。
这段时间高孝基也十分头疼,痛失此等人才,他心难安。今日听到杨英问及,第一个起身出来,便将这二人举荐上去了。
“杜如晦?虞世南?”杨英嘴里嘟囔着,眼光渐渐放亮。这两人可都是后世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尤其那杜如晦十分了得,被人与房玄龄并称,有房谋杜断之言。杨英脑海里琢磨着,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传朕旨意,着杜如晦、虞世南入宫面圣,朕欲当面考校,若果有才华,定当重用。”
“臣举荐治礼郎高士廉,其人才望素高,操秉无玷,可堪大用。”另一个吏部侍郎杨恭仁也出班奏请。
“准奏,着其与杜如晦、虞世南一同入宫面圣。”杨英听罢,直接恩准。这也是自己的目标人物之一啊。
眼见杨英今日龙颜大悦,苏威等人纷纷上前奏本。朝堂之上,少有的热闹起来,一本本奏章在君臣指间传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