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在西屏镇上住了两天,签契的中途把村里人拜托的东西送了,第三天就退了房往张秀娥娘家的下洋村里去。
到了下洋村,沈清就能理解为啥她舅当初,把她娘嫁到云来村去了。
下洋村地不如云来村平,大多数是山地,村里人住东一处,西一处地住着。
相比于下洋村,云来村也算是有千亩良田的好地方了。只是她舅一心为了她娘好,却没算到沈家人的良心。
沈清跟在张秀娥身后,一路顺着山道往上爬,总算找到她外祖和外祖母合葬的墓前。给墓锄完草,又上了香,放了一圈鞭炮,下山时就有人把张秀娥认出来了。
“你是秀娥?”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大娘,看见张秀娥激动地走上来。
张秀娥也愣住了,“您是杨婶子?”
两人是老邻居,十几年没见面了,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叙旧。沈清和郑德跟在两人身后,去了杨大娘家里喝茶。
杨大娘家院子旁边,就是张秀娥娘家的老房子,已经烂得不成样子了。房梁长满青苔斜斜倒在地上,屋顶的瓦片全摔烂了。
就算房子还好着,也就两间小平房,云来村最差的人家也比这强。
郑德比沈清大一辈,好多事他知道的比沈清多,张秀娥嫁过来之前,张家老两口病着。就这条件,难怪张家大舅要出去跑商,要不然咋活得了命?
“秀娥,你大哥出门后回来找过你没有?”杨大娘倒水给三人喝,关心地问道。
当年杨家和张家的关系不错,远亲不如近邻,张家兄妹的事,杨大娘一直挂在心上。
沈清是知道自己这个大舅的,十几年没有音信,怕是已经凶多吉少了。就连郑德都这么觉得,只是谁也不好开这个口罢了。
杨大娘见状叹了口气,“你和秀娟这么多年没见了,你哥这么多年没消息……你们姊妹两个还是见见吧。”
从杨大娘家走出来,沈清和郑德都还没回过神来。
张秀娥有个大姐,沈清还有个大姨,这事张秀娥从来就没提过!别说沈清了,就是原主的记忆里,也没这个大姨的印象!
“清清,我看你这个大姨,过的应该也不大如意。”郑德趁张秀娥没注意,拉着沈清说道。
沈清也觉得有道理,如果不是过得不如意。亲妹妹就在隔壁镇子,这么多年了,能不到云来村去看看?
沈清到西屏来,别的东西没有,银子还是带了些的。毕竟是亲大姨,要是实在困难,她就给些银子帮助帮助,谁让张秀娥是她亲娘呢!
到了镇上,张秀娥要去街上买点东西,到人家家里做客,总不能空手上门。
沈清想帮着买些,都被张秀娥拒绝了。
她帮着沈清干活,这几个月也攒了些私房钱。贵重的东西买不起,买些上门的礼品还是可以的。
再说了,这是她亲姐姐,没道理她去见亲姐,还让闺女出钱买礼物。
三人在街边称了点杏仁饼,买了几斤桃子李子,就按照张秀娥的印象往姐姐张秀娟嫁的翟家去。
“翟家人?早就搬了!”找到翟家的老房子,开门的却是不认识的人。
听说张秀娥找翟家人,好心地给指了个路,离这地方倒是不远。
谁知,按照那人的路走,居然越走越开阔,没过一会儿都走到西屏镇大街上了。
“不对啊,清清。”张秀娥自己心里都没底了,“这是你大姨他们住的地方吗?”
西屏镇有几户人家住在大街边上?该不会是刚才那人耍他们,故意给他们指了条错的道儿吧?
郑德也觉得张秀娥她大姐不可能住在这附近。
下洋村什么情况,他们刚才也看见了。什么锅配什么盖,这年头婚嫁讲的是门当户对,就张家那条件能嫁给镇上的富户?
“秀娥姐,是不是你给记错了?”
沈清倒不觉得张秀娥记错了,指着不远处一座大宅子的门一指,“娘,德叔,你们看看那边!”
郑德是认字的,张秀娥最近也新学了不少字。两人朝沈清手指的方向一看,只见宅子门上的牌匾上,写着大大的翟府两个字。
这就是她大姐搬的地方?
张秀娥和郑德面面相觑,就是给她一百个胆子,她也不敢想自己多了门这么厉害的亲戚啊!
“到底是不是,咱们上去看看不就知道了?”
沈清没啥心理压力。
她又不是来打秋风的,认个亲戚而已。就翟家这宅子,还入不了沈清的眼。
三人上前去,没想到翟家的宅子不咋样,翟家的门房却很厉害。
“找我们家夫人?你谁啊?”张秀娥上前去报了张秀娟的名字,门房的家丁上下把她打量了一遍,下巴抬得高高的。
张秀娥赶紧说道:“这位小哥,我是张秀娟的亲妹妹,请你进去和我大姐说一声,我来西屏看她了。”
“你是我们家夫人亲妹妹?”家丁压根不信,“骗人之前也先打听打听,我家夫人哪来的什么亲妹妹!”
郑德赶紧上去解释,“小哥,你们家夫人是不是叫张秀娟,是不是打下洋村嫁过来的?”
没想到,话刚说完,家丁就直接推了郑德一下。
“有多远滚多远!像你们这种人我见多了,乡下的土包子,就知道来我们翟府打秋风!”
好声好气和他们说话,开口就是土包子打秋风。
泥人也有三分火气,沈清可算看明白了。
这翟府就是她大姨张秀娟的夫家,要不然他们刚才提起张秀娟,这家丁也不会问他们是不是来找他家夫人。
而且从家丁的态度来看,张秀娟在翟家也并不是没地位。
至于张秀娟嫁进翟家这么多年,为什么没有和张秀娥联系过一回,甚至提都没提自己还有这么个亲妹妹……
沈清就算猜不到详细的,看这态度也能猜得到几分了。
“不就是个翟府,咱们犯得着打他们的秋风?”沈清在华国从商,多少年也没受过这种气了,当即拉着张秀娥和郑德,“娘,德叔,咱们走!这种亲戚,咱们不认也罢!”
到了下洋村,沈清就能理解为啥她舅当初,把她娘嫁到云来村去了。
下洋村地不如云来村平,大多数是山地,村里人住东一处,西一处地住着。
相比于下洋村,云来村也算是有千亩良田的好地方了。只是她舅一心为了她娘好,却没算到沈家人的良心。
沈清跟在张秀娥身后,一路顺着山道往上爬,总算找到她外祖和外祖母合葬的墓前。给墓锄完草,又上了香,放了一圈鞭炮,下山时就有人把张秀娥认出来了。
“你是秀娥?”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大娘,看见张秀娥激动地走上来。
张秀娥也愣住了,“您是杨婶子?”
两人是老邻居,十几年没见面了,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叙旧。沈清和郑德跟在两人身后,去了杨大娘家里喝茶。
杨大娘家院子旁边,就是张秀娥娘家的老房子,已经烂得不成样子了。房梁长满青苔斜斜倒在地上,屋顶的瓦片全摔烂了。
就算房子还好着,也就两间小平房,云来村最差的人家也比这强。
郑德比沈清大一辈,好多事他知道的比沈清多,张秀娥嫁过来之前,张家老两口病着。就这条件,难怪张家大舅要出去跑商,要不然咋活得了命?
“秀娥,你大哥出门后回来找过你没有?”杨大娘倒水给三人喝,关心地问道。
当年杨家和张家的关系不错,远亲不如近邻,张家兄妹的事,杨大娘一直挂在心上。
沈清是知道自己这个大舅的,十几年没有音信,怕是已经凶多吉少了。就连郑德都这么觉得,只是谁也不好开这个口罢了。
杨大娘见状叹了口气,“你和秀娟这么多年没见了,你哥这么多年没消息……你们姊妹两个还是见见吧。”
从杨大娘家走出来,沈清和郑德都还没回过神来。
张秀娥有个大姐,沈清还有个大姨,这事张秀娥从来就没提过!别说沈清了,就是原主的记忆里,也没这个大姨的印象!
“清清,我看你这个大姨,过的应该也不大如意。”郑德趁张秀娥没注意,拉着沈清说道。
沈清也觉得有道理,如果不是过得不如意。亲妹妹就在隔壁镇子,这么多年了,能不到云来村去看看?
沈清到西屏来,别的东西没有,银子还是带了些的。毕竟是亲大姨,要是实在困难,她就给些银子帮助帮助,谁让张秀娥是她亲娘呢!
到了镇上,张秀娥要去街上买点东西,到人家家里做客,总不能空手上门。
沈清想帮着买些,都被张秀娥拒绝了。
她帮着沈清干活,这几个月也攒了些私房钱。贵重的东西买不起,买些上门的礼品还是可以的。
再说了,这是她亲姐姐,没道理她去见亲姐,还让闺女出钱买礼物。
三人在街边称了点杏仁饼,买了几斤桃子李子,就按照张秀娥的印象往姐姐张秀娟嫁的翟家去。
“翟家人?早就搬了!”找到翟家的老房子,开门的却是不认识的人。
听说张秀娥找翟家人,好心地给指了个路,离这地方倒是不远。
谁知,按照那人的路走,居然越走越开阔,没过一会儿都走到西屏镇大街上了。
“不对啊,清清。”张秀娥自己心里都没底了,“这是你大姨他们住的地方吗?”
西屏镇有几户人家住在大街边上?该不会是刚才那人耍他们,故意给他们指了条错的道儿吧?
郑德也觉得张秀娥她大姐不可能住在这附近。
下洋村什么情况,他们刚才也看见了。什么锅配什么盖,这年头婚嫁讲的是门当户对,就张家那条件能嫁给镇上的富户?
“秀娥姐,是不是你给记错了?”
沈清倒不觉得张秀娥记错了,指着不远处一座大宅子的门一指,“娘,德叔,你们看看那边!”
郑德是认字的,张秀娥最近也新学了不少字。两人朝沈清手指的方向一看,只见宅子门上的牌匾上,写着大大的翟府两个字。
这就是她大姐搬的地方?
张秀娥和郑德面面相觑,就是给她一百个胆子,她也不敢想自己多了门这么厉害的亲戚啊!
“到底是不是,咱们上去看看不就知道了?”
沈清没啥心理压力。
她又不是来打秋风的,认个亲戚而已。就翟家这宅子,还入不了沈清的眼。
三人上前去,没想到翟家的宅子不咋样,翟家的门房却很厉害。
“找我们家夫人?你谁啊?”张秀娥上前去报了张秀娟的名字,门房的家丁上下把她打量了一遍,下巴抬得高高的。
张秀娥赶紧说道:“这位小哥,我是张秀娟的亲妹妹,请你进去和我大姐说一声,我来西屏看她了。”
“你是我们家夫人亲妹妹?”家丁压根不信,“骗人之前也先打听打听,我家夫人哪来的什么亲妹妹!”
郑德赶紧上去解释,“小哥,你们家夫人是不是叫张秀娟,是不是打下洋村嫁过来的?”
没想到,话刚说完,家丁就直接推了郑德一下。
“有多远滚多远!像你们这种人我见多了,乡下的土包子,就知道来我们翟府打秋风!”
好声好气和他们说话,开口就是土包子打秋风。
泥人也有三分火气,沈清可算看明白了。
这翟府就是她大姨张秀娟的夫家,要不然他们刚才提起张秀娟,这家丁也不会问他们是不是来找他家夫人。
而且从家丁的态度来看,张秀娟在翟家也并不是没地位。
至于张秀娟嫁进翟家这么多年,为什么没有和张秀娥联系过一回,甚至提都没提自己还有这么个亲妹妹……
沈清就算猜不到详细的,看这态度也能猜得到几分了。
“不就是个翟府,咱们犯得着打他们的秋风?”沈清在华国从商,多少年也没受过这种气了,当即拉着张秀娥和郑德,“娘,德叔,咱们走!这种亲戚,咱们不认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