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天明听了非常感兴趣,当即叫来了,在京城最得力的管事,让那位管事亲自和南北书肆谈合作的事情。
两家铺子第一次合作,沈清也不敢怠慢,把这件事情交由春柳负责。
离开佟天明的别院前,两人就已经签下了一份契书。
春柳要忙这方面的事,沈清也没有闲着,和她一起把联名活动的内容大体规划出来,余下的交给春柳实施。
自己则马不停蹄地联系了段家工铺,找来段家工铺最好的工匠,表示在一个月内要把朱雀大街的铺子装修起来。
……
接下来这一个月,整个南北商行的人都忙于新铺子的事情,压根没有功夫关注《太学例卷》。
廖存瑞本来以为,沈清少不得为了《九三》,和他们对着干。
没想到,一切居然出奇地顺利,廖存瑞一开始还以为,沈清这是有什么后招。
结果,他在太学里提心吊胆地等啊等,没等来沈清对付他,反而等来了南北书肆开业的消息。
“你说什么?沈清连问都不问,反而在这个时候开了间书铺?”廖存瑞听到这个消息顿时皱起了眉头,连忙问道,“你们去打听了没有,她这家书铺是开来做什么的?”
楚士铭和杨守恭两人也是听学生们说的,为了这件事情还特意往朱雀大街跑了一趟。
结果居然看见南北书肆十分热闹,卖的不是热销京城的《九三》,居然是两本他们从未听说过的话本。
作为太学的先生,两人最是瞧不起这种东西,话本这样的东西,但凡是个识字的都能看。
他们这样有学问的人,怎能同那些贩夫走卒相提并论?
“我还以为是什么大阵仗,借着陛下亲笔手书的名头,就开了这么一间书肆?”楚士铭冷哼了一声。
他和杨守恭三番五次去请沈清,沈清作为一个小辈,不仅拒绝了他们,而且多次避而不见,让楚士铭颜面扫地,自然不会对沈清有多少好感。
杨守恭脾气没有楚士铭那么暴躁,但对沈清的印象也好不到哪里去。
“楚先生说得有道理,我听闻这南北书肆在青州的时候就卖三本书,只有《九三》还算得上不错。其余两本一本叫什么《三生缘》,另一本叫《剑尊》,一听就知道不是什么正经书。我看咱们的《太学例卷》对那丫头打击颇大,这才几日,便开始自毁长城了。”
两人都这么说了,廖存瑞自然也就放下心来。
楚士铭和杨守恭的话不无道理,但凡是他们这些做学问的,哪个瞧得上那些情情爱爱的话本?
南北书肆靠话本打出名声,以后在学界还有什么话语可言?
想到这里,廖存瑞心中大定,不再记挂着沈清的事,而是道:“不过一个小丫头罢了,从来也没想过与她计较什么。倒是你们,这一个月都过去了,新一版的《太学例卷》印得如何?”
提到这个,杨守恭顿了顿,他虽然也爱财,但毕竟没有廖存瑞和楚士铭那么痴迷。
他犹豫了一番,说道:“题都已经出好了,马上要拿到书肆去印。只不过,上次卷子卖出去后,有不少学子反馈,说是纸墨的质量太差,连书肆那边都问了,这回要不要加点价,用好一些的纸和油墨。”
廖存瑞本来也有这个想法,可听到两人带回来的话,心中便不以为然起来。
“不必,就按照上回的价钱去印。咱们太学又不是金泽书院,就算卷子的质量差一些,难道外头那些学生,就真的不会买了吗?”
廖存瑞都这么说的,杨守恭也无话可说,只能和楚士铭一起,把廖存瑞的意思传达给书肆。
书肆不过好心提醒,既然出钱的都不在意,他们也只管收钱就是。
而且因为上一批《太学例卷》卖得不错,这回应的数量甚至还多了一倍。
书肆那边加班加点印了两天,终于把所有《太学例卷》都印刷出来,又晾了一两天,这一批卷子终于成功面市。
恰巧这个时候,明算科进行了一场大考,所有先生的心思都在考试上面,没人有空关心《太学例卷》的售卖情况。
就这么大概过了十来天,廖存瑞才腾出手来,找来杨守恭等人过问。
“我这快半个月没管,上回出的卷子卖出多少两银子?”
杨守恭还真不知道,叫来一个负责做账的年轻先生一问,账面上的数字吓了他一跳。
廖存瑞更是惊得把杯子里的茶水都打翻了,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刻斥责,“你还是明算科的先生,连这点账都算不清楚,还拿什么来教学生?就这样还是上次科举的进士,真不知道你是怎么考进来的!”
年轻先生冤枉得很,他好不容易考中进士,总算进到太学明算科,本来以为可以一展鸿图。
没想到,进了太学之后,无论什么事情都得论资排辈。
明明有好几个年纪大的先生,压根连他都不如,还占着学生们的大课。他不但没排到几节课,反倒是明算科书房里什么鸡毛蒜皮的事,都要交给他去做。
这也就罢了,廖存瑞居然还不分青红皂白,直接质疑他的能力。
年轻人血气旺,哪里受得了这个气,当即就说道:“廖先生,不是我做不好这个账。您也不看看,这回的《太学例卷》到底卖出去几本!”
廖存瑞不过随口一说,一个小辈居然还敢顶撞,他正想骂上几句,忽然看见账本上清清楚楚地写着,这差不多半个月以来,《太学例卷》才一共卖出了五百多本!
看到这个数字,廖存瑞眼前一黑,差点没晕过去,急忙指着账本上的数字问道:“怎么回事?都大半个月了,怎么才卖出这么点?上次才半个月就卖出了八百多本!”
年轻先生道:“这我就不清楚了,我只负责做账。廖先生与其问我,还不如问问楚先生和杨先生。”
他说完撇下账本,头也不回地就走了。
廖存瑞又惊又怒,立刻看向楚士铭和杨守恭。
两人被廖存瑞看得冷汗涟涟,当即叫来几个学子了解情况,这才从学子们口中问清楚原因。
两家铺子第一次合作,沈清也不敢怠慢,把这件事情交由春柳负责。
离开佟天明的别院前,两人就已经签下了一份契书。
春柳要忙这方面的事,沈清也没有闲着,和她一起把联名活动的内容大体规划出来,余下的交给春柳实施。
自己则马不停蹄地联系了段家工铺,找来段家工铺最好的工匠,表示在一个月内要把朱雀大街的铺子装修起来。
……
接下来这一个月,整个南北商行的人都忙于新铺子的事情,压根没有功夫关注《太学例卷》。
廖存瑞本来以为,沈清少不得为了《九三》,和他们对着干。
没想到,一切居然出奇地顺利,廖存瑞一开始还以为,沈清这是有什么后招。
结果,他在太学里提心吊胆地等啊等,没等来沈清对付他,反而等来了南北书肆开业的消息。
“你说什么?沈清连问都不问,反而在这个时候开了间书铺?”廖存瑞听到这个消息顿时皱起了眉头,连忙问道,“你们去打听了没有,她这家书铺是开来做什么的?”
楚士铭和杨守恭两人也是听学生们说的,为了这件事情还特意往朱雀大街跑了一趟。
结果居然看见南北书肆十分热闹,卖的不是热销京城的《九三》,居然是两本他们从未听说过的话本。
作为太学的先生,两人最是瞧不起这种东西,话本这样的东西,但凡是个识字的都能看。
他们这样有学问的人,怎能同那些贩夫走卒相提并论?
“我还以为是什么大阵仗,借着陛下亲笔手书的名头,就开了这么一间书肆?”楚士铭冷哼了一声。
他和杨守恭三番五次去请沈清,沈清作为一个小辈,不仅拒绝了他们,而且多次避而不见,让楚士铭颜面扫地,自然不会对沈清有多少好感。
杨守恭脾气没有楚士铭那么暴躁,但对沈清的印象也好不到哪里去。
“楚先生说得有道理,我听闻这南北书肆在青州的时候就卖三本书,只有《九三》还算得上不错。其余两本一本叫什么《三生缘》,另一本叫《剑尊》,一听就知道不是什么正经书。我看咱们的《太学例卷》对那丫头打击颇大,这才几日,便开始自毁长城了。”
两人都这么说了,廖存瑞自然也就放下心来。
楚士铭和杨守恭的话不无道理,但凡是他们这些做学问的,哪个瞧得上那些情情爱爱的话本?
南北书肆靠话本打出名声,以后在学界还有什么话语可言?
想到这里,廖存瑞心中大定,不再记挂着沈清的事,而是道:“不过一个小丫头罢了,从来也没想过与她计较什么。倒是你们,这一个月都过去了,新一版的《太学例卷》印得如何?”
提到这个,杨守恭顿了顿,他虽然也爱财,但毕竟没有廖存瑞和楚士铭那么痴迷。
他犹豫了一番,说道:“题都已经出好了,马上要拿到书肆去印。只不过,上次卷子卖出去后,有不少学子反馈,说是纸墨的质量太差,连书肆那边都问了,这回要不要加点价,用好一些的纸和油墨。”
廖存瑞本来也有这个想法,可听到两人带回来的话,心中便不以为然起来。
“不必,就按照上回的价钱去印。咱们太学又不是金泽书院,就算卷子的质量差一些,难道外头那些学生,就真的不会买了吗?”
廖存瑞都这么说的,杨守恭也无话可说,只能和楚士铭一起,把廖存瑞的意思传达给书肆。
书肆不过好心提醒,既然出钱的都不在意,他们也只管收钱就是。
而且因为上一批《太学例卷》卖得不错,这回应的数量甚至还多了一倍。
书肆那边加班加点印了两天,终于把所有《太学例卷》都印刷出来,又晾了一两天,这一批卷子终于成功面市。
恰巧这个时候,明算科进行了一场大考,所有先生的心思都在考试上面,没人有空关心《太学例卷》的售卖情况。
就这么大概过了十来天,廖存瑞才腾出手来,找来杨守恭等人过问。
“我这快半个月没管,上回出的卷子卖出多少两银子?”
杨守恭还真不知道,叫来一个负责做账的年轻先生一问,账面上的数字吓了他一跳。
廖存瑞更是惊得把杯子里的茶水都打翻了,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刻斥责,“你还是明算科的先生,连这点账都算不清楚,还拿什么来教学生?就这样还是上次科举的进士,真不知道你是怎么考进来的!”
年轻先生冤枉得很,他好不容易考中进士,总算进到太学明算科,本来以为可以一展鸿图。
没想到,进了太学之后,无论什么事情都得论资排辈。
明明有好几个年纪大的先生,压根连他都不如,还占着学生们的大课。他不但没排到几节课,反倒是明算科书房里什么鸡毛蒜皮的事,都要交给他去做。
这也就罢了,廖存瑞居然还不分青红皂白,直接质疑他的能力。
年轻人血气旺,哪里受得了这个气,当即就说道:“廖先生,不是我做不好这个账。您也不看看,这回的《太学例卷》到底卖出去几本!”
廖存瑞不过随口一说,一个小辈居然还敢顶撞,他正想骂上几句,忽然看见账本上清清楚楚地写着,这差不多半个月以来,《太学例卷》才一共卖出了五百多本!
看到这个数字,廖存瑞眼前一黑,差点没晕过去,急忙指着账本上的数字问道:“怎么回事?都大半个月了,怎么才卖出这么点?上次才半个月就卖出了八百多本!”
年轻先生道:“这我就不清楚了,我只负责做账。廖先生与其问我,还不如问问楚先生和杨先生。”
他说完撇下账本,头也不回地就走了。
廖存瑞又惊又怒,立刻看向楚士铭和杨守恭。
两人被廖存瑞看得冷汗涟涟,当即叫来几个学子了解情况,这才从学子们口中问清楚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