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热闹的长安
第73章热闹的长安
李承乾是真的心中有百姓的,也有大局观。
这样的人才适合坐在高位上指点江山。
其余的儿子还太小,看不出来。
但是既然有李承乾这个珠玉在前,其他的,自然都只能靠后站了。
李二现在有了更好的办法,也无须纠结于让何人去替自己经商了。
于是他立马就明将作监过来,交代他尽快做出几十套最简单的桌椅来,然后按照以前以他木制家具来制定规格限制。
“记得将这些桌椅的制作方法也记录下来,朕还有用处。”
交代完这些之后,李二便只需要等到这些桌椅制作完成,便可以让人去办成这件事了。
只要这件事向全天下公开,李二都可以想象得到,到时候,他在民间的声望,定然会有一个很大的改变!
想必议论他上位之时的事的人,会少很多。
他的声望想必也会因此而上升一大截!
他之前纠结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而且,这样做照样可以为国库增添收入。
只是从原来从商赚钱,换了个思路,变成了鼓励百姓经商,从中获得更多赋税。
不得不说,这样的办法,的确比原来的开个店铺的想法,要显得好得多,更加符合他这个皇帝的身份。
李二心情大好,看着还没有批阅的那些奏折,都没有什么烦闷。
他提笔继续批阅奏折,心中却是放松了许多。
李承乾不知道自己误会了李二,然后让李二对自己改观了。
他觉得,自己还是有些小瞧了古代的帝王。
不同的身份地位,决定了一个人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
自己以前就是个打工仔,自然不可能这么快就适应现在这个尊贵的身份。
他的想法大多还是停留在原来,还不能完全转换过来。
李二也并不是那么愚蠢的,不然他也不会是那个让万国来朝的“天可汗”!
自己果然不适合当这个太子,更不能当皇帝。
李承乾担心自己的格局太小,影响到李恪。
他自己当不成太子没什么,他本来就不想当太子。
不适合的话,就更好劝说李二了。
但是他准备的接任者,却不能格局太小了。
李恪没有他这种情况,他本身就是个皇子。
如果一步步按部就班来的话,李恪也会被教导成为一个合格的皇子,拥有旁人家的公子哥,所没有的大局观。
因为教导这些皇子的官员,会从大局出发分析问题,并且将之传授给这些皇子。
这是李承乾所不自信的方面。
他所有的,是现代的那些经验和庞大的信息量。
他知道之后会发生什么,对于某些问题,他知道有效的方法。
但是这些都不是他想出来的,他只是个历史的搬运工而已。
李承乾觉得,自己在指点李恪的时候,要更加的小心注意了。
不然的话,要是让李恪学了些不怎么好的东西,那就是罪过了。
他还指望着李恪代替自己,当这个太子呢!
而此时长安城,乃至天下的百姓,都不知道,李承乾在不经意之间,为他们谋取了一大福利。
以后他们可以不必跪坐了!
许多的匠人,又多了一条赚钱的路,一个赚钱的选择。
但是现在的长安城依旧很是热闹。
春闱都已经在准备了,那些要参加这次春闱的生徒和乡贡的举人们,也都已经赶到了长安。
所以近日在长安城,就经常能够看到那些青年才俊,在公卿名门府邸前徘徊。
有关系的自然可以托关系,没有关系,有钱的,还可以使出金银攻势。
要是都没有的,就只能自己多跑几趟,多打听一下正直清廉的官员有哪些了。
为了扬名,这些赴试的文人才子,纷纷举办文会。
就连长安城中的一些酒楼、客栈,都习惯了这个时候的春闱,也会在自己的店铺里面,举办一些相关的活动,引来这些文人们关顾。
“听说今日望北楼举办斗诗会!谁的试写得好,得到最多人认可,就可以夺得魁首!魁首可是能够获得望北楼的一桌招牌菜呢!”
“这是菜的问题吗?有钱什么吃不到?这要是能够当众夺得魁首,这名声不就有了?”
“正是这话!这时候是主考官访问众赴试人员的名望才德的时候。如果能够传出好名声,考试的时候,不就多了一分把握了吗?”
不少长安城的百姓,都在议论着这些天各家举办的文会。
这些文会形式各有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一样的。
大家都是在依托文会战事自己的才华,以期望获得更好、更响亮的名声。
每年这种时候,都会有许多人获得才子的名声。
那些名门公卿、社会贤达,有时候也会听到某些人的名声。
于是在看投递到自己门下的那些诗集作品的时候,或许就会有偏重。
今日便有许多人聚集在望北楼,想要看看,是哪位公子,能够拔得头筹。
而李承乾正好闲来无事,李恪也想要到宫外看看,现在水泥铺路的事情如何了,进度怎样,就让李承乾陪着他一起到宫外走一趟。
李承乾本来是不想出去的。
但是他转念一想,李恪若是想要当太子,那就不能不识民间疾苦,总要到外面去亲眼看一看,体会一下百姓的生活,去感受一下,才能够增长阅历。
许多事情,说出来都显得不够真实。
总要亲自去体会一下,才能够明白,其中的真意。
李承乾可不希望李恪就此成为一个小宅男,就知道加班。
闭门造车,那是什么都研究不出来的。
所以李承乾便勉为其难的跟李恪出来了。
他们两人请示过李二,李二觉得这两人出去看看也好。
但是他本人没有空闲时间,就让原来的秦王府十八学士陆德明、孔颖达,陪着他们两人出去,还让带足了保护的侍卫。
陆德明和孔颖达原本就是李二指给李承乾,教导他儒学经典的。
只是李承乾这些时日都懒散惫怠,不想学习,所以也是许久不见他们了。
陆德明和孔颖达接到李二的旨意,还以为这是李二想要下手管教太子,让太子向学了。
李承乾是真的心中有百姓的,也有大局观。
这样的人才适合坐在高位上指点江山。
其余的儿子还太小,看不出来。
但是既然有李承乾这个珠玉在前,其他的,自然都只能靠后站了。
李二现在有了更好的办法,也无须纠结于让何人去替自己经商了。
于是他立马就明将作监过来,交代他尽快做出几十套最简单的桌椅来,然后按照以前以他木制家具来制定规格限制。
“记得将这些桌椅的制作方法也记录下来,朕还有用处。”
交代完这些之后,李二便只需要等到这些桌椅制作完成,便可以让人去办成这件事了。
只要这件事向全天下公开,李二都可以想象得到,到时候,他在民间的声望,定然会有一个很大的改变!
想必议论他上位之时的事的人,会少很多。
他的声望想必也会因此而上升一大截!
他之前纠结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而且,这样做照样可以为国库增添收入。
只是从原来从商赚钱,换了个思路,变成了鼓励百姓经商,从中获得更多赋税。
不得不说,这样的办法,的确比原来的开个店铺的想法,要显得好得多,更加符合他这个皇帝的身份。
李二心情大好,看着还没有批阅的那些奏折,都没有什么烦闷。
他提笔继续批阅奏折,心中却是放松了许多。
李承乾不知道自己误会了李二,然后让李二对自己改观了。
他觉得,自己还是有些小瞧了古代的帝王。
不同的身份地位,决定了一个人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
自己以前就是个打工仔,自然不可能这么快就适应现在这个尊贵的身份。
他的想法大多还是停留在原来,还不能完全转换过来。
李二也并不是那么愚蠢的,不然他也不会是那个让万国来朝的“天可汗”!
自己果然不适合当这个太子,更不能当皇帝。
李承乾担心自己的格局太小,影响到李恪。
他自己当不成太子没什么,他本来就不想当太子。
不适合的话,就更好劝说李二了。
但是他准备的接任者,却不能格局太小了。
李恪没有他这种情况,他本身就是个皇子。
如果一步步按部就班来的话,李恪也会被教导成为一个合格的皇子,拥有旁人家的公子哥,所没有的大局观。
因为教导这些皇子的官员,会从大局出发分析问题,并且将之传授给这些皇子。
这是李承乾所不自信的方面。
他所有的,是现代的那些经验和庞大的信息量。
他知道之后会发生什么,对于某些问题,他知道有效的方法。
但是这些都不是他想出来的,他只是个历史的搬运工而已。
李承乾觉得,自己在指点李恪的时候,要更加的小心注意了。
不然的话,要是让李恪学了些不怎么好的东西,那就是罪过了。
他还指望着李恪代替自己,当这个太子呢!
而此时长安城,乃至天下的百姓,都不知道,李承乾在不经意之间,为他们谋取了一大福利。
以后他们可以不必跪坐了!
许多的匠人,又多了一条赚钱的路,一个赚钱的选择。
但是现在的长安城依旧很是热闹。
春闱都已经在准备了,那些要参加这次春闱的生徒和乡贡的举人们,也都已经赶到了长安。
所以近日在长安城,就经常能够看到那些青年才俊,在公卿名门府邸前徘徊。
有关系的自然可以托关系,没有关系,有钱的,还可以使出金银攻势。
要是都没有的,就只能自己多跑几趟,多打听一下正直清廉的官员有哪些了。
为了扬名,这些赴试的文人才子,纷纷举办文会。
就连长安城中的一些酒楼、客栈,都习惯了这个时候的春闱,也会在自己的店铺里面,举办一些相关的活动,引来这些文人们关顾。
“听说今日望北楼举办斗诗会!谁的试写得好,得到最多人认可,就可以夺得魁首!魁首可是能够获得望北楼的一桌招牌菜呢!”
“这是菜的问题吗?有钱什么吃不到?这要是能够当众夺得魁首,这名声不就有了?”
“正是这话!这时候是主考官访问众赴试人员的名望才德的时候。如果能够传出好名声,考试的时候,不就多了一分把握了吗?”
不少长安城的百姓,都在议论着这些天各家举办的文会。
这些文会形式各有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一样的。
大家都是在依托文会战事自己的才华,以期望获得更好、更响亮的名声。
每年这种时候,都会有许多人获得才子的名声。
那些名门公卿、社会贤达,有时候也会听到某些人的名声。
于是在看投递到自己门下的那些诗集作品的时候,或许就会有偏重。
今日便有许多人聚集在望北楼,想要看看,是哪位公子,能够拔得头筹。
而李承乾正好闲来无事,李恪也想要到宫外看看,现在水泥铺路的事情如何了,进度怎样,就让李承乾陪着他一起到宫外走一趟。
李承乾本来是不想出去的。
但是他转念一想,李恪若是想要当太子,那就不能不识民间疾苦,总要到外面去亲眼看一看,体会一下百姓的生活,去感受一下,才能够增长阅历。
许多事情,说出来都显得不够真实。
总要亲自去体会一下,才能够明白,其中的真意。
李承乾可不希望李恪就此成为一个小宅男,就知道加班。
闭门造车,那是什么都研究不出来的。
所以李承乾便勉为其难的跟李恪出来了。
他们两人请示过李二,李二觉得这两人出去看看也好。
但是他本人没有空闲时间,就让原来的秦王府十八学士陆德明、孔颖达,陪着他们两人出去,还让带足了保护的侍卫。
陆德明和孔颖达原本就是李二指给李承乾,教导他儒学经典的。
只是李承乾这些时日都懒散惫怠,不想学习,所以也是许久不见他们了。
陆德明和孔颖达接到李二的旨意,还以为这是李二想要下手管教太子,让太子向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