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役们早就看着朱慈烺一行人不顺眼了,这等功夫哪里还听得进去崇祯皇帝的啰嗦。什么皇帝,你要是皇帝那我就是太上皇。
“少废话,快特么的走,不然老子可对你们不客气了!”邢捕头怒气冲冲的说道。
依照邢捕头的性子,早就该抓过来将朱慈烺一行人暴打一顿了。这也算得上是,报之前的仇了。
可久历江湖的邢捕头也看得出来,这一行人如此的嚣张跋扈,就连平县令都不放在眼里,怕是有些来头。即便是想报仇也不忙在这一时,等到了衙门,有的是机会。
居然被几个衙役给抓了,崇祯皇帝那里还忍耐得住:“朕乃九五至尊的皇帝,你们谁敢抓朕。朕要诛你们的九族,王承恩,跟他们说说朕是谁!”
崇祯皇帝真是一个被宠大了的孩子,他哪里经历过这些世事了,眼看着自己就要被抓了。情急之下那里还顾得这许多,他一下子暴露了自己的身份,却不想这样做的后果。
即便是平县令和赵举人此时知道崇祯的真实身份,怕也会做出非常之举。
放了,自己是诛九族的大罪。不放,也是诛九族的大罪。逼急了眼,大不了来个杀人灭口毁尸灭迹。这种事,到了最后关头也不是不可能发生。
王承恩也被押了下来,不同的是他并没有反抗,而是急着说道:“主子,莫要再说了。咱们,这不是在说戏。”
王承恩的本意是提醒,这个时候万万不可暴露自己真实身份的。否则额,很可能会引来危险。毕竟锦衣卫们都已经束手就擒,为了皇帝的安全,只能如太子爷所说的那样,静观其变。
而王承恩也在等待着朱慈烺,太子爷定然是早有了应对之策的。不然,为什么并不反抗呢。
其实众人都误会朱慈烺了,他并没有什么应对之策。而是故意的,他就是想让自己的老爹崇祯尝一尝牢狱之灾。
只有经历过苦难,才能够明白众生之苦。崇祯皇帝就是太过养尊处优了,人生一旦太顺利,都不是什么好事。
但凡历史上的有为之君,年幼之时必定都会经历坎坷。正是这样的经历,使得他们当了皇帝之后才知道百姓之苦,往往都会施以仁政。真正的做到了,亲贤臣远小人。
很多历史上的中兴之主,大抵都会如此。
比如说东汉时期的汉宣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在即位前受过牢狱之苦的皇帝
汉武帝末年爆发了震惊京师的巫蛊事件,使得当时的太子刘据一家被杀,只有刚出世不久的刘病已因流落到朝廷的监狱里,由于得到丙吉的力保才得以幸免。
汉武帝过世之后,汉昭帝继位,昭帝年纪虽然很小,但非常聪明,从所处理的几件事情表现出了和年龄不相称的政治才能,很具有明君的潜质,然而可能是因为昭帝是在武帝六十多岁才生的,从小身体不好,没多久就病逝了。
而此后霍光等大臣拥立的昌邑王十分荒唐,没多久就被废掉了。这时候,霍光等大臣遇到了难题,西汉王朝面临着找不到合适继承人的危机,汉昭帝没有儿子,而汉武帝其他几个儿子都不大适合做天子。
由于有了昌邑王的例子,大臣们对于拥立皇帝十分谨慎,在得知武帝流落在民间的曾孙刘病已好学多才,操行节俭,慈仁爱人之后,决定拥立这位在民间成长的皇曾孙为天子。
这是中国历代帝王登基中最为戏剧性的一幕,也使得刘病已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于长期的民间生活,加上曾在牢狱里住过,使得刘病已深知百姓疾苦,在其登基后,除了继续奉行武帝末年的休养生息的政策外,还采取了很多有利于百姓的政策,特别重视照顾鳏寡孤独之民,还担心地方官员有所隐瞒,亲自派遣使者到各郡国亲自了解基层百姓的情况。
如果某地遇到天灾,主动免除那里当年的赋税,并派遣使者到此地督促当地官员开仓赈灾,并贷粮种给贫民做来年的生产。汉宣帝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称农业为"兴德之本",到宣帝初年的时候,流民基本都回到故土,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米价跌直西汉开国以来最低值,人民生活富足,社会安定。
在全国范围内,宣帝继续推行武帝开创的选拔人才的举孝廉制度,使得这套卓有成效的选拔人才制度继续完善。大力推行德化与赏罚引导并举,教化百姓,尤其注重对百姓孝道观念的培养。
"霸王道杂之"是宣帝的治国思想的简要概括,反映了宣帝敢于突破陈规,博采群长,励精图治寻找治国道路的精神。宣帝统治期间,四海安平,政治清明,百姓守礼,国富民强之升平景象超过当年的文景之治。
对内,致力于整顿吏治,强化皇权,任用熟悉法令政策的文法吏,以刑名考核臣下;设置治书侍御史和廷尉平,审核量刑轻重;废除某些苛法,维护法律正常行使;招抚流亡,假民公田,设置常平仓,蠲免和削减租赋,以此安定民生,恢复生产;于甘露三年下诏召集诸儒讲论五经异同,亲自称制临决。
对外,因匈奴内乱,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消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设置西域都护,政令自此颁于西域,有利于发展西域生产和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黄龙元年十二月甲戌,刘询因病崩于未央宫,葬于杜陵,庙号中宗。作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君,统治期间,汉朝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夷宾服,综合国力最为强盛,史称“孝宣之治”或者“孝宣中兴”。
在以制定庙号和谥号严格而著称的西汉王朝,刘询与汉高帝、汉文帝、汉武帝并列为拥有庙号的四位皇帝。
朱慈烺能做的,就是想让老爹经历一下民间的百姓之苦。甚至于,朱慈烺还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只是,一直没敢付诸行动。
这个想法就是,将崇祯皇帝扔在半道上,然后带着人暗中保护观察。
“少废话,快特么的走,不然老子可对你们不客气了!”邢捕头怒气冲冲的说道。
依照邢捕头的性子,早就该抓过来将朱慈烺一行人暴打一顿了。这也算得上是,报之前的仇了。
可久历江湖的邢捕头也看得出来,这一行人如此的嚣张跋扈,就连平县令都不放在眼里,怕是有些来头。即便是想报仇也不忙在这一时,等到了衙门,有的是机会。
居然被几个衙役给抓了,崇祯皇帝那里还忍耐得住:“朕乃九五至尊的皇帝,你们谁敢抓朕。朕要诛你们的九族,王承恩,跟他们说说朕是谁!”
崇祯皇帝真是一个被宠大了的孩子,他哪里经历过这些世事了,眼看着自己就要被抓了。情急之下那里还顾得这许多,他一下子暴露了自己的身份,却不想这样做的后果。
即便是平县令和赵举人此时知道崇祯的真实身份,怕也会做出非常之举。
放了,自己是诛九族的大罪。不放,也是诛九族的大罪。逼急了眼,大不了来个杀人灭口毁尸灭迹。这种事,到了最后关头也不是不可能发生。
王承恩也被押了下来,不同的是他并没有反抗,而是急着说道:“主子,莫要再说了。咱们,这不是在说戏。”
王承恩的本意是提醒,这个时候万万不可暴露自己真实身份的。否则额,很可能会引来危险。毕竟锦衣卫们都已经束手就擒,为了皇帝的安全,只能如太子爷所说的那样,静观其变。
而王承恩也在等待着朱慈烺,太子爷定然是早有了应对之策的。不然,为什么并不反抗呢。
其实众人都误会朱慈烺了,他并没有什么应对之策。而是故意的,他就是想让自己的老爹崇祯尝一尝牢狱之灾。
只有经历过苦难,才能够明白众生之苦。崇祯皇帝就是太过养尊处优了,人生一旦太顺利,都不是什么好事。
但凡历史上的有为之君,年幼之时必定都会经历坎坷。正是这样的经历,使得他们当了皇帝之后才知道百姓之苦,往往都会施以仁政。真正的做到了,亲贤臣远小人。
很多历史上的中兴之主,大抵都会如此。
比如说东汉时期的汉宣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在即位前受过牢狱之苦的皇帝
汉武帝末年爆发了震惊京师的巫蛊事件,使得当时的太子刘据一家被杀,只有刚出世不久的刘病已因流落到朝廷的监狱里,由于得到丙吉的力保才得以幸免。
汉武帝过世之后,汉昭帝继位,昭帝年纪虽然很小,但非常聪明,从所处理的几件事情表现出了和年龄不相称的政治才能,很具有明君的潜质,然而可能是因为昭帝是在武帝六十多岁才生的,从小身体不好,没多久就病逝了。
而此后霍光等大臣拥立的昌邑王十分荒唐,没多久就被废掉了。这时候,霍光等大臣遇到了难题,西汉王朝面临着找不到合适继承人的危机,汉昭帝没有儿子,而汉武帝其他几个儿子都不大适合做天子。
由于有了昌邑王的例子,大臣们对于拥立皇帝十分谨慎,在得知武帝流落在民间的曾孙刘病已好学多才,操行节俭,慈仁爱人之后,决定拥立这位在民间成长的皇曾孙为天子。
这是中国历代帝王登基中最为戏剧性的一幕,也使得刘病已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于长期的民间生活,加上曾在牢狱里住过,使得刘病已深知百姓疾苦,在其登基后,除了继续奉行武帝末年的休养生息的政策外,还采取了很多有利于百姓的政策,特别重视照顾鳏寡孤独之民,还担心地方官员有所隐瞒,亲自派遣使者到各郡国亲自了解基层百姓的情况。
如果某地遇到天灾,主动免除那里当年的赋税,并派遣使者到此地督促当地官员开仓赈灾,并贷粮种给贫民做来年的生产。汉宣帝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称农业为"兴德之本",到宣帝初年的时候,流民基本都回到故土,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米价跌直西汉开国以来最低值,人民生活富足,社会安定。
在全国范围内,宣帝继续推行武帝开创的选拔人才的举孝廉制度,使得这套卓有成效的选拔人才制度继续完善。大力推行德化与赏罚引导并举,教化百姓,尤其注重对百姓孝道观念的培养。
"霸王道杂之"是宣帝的治国思想的简要概括,反映了宣帝敢于突破陈规,博采群长,励精图治寻找治国道路的精神。宣帝统治期间,四海安平,政治清明,百姓守礼,国富民强之升平景象超过当年的文景之治。
对内,致力于整顿吏治,强化皇权,任用熟悉法令政策的文法吏,以刑名考核臣下;设置治书侍御史和廷尉平,审核量刑轻重;废除某些苛法,维护法律正常行使;招抚流亡,假民公田,设置常平仓,蠲免和削减租赋,以此安定民生,恢复生产;于甘露三年下诏召集诸儒讲论五经异同,亲自称制临决。
对外,因匈奴内乱,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消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设置西域都护,政令自此颁于西域,有利于发展西域生产和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黄龙元年十二月甲戌,刘询因病崩于未央宫,葬于杜陵,庙号中宗。作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君,统治期间,汉朝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夷宾服,综合国力最为强盛,史称“孝宣之治”或者“孝宣中兴”。
在以制定庙号和谥号严格而著称的西汉王朝,刘询与汉高帝、汉文帝、汉武帝并列为拥有庙号的四位皇帝。
朱慈烺能做的,就是想让老爹经历一下民间的百姓之苦。甚至于,朱慈烺还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只是,一直没敢付诸行动。
这个想法就是,将崇祯皇帝扔在半道上,然后带着人暗中保护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