殉葬制度,只有了解过的人,才会知道这其中的残忍。
    看到孝陵卫有关的殉葬方式,朱英眼眶逐渐湿润。
    卷宗里简单的几句话的介绍,但却给朱英一个悲凉的场景。
    一千二百名孝陵卫,自己动手挖了一个深坑。
    然后穿戴整齐,平平静静的列队,就这么一排排的站在深坑里。
    上面的人孝陵卫袍泽,咬着牙,含着泪。
    挥土向深坑里,曾经并肩作战的兄弟撒去。
    下面被殉葬的孝陵卫们,害怕者有之,恐惧者有之,哭泣者有之。
    但是,不管有着怎样恐慌的情绪,他们依然站在原地,没有丝毫动作。
    任由泥土从天而降,从脚底,到腰身,直至完全覆盖头颅。
    便是这般,一千二百员猛士,活埋殉葬。
    “这些事情,跟他们有什么关系,天象移位,地龙翻滚,哪里是他们能够阻挡的。”
    朱英眼了渐渐的红了起来,声音哽咽,喃喃自语。
    这些人,都是因为他而死的。
    足足一千二百孝陵卫,每一个孝陵卫都是老卒,悍卒,为大明开国,立下不可抹除的功勋。
    最后的结局,却是因他而死。
    对他们妻儿父母,或许有着优待,但是这般死去,完全没有任何意义。
    天象移位,地龙翻滚。
    朱英清楚,这大概就是因为自己的到来导致的。
    甚至跟朱雄英都没有关系。
    所以说,这一千二百人,完全就是因自己而含冤而死。
    “殉葬这种古老遗留的糟粕,为什么还要恢复,必须要全面禁止!”
    朱英咬牙说道。
    历史上,本来开始逐渐消失的宫人殉葬,最后就是在朱元璋的手里恢复的。
    这一种起源于奴隶社会最惨无人道的丧葬制度,之所以被朱元璋恢复,其实还是受到了蒙元的影响。
    宋代开始,契丹、女真、蒙古等边疆民族,先后入主中原,他们均有人殉的传统,促使中原人殉再度兴起。
    蒙元不仅仅是宫人殉葬,甚至还鼓励民间殉葬。
    朱元璋终归是在蒙元的统治下长大,习俗方面,也是受到了影响。
    这才导致殉葬制度的复苏。
    朱英收拾心情,继续翻看卷宗。
    再往下看,就没什么东西了,都是一些跟祭祀有关的记载。
    “必须要想一个法子,说服老爷子,取消殉葬的传统。”
    朱英放下卷宗,从心中开始思考,从哪个方面入手。
    这种思想上的转变,最为棘手。
    ......
    大明皇宫。
    朱元璋从龙椅上起身,转头看了眼遗诏,揉了揉有些发涨的脑袋,然后从奉天殿后面离开。
    在太监的‘退朝’声,百官的万岁声中,早朝便算是结束了。
    “蒋瓛,咱大孙要的卷宗,给他送去了吧。”
    下了早朝,朱元璋就对蒋瓛问道,显然大孙的事情,让他更加关心。
    “回禀陛下,已经送过去半个时辰了。”蒋瓛躬身说道。
    “刘和,备车,咱今天答应了大孙,要跟他一起去火药司看看。”朱元璋直接吩咐道。
    奏章的时候,只能是押后处理。
    “臣遵旨。”
    换完便服后,朱元璋坐上马车,直接往朱英的院子里过去。
    .......
    “四弟,还是你孝顺呀,给父皇把咱们大侄子都找回来了。”
    奉天殿外,诸多文武百官依次离开。
    晋王朱棡走到燕王朱棣的面前,面带嘲讽之色说道。
    虞王陵墓的传言刚刚出来,晋王朱棡就想到了秦淮河畔茶楼的东家,朱英。
    随着流言越发肆无忌惮,尤其是还在宫里传播,甚至于太监宫女都没有忌讳的时候。
    晋王朱棡就知道,这大概便是父皇的手笔。
    稍稍思索,就明白这跟朱英脱不开干系。
    父皇时常出宫,留意一下茶楼,查一下朱英住的院子,还有那些锦衣卫的身影,大概的事情,就基本上想通了。
    让晋王朱棡最为意外的是,朱英竟还是四弟燕王朱棣带到京师里来的。
    他顿时就笑了。
    燕王朱棣这心思,昭然若揭啊。
    两兄弟本来就有矛盾,于是在今日下了早朝后,朱棡就忍不住主动上前嘲讽起来。
    朱棣闻言,面无异色,反而问道:“三哥这话是什么意思,咱们大侄子回来了,不是一件好事吗。”
    “难不成三哥对大侄子有意见?我当初见到大侄子的时候,还有些不敢相信,这才带到京师来,让父皇看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如今看来,还真是咱们大侄子。”
    听到四弟朱棣的话,朱棡冷笑道:“我能有什么意见,大侄子回来了,我欢喜你得不得了呢,我想父皇也很是欢喜的。”
    “大侄子从小就是父皇的心肝宝贝,照我看呐,有些东西你就不要瞎想了,这都是命呀。”
    朱棡说完,也不等朱棣的回答,直接转身离开。
    对于自己这个弟弟,他当然明白其对帝位的渴望。
    若是早些出生,排在他和二哥朱樉的前面,说不准父皇还真会把皇位传给他。
    毕竟众多兄弟中,也就四弟朱棣和父皇长得最为相似,甚至性格上都有相似。
    不过在朱棡看来,这是朱棣效仿父皇,犹如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极为可笑。
    他和二哥都还在呢。
    虽然二哥朱樉被关了紧闭,现在连上朝的资格都没有。
    他自己也因为某些事情,得了一个残暴的名声。
    在朱棡看来,这残暴的名声,说不准还有燕王朱棣暗中煽动。
    虽然没有证据,但看一个人不爽的时候,就感觉什么事情都是他做的。
    父皇要想立四弟朱棣为帝,只有一个办法。
    那就是把他和二哥,废除王爵,才有可能。
    所以四弟朱棣渴望皇位,在朱棡看来,就是想置自己于绝地,天然对立面。
    朱棣站在原地,看着三哥朱棡离开,眼神开始变得阴沉起来。
    锐利眸子里闪烁着择人而噬的精光。
    本来燕王朱棣也是个暴躁脾气,被三哥朱棡这般狠狠打脸,心里头的怒火都快要压抑不住了。
    但他还是只能忍着。
    要是因为这几句话直接爆发,传到父皇的耳朵里,那下场可能就很凉凉了。
    朱棣心中清楚,哪怕是父皇猜测到了自己的想法,又有什么关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自己把大侄子送来,好吃好喝的供着,还给茶楼,大院。
    单单就这些,只要自己不动手,谁也没办法指责。
    父皇也没有任何理由责罚自己,甚至于当朱英的身份被公开,甚至入宫的时候。
    自己还要受到来至于父皇的奖赏。
    哪怕是朱英成为太孙又如何。
    大明以孝治国,自己将他寻回,他还是要感谢自己。
    这就是阳谋,朱棣的阳谋。
    但凡聪慧些的人,都能看出朱棣的心思。
    可大明以孝治天下,只要不动手,没有人可以以此来攻击自己。
    父皇不能,朱英亦是不能。
    就算搅动风云,散播谣言,没有足够的证据,也只能看着。
    这一波操作,朱棣显然已经立于大气层上,稳坐钓鱼台。
    .......
    院子里,朱英得到通知,老爷子已然在门外马车等候。
    于是连忙过去。
    “爷爷,早点吃过了没。”
    朱英提着食盒,上车后就对老爷子问道。
    朱元璋看着这一幕,心中暖洋洋的。
    他本身就是个敏感的性子,大孙的这些细节,让他感受到了孝心,极为欣慰。
    “咱这般早赶来,哪还来得及吃早点,快些拿来,咱正好肚子饿了。”
    朱元璋说完,直接动手接过朱英的食盒,打开拿出一个肉馅包子,往嘴里塞去。
    他当然已经吃过早点了。其实每天上早朝前,朱元璋在谨身殿早课的时候,就吃过早点了。
    之前每次到朱英茶楼的时候,他也是吃过了早点。
    只是大孙准备的早点跟宫里御厨准备的早点,那能相提并论嘛,味道不说,感觉就完全不同了。
    “如何,咱让人给你送来的奏章,都看完了吧。”朱元璋一口气将早点吃完,然后笑着对大孙问道。
    听到这话,朱英顿时无奈道;“爷爷,你看的这些奏章,都是有那么长的废话嘛,还是说特意给我挑选出来的。”
    “哈哈哈。”
    听到这话,朱元璋顿时就大笑起来。
    “这些个大臣,一个个堆砌辞藻,舞文弄墨,明明几百字就能将清楚的事,硬是给咱弄个上万字。”
    “大孙如何,是不是感觉有些头昏目眩。八十二本奏章,看完了一半没有。”
    听到老爷子的调笑,朱英笑道:“全看完了。”
    朱元璋闻言一愣,道:“不可能,这么多奏章,你怎么可能一下子就看完。”
    看奏章这种事情,朱元璋给诸多皇子皇孙,都是学习过的。
    从来没有哪个皇子皇孙,在短短的一两个时辰,就能看完二十本。
    更别说八十二本了。
    这是朱元璋给大孙三天的量。
    “爷爷,这些奏章的内容,真是犹如老太太的裹脚布一般,又臭又长。”
    “但是孙儿发现,这些本奏章有个共同点,他们都喜欢将事情的关键,放在奏章的最后面。”
    “于是孙儿直接就从奏章最后开始看,待看到废话的时候,就无须多看了。”
    听到朱英的解释,朱元璋眼眸中闪过惊喜。
    他没想到大孙这么快就能发现批阅奏章的小技巧。
    朱元璋自从废除掉宰相制度后,每天处理的奏章将近有两百本左右,其中早朝,午朝,晚朝。
    更是要处理数百件国事。
    大明开国初期的时候,朱元璋还不会这个技巧。
    他还记得,那还是洪武八年的时候,户部尚书茹太素上奏。
    朱元璋对其很是了解,知道这位尚书最是喜欢长篇大论,只是奏疏已经送来,又不好退回。
    朱元璋懒得看他的奏章,就叫中书郎王敏念给他听,然而读到一万六千五百字,还没听出个所以然来。
    讲述的事情,唯有后面五百字。
    朱元璋顿时大怒,呵斥道:“虚词失实、巧文乱真。”
    然后直接赏了二十廷仗。
    这还是第一次,因为有大臣上奏字数太多而被惩罚。
    不过从此以后,诸多大臣上奏的内容里,相对来说要精简了很多。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朱元璋就领悟了,看奏章先从后面看的小技巧。
    朱元璋看向大孙。
    就这么个方法,他用了八年时间才领悟,而大孙只用了一个时辰?
    如此看来,大孙当真是个当皇帝的好料子。
    以后奏章应当再多送些过来,八十二本,这完全不够大孙看的呀。
    让大孙多多分担,咱日后也能清闲多了。
    想到这里,朱元璋的眼底里闪过一丝狡黠。
    而后想了想又问道:“只是看看还是不够,奏章的内容,你可都看进去了,这个法子是你提出来的,可有什么想法。”
    朱英沉吟一下,略带谦虚的说道:“孙儿却是有些天马行空了,这个法子目前看来效果甚佳,但是其中的隐患太多,却是当初孙儿没有想到的。”
    朱元璋没想到大孙还真有自己的见解,追问道:“有什么隐患,跟咱说说。”
    朱英点点头,便开始述说以工代赈中间复杂。
    其中工程造价因地制宜的核算,官吏乡绅可能会插手的地方,包括对流民的保护,粮食的定夺的标准。
    随着朱英的不断讲述,朱元璋开始浮现出深思之色。
    大孙所提到的这些问题,都是六部尚书,甚至是群臣所没有看到的。
    在商议的时候,对于贪污的可能有猜测,但却没有大孙这般仔细。
    待朱英说完,朱元璋回过神来再看向朱英的时候。
    目光中难掩震撼。
    在朱元璋的心目中,大孙其实一直都是一个精明商人的形象。
    对于商人,其实朱元璋心中是有厌恶的,尤其是粮商。
    投机倒把,囤货居奇这样的行为,以至于让他的父母饿死,这是朱元璋心中永远的痛。
    但是他没想到大孙在内政方面,竟是有如此骇人的天赋。
    不,这已经不单单是天赋两字能够说明了。
    朱元璋突然想到,当初大孙跟自己说过,有安南开国的想法。
    此刻他才意识到,大孙为这番安排,暗中准备了多少心思。

章节目录

大明皇长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执笔见春秋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执笔见春秋并收藏大明皇长孙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