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兴平二年的春分时节,仲春之月。
    清明将至,正是元鸟南回,雷动天地,龙蛇惊蛰的时候,阳光初初冒起的时候,风都带上了轻柔的暖意,吹得满目明媚。
    此时,正有一行艑船陆续行驶出了码头,顺着宽阔的河道,一艘艘地向着东面驶去,不过小半个时辰便飞快地出了开阳辖区。
    艑船,便是此时的一种小货船,单帆,吃重又好操持,唯一的缺陷就是载人不多。
    王政眺目远看,便见河岸两侧的野草褪了青黄,尽是油亮的翠绿,偶尔还有些不知名的花瓣凋谢,跌入浑黄的滔滔流水。
    其中几片娇弱无力般被风裹着,飘到了河中心,只浮得片刻,便被浩浩荡荡的水流吞没。
    到了黄昏时分,遇到一阵长风,速度倍增之下,更是隐隐能看到了另一座城池的影子。
    “将军。”一个亲卫走到了挺立船首的王政旁,兴冲冲地道:“那莫非便是阳都县吗?”
    见王政颔首,亲卫忍不住感慨道:“水路确实便利,这才一日不到,便行了不知百里了吧。”
    “这还算是慢的了。”王政笑了笑,道:“今日老天不给力,若是顺风,恐怕如今都能看到东安了吧。”
    大汉在航运上不算发达,船只纯靠帆船,这等情况下速度快慢基本只取决是否顺风,以及风势如何,若是天公作美,基本最快可以达到一个时辰百里的惊人速度,但船不可能次次都顺风,因此平均下来大抵会是在四五十里每个时辰。
    开阳位于琅琊郡极东面,而琅琊县却是处在最西面,若是走陆路,便是星夜奔驰,恐怕也需要五六日的功夫,最后为求节省时间,王政只带了两百名天诛营的兵卒,更选择了水路。
    这样下来,即便是绕路,也最多两三日便能抵达琅琊县了。
    琅琊县,在未来的天朝,亦有个好听的名字,青岛。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盖海畔有山,形如台,在琅琊,故曰琅琊台”。
    琅琊县,便可谓是因琅琊台和祖龙而得名。
    据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五巡天下,其中便曾三登琅琊台,而且说起来,这座千年后的巍峨大城如今虽不算雄壮,却既是天朝海盐的发源地之一,拥有着“四大古盐区”,同时亦是“五大古港”,更有可能发生了天朝最早的一次涉洋远航...
    相传徐福东渡朝鲜、日本,就是从此地启程的。
    不过乘船这玩意,向来是初登舢板时眼前一切皆觉新鲜,时间久了却只会感到枯燥。
    王政手下的亲兵大部分亦是年轻人,一开始还颇为兴奋,看着沿途景色青葱嫣然,偶尔窥见临河的村庄更是大呼小叫,到后面却纷纷焉了吧唧,有气无力,本来觉得可口的白煮鱼饭,如今也成了味同咀蜡。
    所幸这般时光持续不长,风帆顺流西行,两日功夫便穿过莒县、诸县,此时河道突然变得水深流急,怒潮澎湃,再看见两边悬崖对峙,险峻峭拔,王政便清楚,这一趟水路已是到此为止了.
    再坐船只能是沿河入海,奔着北海郡去了,便带着天诛营下了码头,直接先入了东武县。
    早收到消息的吴牛此时正带着一群人恭候已久。
    ......
    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
    因为没猜透骷髅王袁术为何要怂恿他去攻陶谦,王政便决定暂时按兵不动,只是他没想着攻东海,东海却有人始终想着拿他开刀。
    没办法,毕竟对于汉末大部分英雄而言,黄巾贼正是最合适建功立业的踏脚石。
    东海郡、郯城、西面的平原军大营。
    风怏怏的,有气无力地吹拂着黄土,连营口那杆刻着刘字的大麾似也无精打采,蜷缩在旗杆上,四下都是嘈杂之音,一群士兵来来回回之见,亦是百无聊赖,偶尔有人抬头,瞧瞧对岸隐隐的城池,眼中带着的尽是渴望。
    那里,正是琅琊郡的即丘城。
    “大哥,这陶谦到底是什么意思?”
    张飞瞪着眼,眼珠子上凸显一道道的血丝,伸出两根手指吼道:“咱们为相助他荡寇而来,到徐州都快两个月了啊!“
    “两个月了啊,他未曾发一兵一卒,到底是被黄巾贼寇吓破了胆啊?“
    张飞狠狠吐出口浓痰,仿佛是那满腹的牢骚:“还是信不过俺们啊?”
    此时的刘备刚刚巡视完军营,正靠在榻上歇气,听到这话,他没做声,只是闷闷地从瓮中倒了瓢子水,喝一半,又朝脑壳上淋一半。
    凉意倾头而贯,直让刘大耳舒服地呻吟了声,旋即先望向左边那个一脸自矜的二弟,问道:
    “本月的辎重可来了没?”
    “来了。”关羽沉声道:“他们又拨了一百斛粮食,这次还送了些肉畜。”
    “不愧是一州州牧。”听到这话,刘备一怔,旋即感慨道:“出手就是阔绰。”
    当初在北海时,他刘备固是豪情万丈,把平原国说的不值一提,可那地方便是在小,亦是他三兄弟当下唯一的栖身之所,怎可能当真说弃就弃,最后还是分兵两处,部分返回平原,剩下的一千多人被刘备带来了徐州。
    一百斛的粮食,若是节省点吃,已足够这一千人马两月用度,而这已是陶谦第二次给他们配发粮草了,
    若只看粮草,倒的确算是优待,只是无论刘备,还是他的两个结义兄弟,来徐州的目的,可都不是为了这点粮草啊。
    果然,听到这话,关羽却是冷哼一声:“大哥,若当真是阔绰,咱们提了几次的羽箭,战马,可都是从没批给啊。”
    “这狗日的。”刘备还没回应,却见张飞已是破口大骂:“只给粮草不给兵马,不给器械,那咱们怎么去杀贼,若不杀贼,还呆在他徐州干鸟?索性回平原吧。”
    “天天在这里吃风沙都吃饱了,恁地憋气!”
    “三弟!”听到这话,刘备立刻呵斥道:“你亦是读书人,怎可对长者如此出言不敬?”
    虽是这么说,可此时若是揽镜自照,刘备亦能看到自家的一张脸,其实也是黑如锅底。
    说实在话,此时刘备的心里亦满是失望。
    既是对自己的一腔热血错付而不甘,亦是对陶谦这个人的不争而愤怒。
    作为一个从寒门走到一州州牧高位的人物,刘备本在心中颇为敬服这位前辈,更视其为英雄的。
    陶谦父亲早亡,小时候缺少管教,放荡不羁,在当地名声不太好,十四岁了还跟小孩们一块扯布旗、骑竹马玩。但是当过太守的甘公与他交谈后却发现他与众不同,以后必成大器,而且不顾老婆的强烈反对和邻里的眼光,非要把女儿嫁给他,并给了他一个著名的评价:
    彼有奇表,长必大成。
    甘公是老官场,能做出嫁女的决定,当看出陶谦必有过人之处。此处当与吕公评价刘邦有一比。陶谦确实也没让吕公看错,先是考上诸生,后被举为秀才,拜尚书郎,出任舒县令、卢县令,后迁幽州刺史,被拜为议郎。
    如果说到这时,陶谦一路顺风顺水,可能还有老丈人甘公的帮助,那其后在武事上的表现,就真的只能是能力了。
    中平二年,西羌入侵的时候,皇甫嵩带军平乱,上表朝廷请求派人同去,当时朝廷派的就是陶谦,结果大获全胜;
    后来边章、韩遂作乱,张温去平叛,更是专门上表请派陶谦同去,结果边章、韩遂败退榆中;
    再后来,徐州黄巾军乱,朝廷又一次点名让陶谦去平乱,结果亦是一战而定。
    第一次是朝廷随机点将,说是随机,其实也是在优秀将领人才库里选的,结果陶谦一个文官入选,其实已说明他在汉廷内部的军事能力已是获得了一定认可,甚至本人被看好,所以汉廷才派他出去,名为实践,实为镀金;
    而到了第二次,已经是出征的主帅专门点名要他,说明他经过上一次锻炼,能力已经得到很多高级将领的认可;
    至于第三次,是朝廷郑重地请他带兵去平乱,这是由将到帅的转变,能够担负起救国家于水火的责任,说明已跻身朝廷重臣行列。
    文韬武略之外,陶谦的治理能力亦是可圈可点。
    在组建丹阳兵平定了徐州的黄巾之乱后,朝廷就封了陶谦做徐州刺史,让其继续管理徐州,这段时间陶谦表现出了高超的治理水平。
    首先,他起用了当地豪族的人才,这些人既有能力又有势力,帮助陶谦很快就稳定住了局面,特别是让陈登主抓农业,进行屯田,农业生产恢复得很快。
    陶谦还颇具战略眼光,在董卓乱政时期,袁绍率领关东十八路诸侯讨伐的时候,作为重镇徐州之主的陶谦看出这群人是乌合之众,没有参加,结果如他所料,不但讨董不成,诸侯反倒内乱纷起,如鸟兽散。
    相反,在汉帝长安受困四方断绝之时,陶谦却是少数主动去进贡的割据诸侯,因此获得了安东将军、封溧阳侯,名器皆俱之下,再次加强了对徐州的统治。
    而在之前的两年,陶谦两次响应和组织以朱儁为首的讨董联盟。由此可见,陶谦并不是不想讨董,而是看支持谁。从结果来看,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诸侯内斗,陶谦未受其祸;向受困的汉帝进贡,代价很小却获利很大。虽然计策可能是他身边的谋士提供的,但能采纳就说明他具备了相当的战略眼光。
    到此时,无论是在大汉的政治地位,还是在徐州的威望民心,陶谦都同时达到了顶点。
    可惜这样的风光在遇见了曹操后,却是戛然而止。
    而更令刘备想不到的是,一次惨败之后,陶谦似乎是完全没了雄心壮志,更失去了所有的血性胆魄。
    “若是再继续这般徒耗光阴...”想到这里,刘备亦是心火直冒:“那倒确实不如及早回平原了。”
    若说心中憋屈,他只会比张飞更盛。
    这些时日来,刘备等人也不可能真的就窝在军营里什么都做。
    既为荡寇而来,对未来的敌人刘备自也要先取了解,如今他们已然知道,今年这支肆虐徐州的黄巾贼,正是去年大破临淄的那一支。
    刘备更知道了,正是因为那个叫王政的竖子,在关键时刻作乱,才导致他和青州刺史田楷同时间投鼠忌器,未曾参与公孙瓒和袁绍在界桥之战后的再次大战。
    当然,原本的历史上,刘备最后其实亦是选择了去救援徐州,而非相助公孙瓒。
    虽有些感慨彼此间的纠葛,但王政到此刻其实还未被刘备太过重视过。
    要知他们三兄弟成名第一战,便是在涿郡斩杀黄巾贼将程远志,那可是最强的初代黄巾贼,甚至张角的亲兵那等强军,刘关张亦是在颍川亲战过的。
    可再是如何,那竖子的战绩毕竟不差,想来也不是一般流贼那么好对付,如今更占了两郡之地,若是让刘备只带着这一千人马去应对,先不说胜算如何,便是必胜,刘备也不太情愿。
    这可是自家大半的家底啊。
    一千对几万,便是再不堪的黄巾贼,亦不可能全无损伤,而只要死个几百人,在刘备看来亦是亏本的买卖啊。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陶谦目前暧昧的态度,让刘备不知道付出损伤,是否值得。
    不过回平原只是说说而已。
    不管如何,陶谦虽然始终没有开口让他们去平乱,甚至刘备几次主动请缨也总是托词说时机未到,但起码目前来看,对他兄弟还算礼遇。
    若是不告而别,不仅是半途而废,原本的示好亦反而有可能成了结怨。
    “也不知陶州牧是如何想了...“
    走到大帐门口,望着眼前的士卒,刘备大感无奈。
    若是自家刚来徐州时,那时挟北海大胜之威,军心振奋之下,只要徐州这边配合到位,刘备本有绝对的信心,不但可胜贼寇,更能完胜,速胜,迅速收复沦陷的两郡。
    可如今...
    两个月的时间,早已将麾下儿郎的士气,战意消磨殆尽了啊。
    “说起来,这徐州的大好河山。”他一脸苦笑,语气沉闷地道:“如今已有一半是属于乱臣贼子了啊。”
    “而我这汉室宗亲,却快半辈子都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混啊,目前的栖身之所,更是立锥之地,他人檐下。”
    “大哥...”听到这话,关羽张飞纷纷眼眶一红,默然无语。
    “哎,二弟,三地...”刘备不胜唏嘘:“若是我兄弟有朝一日,能有一州...不,哪怕是半州之地...”
    “亦不必再看他人脸色了啊。”
    正黯然惆怅间,却见远处一行骑兵正飞速驰进,当头一人更是还没到营口便疾声大呼:
    “玄德公,州牧有请,有大事欲与君商议!”

章节目录

骑砍三国之御寇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吃瓜子的犀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吃瓜子的犀牛并收藏骑砍三国之御寇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