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衍界的人道发展已经非常成熟,王朝更迭轮回不断,许多传承千年的世家数不胜数。
    所以他们对应鸿羽玩的这套流程十分清楚,乃是标准的篡位流程,而有大志的枭雄们当然也有所了解。
    第一步,位极人臣,总览朝政。
    论位置应鸿羽已经坐到了丞相, 并且是独揽大权的丞相,幼帝和太后在如今的朝堂之上也就是一个吉祥物。
    早在当上丞相之时,百官上报的大小奏折就已经要从丞相府过一遍,等应鸿羽批了“建议”之后才送入宫城。
    小皇帝和太后能看到的,都是应鸿羽愿意让他们看到的,基本上朱批只会照着“建议”来。
    第二步,晋升爵位, 先公后王。
    初时,应鸿羽还只是一个孟津候, 纵使以执金吾之尊封侯有些不合规矩,但他为国朝立下平叛大功,也无人可以指摘什么。
    后面应鸿羽被幼帝册封为燕国公,这就有些暴露本性了,很多大臣都知道这不是皇帝想封,而是他想要。
    托孤大臣不说苦心孤诣辅佐幼主,也不能碰触名爵敕封之权吧,这不是赤裸裸的权臣吗?
    再到如今受封的一字亲王秦王,可谓野心昭然,他应鸿羽就是要窃国!
    第三步,加以殊礼,形同帝王。
    这个殊礼最直白明显的自然就是应鸿羽已经得到的那三项,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
    “入朝不趋”,在朝廷上以快走为礼节,但接受了这项殊礼的臣子却可以不慌不忙地慢慢行走;“赞拜不名”, 皇帝和朝仪官对大臣一般都是直呼其名, 对获此殊礼的臣子却特别允许不称呼名字,只称呼官职和姓氏;“剑履上殿”,即可以带着武器、不脱鞋子进入宫廷,享受与皇帝同等的待遇。
    这三项殊礼自出现以来,因为太过重大特殊,轻易不授予臣子。
    就算皇帝真尊重这位大臣,往往也只会在大臣年老体衰临近告老还乡时才会给,还只会给前两项其中的一项。
    最后一项,比较敏感,非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大将不能赐。
    三项得一项都不得了,代表这位大臣于朝堂上的独特、尊贵的地位,三项殊礼集于一身,皇帝和权臣在朝堂上就几平没有区别了。
    这也是为什么当初三朝老臣,御史大夫卢文石强烈反对,甚至不惜撞柱而亡也要揭露应鸿羽的真面目。
    可惜的是没有武力,文臣的名望再高也没用,反而害死了不少忠于王事的臣子, 应鸿羽也得此彻底清理了一遍朝廷。
    但话说回来, 这三项殊礼,在历史上也曾有少数忠臣得过,并不能以此来断定应鸿羽一定是篡位之臣。
    如果只是这样就算了,某些软弱却又不敢反抗应鸿羽的臣子还怀有一线希望。
    可随后的两项殊礼,却是湮灭了这最后的希望,应鸿羽他确确实实是个窃国巨贼!
    加九锡、出警入跸,非人臣能受,凡受此礼的大臣,无不篡位,没有例外。
    但凡有一点忠心的重臣,就算皇帝要赐,也不可能接受。
    而这一步,终究也让应鸿羽做了。
    兴平七年十月,距离应鸿羽受封秦王才一月,幼帝接着下旨给劳苦功高的丞相加九锡、出警入跸等两项殊礼。
    九锡:即所赐与的车马、衣服、乐器、朱户、纳陛、虎贲、弓矢、秬鬯等九种物品。
    出警入跸:“警跸,所以戒行徒也,谓出军者皆警戒,入国者跸止也,故云出警入跸也。”
    就是说他应鸿羽出入任何地方,都可以禁止行人往来,如同帝王出行警戒要道。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人臣可以得的,应鸿羽得了个遍。
    能到到这些,应鸿羽对于朝廷的掌控力度肯定到了一个巅峰,他现在能随时废了兴平帝,转而自己做皇帝。
    但这样做太过粗糙,不是逼不得已应鸿羽不会这么做,不然就是他向左,而人心向右。
    第四步,封邦建国,宗庙追封。
    这些殊礼什么的都是虚的,算不上什么,接着应鸿羽宣布建国,这才是真的篡位。
    十月中旬,秦王应鸿羽上奏,应古礼请许开国。
    帝许,并以雍州关中之地为秦王封地,允开国立庙。
    也就说除了镐京这一座都城,金城千里之地都是应鸿羽的合法封地了,关中他说了算。
    从新莽开始,凡志在篡位的权臣,其改朝换代工作的最后一步,都是封邦建国、宗庙追封。
    所谓“封邦建国”,即大臣被皇帝册封为“王公侯伯子男”等贵爵后,根据制度建立起一个半独立的国家,并创设相应的权力机构。
    如应鸿羽就在镐京的秦王府,立六部封百官,实质上秦王府已经代替行使了朝廷的职能。
    可以说,现在的大虞名存实亡,一切就看什么应鸿羽什么时候入主大内,行禅让之礼了。
    秦国一立,秦国的宗庙也就立了起来,追封祖宗册封先人,应鸿羽自然不会忘。
    宗庙是供奉历代祖先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按照古礼的规定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建立宗庙之后,也就代表秦国真正意义上独立,应家的祖先从此受秦国百姓供奉,再无魂飞魄散之忧。
    其实早在应鸿羽受封孟津侯之后,应家祖祠就诞生了福地,开始福地还很小,能容纳的祖灵之位比祖祠灵域多不了太多。
    后面应鸿羽封公,福地就很大了,起码应家嫡系近支死后都能进入福地避难,甚至可以说享福。
    现在建国立庙,有实际封地,其福地规模迎来了一次空前扩张。
    不仅应家所有血脉后人可以享受福地庇佑,就连得到应鸿羽敕封的大臣也能进入秦国宗庙福地。
    一般的县豪家族就能在祖祠诞生灵域,但能供奉的祖灵极少,最多几位。
    郡望世家看起来远超县豪家族的规模,可一般情况下祖祠诞生的也是灵域,只要是灵域,能供奉的祖灵数量就有限。
    谷頳
    这也是为什么诸多大族会想尽办法维持自身家格,甚至拼命提升家格的原因。
    越大,级别越高的家族,出败家子家主的概率就越小,这些家主都会在有生之年为家族兴盛繁荣殚精竭虑。
    因为他们知道死后的真相,如果不努力得不到族人的认可,得不到先祖灵的承认,那他们就没资格入灵域享受香火供奉。
    一旦灵域的位置不够,往往会根据生前对于家族的功绩来排序,排序靠后的祖灵离开灵域自生自灭。
    小家族还好,祖灵能供奉一位,都不用争。
    任凭你功绩再大,只要没有得到朝廷敕封,增加阴福提升家格,那先进去的祖灵自然不会让出位置。
    可要是中等家族,比如郡望这一级,能供奉的祖灵往往是数位,但这一级的家族很难提升家格,做出特别大的贡献。
    所以往往排序靠后的祖灵需要和当代家主竞争,一旦功绩低于当代家主,出现儿子请父亲、祖父离开灵域的也不在少数。
    这也是人世间的一大悲剧,生时亲恩和睦,死后骨肉相争。
    为了避免这一悲剧过多发生,福地就成了诸多郡望世家的努力方向。
    一般来说,受封高等贵爵的家族便能诞生福地,可福地的大小却取决于爵位实权的大小。
    很多虚爵贵族,也就是没有实际食邑的贵族,他们家族的福地也就比灵域好一点,供奉祖灵的数量并不会增加多少。
    夏地的贵族爵位一共六等,王、公、候、伯、子、男,其中王爵的地位太过超然,往往只会封给同姓皇族。
    所以真正的高等爵位一般指王后面三位,也就说公侯伯是贵爵,子爵和男爵只是普通爵位。
    但在很多时候,爵位的贵重,往往不能看爵位的高低,而要看这个爵位是实爵还是虚爵。
    虚爵是最普遍的爵位,大一统的中央王朝对于臣子一般都是敕封虚爵,实在是非爵不能赏的大功臣才会给实爵。
    而实爵又分为两类,一类是食邑封,就是享受封地子民的税收供奉,而不参与实际管辖;第二类就是裂土封,对于封地享有所有的管辖权,具备独立性。
    实爵封的子爵比一般的虚伯爵虚侯爵也不会差,特别是裂土封,其福地远远超过世家灵域的规模,能容纳很多祖灵的存在。
    可是自从礼崩乐坏之后,只要是正常的王朝都不会裂土封爵,除非是到了王朝崩溃之时。
    每分出一块土地给爵臣,王朝的气运就会削弱一分,眼下大虞还封出了最为精华的关中之地,更是加速了大虞的灭亡。
    应鸿羽开创大虞先例,裂土封王,建立起一个真正的国家,不仅阳世风光无限,阴世福也立起王庭福地。
    此消息一从镐京传出,天下枭雄无不侧目,这秦王是给他们打样啊。
    就差没明说大家快裂土建国,共同瓜分大虞这头鹿了。
    犯忌讳挨骂的事我先做,什么礼义廉耻我替你们踩于脚下,还不露头什么时候露头。
    所以这次应鸿羽开国,坦露狼子野心,真正骂他的人却不如上次卢文石带动的多。
    大多数枭雄听到这个消息,没有想别的,而是不约而同加快了扩张步伐。
    那几个实权在握被封爵的大诸侯,此时已经在操办建国立庙的事情了,反正裂土开国最后的掣肘没了,还不如快点建国给家族增添一分阴福。
    要知道就算阳世大虞没了,可阴世的大虞龙庭却还能凭借积攒的气运存留一段时间,这个具体多久就看气运还剩多少了。
    小国同理,国家没了,可家族毕竟当过国族,受过全国的香火供奉,就算亡国也能留下福地。
    只要及时投降大国,保全阳世家族,那福地的阴福肯定不会少。
    这也就是很多世家绵延千年几千年的最大原因,他们曾经于历史上的某个王朝末期建过国家,后面又识时务得以保全,凭借开创的福地阴福反哺家族。
    可不是每次王朝轮回都能有这种机遇,世家枭雄能不能建国全看两大王朝的过渡。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个分合时间不定。
    下一代王朝如果强势,乃是秉承祖龙天命而降的大世王朝,那过渡时期自然不会太久,也就不会有分裂建国的乱世时期。
    可要是两代王朝之间过渡太久,下一代王朝积蓄不够,没有马上横扫南北统一天下的实力,就会进入分裂乱世。
    这种分裂建国的乱世,在历史上有一种说法,叫战国时期。
    古夏大地,乃至开疆扩土所得的蛮荒之地,将会建立起大小不一的国家。
    两郡之地的伯国,半州一洲之地的公国,一洲数州之地的王国、帝国。
    不,看应鸿羽的架势,可能要复古制,也就是男爵即可开国的百国并立时期。
    近古人道大昌以来,纵然出现过多次王朝更迭的战国,但都保持了一条规矩,伯爵以上方可开国。
    不到两郡地盘就开国立庙,不会被其他国家承认,纵使被吞并也没人会帮你说话。
    而百国并立时期,就没有那么严谨的立国分界线了,半郡一郡之地开国,半州之地称王都不会惹人耻笑。
    陈尧成神这么多年,对人道王朝的变迁,以及其中默认的规矩研究很深。
    他知道应鸿羽是要做什么,应鸿羽谁是想当诸国共主,让所有立国国主承他一份情。
    作为推动百国并立时期到来的人,倒也的确有这个资格。
    历史上是有天纵奇才的枭雄做过这样的事,立国后不先去吞并天下反而推动分裂,开创百国并立之期。
    这样做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在实力不足的时期称帝,能得到大多数国家的认同。
    一般情况下,如果你一洲之地就要强行立七庙,坐北称帝,那肯定会因为德不配位而遭到气运反噬,最后龙庭升不起来,国家也会衰亡。
    但只要有天下蛟龙的承认,龙气俯首,哪怕强行称帝,气运也不会逆反。
    打得好主意啊,陈尧目光悠远看向西北,那里既是新立的秦国,也是仙道圣地所在,正一道。

章节目录

我来此界开神道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从南游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从南游并收藏我来此界开神道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