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京师的万人血书
太孙出使倭国,这个消息一经刊登在邸报之上,立即就引发了轩然大波。
这几年大明的变化,或者说京师的变化,只要不是傻子都能够看出来,这都是因为太孙殿下才发生的。
也就是在这四年的时间里,大明王朝是真正的得到了百姓们的认可。
即便是地里忙活的老农,还是曾经流落街头的乞丐,甚至是考取了功名的秀才,乃至于三教九流各行各业,只要是干正经营生的,提起太孙都是要竖起大拇指赞一声好。
距离元末乱世,仅仅过去几十年的时间,可以说大多数人他们出生的时候,就遇到各种灾难,甚至于大多数的百姓,不管是汉人或者其他民族,没几个日子能过下去的。
现在能够活下来的这些人,已经可以说是幸运儿中的幸运儿。
那些曾经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就好像是阴影般时刻的烙印在心里,即便是朱元章力图休养生息,减轻赋税徭役,可最为底层的百姓们,终究是在吃口饱饭的生存线上挣扎。
只有太孙,只是用了四年的时间里,就让这百代废兴的大明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等人心所向,属实已经是达到了一个极为巅峰的状态。
而听到伟大的太孙要出使倭国,大量的百姓心中开始担忧起来,甚至于出现了万民血书,恳求太孙殿下留在京师。
万民血书只是虚指,实则那上头的名字,何止于百万之多。
当一个人在害怕的时候,旁边的人也跟着害怕,谁会嫌弃好日子过够了呢,谁不担心太孙殿下可能会出现的意外。
这是整个大明所不能承受之痛。
五城兵马司的衙役们,到处收集着这些万人血书,只是短短半天的时间里,兵马司衙门的院子里,就已经是堆积成一座小山了。
看着那咬破手指,歪歪扭扭用指尖心血写下的名字,许多衙役们都是面面相觑。
“太孙殿下的威望,属实是太过于恐怖了一些。”有年岁稍长的衙役忍不住低声惊叹着说道。
院子里长长的布帛是一些布行的掌柜自己提供的,哪怕是有着秀才功名的读书子,都没有选择用毛笔,而是同样跟其他人一样咬破手指以血书写,彷若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的心诚。
听到这话,旁边跟着一起的衙役下意识的看了看其手指头上的伤痕。
很明显的破皮,显然在这布帛之中,同样是有他的名字写在上了上面。
平时很喜欢开玩笑的同僚,闻言却都没有出声,因为他们每个人的手上,都是有一样的伤痕。
众人身后传来一个脚步声,数名衙役回头看去,而后立即抱拳作揖:“李大人。”
李大人微微点头,他是这东城兵马司副指挥使。
“莫要在这里闲着,太孙殿下出使倭国的影响很大,外边还有很多人在血书,上峰已经传来了吩咐,这些书写过后的血书都要全部的收集起来,再行运输到皇宫里头。”
“对了,你们去收集写完的血书时,记得客气一点。”
众人抱拳作揖:“诺。”
李大人微微颔首,随后转身离去。
而众人看向李大人的背影中,那背着的双手其中一食指上缠绕着白布,有点滴红色很是显眼。
......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宫里头,最先得到消息的就是朱元章了。
“咱大孙真有这般大的民心所向?”
“只是因为担忧的事情,就自发请愿书写万人血书?”
若是别人出现了这等事情,那就到了必死的地步了,可这是大孙,最喜爱,疼爱的大孙,亦是未来的大明皇帝。
这偌大的江山,最后都是要全部的交到大孙的手里。
此事只会是让朱元章更加的开心。
负责传递消息的蒋瓛作揖道:“回禀陛下,此番据锦衣卫衙门初步统计,已然是在整个京师引发了巨大的波澜,尤其是邸报早上发行之后,直接就传遍了京师的大街小巷,几乎是人人皆知。”
“有那富贵之人出资钱财购买布帛,周边行人纷纷以血书写请愿,这等行为很快就引起了大量效彷。”
“甚至于到最后,京师大布行的东家,掌柜,纷纷捐出大量白布以供书写。”
“不管是贩夫走卒,引车贩浆,亦或是商贾学子,勋贵官吏,同样也是在这上面写下了自己的姓名。”
“五城兵马司负责收集已经写完的血书,截止传达消息过来,五城兵马司是衙门院子里,都已经是堆满了书写好的血书。”
“而在街头上,还有许多地方正在进行着。”
“只怕是这京师之中数百万人,约莫有八九成都是参与了其中。”
蒋瓛的语气中,都透露出非常明显的震撼。
他已经算是见识过不少市面的了,可这样的场面还真就是第一次遇到。
说句大不敬的心里话,就太孙殿下这么个程度,已然是超越了陛下了。
朱元章听完之后,并没有立即回应,而是对蒋瓛吩咐道:“抬起你的右手给咱看看。”
在陛下的吩咐下,蒋瓛自然是伸出右手。
朱元章看了眼问道:“所以你是在什么时候也把名字给写上去了。”
蒋瓛略微尴尬的说道:“回禀陛下,臣见第一批送来的血书之中还有不少空隙,便也把自个的名字也加了上去。”
这算是小聪明的伎俩,其实蒋瓛这样的小心思当然是不可能说瞒过朱元章的。
可这让朱元章感觉很是受用。
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这是对自家大孙的关心呐。
且有这么大的反响,让朱元章的心里很是畅快。
“大孙可是知晓了此事。”朱元章再行询问道。
蒋瓛回道:“太孙殿下今日早间一直陪着锦妃作画,应当是并不知晓此事。”
毕竟是皇宫,除开比较紧急的情报外,一般通传都是在于锦衣卫这边。
而朱英最近得空闲时,要么就是陪着徐妙锦作画,要么就是听叶月清谈情,亦或者是到每个妃子那里去探望一番。
原本一心想让大孙操劳起来的朱元章,却发现如今的大孙,好像是直接过上了比自己还悠闲的生活。
可偏偏就是如此,朝廷政务,军情要事都从来没有被耽误过,反而是更加良好的在循环。
这也让朱元章没得办法去说教,最后也只能是听之任之了。
朱元章有些感慨:“咱这个大孙呐,什么都好,就是过于慵懒了一些。”
“单看其日常行事,可真就跟历朝历代的那些庸君昏君还真没啥区别。”
这话不管是蒋瓛还是身边伺候的太监刘和,可都没法去接,只能是沉默着不吭声。
朱元章突然有些好奇的对身边刘和问道:“咱最近都没怎么关注言官那块,那些个天天把礼教挂嘴边的家伙们,可是有过弹劾大孙。”
这些个清官言官们,一个个最为头铁不过,哪怕是朱元章本人要是有什么犯错的地方,也是直接上奏章弹劾。
鉴于对元末腐败吏治和农民起义的亲身体会,朱元章重新制定了明代言官制度,并且是给予了很大的权力。
建立之初朱元章曾道:“臣不谏君,是不能尽臣职。君不受谏,是不能尽君道。臣有不幸,言不见听,而反受其责,是虽得罪于昏君,然有功于社稷人民也。若君上乐于听谏,而臣下善于进谏,则政事岂有不善,天下岂有不治?”
这是因为担心后世子嗣作为皇帝权力过大而没有制约,所以特地设下言官制度。
一来是起到净化吏治,二来也可作为规劝君德。
当然,历史上的发展总是和朱元章的想法相违背,亦如这言官制度,在明前百年倒还是不错。
最后这言官制度,自然是跟朱元章的反腐,禁黄,藩王,卫所的结果差不多。
与朱元章想象的美好大相庭径。
从明孝宗的‘两京言官之狱’事件开始,言官们就可谓是进入堕落的深渊了,彻底成为大明毒瘤,以至于发生言官之祸。
明中后期更是给朝廷造成了强大的破坏力。
这言官制度简单点说,就是朱元章搞了个衙门,给他们俸禄,其主要工作职责就是弹劾,所谓是以言代行,每天就是做风闻言事,直言规劝。
曾经有一次朱元章自己微服私访京师,或许是因为勾栏听曲所以耽搁了点时间,导致没赶上皇宫的宵禁。
按理说皇帝本人来了,这宫廷禁卫军当然是直接放行。
好巧不巧的恰好有个言官去面见朱元章,没等到人后,只得是于宵禁前离开皇宫。
这也正是碰到了朱元章回来。
好家伙,这言官在宫里头等了许久未得召见,以为是朱元章不想见他,结果是跑外边玩去了。
这个言官真就是一点面子都不给,噼头盖脸就是一顿冷嘲热讽,都算是把台阶都给掀飞了,以朱元章自己定下的制度怼得其无话可说,大写的尴尬。
因为是想着对后世子嗣的制约,所以即便是现在,那怼了朱元章的言官依旧是活得好好的,也因为怼了朱元章这件事从而名气大噪。
任何权力在失去了制约后,终归是如同脱缰的野马肆无忌惮。
因为先前的制度改革,加上朱元章本就对于言官们很是避讳,所以也没怎么关注过。
这才对刘和问道。
刘和恭敬的回道:“回禀陛下,自从陛下让太孙殿下执政那次后,言官们就再也没有弹劾过太孙殿下了。”
朱元章微微皱眉道:“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太孙暗中对言官们进行威胁了?”
看似平日里温和的大孙,其实朱元章很清楚,在真正触动到其利益之后,下手从来都是极为狠辣果断,从来也不会拖泥带水。
慈不掌兵,在这一点上,朱元章还是觉得很欣慰。
不过这言官制度是自己定下来特意为规劝君德,肃清吏治所用,若被肆意威胁恐吓,导致失去了原本作用,便也是没了制约。
大孙当然没有什么关系,可后世子嗣哪能个个都如太孙这般。
能出一个大孙这样于朱元章眼中的完美继承人,已经是大明之幸了。
不说超越,那没有意义。
能够出接近大孙这样的子嗣,他都要在黄泉里捧腹大笑了。
而朱元章清楚,大孙现在是有能力让言官们无法‘说话’的。
刘和连忙解释道:“太孙殿下于言官之中定下和其他官员相同的规矩,禁风闻奏事,在弹劾其他官员时必要有充足的证据,若经都察院查实为空穴来风,则当以污蔑之罪论处。”
“其奖惩俸禄,官职晋升,同样作为吏部之参考依据,太孙殿下曾说,言官不以言获罪,但以行获罪,无有特权,权力越大亦责任越大。”
“在此之后,言官们许多事宜也就谨慎了许多,也没了随意弹劾太孙殿下的奏章。”
这事因为涉及到俸禄改革,而且是对于所有官员一视同仁,朱元章当时也看了,并没有放在心上。
毕竟在特权这个事情上,自然是只能准许皇家才行。
先前言官的事,也只是朱元章做个表率,真说让言官骑在自个头上,哪怕是得全部给杀光了先。
“大孙这招,算是打在了蛇七寸上,那些个平日里谁都敢弹劾的,没想到也是败在了大孙这边。”
朱元章啧啧叹道。
这种不以皇帝身份强行压迫的法子,简单拨弄就能整治的手段,最是得到朱元章的喜欢。
这才是真正的御下之道。
随后朱元章就吩咐蒋瓛,将京师万人血书之事告诉大孙,看大孙如何处置。
对于言官的事情,作为经历后后世语言暴力的朱英来说,最烦就是道德圣母。
大明的言官现在于朱元章的压制下还行。
历史上永乐大帝朱棣,包括是朱瞻基这些,也都算不错。
可到了明末崇祯,那就完全不同了。
用崇祯的话来说:“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说的就是明末的言官。
那个时候,大明言官已经是权力爆炸。
道德圣母到底有多狠,崇祯最是了解。
你不听他的,那叫刚愎自用。
你不让他说,那叫堵塞言路。
你下令惩罚,那叫残害忠良。
你若听他的,则另一派的言官就会站出来,说你被奸佞小人蒙蔽。
若下杀手处死,嘿,那就成了名正言顺的昏君。
则他便是因劝谏而死的忠臣,获得偌大名声。
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就可以知晓明末的崇祯心里有多苦,为什么会喊出这样的话来了。
所以朱英必须要提前下手,把言官的路子给堵死了。
只要有所制约的情况下,其实言官还是能够为大明所用,至少现在的言官们都算是真正的清流。
这几年大明的变化,或者说京师的变化,只要不是傻子都能够看出来,这都是因为太孙殿下才发生的。
也就是在这四年的时间里,大明王朝是真正的得到了百姓们的认可。
即便是地里忙活的老农,还是曾经流落街头的乞丐,甚至是考取了功名的秀才,乃至于三教九流各行各业,只要是干正经营生的,提起太孙都是要竖起大拇指赞一声好。
距离元末乱世,仅仅过去几十年的时间,可以说大多数人他们出生的时候,就遇到各种灾难,甚至于大多数的百姓,不管是汉人或者其他民族,没几个日子能过下去的。
现在能够活下来的这些人,已经可以说是幸运儿中的幸运儿。
那些曾经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就好像是阴影般时刻的烙印在心里,即便是朱元章力图休养生息,减轻赋税徭役,可最为底层的百姓们,终究是在吃口饱饭的生存线上挣扎。
只有太孙,只是用了四年的时间里,就让这百代废兴的大明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等人心所向,属实已经是达到了一个极为巅峰的状态。
而听到伟大的太孙要出使倭国,大量的百姓心中开始担忧起来,甚至于出现了万民血书,恳求太孙殿下留在京师。
万民血书只是虚指,实则那上头的名字,何止于百万之多。
当一个人在害怕的时候,旁边的人也跟着害怕,谁会嫌弃好日子过够了呢,谁不担心太孙殿下可能会出现的意外。
这是整个大明所不能承受之痛。
五城兵马司的衙役们,到处收集着这些万人血书,只是短短半天的时间里,兵马司衙门的院子里,就已经是堆积成一座小山了。
看着那咬破手指,歪歪扭扭用指尖心血写下的名字,许多衙役们都是面面相觑。
“太孙殿下的威望,属实是太过于恐怖了一些。”有年岁稍长的衙役忍不住低声惊叹着说道。
院子里长长的布帛是一些布行的掌柜自己提供的,哪怕是有着秀才功名的读书子,都没有选择用毛笔,而是同样跟其他人一样咬破手指以血书写,彷若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的心诚。
听到这话,旁边跟着一起的衙役下意识的看了看其手指头上的伤痕。
很明显的破皮,显然在这布帛之中,同样是有他的名字写在上了上面。
平时很喜欢开玩笑的同僚,闻言却都没有出声,因为他们每个人的手上,都是有一样的伤痕。
众人身后传来一个脚步声,数名衙役回头看去,而后立即抱拳作揖:“李大人。”
李大人微微点头,他是这东城兵马司副指挥使。
“莫要在这里闲着,太孙殿下出使倭国的影响很大,外边还有很多人在血书,上峰已经传来了吩咐,这些书写过后的血书都要全部的收集起来,再行运输到皇宫里头。”
“对了,你们去收集写完的血书时,记得客气一点。”
众人抱拳作揖:“诺。”
李大人微微颔首,随后转身离去。
而众人看向李大人的背影中,那背着的双手其中一食指上缠绕着白布,有点滴红色很是显眼。
......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宫里头,最先得到消息的就是朱元章了。
“咱大孙真有这般大的民心所向?”
“只是因为担忧的事情,就自发请愿书写万人血书?”
若是别人出现了这等事情,那就到了必死的地步了,可这是大孙,最喜爱,疼爱的大孙,亦是未来的大明皇帝。
这偌大的江山,最后都是要全部的交到大孙的手里。
此事只会是让朱元章更加的开心。
负责传递消息的蒋瓛作揖道:“回禀陛下,此番据锦衣卫衙门初步统计,已然是在整个京师引发了巨大的波澜,尤其是邸报早上发行之后,直接就传遍了京师的大街小巷,几乎是人人皆知。”
“有那富贵之人出资钱财购买布帛,周边行人纷纷以血书写请愿,这等行为很快就引起了大量效彷。”
“甚至于到最后,京师大布行的东家,掌柜,纷纷捐出大量白布以供书写。”
“不管是贩夫走卒,引车贩浆,亦或是商贾学子,勋贵官吏,同样也是在这上面写下了自己的姓名。”
“五城兵马司负责收集已经写完的血书,截止传达消息过来,五城兵马司是衙门院子里,都已经是堆满了书写好的血书。”
“而在街头上,还有许多地方正在进行着。”
“只怕是这京师之中数百万人,约莫有八九成都是参与了其中。”
蒋瓛的语气中,都透露出非常明显的震撼。
他已经算是见识过不少市面的了,可这样的场面还真就是第一次遇到。
说句大不敬的心里话,就太孙殿下这么个程度,已然是超越了陛下了。
朱元章听完之后,并没有立即回应,而是对蒋瓛吩咐道:“抬起你的右手给咱看看。”
在陛下的吩咐下,蒋瓛自然是伸出右手。
朱元章看了眼问道:“所以你是在什么时候也把名字给写上去了。”
蒋瓛略微尴尬的说道:“回禀陛下,臣见第一批送来的血书之中还有不少空隙,便也把自个的名字也加了上去。”
这算是小聪明的伎俩,其实蒋瓛这样的小心思当然是不可能说瞒过朱元章的。
可这让朱元章感觉很是受用。
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这是对自家大孙的关心呐。
且有这么大的反响,让朱元章的心里很是畅快。
“大孙可是知晓了此事。”朱元章再行询问道。
蒋瓛回道:“太孙殿下今日早间一直陪着锦妃作画,应当是并不知晓此事。”
毕竟是皇宫,除开比较紧急的情报外,一般通传都是在于锦衣卫这边。
而朱英最近得空闲时,要么就是陪着徐妙锦作画,要么就是听叶月清谈情,亦或者是到每个妃子那里去探望一番。
原本一心想让大孙操劳起来的朱元章,却发现如今的大孙,好像是直接过上了比自己还悠闲的生活。
可偏偏就是如此,朝廷政务,军情要事都从来没有被耽误过,反而是更加良好的在循环。
这也让朱元章没得办法去说教,最后也只能是听之任之了。
朱元章有些感慨:“咱这个大孙呐,什么都好,就是过于慵懒了一些。”
“单看其日常行事,可真就跟历朝历代的那些庸君昏君还真没啥区别。”
这话不管是蒋瓛还是身边伺候的太监刘和,可都没法去接,只能是沉默着不吭声。
朱元章突然有些好奇的对身边刘和问道:“咱最近都没怎么关注言官那块,那些个天天把礼教挂嘴边的家伙们,可是有过弹劾大孙。”
这些个清官言官们,一个个最为头铁不过,哪怕是朱元章本人要是有什么犯错的地方,也是直接上奏章弹劾。
鉴于对元末腐败吏治和农民起义的亲身体会,朱元章重新制定了明代言官制度,并且是给予了很大的权力。
建立之初朱元章曾道:“臣不谏君,是不能尽臣职。君不受谏,是不能尽君道。臣有不幸,言不见听,而反受其责,是虽得罪于昏君,然有功于社稷人民也。若君上乐于听谏,而臣下善于进谏,则政事岂有不善,天下岂有不治?”
这是因为担心后世子嗣作为皇帝权力过大而没有制约,所以特地设下言官制度。
一来是起到净化吏治,二来也可作为规劝君德。
当然,历史上的发展总是和朱元章的想法相违背,亦如这言官制度,在明前百年倒还是不错。
最后这言官制度,自然是跟朱元章的反腐,禁黄,藩王,卫所的结果差不多。
与朱元章想象的美好大相庭径。
从明孝宗的‘两京言官之狱’事件开始,言官们就可谓是进入堕落的深渊了,彻底成为大明毒瘤,以至于发生言官之祸。
明中后期更是给朝廷造成了强大的破坏力。
这言官制度简单点说,就是朱元章搞了个衙门,给他们俸禄,其主要工作职责就是弹劾,所谓是以言代行,每天就是做风闻言事,直言规劝。
曾经有一次朱元章自己微服私访京师,或许是因为勾栏听曲所以耽搁了点时间,导致没赶上皇宫的宵禁。
按理说皇帝本人来了,这宫廷禁卫军当然是直接放行。
好巧不巧的恰好有个言官去面见朱元章,没等到人后,只得是于宵禁前离开皇宫。
这也正是碰到了朱元章回来。
好家伙,这言官在宫里头等了许久未得召见,以为是朱元章不想见他,结果是跑外边玩去了。
这个言官真就是一点面子都不给,噼头盖脸就是一顿冷嘲热讽,都算是把台阶都给掀飞了,以朱元章自己定下的制度怼得其无话可说,大写的尴尬。
因为是想着对后世子嗣的制约,所以即便是现在,那怼了朱元章的言官依旧是活得好好的,也因为怼了朱元章这件事从而名气大噪。
任何权力在失去了制约后,终归是如同脱缰的野马肆无忌惮。
因为先前的制度改革,加上朱元章本就对于言官们很是避讳,所以也没怎么关注过。
这才对刘和问道。
刘和恭敬的回道:“回禀陛下,自从陛下让太孙殿下执政那次后,言官们就再也没有弹劾过太孙殿下了。”
朱元章微微皱眉道:“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太孙暗中对言官们进行威胁了?”
看似平日里温和的大孙,其实朱元章很清楚,在真正触动到其利益之后,下手从来都是极为狠辣果断,从来也不会拖泥带水。
慈不掌兵,在这一点上,朱元章还是觉得很欣慰。
不过这言官制度是自己定下来特意为规劝君德,肃清吏治所用,若被肆意威胁恐吓,导致失去了原本作用,便也是没了制约。
大孙当然没有什么关系,可后世子嗣哪能个个都如太孙这般。
能出一个大孙这样于朱元章眼中的完美继承人,已经是大明之幸了。
不说超越,那没有意义。
能够出接近大孙这样的子嗣,他都要在黄泉里捧腹大笑了。
而朱元章清楚,大孙现在是有能力让言官们无法‘说话’的。
刘和连忙解释道:“太孙殿下于言官之中定下和其他官员相同的规矩,禁风闻奏事,在弹劾其他官员时必要有充足的证据,若经都察院查实为空穴来风,则当以污蔑之罪论处。”
“其奖惩俸禄,官职晋升,同样作为吏部之参考依据,太孙殿下曾说,言官不以言获罪,但以行获罪,无有特权,权力越大亦责任越大。”
“在此之后,言官们许多事宜也就谨慎了许多,也没了随意弹劾太孙殿下的奏章。”
这事因为涉及到俸禄改革,而且是对于所有官员一视同仁,朱元章当时也看了,并没有放在心上。
毕竟在特权这个事情上,自然是只能准许皇家才行。
先前言官的事,也只是朱元章做个表率,真说让言官骑在自个头上,哪怕是得全部给杀光了先。
“大孙这招,算是打在了蛇七寸上,那些个平日里谁都敢弹劾的,没想到也是败在了大孙这边。”
朱元章啧啧叹道。
这种不以皇帝身份强行压迫的法子,简单拨弄就能整治的手段,最是得到朱元章的喜欢。
这才是真正的御下之道。
随后朱元章就吩咐蒋瓛,将京师万人血书之事告诉大孙,看大孙如何处置。
对于言官的事情,作为经历后后世语言暴力的朱英来说,最烦就是道德圣母。
大明的言官现在于朱元章的压制下还行。
历史上永乐大帝朱棣,包括是朱瞻基这些,也都算不错。
可到了明末崇祯,那就完全不同了。
用崇祯的话来说:“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说的就是明末的言官。
那个时候,大明言官已经是权力爆炸。
道德圣母到底有多狠,崇祯最是了解。
你不听他的,那叫刚愎自用。
你不让他说,那叫堵塞言路。
你下令惩罚,那叫残害忠良。
你若听他的,则另一派的言官就会站出来,说你被奸佞小人蒙蔽。
若下杀手处死,嘿,那就成了名正言顺的昏君。
则他便是因劝谏而死的忠臣,获得偌大名声。
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就可以知晓明末的崇祯心里有多苦,为什么会喊出这样的话来了。
所以朱英必须要提前下手,把言官的路子给堵死了。
只要有所制约的情况下,其实言官还是能够为大明所用,至少现在的言官们都算是真正的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