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七。
    早朝。
    “朕看了诸卿所上奏本,觉得诸藩改封海外建立藩国一事,牵扯甚广。”
    朱棣端坐在金台之上,望着堂上的一众王公大臣,朗声说着话。
    “户部、工部等官员联名上奏,建议取消海外宗室不同于平民、臣僚乃至勋戚的特权,使得‘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不在是一句空话。”
    “对此,朕觉得很诧异。”
    朱棣话锋一转,注视着六部官员,反问道:“我大明境内,哪位藩王触犯律令,太祖皇帝与朕容忍过?在我大明,王子犯法本就与庶民同罪!”
    对于他的这番言论,百官心知肚明,却都不敢当场站出来反驳。
    “至于宗室爵位继承之制,太祖皇帝晚年曾对旧制做过修订,添进了《祖训》之中,不了解的臣工,可以找通政司申领一本,回去翻阅。这一点,太祖皇帝已经考虑到了,朕不另做赘述。”
    朱棣接着说道。
    六部堂官闻言,皆有些惊讶。
    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曾读过《皇明祖训》,并没有发现太祖皇帝对宗室旧制有过调整。
    而朱棣身为大明第二任合法继位的皇帝, 更不可能拿这种话来诓骗众臣。
    由此可见,朱元璋当真是在晚年对宗室旧制进行了修订, 只不过没有来得及晓谕群臣罢了。
    朱棣凭着记忆, 又接着说道:“众卿建议让宗室子弟进学修身, 准许参加科举,以挑选出有用人才为朝廷所用。这一点, 朕觉得可行。”
    “吾皇圣明!”
    以周王为首的一众宗王,皆礼拜高呼道。
    “陛下不可!”
    吏部尚书张紞连忙出声道。
    “为何不可?”朱棣问道。
    张紞道:“太祖不准宗室子弟参合四民之业,既是为了皇室体面, 也有杜绝宗室子弟参与军、政,从而左右社稷。”
    朱棣何等聪明,他昨天晚上就诸藩改封一事与朱高煦聊到了深夜,早就料到今天早朝会有官员反对宗室从政或从军。
    毕竟, 宗室若通过科举入仕为官,对多数文臣来说,这就是潜在的竞争对手,会侵夺他们手中好不容易从皇帝那里分到的权力。
    哪怕是低阶宗室, 也依旧是太祖的血脉, 天然亲近皇权。
    两个能力差不多的官员,一个是低阶宗室, 一个是普通平民, 按照人性来说, 当朝的皇帝肯定会重用低阶宗室出身的那个官员。
    如此一来,那些异姓文官还如何执掌大权, 发挥作用?
    换言之, 让低阶宗室子弟参政,等于抢夺这些文官手中的权力。
    “陛下, 臣等认为,若让宗室为官,在海外藩国内任职臣等没有意见, 但在大明朝堂上为官, 臣等是万万不能答应的。”
    张紞躬身作揖道:“请陛下三思。”
    堂上许多官员纷纷附议道:“臣等请陛下三思。”
    “敢问张尚书,海外藩国的宗室子弟也是我大明子民, 为何要区别对待?”
    就在这时, 快人快语的曹国公李景隆, 忽然走出班序, 发声问道。
    朱棣本想说“此事容后再议”,却没料到李景隆先他一步提出了反问。
    昨日早朝上他表示将来会分封一部分异姓功臣于海外建国,武官将军们与诸王一样,也分成了好几拨人,联名上奏本提了不少建言。
    藩王要为子孙后代谋划,日后可以享受封土建国之权力的军功勋臣,也想为子孙谋划。
    军功勋臣若于海外建国,天然就是大明藩国,自然与藩王们穿一条裤子,积极为藩国或宗室争取权力。
    “太祖皇帝定下的规矩, 曹国公敢违背么?”
    吏部尚书张紞毫不示弱的反驳道。
    李景隆顿时语塞。
    “此事与宗室之制有关,一时半会也议不出个所以然,尔等无须再辩, 容后再议。”
    朱棣见状, 不得不高声说道。
    “臣等遵旨。”
    李景隆、张紞等人躬身道。
    朱棣接着说道:“吏部、礼部、兵部、刑部等官员联名上奏,建议在国丧期间各分封海外的亲王及成年郡王,皆要回京祭拜等祭祀礼仪之事, 朕以为可行。”
    “陛下圣明!”
    吏部等四部官员躬身作揖道。
    朱棣目光在宁王等人身上扫视着,说道:“藩王称帝,本就是犯上作乱,大逆不道。众臣工建言与否,朕都这么认为!”
    “臣弟(臣侄)等万万不敢!”
    被朱棣瞩目的一众藩王急忙跪下,恭声道。
    “朕知道你们不敢,都起来罢。”
    朱棣无比自信的抬起手,示意众王平身。
    待诸王起身后,他接着说道:“你们在海外建国后,朝廷不可能坐视不理。朕决定,除了提供人力及物资上的支援,还会把原先归属你们节制的一部分护卫及属官调给你们,让这些人跟随你们去海外建国,以确保你们的安危。”
    “吾皇圣明!”
    以周王为首的一众宗王,皆礼拜高呼道。
    朱棣补充道:“你等切记, 于海外建国后, 各藩国之间,不得相互征伐,若遇外敌,必须团结一致,统一对外。”
    “臣弟(臣侄)等谨遵圣谕!”
    众藩王恭声道。
    “藩国朝贡、纳税、贸易、开矿、铸币、募兵、封爵、征战等具体事项,涉及到藩国与朝廷之间的关系,牵扯太大,若处理不好,会使得朝廷与藩国离心离德。”
    朱棣接着说道:“此事干系重大,必须要拿出一个详细的章程,否则后患无穷。太子?”
    “儿臣在。”朱高煦躬身出列道。
    朱棣吩咐道:“朕命你会同六部尚书、侍郎、郎中及在京亲王、郡王,于武英殿商议诸藩改封海外一事的详细章程。”
    说到这里,他负手而立,环视着朝堂上的王公大臣,说道:“朕将此章程命名为《宗藩条例》,朕给诸位三天时间,三天后,朕要见到《条例》初稿。”
    “儿臣谨遵圣谕!”
    朱高煦率先躬身恭声道。
    “臣等遵旨!”
    王公大臣紧随朱高煦之后,躬身作揖道。
    小半个时辰后。
    武英殿。
    “昌盛,给诸位宗王臣工看座、看茶。”
    朱高煦也不含糊,率先进入武英殿之后,径直走到御桌后的龙椅上坐下,然后对侍立在殿门口听用的宦官昌盛吩咐道。
    “是。”昌盛躬身入殿,作揖行礼道。
    周王、宁王等一众藩王与六部堂官见状,并没有觉得不妥,仿佛朱高煦现在坐在龙椅上理所当然,就像当年懿文太子代替太祖皇帝主持小朝会一样。
    “臣等谢太子殿下。”
    六部尚书、侍郎、郎中及在京亲王、郡王皆按次序分排分批就座。
    “《宗藩条例》干系重大,影响深远。为此,父皇陛下让我会同诸位商议出一个章程,劳请诸位抛开私心,秉公建言。”
    朱高煦环视殿内分坐左右两边的宗王大臣,朗声说道:“为了加快进度,本次会议将按照不同的议题,逐个商谈,并形成初步的建言稿,再在会后汇编为一处,最终拟为章程初稿。诸位可有异议?”
    “谨遵殿下口谕。”
    宗王大臣齐声道。
    “好,那现在商谈第一个议题,也是最根本、最核心的议题,即藩国之名分。”
    朱高煦从袖袋里掏出一道奏本,平摊在御桌上,俯首扫了一眼奏本内容,然后抬头望向殿内的宗王大臣,说道:“诸王于海外建立的国家,究竟是独立王国,还是大明藩国?或是大明属国?”
    正所谓“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他这句话一说出来,现场的绝大多数人瞬间明白了《宗藩条例》的本质——定名分!
    在儒家思想中,君臣、父子、夫妻的关系称为“名”,相应的责任、义务称为“分”。
    在名分的教义下,进行人伦价值的判断,人伦价值称为“大义”。
    自古以来,“华夷内外”、“是非善恶”都有基本的价值判断。
    儒家思想认为,只要人人遵守这个价值观,不需要君王治理,天下也能够达到稳定和谐。
    同样的,倘若无人遵从“大义名分”,即使有君王耗费心思的去治理,也不可能维持稳定且有效的统治。
    而藩与属乃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概念。
    藩有藩镇、藩篱之意,属为附属、归属之意。
    大明藩国,虽然说是朝廷之藩篱,起到拱卫中央之用,但相对于朝廷直管的府县而言自主性更强,像是大明王朝对外扩张疆域的触手。
    藩国虽有国名,但仅仅是拥有行政权与部分兵权、税权,而无行使国家主权的地方藩镇,其领土在名义上仍归属朝廷。
    而大明的附属国,本质上就是大明的“小弟”,其国新君继位要由大明朝廷承认,而且还要定期朝贡,朝廷对其内政基本不干涉。
    在名义上,附属国完全享有立法、司法、行政、征税、铸币、募兵、领土等自主权力,但实际上,附属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皆受到大明朝廷的干预。
    朱高煦首谈名分,不谈利害,高明就在高明在这里。
    只要给诸藩在海外建立的藩国确定了名分,那么朝廷与藩国各自的责任、义务、权力等等,也就基本上有了一个大概的范围。
    “诸位宗王大臣,现在开始进行第一轮表决,凡是赞成建国为独立王国的,请举手示意。”
    司礼监监丞昌盛在朱高煦的授意下,高声喊道。
    朱高煦扫视全场,发现无一人举手。
    宗王大臣们当中有人参加过朱高煦主持的专题会议,知道朱高煦开会既能兼顾众人之言,又能做到从容有序,让与会者不会感到过于疲累。
    举手示意,是表示个人态度最简洁明了,且用时最短的形式。
    接着昌盛又高声道:“现在进行第二轮表决,凡是赞成建国为大明属国的,请举手示意。”
    朱高煦再次扫视全场,仍然没有见到一人举手。
    “现在进行第三轮表决,凡是赞成建国为大明藩国的,请举手示意。”昌盛高喊道。
    这一次,在场的绝大多数人,纷纷举起了手。
    “好,名分既定,那接下来的议题就简单多了。”
    朱高煦松了一口气,他其实挺担心会有人不识时务,跳出来赞成诸王在海外建立的国家为属国或独立王国。
    当然,真实的情况是在场众人没有一个人是白痴,他们都明白朱棣与朱高煦父子俩不可能同意诸王跑去海外建立一个独立王国或者大明属国,因为那么做与公开造反区别不大。
    “所建之国,既为大明藩国,那便是大明疆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第二个议题是,藩国之地位,是同于朝廷直管的承宣布政使司,还是同于直隶府?”
    朱高煦接着问道。
    现场的宗王大臣听到这个问题,心中不禁又吃一惊。
    他们惊叹于太子朱高煦的眼界,每个议题总能抓到问题最核心的地方——名分。
    刚才确定了藩国与朝廷之间的从属关系,现在进一步确定藩国在朝廷行政管理体系下的位置,那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然而,此举看似理所应当,可一旦确立之后,藩国的局限性也就从此定下了。
    因为藩国作为大明的地方行政区域,在领土方面,即便藩国对外扩张疆域,也不能超出大明境内现有的最大省或最大直隶府的面积,否则岂不是成了违制或僭越?
    若说藩国地位等同于大明的一个行省或直隶府,那么未来藩国之主的地位与大明一省或直隶府主官地位便差不多。
    由此便可以从一省或直隶府主官的责、权、利着手,来制定藩国之主最基本的责、权、利。
    责就是应当担负的责任,是职务上所对应的应承担的义务,是分内应做的事情。
    权就是权力,是个人职责范围内可支配的权力。
    利就是利益,也就是得到的好处,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
    当然,藩国之主身为大明宗王,还额外拥有独属于宗室的特权,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事,但作为藩国之主的基本“责权利”却是需要一个大的框架范围。
    毕竟,在大明皇帝眼中,藩国之主与一省或直隶府的主官,皆为臣子,既然是臣子,那就得有为臣者的本分!
    至于藩国之主拥有的自主权,都必须排在君臣名分之后,只因为这个自主权再大,也不能大过皇帝的权力!
    “诸位宗王大臣,现在开始进行第一轮表决,凡是赞成藩国地位等同于承宣布政使司的,请举手示意。”
    司礼监监丞昌盛在朱高煦的授意下,高声喊道。
    于是,除了宁王、周王、楚王之外,其余宗王皆举起了手,表示赞成。
    而六部官员之中,仅有少数人举手表示赞成。
    朱高煦问道:“五叔、六叔、十七叔,是觉得藩国的地位低了么?”
    ps:四千字大章,求推荐票、月票、本章说打卡各种支持!

章节目录

重生朱棣之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步惊俗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步惊俗并收藏重生朱棣之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