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知,一个不知深浅、口无遮拦的人,便是有再大的能耐,再受皇帝喜欢,也终究有一天会被人抓住把柄,打入万劫不复之地。
到时候,只怕是皇帝也难保他。
群臣不敢应答, 只是偷眼看着许相逢,持观望的态度。
皇帝见状,嘴边的笑一收,沉下眼来,问许相逢:“丞相不若另举良才,担当余淮知县一职?端王将深赴原羌国腹地,有通药理的游甫钰在身边辅佐照料, 朕和皇后才更能放心。”
听皇帝把自己女儿都搬出来跟自己打亲情牌了, 自己作为端王的拥趸, 端王党羽的领头人,端王的亲外公,若是不同意皇帝的提议,便是冷血无情了。
许相逢半敛的眼眸又黯沉了几分。
小皇帝是觉得自己终于养了几条好狗,便迫不及待地想要跟自己叫板了啊。
“圣上对端王殿下一片拳拳关怀,实为父子情深,老臣若再多说什么,倒是显得老臣不近人情了。”
许相逢说着场面话,却又将问题踢回给皇帝,“皇上既然对余淮知县的人选几次心生异议,想来是心中早有人选,就莫要再愚弄老臣了。”
“丞相多虑了。”
皇帝道,“丞相守先帝遗诏辅佐于朕,又是皇后的生父,朕的岳丈。朕仰慕、尊敬您都来不及,怎敢愚弄丞相?”
许相逢敛着眼,垂首越发恭敬:“圣上折煞老臣了。自古君是君,臣是臣, 老臣就算身为国丈,也越不过圣上去。”
说罢,许相逢在皇帝再次开口之间,再揖以问,“不知圣上属意何人赴任余淮知县一职?”
皇帝客套的话被堵在嘴里,嗤笑地瞥着转移话题的许相逢,眼一转,狭长的一双眼半眯着望向朝中众臣:“朝中有能之人众多,朕也拿不准该让谁前往余淮。”
“余淮位于武安西面最主要的河流——香漳河的入海口,于怀临、漳渝三县构成了西南境海贸的关鞘之地。又与游祝隔海相望,兼任海贸的同时,还需防备外敌来犯。如今我国兼并了羌地,管理这三县的官员,也少不得要能亲人,要能安抚好羌人。”
“此三县,实为西南境的要塞之地。”
皇帝大谈此三县的重要性,视线却越过群臣落到了柳溪元身上,“如此重责, 朕确实一时拿不定主意, 该由谁来任职。诸位爱卿可有人愿主动出京, 舍这京城繁华,往海域边陲之地,为朕分忧?”
听着皇帝把三县重要性一摆,又特意加重“主动”二字,朝中不少人蠢蠢欲动,但却又在听闻皇帝将三县贬为海域边陲之地,一时又有些犹豫。
三县或许重要,或许有不少油水可捞,但也不到值得他们舍弃京城的好日子,去边陲吃苦受罪的。
且听皇帝的意思,在觉得三县重要的同时,却又将其贬为边陲之地,可见对此又不是特别看重。
要说繁华,还得是南疆跟东疆接壤,离繁荣大梁较近的洛桑城一带的海域,才是油水最重的。
余淮、怀临和漳渝这三县加起来,也不够洛桑城那一片的海商三分之一富裕的。
为了这点儿微不足道的油水离开京城,到了边陲之地,久不在皇帝面前露脸,时间长了说不定皇帝直接就把他们给忘了,一辈子丢在那种小渔村里,再也回不了京城。
那可就亏大发了!
如此一番权衡,朝中蠢蠢欲动的朝臣又都按下了心思,尽皆望向百官之首的许相逢。
许相逢先前举荐之人被拒,皇帝此时却问百官可有人自愿前往,无疑是在打许相逢的脸。
而这个时候冒头去毛遂自荐的,那就是跟许相逢过不去了。
如此一想,群臣再次为自己没有冒失地上前,而感到庆幸。
身在朝堂之上,得罪了身为百官之首的丞相,那就得掂量一下自己的底子,能不能接得住许家之后的报复。
如今想要让许相逢找回点儿面子,那最好就是默不作声,等皇帝再次询问许相逢人选,由许相逢来定下人选,才是最妥当的。
反正他们不应声,让皇帝不高兴了,但这结果是大家分摊的,皇帝总不可能把所有人都发配出去。
可是这个时候要是出了头,那就绝对是会得罪许相逢的。
针对满朝堂的人不容易,针对一个人还不容易吗?
所以没人应声,所有人都选择审时度势,任皇帝与丞相两人较劲儿。
但他们却忘了,这朝中还有一个,早就将许相逢得罪死的。
“微臣愿担此职,为圣上分忧。”
柳溪元在满朝文武沉默之时站出来,掷地有声地请职。
群臣纷纷惊愕地看向柳溪元,又纷纷转头看许相逢脸色,见许相逢眉眼垂敛着,虽同往日没什么大的变化,但却就是让人无端地觉得那往日里慈祥亲和的眉眼,今日却多了几分锋锐。
“柳大人有天纵之资,留在朝内为圣上解忧献策,才是上上之选。若下放边陲之地,做一小小知县,委实是屈才了。”
许相逢敛着眼,劝皇帝留下柳溪元。
此举叫群臣纷纷迷惑。
是个人应该都能瞧出来,方才柳溪元站出来说话的一瞬间,许相逢身上那锋锐的怒气。
但这会儿怎么还出言留人呢?
计算将柳溪元留在朝内更好报复,但是人家现在有皇帝撑腰,就算许相逢身为丞相连皇帝都要看他三分薄面,但也怎么也不好在明面上将事情做得太过。
可若是下放地方,远是远了点儿,路上能做的文章,府衙内能做的文章,那可就太多了。
在朝中,就算再怎么算计,在柳溪元本人不蠢,甚至称得上圆滑,又有皇帝庇佑的情况下,最多也就试点儿小绊子给他穿小鞋,真想搞点儿什么陷进判个重罪,难哦!
而且,柳溪元这张嘴,留他在朝中多带一刻,便给自己多添一刻的堵。
没必要啊!
还是丞相真的惜才到,哪怕此人当朝对自己不敬,却也能容?
想到这,群臣想起往日许相逢在朝堂上为众臣开脱、圆场子的事,又想起其朝下的淳淳指导。
到时候,只怕是皇帝也难保他。
群臣不敢应答, 只是偷眼看着许相逢,持观望的态度。
皇帝见状,嘴边的笑一收,沉下眼来,问许相逢:“丞相不若另举良才,担当余淮知县一职?端王将深赴原羌国腹地,有通药理的游甫钰在身边辅佐照料, 朕和皇后才更能放心。”
听皇帝把自己女儿都搬出来跟自己打亲情牌了, 自己作为端王的拥趸, 端王党羽的领头人,端王的亲外公,若是不同意皇帝的提议,便是冷血无情了。
许相逢半敛的眼眸又黯沉了几分。
小皇帝是觉得自己终于养了几条好狗,便迫不及待地想要跟自己叫板了啊。
“圣上对端王殿下一片拳拳关怀,实为父子情深,老臣若再多说什么,倒是显得老臣不近人情了。”
许相逢说着场面话,却又将问题踢回给皇帝,“皇上既然对余淮知县的人选几次心生异议,想来是心中早有人选,就莫要再愚弄老臣了。”
“丞相多虑了。”
皇帝道,“丞相守先帝遗诏辅佐于朕,又是皇后的生父,朕的岳丈。朕仰慕、尊敬您都来不及,怎敢愚弄丞相?”
许相逢敛着眼,垂首越发恭敬:“圣上折煞老臣了。自古君是君,臣是臣, 老臣就算身为国丈,也越不过圣上去。”
说罢,许相逢在皇帝再次开口之间,再揖以问,“不知圣上属意何人赴任余淮知县一职?”
皇帝客套的话被堵在嘴里,嗤笑地瞥着转移话题的许相逢,眼一转,狭长的一双眼半眯着望向朝中众臣:“朝中有能之人众多,朕也拿不准该让谁前往余淮。”
“余淮位于武安西面最主要的河流——香漳河的入海口,于怀临、漳渝三县构成了西南境海贸的关鞘之地。又与游祝隔海相望,兼任海贸的同时,还需防备外敌来犯。如今我国兼并了羌地,管理这三县的官员,也少不得要能亲人,要能安抚好羌人。”
“此三县,实为西南境的要塞之地。”
皇帝大谈此三县的重要性,视线却越过群臣落到了柳溪元身上,“如此重责, 朕确实一时拿不定主意, 该由谁来任职。诸位爱卿可有人愿主动出京, 舍这京城繁华,往海域边陲之地,为朕分忧?”
听着皇帝把三县重要性一摆,又特意加重“主动”二字,朝中不少人蠢蠢欲动,但却又在听闻皇帝将三县贬为海域边陲之地,一时又有些犹豫。
三县或许重要,或许有不少油水可捞,但也不到值得他们舍弃京城的好日子,去边陲吃苦受罪的。
且听皇帝的意思,在觉得三县重要的同时,却又将其贬为边陲之地,可见对此又不是特别看重。
要说繁华,还得是南疆跟东疆接壤,离繁荣大梁较近的洛桑城一带的海域,才是油水最重的。
余淮、怀临和漳渝这三县加起来,也不够洛桑城那一片的海商三分之一富裕的。
为了这点儿微不足道的油水离开京城,到了边陲之地,久不在皇帝面前露脸,时间长了说不定皇帝直接就把他们给忘了,一辈子丢在那种小渔村里,再也回不了京城。
那可就亏大发了!
如此一番权衡,朝中蠢蠢欲动的朝臣又都按下了心思,尽皆望向百官之首的许相逢。
许相逢先前举荐之人被拒,皇帝此时却问百官可有人自愿前往,无疑是在打许相逢的脸。
而这个时候冒头去毛遂自荐的,那就是跟许相逢过不去了。
如此一想,群臣再次为自己没有冒失地上前,而感到庆幸。
身在朝堂之上,得罪了身为百官之首的丞相,那就得掂量一下自己的底子,能不能接得住许家之后的报复。
如今想要让许相逢找回点儿面子,那最好就是默不作声,等皇帝再次询问许相逢人选,由许相逢来定下人选,才是最妥当的。
反正他们不应声,让皇帝不高兴了,但这结果是大家分摊的,皇帝总不可能把所有人都发配出去。
可是这个时候要是出了头,那就绝对是会得罪许相逢的。
针对满朝堂的人不容易,针对一个人还不容易吗?
所以没人应声,所有人都选择审时度势,任皇帝与丞相两人较劲儿。
但他们却忘了,这朝中还有一个,早就将许相逢得罪死的。
“微臣愿担此职,为圣上分忧。”
柳溪元在满朝文武沉默之时站出来,掷地有声地请职。
群臣纷纷惊愕地看向柳溪元,又纷纷转头看许相逢脸色,见许相逢眉眼垂敛着,虽同往日没什么大的变化,但却就是让人无端地觉得那往日里慈祥亲和的眉眼,今日却多了几分锋锐。
“柳大人有天纵之资,留在朝内为圣上解忧献策,才是上上之选。若下放边陲之地,做一小小知县,委实是屈才了。”
许相逢敛着眼,劝皇帝留下柳溪元。
此举叫群臣纷纷迷惑。
是个人应该都能瞧出来,方才柳溪元站出来说话的一瞬间,许相逢身上那锋锐的怒气。
但这会儿怎么还出言留人呢?
计算将柳溪元留在朝内更好报复,但是人家现在有皇帝撑腰,就算许相逢身为丞相连皇帝都要看他三分薄面,但也怎么也不好在明面上将事情做得太过。
可若是下放地方,远是远了点儿,路上能做的文章,府衙内能做的文章,那可就太多了。
在朝中,就算再怎么算计,在柳溪元本人不蠢,甚至称得上圆滑,又有皇帝庇佑的情况下,最多也就试点儿小绊子给他穿小鞋,真想搞点儿什么陷进判个重罪,难哦!
而且,柳溪元这张嘴,留他在朝中多带一刻,便给自己多添一刻的堵。
没必要啊!
还是丞相真的惜才到,哪怕此人当朝对自己不敬,却也能容?
想到这,群臣想起往日许相逢在朝堂上为众臣开脱、圆场子的事,又想起其朝下的淳淳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