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依相父!”
现在的拓跋焘明白自己没有资格去任性。
柔然少说还有五万骑兵。
这是一股能给现在战局注入变数的力量。
而北魏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变数。
出使柔然的事情交给了李顺,此人自从上次去了一次建康后似乎沉稳了许多,俨然有成为北魏第一说客的趋势。
刘宋那里则是崔浩亲自前往。
其他人,没这个胆色,更没这个能力。
相比于阴云密布的北魏,刘宋这边是格外的喜庆。
刘义真带着一众士卒在邺城外天天载歌载舞,就如同一支吃撑露着肚皮的肥羊一样诱惑着城内的魏军。
但魏军完全不为所动。
之前刘义真刚刚到邺城时, 也是一来就摆出庆祝的姿态,看得城内的守军又气又恼,当晚就有将领率兵攻打出来。
可惜的是,这都是骗局。
出去的魏军一个都没回来,要不是城内留守的反应快,说不定会被宋军直接夺了城门。
从那以后, 城内的魏军打死也不再出击,就是和宋军耗着。
而宋军也不以为然,继续在邺城外围攻邺城,掐断其补给,一副看谁能熬死谁的模样。
刘义真也是丝毫不慌,在谢晦等人的辅助下,开始逐步建立冀州的秩序。
冀州……
其实一直也没啥秩序。
后赵、冉魏、前燕、后秦,再到北魏。
这五个政权依次只统治了冀州十几二十年甚至更短,想在这里建立秩序,简直比登天还难。
所以这里的生态就是——
中央封几个高官管着,这些高官不用会别的东西,只要能从冀州百姓手中收到钱粮就行。
嗯,所谓的百姓就是各地的世家,那些种地的百姓只是户籍上一个个冰冷的数字而已。只有世家,才能被勉强称为人。
所以想在这里建立官府已经不是用困难二字可以概括的。
不过刘义真也没想着一来河北霸气侧漏的就让世家将手中的权力交出来,然后自己瞬间完成对河北地区的统治。
治理天下要是真的这么简单,嬴政也用不着车同轨书同文, 更用不着年纪轻轻(相比刘邦)就把自己给累死。
现在的河北哪怕只是名义上的统一刘义真也认了,深化统治什么的完全可以慢慢来。
正因如此, 刘义真在河北的政策都是以安抚为主。
先礼后兵, 做皇帝,要讲吃相,更要讲道理。
对于各地的治理,刘义真也并未大刀阔斧的改革。
比如清河郡守,那就一定姓崔。
范阳郡守,一定姓卢。
渤海郡守,自然是姓高……
在这般趋势下,若是还有冥顽不灵的汉人势力捣乱,刘义真不介意让他们尝尝什么叫天子之怒。
这天刘义真一如既往的和谢晦、王修、王弘三人议事,却被告知有北魏使者求见。
“不见!”
刘义真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对方的请求。
这个时候派使者前来,还能是干什么?
直到范道基亲自进来说来人是崔浩的时候刘义真才抬起头看了眼帐外。
谢晦是知道刘义真和崔浩的“关系”的,也知道刘义真写去栽赃崔浩的信件,见刘义真一听是崔浩有了反应不由戏谑道:“莫不是来和陛下认亲戚的?”
刘义真被谢晦这句话给逗乐了。
“他要是真的愿意来寻亲,朕愿用宰相之位当做礼物赠予他。”
此话一出,帐内官员都变了颜色。
他们还是第一次听到刘义真对人有这么高的评价。
王修凝重的问道:“陛下以为崔浩之才可为宰相乎?”
“绰绰有余。”
刘义真的回答让人倒吸冷气。
甚至刘义真还加了一句话——
“纵使刘文宣在世,崔浩比之也不遑多让。”
这下众人对崔浩已经不是凝重,而是忌惮了。
文宣,是先帝刘裕在世时亲自给刘穆之追封的谥号。
而刘穆之对于刘宋有多重要已经不用多说,完全就是文官第一人,地位比之辅佐汉高祖称帝的萧何还要高上一分。
刘义真还没必要为了抬高敌人而贬低刘穆之,再加上刘义真的眼光迄今为止还没出过什么错,他亲自挖掘的王买德和高允都是经过建康朝堂检验的人才。
如此一来,说明崔浩或许真的有经世之才!
一时间,大家对崔浩充满了敌意。
尤其是谢晦。
谢晦知道未来自己肯定比不过王修和王弘,他们一个是刘义真的潜邸之臣,一个现在是外戚,有先天优势,所以比较之人不将他们计入在列。
但剩下的人,徐羡之沉稳有余而才气不足,傅亮八面玲珑却非善治善能之人,蔡廓刚直不阿却不喜人情世故……
怎么看,他谢晦都能坐上“当世文官第一人”的宝座。
现在不知从哪蹦出来一个崔浩,这让谢晦如何能服气?
刘义真摆摆手:“既然是崔浩,那就让他进来吧。”
这句话更是让人吃味,一股文人间的酸臭逐渐弥漫开来……
好吧,也不是文人间。要是现在满屋子坐着一堆武将,王镇恶、檀道济什么的都在场,然后刘义真和他们说外面有个叫李靖的可与韩信、白起比肩,你看他们酸不酸。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大概莫衷于此。
崔浩刚进入军帐后就闻到一丝诡异的气息。
那种若有若无的敌意在崔浩脑海中炸开,这股酸爽让他有些纳闷。
为何刘宋的这些官员对他如此不友好?
简直比北魏那些臭丘八的敌意还大。
好在崔浩此行还是见到了他想见的人——
刘宋天子刘义真。
“魏使崔浩见过大宋皇帝!”
崔浩在行礼时,亦是抬头看了眼刘义真。
年轻!
这就是崔浩的第一反应。
和拓跋焘一样的年轻……
崔浩本以为和拓跋焘一般的少年英主怕是当世再无出其右,没想到现在就遇到了第二个。
甚至比之拓跋焘还要出色。
崔浩还没来的及说什么,就有一道声音传来:
“蛮夷之臣见华夏之君为何不行叩拜之礼?”
却是谢晦率先发难,看样子是要试探崔浩的成色。
刘义真坐在上面饶有兴趣的看着这一幕。
他绝对不承认刚才自己抬高崔浩有激怒自家官员的意图。
不过……
看看未来白马公的窘态,似乎也不错?
现在的拓跋焘明白自己没有资格去任性。
柔然少说还有五万骑兵。
这是一股能给现在战局注入变数的力量。
而北魏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变数。
出使柔然的事情交给了李顺,此人自从上次去了一次建康后似乎沉稳了许多,俨然有成为北魏第一说客的趋势。
刘宋那里则是崔浩亲自前往。
其他人,没这个胆色,更没这个能力。
相比于阴云密布的北魏,刘宋这边是格外的喜庆。
刘义真带着一众士卒在邺城外天天载歌载舞,就如同一支吃撑露着肚皮的肥羊一样诱惑着城内的魏军。
但魏军完全不为所动。
之前刘义真刚刚到邺城时, 也是一来就摆出庆祝的姿态,看得城内的守军又气又恼,当晚就有将领率兵攻打出来。
可惜的是,这都是骗局。
出去的魏军一个都没回来,要不是城内留守的反应快,说不定会被宋军直接夺了城门。
从那以后, 城内的魏军打死也不再出击,就是和宋军耗着。
而宋军也不以为然,继续在邺城外围攻邺城,掐断其补给,一副看谁能熬死谁的模样。
刘义真也是丝毫不慌,在谢晦等人的辅助下,开始逐步建立冀州的秩序。
冀州……
其实一直也没啥秩序。
后赵、冉魏、前燕、后秦,再到北魏。
这五个政权依次只统治了冀州十几二十年甚至更短,想在这里建立秩序,简直比登天还难。
所以这里的生态就是——
中央封几个高官管着,这些高官不用会别的东西,只要能从冀州百姓手中收到钱粮就行。
嗯,所谓的百姓就是各地的世家,那些种地的百姓只是户籍上一个个冰冷的数字而已。只有世家,才能被勉强称为人。
所以想在这里建立官府已经不是用困难二字可以概括的。
不过刘义真也没想着一来河北霸气侧漏的就让世家将手中的权力交出来,然后自己瞬间完成对河北地区的统治。
治理天下要是真的这么简单,嬴政也用不着车同轨书同文, 更用不着年纪轻轻(相比刘邦)就把自己给累死。
现在的河北哪怕只是名义上的统一刘义真也认了,深化统治什么的完全可以慢慢来。
正因如此, 刘义真在河北的政策都是以安抚为主。
先礼后兵, 做皇帝,要讲吃相,更要讲道理。
对于各地的治理,刘义真也并未大刀阔斧的改革。
比如清河郡守,那就一定姓崔。
范阳郡守,一定姓卢。
渤海郡守,自然是姓高……
在这般趋势下,若是还有冥顽不灵的汉人势力捣乱,刘义真不介意让他们尝尝什么叫天子之怒。
这天刘义真一如既往的和谢晦、王修、王弘三人议事,却被告知有北魏使者求见。
“不见!”
刘义真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对方的请求。
这个时候派使者前来,还能是干什么?
直到范道基亲自进来说来人是崔浩的时候刘义真才抬起头看了眼帐外。
谢晦是知道刘义真和崔浩的“关系”的,也知道刘义真写去栽赃崔浩的信件,见刘义真一听是崔浩有了反应不由戏谑道:“莫不是来和陛下认亲戚的?”
刘义真被谢晦这句话给逗乐了。
“他要是真的愿意来寻亲,朕愿用宰相之位当做礼物赠予他。”
此话一出,帐内官员都变了颜色。
他们还是第一次听到刘义真对人有这么高的评价。
王修凝重的问道:“陛下以为崔浩之才可为宰相乎?”
“绰绰有余。”
刘义真的回答让人倒吸冷气。
甚至刘义真还加了一句话——
“纵使刘文宣在世,崔浩比之也不遑多让。”
这下众人对崔浩已经不是凝重,而是忌惮了。
文宣,是先帝刘裕在世时亲自给刘穆之追封的谥号。
而刘穆之对于刘宋有多重要已经不用多说,完全就是文官第一人,地位比之辅佐汉高祖称帝的萧何还要高上一分。
刘义真还没必要为了抬高敌人而贬低刘穆之,再加上刘义真的眼光迄今为止还没出过什么错,他亲自挖掘的王买德和高允都是经过建康朝堂检验的人才。
如此一来,说明崔浩或许真的有经世之才!
一时间,大家对崔浩充满了敌意。
尤其是谢晦。
谢晦知道未来自己肯定比不过王修和王弘,他们一个是刘义真的潜邸之臣,一个现在是外戚,有先天优势,所以比较之人不将他们计入在列。
但剩下的人,徐羡之沉稳有余而才气不足,傅亮八面玲珑却非善治善能之人,蔡廓刚直不阿却不喜人情世故……
怎么看,他谢晦都能坐上“当世文官第一人”的宝座。
现在不知从哪蹦出来一个崔浩,这让谢晦如何能服气?
刘义真摆摆手:“既然是崔浩,那就让他进来吧。”
这句话更是让人吃味,一股文人间的酸臭逐渐弥漫开来……
好吧,也不是文人间。要是现在满屋子坐着一堆武将,王镇恶、檀道济什么的都在场,然后刘义真和他们说外面有个叫李靖的可与韩信、白起比肩,你看他们酸不酸。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大概莫衷于此。
崔浩刚进入军帐后就闻到一丝诡异的气息。
那种若有若无的敌意在崔浩脑海中炸开,这股酸爽让他有些纳闷。
为何刘宋的这些官员对他如此不友好?
简直比北魏那些臭丘八的敌意还大。
好在崔浩此行还是见到了他想见的人——
刘宋天子刘义真。
“魏使崔浩见过大宋皇帝!”
崔浩在行礼时,亦是抬头看了眼刘义真。
年轻!
这就是崔浩的第一反应。
和拓跋焘一样的年轻……
崔浩本以为和拓跋焘一般的少年英主怕是当世再无出其右,没想到现在就遇到了第二个。
甚至比之拓跋焘还要出色。
崔浩还没来的及说什么,就有一道声音传来:
“蛮夷之臣见华夏之君为何不行叩拜之礼?”
却是谢晦率先发难,看样子是要试探崔浩的成色。
刘义真坐在上面饶有兴趣的看着这一幕。
他绝对不承认刚才自己抬高崔浩有激怒自家官员的意图。
不过……
看看未来白马公的窘态,似乎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