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荆州 扬州之乱(一)
    读史的人多以晋武帝没有采用徙戎的政策和解除各州郡的兵备为导致西晋大乱的原因,事实其实不是这样的。五胡与汉人杂居一处,只是西晋初期的一个隐患而已,至于解除各州郡的兵备,则是为了消除祸乱。自从东汉初平到西晋太康,已近历时快一百年了,天下长久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之下,手上有兵权就会想要行割据之事。当荡平蜀国、吴国后,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所担忧的不是草民造反而是拥有兵权的州牧行不轨之事。
    西晋初期最急切的事情就是有精明能干的官吏治理国家,让长久处于战乱的国家恢复元气,让百姓安居乐业;又有信得过的大臣和精兵占据要害之地,从而让暗中不怀好意的人熄灭作乱的想法。故不是州郡就都要有兵马,如果州郡都有兵就必不可能都是精兵,也就不可能都是信得过的大臣率领他们,这样的话就很难避免祸乱。如果能够执行上述的政策数十年必然宇内清明,五胡之乱也会逐渐消弭。
    自汉朝以后,中原政权最忌惮的就是匈奴了,西晋初期虽然国家有战乱,但刘渊最开始还是处于监管的状态,然而等到八王之乱东海王起兵后,成都王立马就死了原因是想要得到匈奴五部的援助而放纵了他们。
    在西晋初期,蜀国、吴国平定还没有过多久,自然难以消除当地民众的反复之心,而吴地的情况由于蜀地有区别。蜀地险人民富足,自古以来就少有外患,所以当地的民众战斗力较弱,因此被秦州、雍州的流民趁机占据了。吴地自春秋、战国时起,当地的人就勇武好斗,经历东西两汉当地的风俗也没有改变,所以自从吴国平定后,便不断有当地人反叛西晋。
    晋武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九月,吴国原来的将军菀恭、帛奉举兵反叛,杀害建业的县令后围攻扬州;太康八年十月,南康平固县吏李丰造反,十一月,海安令萧辅聚众造反,十二月又有吴兴人蒋迪聚党造反。到元帝司马睿大兴元年(公元318年),还有孙吴末帝孙皓的儿子孙璠因为谋反罪被诛杀。由此可见吴地的民风之彪悍。
    荆楚的风气与吴地的彪悍不同,同样常年处于战乱的环境,所以也是容易产生动乱而难以安稳下来。张昌就是最开始作乱的人。
    张昌,义阳蛮人。当蜀地李流等人作乱时。张昌也在同一时期聚众数千人,谎称自己遵从官府的命令去剿灭流寇的。当时天下多灾多难,有术士就说当有帝王兴于江左。因此调动了人们向东的心思,也就没有想要去西边剿灭流寇的想法。张昌的党羽们因为部下们不想去西边进而聚众在当地劫掠。
    大安二年(公元303年),张昌于安陆县石岩山屯聚集众人为害一方,附近因为灾荒而导致流离失所的人为了逃避徭役大多都投奔了他,张昌于是改姓名为李辰,占据了江夏,并打出了造反的口号言当有圣人出。山都县吏丘沈投奔张昌,张昌就说他是圣人应当立为天子,丘沈改名为刘尼自称汉室后裔,以张昌为相国。然后继续造势说江淮之地有谋反的意图,官军马上就要来讨平他们了。这样导致当地的百姓人心惶惶,于是张昌他们又拉拢了数十万的人。后来张昌攻陷了武昌、襄阳、徐州、长沙、湘东、零陵诸郡。虽然张昌占有五州之地,但他任命的州牧都是盗贼或者小偷,专以抢劫、偷盗为生,于是人心离散,后被官军消灭。
    张昌之流虽然很快被消灭了,但是动乱的情势还是蔓延到了江淮之地的下流处。时有庐江人陈敏,少时有才能,以部廉吏补尚书仓部令吏。等到赵王司马伦篡逆,三王起义围剿他时,他们屯兵在一处很久都没有分散开来,导致京师的粮库缺少粮食,陈敏建议通过漕运将南方的稻谷运到中州来缓解缺少粮食的困境,朝廷采纳了建议,让陈敏担任合肥度支升任广陵内吏。
    大安二年(公元303年)十一月,扬州秀才周玘暗中勾结前南平内吏王矩共同推举吴兴太守顾秘都督扬州四郡军事并以石冰为先锋。石冰从从临淮打到寿阳,都督刘准这时候十分担忧局势又没有好的办法,陈敏进言道,请您把兵都聚拢在一起,然后您分配兵力攻打他们,这样必然能够击败他们。刘准采纳建议后让陈敏率兵攻击,陈敏以少胜多,后打到石冰所在的建业,石冰害怕向北逃遁投靠封云。陈敏讨伐封云,封云手下的大将张统杀了封云、石冰后投降。不久后,会稽之地的战乱也平息下来,陈敏因功被封为广陵相。
    当时惠帝被裹挟到长安,四方的藩王都在争抢他,陈敏这时候有了割据江东的想法。父亲死后辞去官职归家守丧。东海王司马越西往长安迎回皇帝,起用陈敏为右将军,司马越征讨刘乔,陈敏带兵与他合击之被刘乔击败。陈敏以中原之地大乱为由请求回到江东之地,于是回到了历阳。丹阳的甘卓也舍弃官位东归和陈敏相遇于历阳,共谋大计。于是假称皇太弟的命令,拜陈敏为扬州刺史,为了拉拢甘卓就娶了他的女儿,并封了江东有声望的四十余人为将军、郡守。当时江东的豪强大多投靠他的门下,唯独贺循和吴郡朱诞不卖他的面子。陈敏占据了吴越之地自称都督江东军事、大司马、楚公,封十郡,加九锡。陈敏分派他的家族子弟到各个州郡为官,有点当年孙吴鼎盛时期的模样,但是这些子弟大多凶残暴戾,为害一方。后来陈敏被提拔他的刘准消灭。
    (本章完)

章节目录

魏晋那些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之不可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之不可并收藏魏晋那些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