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日头不大,杨兮带着子律一起出门,小家伙第一次出门,眼睛都不够看了。
子恒羡慕弟弟能出门,又不想错过今日课程,看着钟煦哥哥,学习压住了想出去的心。
杨兮不喜欢长子这么累, 儿子年纪还小,她和周钰从没有给过儿子压力,可惜小家伙自己太要强,“子恒要不要跟娘一起出门?”
子恒坚定的摇头,“不了。”
周钰无语,他欣慰孩子们的努力, 又无奈孩子们越来越拼命学习,这样下去可不行, 他可心疼儿子!
杨三赶马车, 如放出笼子的小鸟,一直叽叽喳喳的嘴巴就没停过,什么稻苗要成熟了等等,好像被关了多久似的。
周小妹听烦了,“可以了啊,再说就烦人了。”
杨三哈哈笑着,“你不懂,我终于出门了。”
杨兮想到杨三成事就是顶级社畜,不觉得杨三烦人了,念叨吧,现在还能念叨,真到了日后,念叨的力气都没了。
杨三赶车并不快,马车很平稳,牛车都能撵上马车的速度。
赵老汉赶着牛车以为看错了,见真是杨三,忙打招呼, “杨公子,难得见到你,这是去镇子?”
杨三看向牛车上,赵家的女眷基本都在,“我们去县里,你们这是?”
赵老汉笑容有些僵硬,想到了叶启恒,“我们去采买嫁妆,对,我二孙女已经定亲了。”
杨三,“恭喜。”
赵老汉想加速赶牛车,却不敢超过马车,干笑着,“到时候来喝酒。”
杨三甩着鞭子,“有时间就去。”
赵老汉见马车加速了,心里叹气,他是一步错步步错,还好周家对学生一视同仁, 孙子还能在学堂读书。
赵老汉看着马车远去,孙子学会的越多,他越后悔, 早知道给大孙女定亲问问周家好了。
赵二姑娘见爷爷脸色不好,不敢吭声,如果不是她有心机定亲到镇里,她的日子可不好过。
杨兮一行到了县里,县里依旧祥和。
杨三难得来县里,想去看看吴三几人,“姐,我先送你们去绣楼,你们在绣楼旁边的布铺等我,我一会来接你们。”
杨兮,“好。”
杨三送二人到绣楼,周小妹拎着包袱下马车,等杨三走了,周小妹道:“嫂子,一会卖了手帕和香囊,我想去银楼看看。”
杨兮看向小妹的头发,只有一根木簪子,“的确该给你买几样首饰。”
守孝中,也是可以戴首饰的,她暗恼忽略了小妹。
周小妹摇头,“嫂子,我不戴首饰,我第一次靠刺绣赚银钱,这一笔银钱对我意义不同,爹不在了,我想给娘买簪子。”
“闺女是贴心小棉袄,娘一定不想你花银钱,不过,给你买的首饰还是要买的。”
周小妹脸红红的,她真不是向嫂子要首饰,“嫂子,我有首饰。”
只是太贵重不能戴出来。
杨兮已经打定主意,还好她今日带了不少银钱,“我们在外面站了一会,先进绣楼。”
周小妹注意到打量的目光,“好。”
周小妹时常来绣楼,与管事的熟了,“这是这一批的帕子和香囊。”
管事解开包袱确认数量和质量都没问题,利索的结算了银钱,管事的询问,“姑娘能绣扇面吗?”
周小妹问,“扇面什么价格?”
管事的,“二十文一个扇面,姑娘绣吗?”
小妹谨慎的问,“我能看看绣什么样的扇面吗?”
管事的拿过店里卖的扇子,周小妹一看挺简单的,“能绣,不过,绣楼不是有绣娘专门绣吗?”
管事的,“县城黄家嫁女儿,婚期有些急,绣娘全都赶制黄姑娘的嫁衣,实在没时间绣扇面。”
夏日卖的最好的是扇子,他也挺着急的。
小妹见嫂子给她使眼色,自然的道,“所有绣娘绣嫁衣可不便宜。”
管事的压低声音,“何止不便宜,嫁衣还用上了金线,我听东家说黄姑娘嫁到府城去了,还嫁给官员子嗣为正妻,黄家主厉害啊。”
周小妹还想问,管事的还有事要忙,“姑娘,绣楼急需扇面,还请姑娘抓紧一些。”
周小妹应下,绣扇面的绣线和料子一会来取。
出了绣楼,杨兮道:“黄家的确厉害。”
士农工商,商贾家的女子很难嫁入官家后院为正妻,不怪绣楼管事震惊,就是不知道黄家付出了什么。
姑嫂先去银楼,银楼中只卖银饰,瑞州百年的老字号。
周小妹坚持自己给娘簪子,杨兮就选了银耳坠,这样不会压过小妹的礼物。
杨兮又给小妹买了银发饰,她想了想也给自己买了根簪子。
还好戴的银子足够,因为簪子是空心的,并不贵。
出了银楼去布铺,她们来的不巧,布铺的布匹到了,伙计正在搬布匹入库房。
杨兮抱着儿子到阴凉的地方站着,小家伙太乖了,一点不怕人,还抻着脖子四处看。
周小妹逗着侄子,“你看什么啊?”
子律嫌弃姑姑挡视线,用胖手扒拉着姑姑。
杨兮摸了摸儿子的屁股,没尿湿,亲了亲儿子,“一定要等你舅舅回来啊,否则,娘没尿布给你换。”
子律听到娘亲声音,歪着头,“咦。”
周小妹觉得小侄子可爱极了,狠狠的亲了小家伙的胖脸。
子律委屈了,姑姑不让开,想哭。
周小妹吓了一跳,忙让开哄着,“不哭,不哭。”
姑嫂二人没等到杨三,反而见到布铺掌柜的出来迎人,布铺马车下来一位富贵的公子。
杨兮咦了一声,周小妹问,“怎么了?”
杨兮抬头再看,只有马车,杨三这时也回来了。
杨三跳下马车,“姐,你们等久了吧。”
杨兮摇头,“我们还没买布料。”
杨三看着布铺,“我们换一家买?”
杨兮也不想等了,刚才怕走了杨三找不到才继续等着,“好。”
杨兮上了马车,注意到马车边有米粒,“你去粮店了?”
杨三点头,“嗯,买了一些米给吴三几个送过去。”
顿了下又道:“姐,县里新开了两家粮店。”
杨兮,“有什么不对吗?”
“不对的地方多了,光开了粮店没粮食,姐,你别忘了,第一季水稻要成熟了。”
子恒羡慕弟弟能出门,又不想错过今日课程,看着钟煦哥哥,学习压住了想出去的心。
杨兮不喜欢长子这么累, 儿子年纪还小,她和周钰从没有给过儿子压力,可惜小家伙自己太要强,“子恒要不要跟娘一起出门?”
子恒坚定的摇头,“不了。”
周钰无语,他欣慰孩子们的努力, 又无奈孩子们越来越拼命学习,这样下去可不行, 他可心疼儿子!
杨三赶马车, 如放出笼子的小鸟,一直叽叽喳喳的嘴巴就没停过,什么稻苗要成熟了等等,好像被关了多久似的。
周小妹听烦了,“可以了啊,再说就烦人了。”
杨三哈哈笑着,“你不懂,我终于出门了。”
杨兮想到杨三成事就是顶级社畜,不觉得杨三烦人了,念叨吧,现在还能念叨,真到了日后,念叨的力气都没了。
杨三赶车并不快,马车很平稳,牛车都能撵上马车的速度。
赵老汉赶着牛车以为看错了,见真是杨三,忙打招呼, “杨公子,难得见到你,这是去镇子?”
杨三看向牛车上,赵家的女眷基本都在,“我们去县里,你们这是?”
赵老汉笑容有些僵硬,想到了叶启恒,“我们去采买嫁妆,对,我二孙女已经定亲了。”
杨三,“恭喜。”
赵老汉想加速赶牛车,却不敢超过马车,干笑着,“到时候来喝酒。”
杨三甩着鞭子,“有时间就去。”
赵老汉见马车加速了,心里叹气,他是一步错步步错,还好周家对学生一视同仁, 孙子还能在学堂读书。
赵老汉看着马车远去,孙子学会的越多,他越后悔, 早知道给大孙女定亲问问周家好了。
赵二姑娘见爷爷脸色不好,不敢吭声,如果不是她有心机定亲到镇里,她的日子可不好过。
杨兮一行到了县里,县里依旧祥和。
杨三难得来县里,想去看看吴三几人,“姐,我先送你们去绣楼,你们在绣楼旁边的布铺等我,我一会来接你们。”
杨兮,“好。”
杨三送二人到绣楼,周小妹拎着包袱下马车,等杨三走了,周小妹道:“嫂子,一会卖了手帕和香囊,我想去银楼看看。”
杨兮看向小妹的头发,只有一根木簪子,“的确该给你买几样首饰。”
守孝中,也是可以戴首饰的,她暗恼忽略了小妹。
周小妹摇头,“嫂子,我不戴首饰,我第一次靠刺绣赚银钱,这一笔银钱对我意义不同,爹不在了,我想给娘买簪子。”
“闺女是贴心小棉袄,娘一定不想你花银钱,不过,给你买的首饰还是要买的。”
周小妹脸红红的,她真不是向嫂子要首饰,“嫂子,我有首饰。”
只是太贵重不能戴出来。
杨兮已经打定主意,还好她今日带了不少银钱,“我们在外面站了一会,先进绣楼。”
周小妹注意到打量的目光,“好。”
周小妹时常来绣楼,与管事的熟了,“这是这一批的帕子和香囊。”
管事解开包袱确认数量和质量都没问题,利索的结算了银钱,管事的询问,“姑娘能绣扇面吗?”
周小妹问,“扇面什么价格?”
管事的,“二十文一个扇面,姑娘绣吗?”
小妹谨慎的问,“我能看看绣什么样的扇面吗?”
管事的拿过店里卖的扇子,周小妹一看挺简单的,“能绣,不过,绣楼不是有绣娘专门绣吗?”
管事的,“县城黄家嫁女儿,婚期有些急,绣娘全都赶制黄姑娘的嫁衣,实在没时间绣扇面。”
夏日卖的最好的是扇子,他也挺着急的。
小妹见嫂子给她使眼色,自然的道,“所有绣娘绣嫁衣可不便宜。”
管事的压低声音,“何止不便宜,嫁衣还用上了金线,我听东家说黄姑娘嫁到府城去了,还嫁给官员子嗣为正妻,黄家主厉害啊。”
周小妹还想问,管事的还有事要忙,“姑娘,绣楼急需扇面,还请姑娘抓紧一些。”
周小妹应下,绣扇面的绣线和料子一会来取。
出了绣楼,杨兮道:“黄家的确厉害。”
士农工商,商贾家的女子很难嫁入官家后院为正妻,不怪绣楼管事震惊,就是不知道黄家付出了什么。
姑嫂先去银楼,银楼中只卖银饰,瑞州百年的老字号。
周小妹坚持自己给娘簪子,杨兮就选了银耳坠,这样不会压过小妹的礼物。
杨兮又给小妹买了银发饰,她想了想也给自己买了根簪子。
还好戴的银子足够,因为簪子是空心的,并不贵。
出了银楼去布铺,她们来的不巧,布铺的布匹到了,伙计正在搬布匹入库房。
杨兮抱着儿子到阴凉的地方站着,小家伙太乖了,一点不怕人,还抻着脖子四处看。
周小妹逗着侄子,“你看什么啊?”
子律嫌弃姑姑挡视线,用胖手扒拉着姑姑。
杨兮摸了摸儿子的屁股,没尿湿,亲了亲儿子,“一定要等你舅舅回来啊,否则,娘没尿布给你换。”
子律听到娘亲声音,歪着头,“咦。”
周小妹觉得小侄子可爱极了,狠狠的亲了小家伙的胖脸。
子律委屈了,姑姑不让开,想哭。
周小妹吓了一跳,忙让开哄着,“不哭,不哭。”
姑嫂二人没等到杨三,反而见到布铺掌柜的出来迎人,布铺马车下来一位富贵的公子。
杨兮咦了一声,周小妹问,“怎么了?”
杨兮抬头再看,只有马车,杨三这时也回来了。
杨三跳下马车,“姐,你们等久了吧。”
杨兮摇头,“我们还没买布料。”
杨三看着布铺,“我们换一家买?”
杨兮也不想等了,刚才怕走了杨三找不到才继续等着,“好。”
杨兮上了马车,注意到马车边有米粒,“你去粮店了?”
杨三点头,“嗯,买了一些米给吴三几个送过去。”
顿了下又道:“姐,县里新开了两家粮店。”
杨兮,“有什么不对吗?”
“不对的地方多了,光开了粮店没粮食,姐,你别忘了,第一季水稻要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