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奴记得,去年十月末就有内臣进言,望即刻开始为两位皇子进行王妃采选,后因浙人一派群臣上疏,言太子之位仍未定,若直选王妃有违例法,万岁与娘娘您方一同降旨叫停。”
这时单独被叫入行宫大殿之中的梁秀殳,殿外的监场也未散去,静静地立着等梁秀殳出来。
金靓姗被应该已经参选完毕却仍在待选的秀女郭氏弄得不知所措,只能先有一搭没一搭地听梁秀殳把这一刻殿外的事情原委说道清楚。
梁秀殳在进殿之前听出,郑皇贵妃对那名诸多监场、包括自己都没有留意过的秀女郭氏有些在意,就顺着郭氏的话题向下继续,一直提到自己在脑中构想的采选王妃一事。
他犹豫一会儿还是决定先把这事问出来,因为在他看来,无论是从直接可见的万岁身体和心理状况判断,还是从朝中上下、皇城内外对这件事的耐心而言,眼下都已经到了决定太子人选的最关键、可能也是最后的时机。
因此,无论是十五岁的皇三子,还是已经廿岁的皇长子,都绕不开太子妃和王妃的问题。
他向实际上的后宫之主——郑皇贵妃提到皇长子入主延禧宫时的事,也是为接下来要说的话做铺垫,可娘娘却久久未回应,以往长时间未回应、脸上会出现的愠怒神色此时却未见。
梁秀殳一时也摸不准娘娘在思索的事,任由刚才的话悬在那儿,也不再继续往下说了。
“唔……”郑皇贵妃沉吟半晌,才发出这头一声声响,梁秀殳紧张地屏住呼吸。
而金靓姗虽然没有听得仔细,但那句“一同降旨叫停”还是听见了的,回想起她和皇帝那时正想把皇三子送上太子之位,却前思后想不得其法时的场景。
在前一年初,就是何汀离宫的那会儿,这件事就有了苗头。
往常关于劝皇帝尽快立储的奏书、进谏虽然也不少,但总有个常数,但到了前一年年初,刚出了元宵节,不光是浙人一派自身,他们还在各个相关的辖区或是分管的区域拉拢在地的官员,一同有意无意地劝谏皇帝尽快立储。
开始皇帝根本不在意这些,十几年都在这么过去了,还怕眼下一会儿,但随着日日、月月、季季都一直在听一件事,皇帝如平时一样,避而不听还算事小,万一忍无可忍,再掀异常腥风血雨,事情就大了——这直接关系到夺嫡之中更有胜算的皇三子的声誉——倘若真的当上太子,终归不能落一个靠自己父皇杀光谏臣才顺利登上嗣位的口实。
于是金靓姗在那时不只是要应付堆积成山的奏书、谏帖,还要尽量控制皇帝时不时的暴怒,有些身心疲惫。
眼看到了夏天,天气燥热的时候,那些言官、大臣们似乎也懒得动笔上疏,皇帝和她又再坚持了一阵。
可京师的夏天来得晚、去得快,就在秋雨要把皇城里的灰土冲个干净的时候,两人都以为这事就这么过去了。却没想到不仅奏书重新“如期而至”,慈宁宫的太后也借皇后来翊坤宫施压,有意无意地询问万岁对满二十岁的皇长子后续的安排。
最终不得已,皇帝找来金靓姗,一起想出个假戏真做的法子来——就是明里将皇长子先送入延禧宫,为的是堵住众人的嘴,而暗度陈仓的事情是尽快将皇三子未来通向皇位的路铺好。
其中就包括采选王妃,但既要采选王妃,就不能只为皇三子采选,必须有两位适龄的皇子一同参与。
且这件事还不能由皇帝和自己提出来,不然意图就暴露了——让皇长子住进延禧宫,却不将太子之位公之于众,选王妃的时候却特意将皇三子加上,这种做法未免太司马昭之心,所以皇帝与她绕开梁秀殳与瑛儿,亲自秘密召来一群有话语权的内臣,先在后宫造起“太子将定,宜选王妃”的势。
与此同时,金靓姗一直多加利用的历史知识派上了用场,她蓦地想起在两朝之后被追封为孝元贞皇后的郭氏。
与想阻止皇长子成为皇帝的理由一样,截胡郭氏,利用皇长子选不出未来的太子妃,阻止他顺利被选为太子是一方面;可还有一点,郭氏在成为太子妃的十四年后薨逝,期间还遭遇了一次七岁独女夭亡的惨剧,这样的经历很难让金靓姗不产生“郭氏入宫就会遭遇不幸”的联想。
她不是想像当个圣人,对皇长子和郭氏的遭遇去悲天悯人,而是认为像现在这样,事先规避不好结果,再去做出一个新的决定,于人于己都是件双赢的事。
“娘娘,方才提了两回那秀女郭氏……可有何说法?”梁秀殳见郑皇贵妃迟迟对自己所言无回应,换了个说法,再次说起在进殿之前听到的事。
金靓姗也从回忆里回到现实,正好和梁秀殳问出的问题对上,开始整理对郭氏这件事的措辞。
“早先郭氏已入王妃备选,浙人一派阻挠才未能成,如今何不直接将其纳入中选?”金靓姗也用了一手欲擒故纵。
“入王妃备选实非她一人,若开此先例,对已筛出之人颇显不公。不过若是娘娘发话,自然少不得直接准其入中选。况他日太子之位定下,再启王妃采选也不迟啊……”梁秀殳见风使舵,也顾不上刚才藏着掖着说出的中选所剩名额不多的事,顺带着还把重启王妃采选的事说了出来。
“那倒也不必,既你如此说,自然还是要按照规矩办。”金靓姗的目的就是不让郭氏进中选,梁秀殳之前提到中选名额的事也都听见,这么一出对话,也就是为了让“按规矩办”这四个字不从自己嘴里说出来。
既是按规矩来,没有背景靠山,又是普通人家出身,也拿不出那好些银两钱财的郭氏,几乎没有任何可能顺利进入中选。
梁秀殳岂是不明事理的人,这么一番对话,他也多少明白郑皇贵妃并不想让这秀女郭氏通过初选,心里默默记下,嘴上答到,“谨遵娘娘所言,自是公平公正来得让人信服些……”
两人沉默一阵,梁秀殳心想本是来解自己的事,却替娘娘了了一桩。
他呵呵一笑,“小奴此两日未来大殿伺候,但殿内之事却听得些许,如今斗胆向娘娘贺喜……”
梁秀殳口中“斗胆”加“贺喜”放在一起的怪异组合,过于有他平时有事相求的风格,金靓姗哼了一声,“又是斗胆,又是贺喜,不知你具体所为何事?”
“小奴听人风言,不知其真假,只闻得吾等伺候的翊坤宫皇三子殿下似有好事将近了?”梁秀殳字字句句极尽谄媚,在“吾等伺候的”几字上更是加重了语气。
金靓姗才把郭氏的事说明白,正要回答梁秀殳更早一句提到的采选王妃,无心插柳,碰巧他提了皇三子的事,正好一并把自己态度表明。
“头先接万岁旨意出宫,他既说明此一回秀女之选,除补选九嫔外,更要为两位将至婚冠之年的皇子物色王妃,故而那一日我见何禾彼女甚合皇三子意,我亦觉她容貌出众,知书达理,出身名门,心中已有打算,只等她他日进宫面圣,万岁见过,再做定夺。”
金靓姗扭头朝着外头站着骚动众人的方向,“那采选王妃一事,暂且搁置不提了吧。”
梁秀殳顿时心中有悲有喜,悲的是这么一来眼下紧迫的秀女一事,指定是没了下文;但喜的部分远大于悲——皇三子若早于皇长子成婚,也就基本意味着长达十数年的国本之争尘埃落定,一个二十岁得不到万岁信任、亦迟迟未能凭“立长不立幼”得到嗣位的皇子,如何能与得尽上位宠爱、且早早就定下婚事的皇子争得将来的皇位?
金靓姗看他有些苦着脸说“娘娘大喜,如此甚好”的样子,多少感觉有些滑稽,情绪也高涨了些,“你若要传出去,便传,倘若哪日此事未成,跟在众人身后收尾的事,你也得做。”
心里即便想着这事十有八九能成,也不怕梁秀殳往外抖落出去,传出去传得多了,还能震一震一直支持皇长子的那些人。
“小奴遵旨,若非有人问起,自不会说得太过笃定。”梁秀殳话音刚落,来大殿等着用晚膳的皇三子就走了进来。
金靓姗招呼他,一边给梁秀殳使了个眼神让他离开。梁秀殳脸上带笑,看了看,嘴上正说着“怎得外头又站着这许多人”的皇三子一眼,行礼问安,走了出去。
这时单独被叫入行宫大殿之中的梁秀殳,殿外的监场也未散去,静静地立着等梁秀殳出来。
金靓姗被应该已经参选完毕却仍在待选的秀女郭氏弄得不知所措,只能先有一搭没一搭地听梁秀殳把这一刻殿外的事情原委说道清楚。
梁秀殳在进殿之前听出,郑皇贵妃对那名诸多监场、包括自己都没有留意过的秀女郭氏有些在意,就顺着郭氏的话题向下继续,一直提到自己在脑中构想的采选王妃一事。
他犹豫一会儿还是决定先把这事问出来,因为在他看来,无论是从直接可见的万岁身体和心理状况判断,还是从朝中上下、皇城内外对这件事的耐心而言,眼下都已经到了决定太子人选的最关键、可能也是最后的时机。
因此,无论是十五岁的皇三子,还是已经廿岁的皇长子,都绕不开太子妃和王妃的问题。
他向实际上的后宫之主——郑皇贵妃提到皇长子入主延禧宫时的事,也是为接下来要说的话做铺垫,可娘娘却久久未回应,以往长时间未回应、脸上会出现的愠怒神色此时却未见。
梁秀殳一时也摸不准娘娘在思索的事,任由刚才的话悬在那儿,也不再继续往下说了。
“唔……”郑皇贵妃沉吟半晌,才发出这头一声声响,梁秀殳紧张地屏住呼吸。
而金靓姗虽然没有听得仔细,但那句“一同降旨叫停”还是听见了的,回想起她和皇帝那时正想把皇三子送上太子之位,却前思后想不得其法时的场景。
在前一年初,就是何汀离宫的那会儿,这件事就有了苗头。
往常关于劝皇帝尽快立储的奏书、进谏虽然也不少,但总有个常数,但到了前一年年初,刚出了元宵节,不光是浙人一派自身,他们还在各个相关的辖区或是分管的区域拉拢在地的官员,一同有意无意地劝谏皇帝尽快立储。
开始皇帝根本不在意这些,十几年都在这么过去了,还怕眼下一会儿,但随着日日、月月、季季都一直在听一件事,皇帝如平时一样,避而不听还算事小,万一忍无可忍,再掀异常腥风血雨,事情就大了——这直接关系到夺嫡之中更有胜算的皇三子的声誉——倘若真的当上太子,终归不能落一个靠自己父皇杀光谏臣才顺利登上嗣位的口实。
于是金靓姗在那时不只是要应付堆积成山的奏书、谏帖,还要尽量控制皇帝时不时的暴怒,有些身心疲惫。
眼看到了夏天,天气燥热的时候,那些言官、大臣们似乎也懒得动笔上疏,皇帝和她又再坚持了一阵。
可京师的夏天来得晚、去得快,就在秋雨要把皇城里的灰土冲个干净的时候,两人都以为这事就这么过去了。却没想到不仅奏书重新“如期而至”,慈宁宫的太后也借皇后来翊坤宫施压,有意无意地询问万岁对满二十岁的皇长子后续的安排。
最终不得已,皇帝找来金靓姗,一起想出个假戏真做的法子来——就是明里将皇长子先送入延禧宫,为的是堵住众人的嘴,而暗度陈仓的事情是尽快将皇三子未来通向皇位的路铺好。
其中就包括采选王妃,但既要采选王妃,就不能只为皇三子采选,必须有两位适龄的皇子一同参与。
且这件事还不能由皇帝和自己提出来,不然意图就暴露了——让皇长子住进延禧宫,却不将太子之位公之于众,选王妃的时候却特意将皇三子加上,这种做法未免太司马昭之心,所以皇帝与她绕开梁秀殳与瑛儿,亲自秘密召来一群有话语权的内臣,先在后宫造起“太子将定,宜选王妃”的势。
与此同时,金靓姗一直多加利用的历史知识派上了用场,她蓦地想起在两朝之后被追封为孝元贞皇后的郭氏。
与想阻止皇长子成为皇帝的理由一样,截胡郭氏,利用皇长子选不出未来的太子妃,阻止他顺利被选为太子是一方面;可还有一点,郭氏在成为太子妃的十四年后薨逝,期间还遭遇了一次七岁独女夭亡的惨剧,这样的经历很难让金靓姗不产生“郭氏入宫就会遭遇不幸”的联想。
她不是想像当个圣人,对皇长子和郭氏的遭遇去悲天悯人,而是认为像现在这样,事先规避不好结果,再去做出一个新的决定,于人于己都是件双赢的事。
“娘娘,方才提了两回那秀女郭氏……可有何说法?”梁秀殳见郑皇贵妃迟迟对自己所言无回应,换了个说法,再次说起在进殿之前听到的事。
金靓姗也从回忆里回到现实,正好和梁秀殳问出的问题对上,开始整理对郭氏这件事的措辞。
“早先郭氏已入王妃备选,浙人一派阻挠才未能成,如今何不直接将其纳入中选?”金靓姗也用了一手欲擒故纵。
“入王妃备选实非她一人,若开此先例,对已筛出之人颇显不公。不过若是娘娘发话,自然少不得直接准其入中选。况他日太子之位定下,再启王妃采选也不迟啊……”梁秀殳见风使舵,也顾不上刚才藏着掖着说出的中选所剩名额不多的事,顺带着还把重启王妃采选的事说了出来。
“那倒也不必,既你如此说,自然还是要按照规矩办。”金靓姗的目的就是不让郭氏进中选,梁秀殳之前提到中选名额的事也都听见,这么一出对话,也就是为了让“按规矩办”这四个字不从自己嘴里说出来。
既是按规矩来,没有背景靠山,又是普通人家出身,也拿不出那好些银两钱财的郭氏,几乎没有任何可能顺利进入中选。
梁秀殳岂是不明事理的人,这么一番对话,他也多少明白郑皇贵妃并不想让这秀女郭氏通过初选,心里默默记下,嘴上答到,“谨遵娘娘所言,自是公平公正来得让人信服些……”
两人沉默一阵,梁秀殳心想本是来解自己的事,却替娘娘了了一桩。
他呵呵一笑,“小奴此两日未来大殿伺候,但殿内之事却听得些许,如今斗胆向娘娘贺喜……”
梁秀殳口中“斗胆”加“贺喜”放在一起的怪异组合,过于有他平时有事相求的风格,金靓姗哼了一声,“又是斗胆,又是贺喜,不知你具体所为何事?”
“小奴听人风言,不知其真假,只闻得吾等伺候的翊坤宫皇三子殿下似有好事将近了?”梁秀殳字字句句极尽谄媚,在“吾等伺候的”几字上更是加重了语气。
金靓姗才把郭氏的事说明白,正要回答梁秀殳更早一句提到的采选王妃,无心插柳,碰巧他提了皇三子的事,正好一并把自己态度表明。
“头先接万岁旨意出宫,他既说明此一回秀女之选,除补选九嫔外,更要为两位将至婚冠之年的皇子物色王妃,故而那一日我见何禾彼女甚合皇三子意,我亦觉她容貌出众,知书达理,出身名门,心中已有打算,只等她他日进宫面圣,万岁见过,再做定夺。”
金靓姗扭头朝着外头站着骚动众人的方向,“那采选王妃一事,暂且搁置不提了吧。”
梁秀殳顿时心中有悲有喜,悲的是这么一来眼下紧迫的秀女一事,指定是没了下文;但喜的部分远大于悲——皇三子若早于皇长子成婚,也就基本意味着长达十数年的国本之争尘埃落定,一个二十岁得不到万岁信任、亦迟迟未能凭“立长不立幼”得到嗣位的皇子,如何能与得尽上位宠爱、且早早就定下婚事的皇子争得将来的皇位?
金靓姗看他有些苦着脸说“娘娘大喜,如此甚好”的样子,多少感觉有些滑稽,情绪也高涨了些,“你若要传出去,便传,倘若哪日此事未成,跟在众人身后收尾的事,你也得做。”
心里即便想着这事十有八九能成,也不怕梁秀殳往外抖落出去,传出去传得多了,还能震一震一直支持皇长子的那些人。
“小奴遵旨,若非有人问起,自不会说得太过笃定。”梁秀殳话音刚落,来大殿等着用晚膳的皇三子就走了进来。
金靓姗招呼他,一边给梁秀殳使了个眼神让他离开。梁秀殳脸上带笑,看了看,嘴上正说着“怎得外头又站着这许多人”的皇三子一眼,行礼问安,走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