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页
原焕知道这人不肯接受官职,只想一心教书育人,这样也好,等书院稳定下来,有郑玄和司马徽这两个名扬天下的好老师留下即可,至于管宁、华歆等人,留在书院太浪费,还是出来做官吧。
官场比书院复杂的多,有做官的本事当然不能搁着不用,什么时候想教书也不是不能回来讲课,身上有官职再来讲书反而更容易打出名声。
至于他们家这位小祖宗,只能多辛苦辛苦了。
袁璟似懂非懂的点点头,他现在连自己要学多少东西都不清楚,更不用说别的。
郑玄老爷子精神极好,邺城书院和他以前见过的书院都不太一样,这年头注重家学传承,各郡县的书院学堂多被世族垄断,书院里只有世家子弟,不见寒门子弟的踪影。
他在天底下游学那么多年,除了偶尔有人讲课不问出身,绝大部分都对出身有严格的要求。
拿他自己来说,当年千里迢迢到关中拜大儒马融为师也是通过好友卢植的关系,如果没有好友的帮助,他说什么也没办法在马融身边拜师学习。
老师学问渊博,门徒上千,只是为人非常讲究,虽然门徒众多,但是能被他亲自教导的却没有几个,其他的学生都是由那几个被他教导过的学生来教导,他在关中三年,三年时间甚至连老师的面都没有见过,只能听师兄们讲授知识。
最后还是因为他精通算学,正好老师演算浑天问题遇到麻烦,这才能见到老师,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他到关中的时候已经小有名气,求学之路尚且如此艰难,更不用说其他人了。
可是这邺城书院却不一样,州牧在内外城交界处建书院修藏书楼,读书求学不问出身,只要有一颗向学之心,即便家贫如洗也愿意接收。
藏书楼中有不少寒门子弟他已经看到,等过些日子书院招生完毕,看看入学的都是哪些人,如果真的有寒门子弟,便是天下寒门子弟之大幸啊。
数百年来,世家大族固步自封,强硬的把持朝政,寒门入仕之路难之有难,这人身为世家子却愿意让寒门子弟来书院求学,如此心胸又恰逢乱世,只怕图谋不会小。
郑玄心中感慨,坐定之后拱手道,“老朽年事已高,讲书之时恐有疏漏,正巧昨日门下学生来寻,如果州牧大人不弃,可否让我那学生一同来书院?”
他来邺城之前乃是在青州北海郡耕读,黄巾余孽劫掠郡县,孔文举学问很好,只是这治理郡县不是学问好就能治理好的,官府无力镇压黄巾贼,他只好带着学生进山避难。
山里道路不通,又买不到粮食,身边人越多过的越艰难,他实在没办法,只能遣散学生让他们各自离开。
那会儿青州正乱,到处都是贼寇,学生们各自回家,他一个老头子一直躲在山里也不是事儿,原本想着去徐州避难,出发前听到冀州邺城有座藏书楼,这才临时改变主意来这儿。
原焕顿了一下,他还以为老爷子忽然改变主意,要以年事已高为借口不干了,还好还好,人还在就行,“先生的学生自然也是不凡,哪里有嫌弃的道理?”
郑玄笑了一声,继续说道,“我那学生性格朴实,虽然言辞迟钝,才学却甚至出众,前些日子跑去扬州游学,在外面周旋了大半年才又回来。”
原焕挑了挑眉,“可是清河崔氏,崔琰崔季珪?”
第100章 烽火不熄
郑玄郑老爷子学生很多,他在北海耕读的时候不忘讲书,世宦子弟教得,寒门子弟教得,儒士显贵教得,乡野村夫也教得。
说他桃李满天下完全不为过。
不过那些学生中,能被评价为性格朴实言辞迟钝,又能被他老人家记在心里的,除了崔琰崔季珪之外,原焕想不出第二个人出来。
当然也可能是老爷子教过的学生太多,不是没一个都能被史书记下来且流传后世,他能记住的姓名只有那么几个,能想起一个崔琰已经是超常发挥。
汉末魏晋名士的正经事情不容易记住,但是八卦段子却没问题,毕竟后世不只有史书,还有流传几千年也未曾断绝的名士八卦段子合集——《世说新语》。
崔琰崔季珪为人板正,被后世戏称为教导主任一样的人物,又从郑玄口中说出来,他想想不起来都难。
如果已经出仕为官,来邺城后要找的不是郑玄,而是投名帖找官署,既然找的是郑玄,那只能是还没有出仕。
没有出仕,又在郑玄遣散学生之后出去游学,九成九是教导主任崔季珪。
郑玄不是不通人情世故之人,他能顺利活到现在不容易,除了坚持不肯当官这一点,在其他方面自认为很好说话,原本想着再给学生美言几句,没想到州牧大人竟然猜出了他那学生是谁,“季珪乃是冀州人士,声名既然能够传到大人耳中,想来大人也知道他的才学如何。”
“崔季珪清忠高亮,雅识经远,学识无可指摘,季珪前来邺城,乃邺城学子之幸事。”原焕笑着说道,崔琰崔季珪,因为容貌俊美而被曹老板选出来假扮魏王的帅气大叔,还留下了“床头捉刀”的典故,又是郑玄门下学生,才学自然和样貌一样出众。
官渡之战胜利后,曹老板一统北方声威大震,北方的游牧民族纷纷过来拜大哥,匈奴使者带了不少宝贝前来求见,曹老板琢磨着自个儿个头不高有点自卑,转头找了身边最帅的帅大叔崔琰,让他来代替自己接见匈奴使者,自己扮作侍卫执刀立于一旁。
--
官场比书院复杂的多,有做官的本事当然不能搁着不用,什么时候想教书也不是不能回来讲课,身上有官职再来讲书反而更容易打出名声。
至于他们家这位小祖宗,只能多辛苦辛苦了。
袁璟似懂非懂的点点头,他现在连自己要学多少东西都不清楚,更不用说别的。
郑玄老爷子精神极好,邺城书院和他以前见过的书院都不太一样,这年头注重家学传承,各郡县的书院学堂多被世族垄断,书院里只有世家子弟,不见寒门子弟的踪影。
他在天底下游学那么多年,除了偶尔有人讲课不问出身,绝大部分都对出身有严格的要求。
拿他自己来说,当年千里迢迢到关中拜大儒马融为师也是通过好友卢植的关系,如果没有好友的帮助,他说什么也没办法在马融身边拜师学习。
老师学问渊博,门徒上千,只是为人非常讲究,虽然门徒众多,但是能被他亲自教导的却没有几个,其他的学生都是由那几个被他教导过的学生来教导,他在关中三年,三年时间甚至连老师的面都没有见过,只能听师兄们讲授知识。
最后还是因为他精通算学,正好老师演算浑天问题遇到麻烦,这才能见到老师,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他到关中的时候已经小有名气,求学之路尚且如此艰难,更不用说其他人了。
可是这邺城书院却不一样,州牧在内外城交界处建书院修藏书楼,读书求学不问出身,只要有一颗向学之心,即便家贫如洗也愿意接收。
藏书楼中有不少寒门子弟他已经看到,等过些日子书院招生完毕,看看入学的都是哪些人,如果真的有寒门子弟,便是天下寒门子弟之大幸啊。
数百年来,世家大族固步自封,强硬的把持朝政,寒门入仕之路难之有难,这人身为世家子却愿意让寒门子弟来书院求学,如此心胸又恰逢乱世,只怕图谋不会小。
郑玄心中感慨,坐定之后拱手道,“老朽年事已高,讲书之时恐有疏漏,正巧昨日门下学生来寻,如果州牧大人不弃,可否让我那学生一同来书院?”
他来邺城之前乃是在青州北海郡耕读,黄巾余孽劫掠郡县,孔文举学问很好,只是这治理郡县不是学问好就能治理好的,官府无力镇压黄巾贼,他只好带着学生进山避难。
山里道路不通,又买不到粮食,身边人越多过的越艰难,他实在没办法,只能遣散学生让他们各自离开。
那会儿青州正乱,到处都是贼寇,学生们各自回家,他一个老头子一直躲在山里也不是事儿,原本想着去徐州避难,出发前听到冀州邺城有座藏书楼,这才临时改变主意来这儿。
原焕顿了一下,他还以为老爷子忽然改变主意,要以年事已高为借口不干了,还好还好,人还在就行,“先生的学生自然也是不凡,哪里有嫌弃的道理?”
郑玄笑了一声,继续说道,“我那学生性格朴实,虽然言辞迟钝,才学却甚至出众,前些日子跑去扬州游学,在外面周旋了大半年才又回来。”
原焕挑了挑眉,“可是清河崔氏,崔琰崔季珪?”
第100章 烽火不熄
郑玄郑老爷子学生很多,他在北海耕读的时候不忘讲书,世宦子弟教得,寒门子弟教得,儒士显贵教得,乡野村夫也教得。
说他桃李满天下完全不为过。
不过那些学生中,能被评价为性格朴实言辞迟钝,又能被他老人家记在心里的,除了崔琰崔季珪之外,原焕想不出第二个人出来。
当然也可能是老爷子教过的学生太多,不是没一个都能被史书记下来且流传后世,他能记住的姓名只有那么几个,能想起一个崔琰已经是超常发挥。
汉末魏晋名士的正经事情不容易记住,但是八卦段子却没问题,毕竟后世不只有史书,还有流传几千年也未曾断绝的名士八卦段子合集——《世说新语》。
崔琰崔季珪为人板正,被后世戏称为教导主任一样的人物,又从郑玄口中说出来,他想想不起来都难。
如果已经出仕为官,来邺城后要找的不是郑玄,而是投名帖找官署,既然找的是郑玄,那只能是还没有出仕。
没有出仕,又在郑玄遣散学生之后出去游学,九成九是教导主任崔季珪。
郑玄不是不通人情世故之人,他能顺利活到现在不容易,除了坚持不肯当官这一点,在其他方面自认为很好说话,原本想着再给学生美言几句,没想到州牧大人竟然猜出了他那学生是谁,“季珪乃是冀州人士,声名既然能够传到大人耳中,想来大人也知道他的才学如何。”
“崔季珪清忠高亮,雅识经远,学识无可指摘,季珪前来邺城,乃邺城学子之幸事。”原焕笑着说道,崔琰崔季珪,因为容貌俊美而被曹老板选出来假扮魏王的帅气大叔,还留下了“床头捉刀”的典故,又是郑玄门下学生,才学自然和样貌一样出众。
官渡之战胜利后,曹老板一统北方声威大震,北方的游牧民族纷纷过来拜大哥,匈奴使者带了不少宝贝前来求见,曹老板琢磨着自个儿个头不高有点自卑,转头找了身边最帅的帅大叔崔琰,让他来代替自己接见匈奴使者,自己扮作侍卫执刀立于一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