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页
原焕对荆州益州开战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被刘阖策反的将领。
沈弥、娄发、甘宁……
甘宁甘兴霸,这人被策反之后没去荆州吧?
第134章 龙战于野
汉室衰微,朝纲不振,刘焉可以说是最早图谋自立的诸侯,没有之一。
别人琢磨坏事只会偷偷琢磨,他不一样,他不光会琢磨,还能巧舌如簧让皇帝亲自给他铺路。
灵帝在位时天下虽乱,但是还没有乱到董卓进京时那样,刘焉那时候已经察觉到汉室将亡,留在朝廷没前途,不如躲的远远的,或许还能在中原俱伤的时候有意外之喜。
没过多久,他就利用自己汉室宗亲的身份推动灵帝废史立牧。
一郡之地太小,不够他避乱自守,太守只能掌管一郡的军政,刺史虽然能管一整个州,但是官职太低,且只能监管州郡,想以刺史的身份拿到军政大权还要另外谋算,不如最开始就先做好打算。
废史立牧,皇权遭到挑战,地方开始反噬中央。
中央和地方一直都是你强我就弱你弱我就强的关系,汉武帝当年设立刺史为的就是不让太守专权,一郡的军政大权掌握在一个人手中实在太危险,不派个亲信监督实在放心不下。
灵帝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别人说什么他都信,汉武帝尚且极力打压地方,他可好,愣是在天下大乱的时候弄出了个掌握一州军政大权的州牧出来,生怕地方父母官权利不够大。
官职改了不要紧,一不小心就把大汉的江山弄得四分五裂,掌握实权的郡守已经有资格成为一方诸侯,掌一州之军政大权的州牧手上权利如何就更不用说。
大汉十三州,皇帝手底下才十三个州。
刘焉是个聪明人,偏偏灵帝又是个傻的,以为他任命的州牧各个忠心耿耿一颗丹心向大汉,丝毫不管他们到任之后会怎么样,刘焉原本想去的是交州,那地方离中原足够远,是个关起门来看热闹的好地方,只是偶然间听到有人提起益州有天子之气,便又改为申请益州牧。
由此可见,这人确实有图谋不轨之心,益州后来也确实出了位天子,只不过不是他刘焉,而是刘备刘皇叔。
益州富庶,倘若刘焉活的时间长些,未必不能以益州为根基图谋天下,巴蜀之地,天府之国,乱世天堂,盛世囚牢,如今恰逢乱世,天险屏障将外面的乱子挡的严严实实,等他养足兵马出去打天下,中原一带久经战乱,想抵御住益州的大军可不容易。
只可惜天不假年,他的儿子没有继承他的本事,不过短短几年时间,他好些年的心血就毁于一旦。
刘表对隔壁益州那位同为汉室宗亲的刘姓族亲看不顺眼已经很久了,益州刚刚传出刘焉的死讯,他那边立刻就作出了反应。
刘焉那老小子有本事把持益州,他儿子可不一定,不趁现在来挑拨离间,等刘范小儿坐稳了益州牧之位就没机会了。
刘景升的州牧衙门坐落在南郡襄阳城,如果可以的话,他也想去正儿八经的首府住着,奈何荆州首府是南阳郡宛城,那地方一直在袁术手里,他再怎么眼馋也只能退而求其次到旁边的南郡另设衙门。
刘焉设计除掉益州的豪族大家,重用张鲁封锁益州对外联络的道路,虽说整个益州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但是他不分青红皂白杀了那么多本地豪族,他活着的时候别人不敢说什么,死了之后会不会继续委屈求全就说不准了。
刘范小儿刚来益州没多久,对益州了解的还不如他幼弟刘璋,一直被刘焉带在身边的三儿子刘瑁先他父亲一步驾鹤西去,如果不看长幼,刘璋刘季玉也能争上一争。
刘表自个儿宠爱幼子,平日里没少和亲信说将来万一他有个三长两短荆州牧之位要留给小儿子这样的话,只要他这个当爹的态度明确,手下便不会枉顾他的意愿而死守所谓的长幼规矩。
他的别驾刘阖能说会道,且看这次能策反几个益州将领,又能不能让刘范刘诞刘璋兄弟几人反目成仇。
荆州益州这些日子热闹的很,原焕每天拿那两边的消息来解闷,心情一好病好的也快,然而没高兴几天,就看到了刘范为了稳住形势又干了什么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
有刘表在旁边煽风点火,益州一天比一天动荡,刘范倒没有和两个弟弟兄弟阋墙,刘璋性子懦弱,根本不敢和他抢州牧之位,刘诞和他一同在长安为质又一同来到益州,兄弟二人出生入死也不会因为州牧之位打起来,没有亲兄弟在背后捅刀的隐患,剩下的麻烦就只有被挑拨的将领。
益州武将不多,能打的更没有多少,刘表派人策反也只是嘴上说说,哪里比得过到手的真金白银,刘范为了稳固地位,祭天之后当众宣布继承父亲的大业,而后对刘焉留下的太守武将大肆封赏。
黄金白银论斤赏,铜钱不论斤,论千万,这个太守赏个几千万,那个将军赏个几千万,人心的确是稳定下来了,他爹灭了益州那么多富户豪族给他攒下来的家底儿也被霍霍干净了。
官府没钱不行,没钱没法招兵,也没法带领百姓过好日子,恰在此时,有一贤士刘巴来到益州求见,得知州牧大人的困境之后给他出了个绝妙的好主意。
铜钱不够用的话,铸价值一百的大钱怎么样?
于是乎,益州现在开始流通的铜钱就变成了“直百五铢”。
--
沈弥、娄发、甘宁……
甘宁甘兴霸,这人被策反之后没去荆州吧?
第134章 龙战于野
汉室衰微,朝纲不振,刘焉可以说是最早图谋自立的诸侯,没有之一。
别人琢磨坏事只会偷偷琢磨,他不一样,他不光会琢磨,还能巧舌如簧让皇帝亲自给他铺路。
灵帝在位时天下虽乱,但是还没有乱到董卓进京时那样,刘焉那时候已经察觉到汉室将亡,留在朝廷没前途,不如躲的远远的,或许还能在中原俱伤的时候有意外之喜。
没过多久,他就利用自己汉室宗亲的身份推动灵帝废史立牧。
一郡之地太小,不够他避乱自守,太守只能掌管一郡的军政,刺史虽然能管一整个州,但是官职太低,且只能监管州郡,想以刺史的身份拿到军政大权还要另外谋算,不如最开始就先做好打算。
废史立牧,皇权遭到挑战,地方开始反噬中央。
中央和地方一直都是你强我就弱你弱我就强的关系,汉武帝当年设立刺史为的就是不让太守专权,一郡的军政大权掌握在一个人手中实在太危险,不派个亲信监督实在放心不下。
灵帝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别人说什么他都信,汉武帝尚且极力打压地方,他可好,愣是在天下大乱的时候弄出了个掌握一州军政大权的州牧出来,生怕地方父母官权利不够大。
官职改了不要紧,一不小心就把大汉的江山弄得四分五裂,掌握实权的郡守已经有资格成为一方诸侯,掌一州之军政大权的州牧手上权利如何就更不用说。
大汉十三州,皇帝手底下才十三个州。
刘焉是个聪明人,偏偏灵帝又是个傻的,以为他任命的州牧各个忠心耿耿一颗丹心向大汉,丝毫不管他们到任之后会怎么样,刘焉原本想去的是交州,那地方离中原足够远,是个关起门来看热闹的好地方,只是偶然间听到有人提起益州有天子之气,便又改为申请益州牧。
由此可见,这人确实有图谋不轨之心,益州后来也确实出了位天子,只不过不是他刘焉,而是刘备刘皇叔。
益州富庶,倘若刘焉活的时间长些,未必不能以益州为根基图谋天下,巴蜀之地,天府之国,乱世天堂,盛世囚牢,如今恰逢乱世,天险屏障将外面的乱子挡的严严实实,等他养足兵马出去打天下,中原一带久经战乱,想抵御住益州的大军可不容易。
只可惜天不假年,他的儿子没有继承他的本事,不过短短几年时间,他好些年的心血就毁于一旦。
刘表对隔壁益州那位同为汉室宗亲的刘姓族亲看不顺眼已经很久了,益州刚刚传出刘焉的死讯,他那边立刻就作出了反应。
刘焉那老小子有本事把持益州,他儿子可不一定,不趁现在来挑拨离间,等刘范小儿坐稳了益州牧之位就没机会了。
刘景升的州牧衙门坐落在南郡襄阳城,如果可以的话,他也想去正儿八经的首府住着,奈何荆州首府是南阳郡宛城,那地方一直在袁术手里,他再怎么眼馋也只能退而求其次到旁边的南郡另设衙门。
刘焉设计除掉益州的豪族大家,重用张鲁封锁益州对外联络的道路,虽说整个益州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但是他不分青红皂白杀了那么多本地豪族,他活着的时候别人不敢说什么,死了之后会不会继续委屈求全就说不准了。
刘范小儿刚来益州没多久,对益州了解的还不如他幼弟刘璋,一直被刘焉带在身边的三儿子刘瑁先他父亲一步驾鹤西去,如果不看长幼,刘璋刘季玉也能争上一争。
刘表自个儿宠爱幼子,平日里没少和亲信说将来万一他有个三长两短荆州牧之位要留给小儿子这样的话,只要他这个当爹的态度明确,手下便不会枉顾他的意愿而死守所谓的长幼规矩。
他的别驾刘阖能说会道,且看这次能策反几个益州将领,又能不能让刘范刘诞刘璋兄弟几人反目成仇。
荆州益州这些日子热闹的很,原焕每天拿那两边的消息来解闷,心情一好病好的也快,然而没高兴几天,就看到了刘范为了稳住形势又干了什么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
有刘表在旁边煽风点火,益州一天比一天动荡,刘范倒没有和两个弟弟兄弟阋墙,刘璋性子懦弱,根本不敢和他抢州牧之位,刘诞和他一同在长安为质又一同来到益州,兄弟二人出生入死也不会因为州牧之位打起来,没有亲兄弟在背后捅刀的隐患,剩下的麻烦就只有被挑拨的将领。
益州武将不多,能打的更没有多少,刘表派人策反也只是嘴上说说,哪里比得过到手的真金白银,刘范为了稳固地位,祭天之后当众宣布继承父亲的大业,而后对刘焉留下的太守武将大肆封赏。
黄金白银论斤赏,铜钱不论斤,论千万,这个太守赏个几千万,那个将军赏个几千万,人心的确是稳定下来了,他爹灭了益州那么多富户豪族给他攒下来的家底儿也被霍霍干净了。
官府没钱不行,没钱没法招兵,也没法带领百姓过好日子,恰在此时,有一贤士刘巴来到益州求见,得知州牧大人的困境之后给他出了个绝妙的好主意。
铜钱不够用的话,铸价值一百的大钱怎么样?
于是乎,益州现在开始流通的铜钱就变成了“直百五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