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仓库里的布匹,这几天周青林特地留意了这里人的穿着,发现这个朝代的布料,与储物仓库的布料还是有区别的。
特别是那些提花丝绸,他还未见有人穿过,就是在京城呆过的周青云身上,穿着的也只是普通平纹杭绸。
所以还是暂时不要拿出来冒险了。
不过那些棉布倒是出入不大,到时自己可以拿几匹单色的出来给闺女们做里衣穿。
周青林又往手推车上搬了一大篓苹果和一竹篓橘子,再拎了几块腊肉和十几斤腊肠。
最后把装的满满的手推车推到一边,准备买好年货后,自己再把推车里的东西拿出来。
又翻到了人参那一页,储物仓库里共有十二颗人参,周青林挑了挑,然后把手放进胸前的布袋里,用意念把最小的那根人参拿了出来,神不知鬼不觉的。
牛车走了两个多时辰才到了云河镇,周青林觉得自己的腿都快冻麻了。
众人和周满仓约了下午在这里碰头后,就都匆匆地买东西去了。
云河镇在大历朝算是大型小镇,镇上有□□千人口。周边像晓金村这样的村子就有几十个,到了年下,各村的村民都会聚集到镇里置办年货,是以,这段时间也是城里商铺生意最红火的时候。
进入腊月,镇上每天都是集。
这不,小贩们挨着城墙支起了摊子,有卖碗盆的、有卖年画的、有卖荷包的,还有卖对联和红灯笼的,总之品种繁多,应有尽有。
各种各样的叫卖声混合在一起,不绝于耳。
周青林沿着街道往前走,他得先找药铺把参给卖了。
云河镇的药铺都集中在通善街上,过了荣昌道,再拐个弯就到了。
通善街并不长,也就百十米的样子,街道两边开着的基本都是医馆和药铺。
相比其他街面上的络绎不绝,这边的行人就少了许多,也是,大过年的哪有人会上药店来办年货啊。
只是不知道这里的参是个什么价,周青林想了想,便转身先去了对面的济世堂,接着又去了杏林堂和仁和堂,最后他才往街尾最不起眼的滋福堂走了进去。
店堂内,两个药童正趴在柜台上,你一句我一句的背着汤头决,见到有人进来后,两人忙停下口中的歌决,招呼起客人。
客官要买些啥?一个个子稍高一些的药童从柜台里走了出来。
周青林也没磨叽,直接开口问道:我有药材要卖,不知你们店铺收不收?
药童一听是卖药材的,便点头道:自是收的,你在这里稍等片刻,我去喊了掌柜来。
说罢,他就让另一个药童在店里守着,自己则去里间叫人了。
不多会儿,里屋就有人走了出来。滋福堂的掌柜姓刘,是一个身形微胖的中年人。
他见周青林的穿着也不似寻常农人,除了手里拿着的小小布袋,其他像背篓什么的也没看见一个,当下就有些纳闷,不知道这人要卖的是啥,于是就上前问道:这位客人,听店里伙计说你有药材要卖,能否先拿与我瞧瞧。
自是要的。周青林走上前去,把卷着的布袋打开,小心翼翼地把里头的人参拿了出来。
哎呦,这可是好东西。刘掌柜见是人参后,心里惊喜,忙殷勤地把人请进了后堂,让座泡茶之后,方接过周青林手里的人参细细端详了起来。
周青林也没插话,就由着对方慢慢品鉴,同时他也没喝掌柜泡的茶水,有些时候,该谨慎还是得谨慎才行。
过了盏茶功夫,便听刘掌柜说道:这可是上好的雁脖三节芦,该是有一百多年了,且身须齐全,是难得的好物啊,只可惜微微小了一些。
说着,刘掌柜又仔细看了看根部的环纹,方笑着朝周青林问道:不知客人打算多少银子出手?
周青林摆了摆手:还是掌柜你开个价吧,如果合适的话,我就卖。
反正自己心里已有了底,要是对方开价实在离谱,自己大不了再多走一家。
听周青林这样说,刘掌柜也就没推辞,想了想,随即开口道:这样吧,我不说那些多余的话了,咱就一百五十两,如何?
像这种年份长且品相好的人参可不多见,东家夫人马上就要生产了,前几天东家还让他多留意这些大补之物呢,自己明天就把这颗参送过去,岂不正正好。
刘掌柜也是个直爽人,知道周青林定去别家询过价的,是以就直接给了个底价出来。
听了掌柜说的价格,周青林心里便有了数,刚才那济世堂给的是一百三十两,其他两家一家是一百二十八两。另一家则是一百四十两。
现在看来,这一百五十两算是实在价了,于是周青林点点头道:那就按掌柜说的,一百五十两。
喊来账房,让他去取银子后,刘掌柜笑着对周青林说道:日后若还有此种品相的好物要出手,烦请小哥务必先考虑本店如何?
那是自然。周青林点头应下。
心想,这参他储物空间还有,只要对方给的价格实在,那他肯定不会去别家的。
银货两讫,揣着一张一百两的银票,和五个十两的银锭子,周青林先去了荣昌街上的和记点心铺。
--
特别是那些提花丝绸,他还未见有人穿过,就是在京城呆过的周青云身上,穿着的也只是普通平纹杭绸。
所以还是暂时不要拿出来冒险了。
不过那些棉布倒是出入不大,到时自己可以拿几匹单色的出来给闺女们做里衣穿。
周青林又往手推车上搬了一大篓苹果和一竹篓橘子,再拎了几块腊肉和十几斤腊肠。
最后把装的满满的手推车推到一边,准备买好年货后,自己再把推车里的东西拿出来。
又翻到了人参那一页,储物仓库里共有十二颗人参,周青林挑了挑,然后把手放进胸前的布袋里,用意念把最小的那根人参拿了出来,神不知鬼不觉的。
牛车走了两个多时辰才到了云河镇,周青林觉得自己的腿都快冻麻了。
众人和周满仓约了下午在这里碰头后,就都匆匆地买东西去了。
云河镇在大历朝算是大型小镇,镇上有□□千人口。周边像晓金村这样的村子就有几十个,到了年下,各村的村民都会聚集到镇里置办年货,是以,这段时间也是城里商铺生意最红火的时候。
进入腊月,镇上每天都是集。
这不,小贩们挨着城墙支起了摊子,有卖碗盆的、有卖年画的、有卖荷包的,还有卖对联和红灯笼的,总之品种繁多,应有尽有。
各种各样的叫卖声混合在一起,不绝于耳。
周青林沿着街道往前走,他得先找药铺把参给卖了。
云河镇的药铺都集中在通善街上,过了荣昌道,再拐个弯就到了。
通善街并不长,也就百十米的样子,街道两边开着的基本都是医馆和药铺。
相比其他街面上的络绎不绝,这边的行人就少了许多,也是,大过年的哪有人会上药店来办年货啊。
只是不知道这里的参是个什么价,周青林想了想,便转身先去了对面的济世堂,接着又去了杏林堂和仁和堂,最后他才往街尾最不起眼的滋福堂走了进去。
店堂内,两个药童正趴在柜台上,你一句我一句的背着汤头决,见到有人进来后,两人忙停下口中的歌决,招呼起客人。
客官要买些啥?一个个子稍高一些的药童从柜台里走了出来。
周青林也没磨叽,直接开口问道:我有药材要卖,不知你们店铺收不收?
药童一听是卖药材的,便点头道:自是收的,你在这里稍等片刻,我去喊了掌柜来。
说罢,他就让另一个药童在店里守着,自己则去里间叫人了。
不多会儿,里屋就有人走了出来。滋福堂的掌柜姓刘,是一个身形微胖的中年人。
他见周青林的穿着也不似寻常农人,除了手里拿着的小小布袋,其他像背篓什么的也没看见一个,当下就有些纳闷,不知道这人要卖的是啥,于是就上前问道:这位客人,听店里伙计说你有药材要卖,能否先拿与我瞧瞧。
自是要的。周青林走上前去,把卷着的布袋打开,小心翼翼地把里头的人参拿了出来。
哎呦,这可是好东西。刘掌柜见是人参后,心里惊喜,忙殷勤地把人请进了后堂,让座泡茶之后,方接过周青林手里的人参细细端详了起来。
周青林也没插话,就由着对方慢慢品鉴,同时他也没喝掌柜泡的茶水,有些时候,该谨慎还是得谨慎才行。
过了盏茶功夫,便听刘掌柜说道:这可是上好的雁脖三节芦,该是有一百多年了,且身须齐全,是难得的好物啊,只可惜微微小了一些。
说着,刘掌柜又仔细看了看根部的环纹,方笑着朝周青林问道:不知客人打算多少银子出手?
周青林摆了摆手:还是掌柜你开个价吧,如果合适的话,我就卖。
反正自己心里已有了底,要是对方开价实在离谱,自己大不了再多走一家。
听周青林这样说,刘掌柜也就没推辞,想了想,随即开口道:这样吧,我不说那些多余的话了,咱就一百五十两,如何?
像这种年份长且品相好的人参可不多见,东家夫人马上就要生产了,前几天东家还让他多留意这些大补之物呢,自己明天就把这颗参送过去,岂不正正好。
刘掌柜也是个直爽人,知道周青林定去别家询过价的,是以就直接给了个底价出来。
听了掌柜说的价格,周青林心里便有了数,刚才那济世堂给的是一百三十两,其他两家一家是一百二十八两。另一家则是一百四十两。
现在看来,这一百五十两算是实在价了,于是周青林点点头道:那就按掌柜说的,一百五十两。
喊来账房,让他去取银子后,刘掌柜笑着对周青林说道:日后若还有此种品相的好物要出手,烦请小哥务必先考虑本店如何?
那是自然。周青林点头应下。
心想,这参他储物空间还有,只要对方给的价格实在,那他肯定不会去别家的。
银货两讫,揣着一张一百两的银票,和五个十两的银锭子,周青林先去了荣昌街上的和记点心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