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地富庶,百姓齐心,如若没有那个幼子,燕王想要攻克晋地怕也没有那么简单。”此刻的李皇后于心中暗骂皇帝的愚蠢,“既要削藩,却又不彻底,真是糊涂。”
“短短几日,燕王连下保定与真定两城势如破竹,朝廷不得不防啊。”有大臣担忧道。
“前线的军队远离朝廷,没有统一的调令,遇到像燕王这样的强敌便不攻自破,如今天下流言四起,道我李氏篡权,谋害皇帝,李代桃僵,故调至京畿的卫军与京军的军心不稳,一旦燕王大军入境,怕是难能防守。”
“皇后殿下,臣认为当下部署兵力最主要的是在齐、鲁、周三地,阻止燕王南下,拖延时间,燕国军队虽强盛,可是若没有补给也不能长久作战,应天府占据江南富庶之地,所屯粮食供应军队绰绰有余,燕王的军队之所以强悍,是其作战迅猛,骑兵骁勇,燕地居北平,又逢近些年来冬日越发寒冷,北地多灾荒,怕是燕国的存粮,皆散于百姓了。”
“拖延,如何拖延,谁去拖延呢?”有大臣问道,“如今朝中,谁可领兵与燕王为敌?”
“信国公,许毅。”
于是众人将目光看向位列于武将之首的左军左都督许毅,“对啊,信国公与越国公皆随先帝上过战场。”
“不成。”吏部尚书李知裕反对道,此次领兵平乱,几乎要将朝廷半数军队带走,李知裕有些不放心,于是道:“此次燕与秦来势汹汹,要做好最坏的打算,以防不测,信国公要留在京城统御左军,护卫京城的安全。”
怕死的文官们思考了一会儿后纷纷点头同意吏部尚书之言,“对,信国公应当带兵镇守京城,护卫陛下与太子殿下的安危。”
“除了信国公外,还有几位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也都是老将,皆可领兵出征。”
“不妥,抵御燕王是大事,此次派出军队与燕王之战,至关重要,燕王号称战神,从未输过一场战争,但这都是对外之战,朝廷现有六十万常备军,领三十万出去平乱,统兵之将定要集资历、威望、功绩于一身,岂可轻易委任经验不足的将领呢。”朝廷队列后面的一个青袍说道,“此战若败,那么剩下的三十万留守京畿的大军必士气衰败。”
“三郎的话,不无道理,对阵燕王,选将的确要慎之又慎。”吏部尚书李知裕道,“几位将军虽是老将,但毕竟不熟悉燕王,符合人选的,便只有一人。”
“朝中还有符合人选的将领吗?”有大臣疑惑道。
“不在朝中。”李知裕道,“太宗宏志,为大业广纳英才,故而国朝将士能人辈出,手下聚集诸多名将,方有国朝一统,武宗好武,极赏识将才,追随的--gt;gt;
名将不再少数,至今上朝时,老将军们相继隐退,前些年有老将致仕,其中有一人,是功臣庙之中江国公之子江阴侯吴达,他是先帝朝的得力干将,曾任神策卫指挥使,早年随父各地征战,就连当年的燕王,也曾在其麾下当过小旗。”
“吾倒是知道这位江阴侯。”台上的李皇后忽然开口道,“他是前几年才致仕的,致仕之时都有七十高龄了吧?”
李知裕一番介绍让众臣重新看到了希望,可李皇后之语,又向他们泼了一盆凉水,“江阴侯年过七十,还能领兵打仗吗?”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众人质疑道。
李皇后见众人议论纷纷,便又道:“致仕之前,宫中每有宴饮,必召江阴侯入内,吾见过江阴侯几次,三巡不醉,精神俱佳,若不谈及年岁,谁又晓老者已过古稀之年呢。”
“领兵打仗又不是要冲锋陷阵,冲锋陷阵才需要年轻力壮骁勇者,而三军统帅,乃要德高望重、与足智多谋者,我看江阴侯可行。”
“江阴侯年长于越国公,资历与声望皆要高于越国公,若能请得动江阴侯,平乱就有希望了。”
“好,”李皇后道,“诸卿,何人代劳,去请江阴侯出山?”
“不知道江阴侯现隐居何处?”有大臣问道。
李皇后遂看向李知裕,“既然人是吏部尚书推举的人选,想必吏部尚书应该知晓。”
李知裕朝李皇后拱手,“回殿下,前不久臣的确是派人搜寻了江阴侯的下落,就在南直隶凤阳府。”
“谁愿意去?”李皇后问道,“只要能请得动江阴侯出山,吾必重赏。”
“让臣去吧。”李三郎出列奏道,“臣请去。”
“好。”
龙椅旁侧所设朱漆座椅上身着皇太子皮弁服的赵旭忽然站起,群臣见状纷纷持笏弓腰。赵旭走下台阶,朝李皇后拱手道:“皇后殿下,藩王反叛,国家处于危难之际,本宫作为储君,当尽绵薄之力,为父分忧,因而恳请与东阁大学士一同前往凤阳,请江阴侯出山挽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中。”
“太子殿下是储君,如今陛下病重,朝廷有太子殿下坐镇才可安稳...”
“居本宫所闻,凤阳乃是南直隶,离应天府并不遥远,且江阴侯德高望重,由本宫亲自去请,方显朝廷的诚意。”皇太子赵旭反驳群臣道。
李知裕摸了摸胡须,点头道:“江阴侯乃开国将领之后,功勋卓著,故有些桀骜,仅让东阁大学士一人前往,恐不能行,江阴侯受先帝恩宠,又受今上倚仗,于大明极为忠诚,若太子殿下能够亲自前往,必定能事半功倍。”
--
“短短几日,燕王连下保定与真定两城势如破竹,朝廷不得不防啊。”有大臣担忧道。
“前线的军队远离朝廷,没有统一的调令,遇到像燕王这样的强敌便不攻自破,如今天下流言四起,道我李氏篡权,谋害皇帝,李代桃僵,故调至京畿的卫军与京军的军心不稳,一旦燕王大军入境,怕是难能防守。”
“皇后殿下,臣认为当下部署兵力最主要的是在齐、鲁、周三地,阻止燕王南下,拖延时间,燕国军队虽强盛,可是若没有补给也不能长久作战,应天府占据江南富庶之地,所屯粮食供应军队绰绰有余,燕王的军队之所以强悍,是其作战迅猛,骑兵骁勇,燕地居北平,又逢近些年来冬日越发寒冷,北地多灾荒,怕是燕国的存粮,皆散于百姓了。”
“拖延,如何拖延,谁去拖延呢?”有大臣问道,“如今朝中,谁可领兵与燕王为敌?”
“信国公,许毅。”
于是众人将目光看向位列于武将之首的左军左都督许毅,“对啊,信国公与越国公皆随先帝上过战场。”
“不成。”吏部尚书李知裕反对道,此次领兵平乱,几乎要将朝廷半数军队带走,李知裕有些不放心,于是道:“此次燕与秦来势汹汹,要做好最坏的打算,以防不测,信国公要留在京城统御左军,护卫京城的安全。”
怕死的文官们思考了一会儿后纷纷点头同意吏部尚书之言,“对,信国公应当带兵镇守京城,护卫陛下与太子殿下的安危。”
“除了信国公外,还有几位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也都是老将,皆可领兵出征。”
“不妥,抵御燕王是大事,此次派出军队与燕王之战,至关重要,燕王号称战神,从未输过一场战争,但这都是对外之战,朝廷现有六十万常备军,领三十万出去平乱,统兵之将定要集资历、威望、功绩于一身,岂可轻易委任经验不足的将领呢。”朝廷队列后面的一个青袍说道,“此战若败,那么剩下的三十万留守京畿的大军必士气衰败。”
“三郎的话,不无道理,对阵燕王,选将的确要慎之又慎。”吏部尚书李知裕道,“几位将军虽是老将,但毕竟不熟悉燕王,符合人选的,便只有一人。”
“朝中还有符合人选的将领吗?”有大臣疑惑道。
“不在朝中。”李知裕道,“太宗宏志,为大业广纳英才,故而国朝将士能人辈出,手下聚集诸多名将,方有国朝一统,武宗好武,极赏识将才,追随的--gt;gt;
名将不再少数,至今上朝时,老将军们相继隐退,前些年有老将致仕,其中有一人,是功臣庙之中江国公之子江阴侯吴达,他是先帝朝的得力干将,曾任神策卫指挥使,早年随父各地征战,就连当年的燕王,也曾在其麾下当过小旗。”
“吾倒是知道这位江阴侯。”台上的李皇后忽然开口道,“他是前几年才致仕的,致仕之时都有七十高龄了吧?”
李知裕一番介绍让众臣重新看到了希望,可李皇后之语,又向他们泼了一盆凉水,“江阴侯年过七十,还能领兵打仗吗?”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众人质疑道。
李皇后见众人议论纷纷,便又道:“致仕之前,宫中每有宴饮,必召江阴侯入内,吾见过江阴侯几次,三巡不醉,精神俱佳,若不谈及年岁,谁又晓老者已过古稀之年呢。”
“领兵打仗又不是要冲锋陷阵,冲锋陷阵才需要年轻力壮骁勇者,而三军统帅,乃要德高望重、与足智多谋者,我看江阴侯可行。”
“江阴侯年长于越国公,资历与声望皆要高于越国公,若能请得动江阴侯,平乱就有希望了。”
“好,”李皇后道,“诸卿,何人代劳,去请江阴侯出山?”
“不知道江阴侯现隐居何处?”有大臣问道。
李皇后遂看向李知裕,“既然人是吏部尚书推举的人选,想必吏部尚书应该知晓。”
李知裕朝李皇后拱手,“回殿下,前不久臣的确是派人搜寻了江阴侯的下落,就在南直隶凤阳府。”
“谁愿意去?”李皇后问道,“只要能请得动江阴侯出山,吾必重赏。”
“让臣去吧。”李三郎出列奏道,“臣请去。”
“好。”
龙椅旁侧所设朱漆座椅上身着皇太子皮弁服的赵旭忽然站起,群臣见状纷纷持笏弓腰。赵旭走下台阶,朝李皇后拱手道:“皇后殿下,藩王反叛,国家处于危难之际,本宫作为储君,当尽绵薄之力,为父分忧,因而恳请与东阁大学士一同前往凤阳,请江阴侯出山挽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中。”
“太子殿下是储君,如今陛下病重,朝廷有太子殿下坐镇才可安稳...”
“居本宫所闻,凤阳乃是南直隶,离应天府并不遥远,且江阴侯德高望重,由本宫亲自去请,方显朝廷的诚意。”皇太子赵旭反驳群臣道。
李知裕摸了摸胡须,点头道:“江阴侯乃开国将领之后,功勋卓著,故有些桀骜,仅让东阁大学士一人前往,恐不能行,江阴侯受先帝恩宠,又受今上倚仗,于大明极为忠诚,若太子殿下能够亲自前往,必定能事半功倍。”
--